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全书讲述了“大跃进”运动时期农村公共食堂是如何诞生、发展和衰落的。作者不仅收集了各个地方农村公共食堂的事例,丰富了全书内容表达,而且利用了大量官方权威史料,全面、详细地讲述了农村公社食堂的历史,有叙有论,评价客观公正地,是国内迄今为止首部全景式勾勒农村公共食堂来龙去脉的著作。
“大锅饭”:农村公共食堂始末的创作者
· · · · · ·
-
罗平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平汉,男,1963年8月生,湖南安化县人,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著有《土地改革运动史》《农业合作化运动史》《农村人民公社史》《“文革”前夜的中国》《“大跃进”的发动》《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史》《回看毛泽东》等。
目录 · · · · · ·
目录
一、初澜
1.行动军事化,生活集体化/
2.“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个革命”/
3.“这件事要提倡”/
二、大潮
1.“人民公社好”/
2.“一件十分重大的政治任务”/
3.“大锅饭”的“优越性”/
三、“吃饭不要钱”
1.“可贵的共产主义幼芽”/
2.“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3.“粮食多了怎么办”/
4.“放开肚皮吃饭”/
四、“工作生活同时并重”
1.“乌托邦”里的公共食堂/
2.“工作生活同时并重”/
3.“吃饭不要钱,最有意思”/
五、政策调整
1.停伙的食堂/
2.“解散食堂,可以解决许多矛盾”/
3.积极办好,自愿参加/
4.“吃饭不要钱,实际把人钳”/
六、庐山顶上话食
1.“不要去提倡食堂坚决垮台”/
2.“神仙”们的议论/
3.“合乎历史要求的东西,一定垮不了”/
七、坚守“社会主义阵地”
1.“公共食堂前途无量”/
2.反右倾,办食堂/
3.贵州、河南“经验”/
4.劳而无益的办法/
5.生存危机/
八、艰难的维持
1.粮食增量法/
2.代食品/
3.吃饭大会/
九、顺应民心,解散食堂
1.“农业六十条”/
2.“最不得人心的一件事”/
3.不约而同的结论/
4.供给制出懒汉/
5.农村公共食堂历史的终结
· · · · · · (收起)
一、初澜
1.行动军事化,生活集体化/
2.“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个革命”/
3.“这件事要提倡”/
二、大潮
1.“人民公社好”/
2.“一件十分重大的政治任务”/
3.“大锅饭”的“优越性”/
三、“吃饭不要钱”
1.“可贵的共产主义幼芽”/
2.“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3.“粮食多了怎么办”/
4.“放开肚皮吃饭”/
四、“工作生活同时并重”
1.“乌托邦”里的公共食堂/
2.“工作生活同时并重”/
3.“吃饭不要钱,最有意思”/
五、政策调整
1.停伙的食堂/
2.“解散食堂,可以解决许多矛盾”/
3.积极办好,自愿参加/
4.“吃饭不要钱,实际把人钳”/
六、庐山顶上话食
1.“不要去提倡食堂坚决垮台”/
2.“神仙”们的议论/
3.“合乎历史要求的东西,一定垮不了”/
七、坚守“社会主义阵地”
1.“公共食堂前途无量”/
2.反右倾,办食堂/
3.贵州、河南“经验”/
4.劳而无益的办法/
5.生存危机/
八、艰难的维持
1.粮食增量法/
2.代食品/
3.吃饭大会/
九、顺应民心,解散食堂
1.“农业六十条”/
2.“最不得人心的一件事”/
3.不约而同的结论/
4.供给制出懒汉/
5.农村公共食堂历史的终结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前的195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系编辑出版了《论共产主义公社》一书,同年9月出版了第二版,共印了14万余册,除了马恩列斯的有关论述外,还辑录了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言论,其中不乏公共食堂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论述相比,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他们的理想王国描绘更详细、更具体。马克思和恩格斯仅对共产主义作了粗线条的勾勒,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却对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提供了一幅清晰而生动的图画,其实后者比前者对人民公社的建立产生的影响更大。尽管我们现在还难以评判这种影响的程度,但从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叙述的食堂的相似之处中不难发现,在某种意义上,人民公社并不是真正从事共产主义的实践,而是在实现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 (查看原文) -
各种粮食增量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平时做饭时多加水,所谓粮食增量法其实就是做饭加水法。可是,遂平县委生活福利办公室在推广这些“粮食增量法”时,还煞有介事地介绍了粮食之所以能增量的“科学原理”。其中说:“为什么能增加饭量?各种粮食如玉米、高粱、绿豆、小豆麦、大米、小米等,经过先煮后磨、再蒸,每斤粮食能增加出饭二斤以上,是因为粮食胚乳经过水浸煮沸,淀粉颗粒受热膨胀、分裂、体型扩大,重量增加;同时,粮食中的蛋白质经过水浸煮沸,其颗粒也膨胀、凝固,体型扩大,重量增加;粮食胚部含有的脂肪和部分蛋白质,经过热处理,脂肪油滴集聚,蛋白凝固,经碾磨充分游离出来,增加了重量。因此,这些质量的变化是化学的化合作用,决不单是水分的增加。有的人把粮食食用增量法说成是 ‘只增加几斤水’,这是完全错误的。” 据说,使用上述方法不但可以增加出饭率,而且做出来的饭营养价值也大大提高,其“科学根据”是:旧的做饭方法由于面磨得比较粗,粮食中的蛋白质、脂肪等不能充分地被人体吸收,而采取增量方法做出的饭,淀粉经过水浸煮沸,部分转化为葡萄糖,能供给人们更多的热量和营养;蛋白质经过水浸煮沸,一部分变成凝固的蛋白质,还有一部分转化为氨基酸,这两种东西营养价值都很高。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大锅饭”:农村公共食堂始末"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锅饭”:农村公共食堂始末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没有被个体自我反省去承载的历史,都只是成为言语议论的过去
相对客观的记录了当年的情况,正反的信息也基本陈述了。 个人觉得,最大的意义确实不在于批判过去,而在于导致内省。 所谓以史为鉴,鉴出过什么吗? 不同时期历史的相似感,确实是鉴了,直接照镜子的相似复制,而不是对着镜子整理完善造型。为什么? 历史这么明显的各种数据和...
(展开)

大时代大锅饭 小缩影小评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视角和题材很好 把人民公社化运动前后兴起消亡的大锅饭公共食堂全须全尾的讲了一遍 很难想象在那个政治生活大于天的年代全国各地是怎么坚持了三年的这个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制度的 纯粹的理想的先辈从草创革命到建设新中国一步步趟先路 衣食住行吃穿用度 党政军民学 他们用一腔激... (展开)
农村的“大跃进”记录
作者罗平汉(63 年),曾任中央党校博导,参与并撰写了一系列党史国史系列书籍,都是不错的历史资料,详细客观,本书记录的是始于 57 年的农村“大跃进”,从全民大食堂,58 年放卫星,我父母 57 年上清华,印象最深刻的是食堂的丰富,菜式花样翻新,流水席一样随时可以免费去...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1)7.0分 7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社科人文 (荒原狼)
- 微信读书 (无明)
- 中国社会政治争论 (豆友XXXXXX)
- 2020的书 (咕国人民)
- Revolution on and in China (费尔西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6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大锅饭”:农村公共食堂始末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賣松人 2024-02-29 09:55:33 四川
有人在擔心這樣的歷史重現,有人在促使這樣的歷史重現
0 有用 清净散人 2023-10-28 16:03:16 内蒙古
讲解挺全面的
0 有用 克莱登课外教培 2024-03-03 14:05:53 江苏
历史曲折中权力中心以外的脚注:1.揣度上意的“笔杆子”或许无法左右时局但能推波助澜,在左右争斗中有文人敏锐揣测到了最高领导人对将“冒进”一词去污名化强行推行激进政策的需求,发明了“跃进”一词刊登于《人民日报》,大跃进进而有了官方名称,被毛赞扬为“博士中的博士”;2.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在大跃进前期除了论证夸张的粮食产量有可能以外,极力推进“粮食多了吃不完可以做什么”的课题,后期出现粮食缺口大量人口非自... 历史曲折中权力中心以外的脚注:1.揣度上意的“笔杆子”或许无法左右时局但能推波助澜,在左右争斗中有文人敏锐揣测到了最高领导人对将“冒进”一词去污名化强行推行激进政策的需求,发明了“跃进”一词刊登于《人民日报》,大跃进进而有了官方名称,被毛赞扬为“博士中的博士”;2.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在大跃进前期除了论证夸张的粮食产量有可能以外,极力推进“粮食多了吃不完可以做什么”的课题,后期出现粮食缺口大量人口非自然死亡后转而研究“瓜果代”与“粮食增量法”,自有大儒为我释经更古不变。 可以说本书是“老农式”的历史书写,宏观政策以外平民百姓能吃上多少粮食更是重要。在我的家乡四川省泸州市1960年间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日均用粮不足旧制8两(公制250g),主义在能否吃饱饭面前没有那么重要。 (展开)
2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8-10-11 16:21:51
按需。“全书讲述了“大跃进”运动时期农村公共食堂是如何诞生、发展和衰落的。作者不仅收集了各个地方农村公共食堂的事例,丰富了全书内容表达,而且利用了大量官方权威史料,全面、详细地讲述了农村公社食堂的历史,有叙有论,评价客观公正地,是国内迄今为止首部全景式勾勒农村公共食堂来龙去脉的著作。”
5 有用 大象之耳 2024-01-16 16:21:38 北京
至少得打4.5星吧,我倒也不觉得掺杂过多个人情绪,即便有也是自然流淌出来的,而不是刻意为之。毕业论文写华北乡村的能源转型史,原本以为前现代的就够有趣了,没想到最有趣的还是集体时代。炊事和取暖二事以家庭为单位,实际上也很难想象以其他为单位,那么家庭与集体化的矛盾是必然的,炊事和取暖二事难以集体化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