内容简介 · · · · · ·
《重访希区柯克》是影评史上论述希区柯克这位黑色悬念电影大师的经典著作。它完整收录了罗宾•伍德代表作《希区柯克电影》(1965)以及其在1976-1989年间关于希区柯克电影的新论,共18篇精彩绝伦的重量级文章。在文章中,罗宾•伍德选择了希区柯克多部经典作品——如《火车怪客》、《后窗》、《西北偏北》和《惊魂记》等——进行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解读:希区柯克是“编织”其电影文本的?他的痴迷何在?他的焦虑何在?他和电影体系、影片类型、明星之间的张力又是如何?这些探索有趣且发人深省。除了追溯希区柯克的创作生涯,本书还从侧面体现了一个电影评论家智识和情感的个人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 · · · · ·
罗宾•伍德(Robin Wood,1931-2009),知名电影评论家,对希区柯克、霍克斯、伯格曼和阿瑟•佩恩等电影导演有精辟研究。他生于伦敦,活跃于加拿大,是加拿大电影杂志《CineAction》的创始人和编辑团队之一,加拿大约克大学(York Unive rsity)电影学名誉教授。其代表作有《希区柯克电影》(1965)、《越战到里根时期的好莱坞》(1985)、《重访希区柯克》(1989)和《性政治和电影叙事》(1998)等。
徐展雄,编剧、影评人。译注有《黑色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等。
目录 · · · · · ·
修订版前言 一位影评人的进化,或,个人即政治
致谢
导论
【上编 希区柯克电影】
1 导论(1965)
2 火车怪客
3 后窗
4 迷魂记
5 西北偏北
6 惊魂记
7 群鸟
8 艳贼
9 冲破铁幕
10 回顾
对原先版本的尾注
【下编 重访希区柯克电影】
11 情节的构成
12 对称,闭合,断裂:《敲诈》的暧昧性
13 规范和变奏:《三十九级台阶》和《年少无知》
14 意识形态,类型,作者:《疑影》(1976)
15 明星和作者:由褒曼主演的希区柯克电影
16 致命的同性恋:希区柯克的同性恋恐惧症
17 知情太多的男人(和知情更多的女人)
18 男性欲望,男性焦虑:希区柯克的本质
19 你是弗洛伊德,我是希区柯克:重访《艳贼》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一个影评人的史诗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后窗》是希区柯克最不妥协地尝试禁锢观众的作品,他不仅企图把我们关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而且还要把我们关在一个人物的内心之中。从头到尾,我们都被限制在主人公的公寓之中,只有当他离开时,我们才能随之离开。我们只可以看到他所看到的,知道他所知道的。而这一切只有一个短时的例外(当男主人公睡觉时,我们看到凶手和一个女人一起从公寓离开)。事实上,这个例外相当重要,希区柯克并没有让观众完全与主人公的内心意识同化,通过这种手段,他让我们感到了少许不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6页 -
……《夺魂索》的主线与其说是杀手逐渐浮出水面,不如说是詹姆斯·斯图尔特演的那个人物——鲁珀特——逐渐意识到他也共谋了这场谋杀;事实上,这两个过程是平行进行的,而是否能造成有效的悬念效果则有赖于这一二元对立的发展。但是,观众从一开始便感觉到了这一悬念,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想要那两位不可饶恕的年轻杀手逃过一劫(虽然这有悖于我们应有的理性判断),因此我们自己也是共谋,而《夺魂索》的悬念基本就是由这种反应和我们想让他们被绳之以法的欲望之间的矛盾造成。如果要拍一部反法西斯电影(或一部反对任何一样东西的电影),我们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谴责法西斯主义,这大体会让观众舒服地觉得自己站在正义的一边,于是他的自鸣得意被进一步加强了;或者我们也可以用希区柯克的方法,他会让我们微妙地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潜在的邪恶,这是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潜在可能性,我们必须自己来提防它的破茧成型。我相信,一部像《夺魂索》(或《救生艇》《后窗》——很明显,它们的主题远不只是关于法西斯主义)这样的电影,比库布里克《光荣之路》这样的电影更具有改良社会的能力,后者只用简单的黑白界限来呈现自己的主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它通过柯克·道格拉斯的嘴巴通告那些坏人,在我们眼里,他们是如此的卑鄙,从而让我们感到满足(虽然片中行刑那个段落仍然让人不安)。希区柯克的电影从不会明确地说出他想表达的观点,他永远是用具体的实现、通过戏剧化的手段来传达它们的“意义”;但是,即便是最不敏感的观众,在看完《夺魂索》走出电影院时也会觉得不安和矛盾,即使在电影最后,窗户被打开,镜头中充斥着各种颜色,我们感到异常释放,但影片的矛盾到最后也没能得到解决。和宣传舆论不同,艺术有其内在的本质,也因此不能直接的向无意识的观众(或读者)表明自己的观点;可是,即便是这样一位观众,当他看完《夺魂索》后即便没有得到什么“信息”,他也必然会微妙地感觉到那些快要冲...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重访希区柯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
《后窗》是希区柯克最不妥协地尝试禁锢观众的作品,他不仅企图把我们关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而且还要把我们关在一个人物的内心之中。从头到尾,我们都被限制在主人公的公寓之中,只有当他离开时,我们才能随之离开。我们只可以看到他所看到的,知道他所知道的。而这一切只有一个短时的例外(当男主人公睡觉时,我们看到凶手和一个女人一起从公寓离开)。事实上,这个例外相当重要,希区柯克并没有让观众完全与主人公的内心意识...
2015-04-21 22:35:48 4人喜欢
-
我们对本片“女性体系”的认同颠覆了男性体系:这部作品很典型地对男性焦虑做了一次希区柯克式的研究。在其中,两位男性都很明白阿莉西亚不可能是个处女了,但他们又对自己可能在对她的追求中(可以这么说)败下阵来感到十分恐慌,因此,他们被迫不断折磨、惩罚和摧毁那个让他们觉得不安全的女子。对于希区柯克的电影来说(特别是他美国时期的电影,虽然这个主题在像《敲诈》这样的作品里已经存在了),至关重要的是意识到我们...
2021-04-04 15:28:38
我们对本片“女性体系”的认同颠覆了男性体系:这部作品很典型地对男性焦虑做了一次希区柯克式的研究。在其中,两位男性都很明白阿莉西亚不可能是个处女了,但他们又对自己可能在对她的追求中(可以这么说)败下阵来感到十分恐慌,因此,他们被迫不断折磨、惩罚和摧毁那个让他们觉得不安全的女子。对于希区柯克的电影来说(特别是他美国时期的电影,虽然这个主题在像《敲诈》这样的作品里已经存在了),至关重要的是意识到我们的文化将一系列意识形态外衣加诸男性化、强壮和阳具之上,可现实世界中的男性可能根本无法达到男性主义意识形态所强加于他们的那些要求,他们因此而感焦虑。由此导致的结果同样重要:这一焦虑对异性恋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当女性在男性心中引起这些恐惧时,男性会报复她,而那种报复可怕得根本不具理性。就我看来,在那些希区柯克最好的作品中,这一叙事策略——在一个层面造就的认同被另一层面的认同所抵触——所产生的效果很重要:正是这一点造成了迷恋与不安的混合,并导致了紧张感和痛苦感,以及那种“悬念”的终极体验,这就是大多数观众在观看希区柯克电影时感受到的东西
回应 2021-04-04 15:28:38
-
大大 (浴缸里的纸马,不要大声自怜)
为何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希区柯克? 真可惜,我们还得提出这个问题:如果说我们真的认为电影是一门自在自为的艺术,而不是小说或戏剧的附庸——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去“看”电影,而非在内心将其简化为文学作品——这个问题就不需要被提出了。当事实便是如此时,如若想写一本有关希区柯克的书,那么不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就是不可能的了。2013-11-30 09:45:19
-
就我所能记得,我在六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是个同性恋,但是(这件事太私密,也太让我感到恐怖了)我一直到十五岁的时候,当我读到一本有关柴可夫斯基的书,才发现了“同性恋”这个词。那至少让我明白,这个世上还有和我一样的人,我不是一个狰狞的怪物。另一方面,那本书强调的是作曲家的羞愧和痛苦,并说明了他曾为此自杀。 对于时下的年轻人来说,特别是同性恋解放运动已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之后,他们很难理解我当时的处境。...
2015-04-20 22:31:21
就我所能记得,我在六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是个同性恋,但是(这件事太私密,也太让我感到恐怖了)我一直到十五岁的时候,当我读到一本有关柴可夫斯基的书,才发现了“同性恋”这个词。那至少让我明白,这个世上还有和我一样的人,我不是一个狰狞的怪物。另一方面,那本书强调的是作曲家的羞愧和痛苦,并说明了他曾为此自杀。 对于时下的年轻人来说,特别是同性恋解放运动已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之后,他们很难理解我当时的处境。那可是二三十年代的中产阶级英国社会。 二十多岁时,我初次对我最好的朋友承认了自己是同性恋,虽然他的回应相当温和,但我再也不能自然地面对他了。同性之间的性爱,即便他们在自己的家里,在彼此认同的情况下做了爱,也还是一项文明禁止的罪行,你会被关进监狱长达十年。 的确有很多同性恋男子,他们欺骗自己,以为稍经一点实践,便可以把自己变为异性恋,然后结婚。在我的个案中,我向那位我应允娶她的高洁女子坦白一切,而她的一生,被我慢慢毁掉。我的错误在于我请求她“拯救”我,而这个美丽又高贵的人儿就这样答应了我。 当然,我应该意识到作为一个纯粹的同性恋,我不可能被“拯救”。和其他很多类似的情况一样,社会对同性恋的禁忌毁掉了很多人的生命。现在,它们仍然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继续残害着生命。 引自 一位影评人的进化,或,个人即政治~ 回应 2015-04-20 22:31:21 -
我们可以回忆下《惊魂记》中男主人公抱着他母亲下至水果地窖的场景。就其文学性而言,这个场景几乎毫无可说之处。然而,在影片中,希区柯克运用了一个大俯拍镜头,并配以复杂的摄影机运动,让我们精确地感受到了那种形而上的晕眩感,而这正是希区柯克的主题在那个点上需要表达的:一种陷入不确定性的流沙或无底洞的感觉。它让观众在某个特殊的点上不仅看到,而且也体验主题的展现,这就是“纯电影”。 他把我们安置在与动作发生...
2015-04-21 21:46:48
我们可以回忆下《惊魂记》中男主人公抱着他母亲下至水果地窖的场景。就其文学性而言,这个场景几乎毫无可说之处。然而,在影片中,希区柯克运用了一个大俯拍镜头,并配以复杂的摄影机运动,让我们精确地感受到了那种形而上的晕眩感,而这正是希区柯克的主题在那个点上需要表达的:一种陷入不确定性的流沙或无底洞的感觉。它让观众在某个特殊的点上不仅看到,而且也体验主题的展现,这就是“纯电影”。
惊魂记第86分钟他把我们安置在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某个位置上,并控制我们的运动与演员运动的关系,从而来与我们交流。电影具有它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领域。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当作其他的艺术种类去感受它,我们肯定无法意识到一个镜头或一个段落的重要性,而我们必须对此有自觉。
回应 2015-04-21 21:46:48 -
有人荒唐地说《夺魂索》其实是用胶片拍下来的戏剧,恰恰相反,这是影史上最有电影特质的作品。自始至终,它都具备了这一媒介的关键特征——把摄影机当作观众的眼睛,让观众置身于影片中,身临其境。在《夺魂索》中,当希区柯克想让我们看到某个细节时,摄影机就成为了一双眼睛。 摄影机经常是在一个连贯的动作中让我们从一个动作、举动或凝视转移到另一个动作、举动或凝视,并由此造成巨大的张力,我们的眼睛被冷酷地控制着,在... (1回应)
2015-04-21 21:58:52
-
我们对本片“女性体系”的认同颠覆了男性体系:这部作品很典型地对男性焦虑做了一次希区柯克式的研究。在其中,两位男性都很明白阿莉西亚不可能是个处女了,但他们又对自己可能在对她的追求中(可以这么说)败下阵来感到十分恐慌,因此,他们被迫不断折磨、惩罚和摧毁那个让他们觉得不安全的女子。对于希区柯克的电影来说(特别是他美国时期的电影,虽然这个主题在像《敲诈》这样的作品里已经存在了),至关重要的是意识到我们...
2021-04-04 15:28:38
我们对本片“女性体系”的认同颠覆了男性体系:这部作品很典型地对男性焦虑做了一次希区柯克式的研究。在其中,两位男性都很明白阿莉西亚不可能是个处女了,但他们又对自己可能在对她的追求中(可以这么说)败下阵来感到十分恐慌,因此,他们被迫不断折磨、惩罚和摧毁那个让他们觉得不安全的女子。对于希区柯克的电影来说(特别是他美国时期的电影,虽然这个主题在像《敲诈》这样的作品里已经存在了),至关重要的是意识到我们的文化将一系列意识形态外衣加诸男性化、强壮和阳具之上,可现实世界中的男性可能根本无法达到男性主义意识形态所强加于他们的那些要求,他们因此而感焦虑。由此导致的结果同样重要:这一焦虑对异性恋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当女性在男性心中引起这些恐惧时,男性会报复她,而那种报复可怕得根本不具理性。就我看来,在那些希区柯克最好的作品中,这一叙事策略——在一个层面造就的认同被另一层面的认同所抵触——所产生的效果很重要:正是这一点造成了迷恋与不安的混合,并导致了紧张感和痛苦感,以及那种“悬念”的终极体验,这就是大多数观众在观看希区柯克电影时感受到的东西
回应 2021-04-04 15:28:38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9.2分 1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理想国 书香2013 (理想国)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影事杂陈 (疯行)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电影研究 (樹)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重访希区柯克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何适之 2013-12-17 15:35:15
广西师大的这套电影馆作品着实不错,前有莱昂内,后有希胖子!!
1 有用 世界的猫翻滚中 2014-11-01 15:08:10
2014.11.1
0 有用 皆大欢喜 2014-01-06 12:34:29
2013年出版最佳电影书
0 有用 MsCellophane 2016-01-31 09:28:02
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剧本和分镜 看了一半 下次等把希胖的片子刷完了再读一遍
0 有用 巍巍北洋 2015-08-15 14:23:02
虽然就我个人来说,作者观念发展之后写的部分还没有之前的好看,文本分析式的解读更合我的口味,但综合本书的翻译及印刷,尤其定价相当良心,五星推荐。
0 有用 Z 2021-12-29 17:25:46
内容详实,就是太厚啦
1 有用 🦉像何首乌一样 2021-11-05 11:38:56
有三分之一的工作内容和电影有关,下班大概也有三分之一的休闲时间交给电影和相关书籍。今年有小半年时间,这本书都放在身边,用看过几部经典作品就拿出来读读的方式缓慢推进。书里有对多位导演的作品解读,挑明创作时的手法和想法,像一本游戏攻略书,为观影查漏补缺,帮助自己看得更多。
0 有用 NobodyKnowsRM 2021-09-26 20:37:18
写的很详细 见解很深 (部分没看)
0 有用 悲情城市 2021-09-06 10:40:50
@2019-07-21 15:27:44
0 有用 Nosferatu 2021-06-16 18:26:18
六月份大部头打卡。在没看全希区柯克电影前提下读这么一本厚书无疑是会感到心虚的(豆瓣希胖的那枚徽章我都没得到),但看完书后却发现对于电影的认知好像也没受什么影响。一百页形同鸡肋的作者个人史和写作背景,二百多页的八部导演代表作“拉片”或许是本书最具分量的部分,还有二百页略显累赘的影片特征盘点(悬念大师的精彩故事和镜头语言真的不是这种公式化解构能完成的),本书内容不错道理在线但也犯了很多影评类书籍解读过... 六月份大部头打卡。在没看全希区柯克电影前提下读这么一本厚书无疑是会感到心虚的(豆瓣希胖的那枚徽章我都没得到),但看完书后却发现对于电影的认知好像也没受什么影响。一百页形同鸡肋的作者个人史和写作背景,二百多页的八部导演代表作“拉片”或许是本书最具分量的部分,还有二百页略显累赘的影片特征盘点(悬念大师的精彩故事和镜头语言真的不是这种公式化解构能完成的),本书内容不错道理在线但也犯了很多影评类书籍解读过度的通病(有时过犹不及更妙却更难达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