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副标题: Escape from freedom
原作名: Escape from freedom
译者: 刘林海
出版年: 2015-7
页数: 200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弗洛姆作品系列
ISBN: 9787532769186
内容简介 · · · · · ·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逃避自由的创作者
· · · · · ·
-
埃里希·弗洛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自由———个D理学问题?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第四章 现代自由的两个方面
第五章 逃避机制
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
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多数人至少可以在瞬间察觉到我们自身的自发性,这时也正是我们真正幸福的时刻。在这些时刻,无论是看到美丽风景而由衷激动时,苦苦思索后发现某一真理时,体验新鲜的感官欢乐时,还是对某人萌生情不自禁的爱意时,我们都知道自发行为是什么,并可能想象,加入这些经历不那么罕见,不那么被人忽略,那生活该会多么美好。 为什么说自发活动是自由问题的答案?我们说过,消极自由本身把个人变成孤立的存在,他与世界的关系很遥远,也不信任它,个人自我很软弱,并时时受到威胁。自发行为是一种客服孤独恐惧的方法,同时人也用不着牺牲自我的完整性。因为在自我的自发实现过程中,人重新与世界连为一体,与人、自然及自我连为一体。爱是此类自发性的最核心组成部分,爱不是把自我完全消解在另一个人中的那种爱,也不是拥有另一个人的那种爱,而是在保存个人自我的基础上,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爱。爱的动力特性恰恰在于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处于克服分离状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导致一体化,但并未消灭个性。劳动是此类自发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劳动并不是为了逃避孤独的强迫活动,不是对自然的这种关系,即,一方面要通过劳动主宰自然,另一方面又崇拜自己用双手创造的劳动果实,甚至受劳动果实的奴役;而是另一种创造,人在创造过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适用于爱和劳动的也使用所有自发活动,无论是实现感官快乐,还是参与共同体的政治生活。它肯定自我的个性,同时又把自我与人及自然连为一体。人的自发活动在更高的基础上解决了自由与生俱来的根本矛盾——个性的诞生与孤独之痛苦。 个人在所有自发活动中拥抱世界、他的个人自我不但完好无损,而且会越来越强大兼顾。因为自我活跃到什么程度,就会强大到什么程度。拥有物质财富,或者像情感或思想之类的精神财富,都不能算真正有力量。能使用或操纵某些对象,也不能算真正有力量。我们所用的并不是我们的,而仅仅因为我们在使用它们。只有在我们的创造活动中真正与之相...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4页 -
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逃避自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逃避自由"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健全的社会 9.0
-
- 占有还是存在 8.8
-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8.3
-
- 六论自发性 8.9
-
- 爱的艺术 8.9
-
- 人心 8.5
-
- 爱的终结 8.7
-
- 社会性动物 9.0
-
- 非暴力沟通 8.4
-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8.9
逃避自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78 条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7 )
-
Holt Paperbacks (1994)9.0分 184人读过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9.0分 5324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9.1分 2574人读过
-
工人出版社 (1987)8.9分 57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豆瓣五星图书【心理学】 (爱玛·包法利)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逃避自由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胡铁梅 2024-07-17 17:39:04 湖南
今年读过最好的书,也可能是近五年内最好的,好多表述都像贴着我的大脑皮层写下来的,我愿意单方面将弗洛姆引为跨时空知己,终其一生用创造来抵御平庸与虚无。另外建议普通读者直接跳过宗教那一章,太晦涩而且意义不大。
18 有用 酒囊饭袋陳裝裝 2016-12-23 17:13:13
花了一個多月間歇讀完這本大薄書,重新審視自身發現果然自己依舊是「身在枷鎖之中」。年輕氣盛的時候,如王朔在《動物凶猛》里說「常常對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應過分,要麼無動於衷,要麼摧肝裂膽,其縫隙間不容發。」對於自己被拋棄的孤獨感,往往只有選擇逃避自由來麻痺自己從爾扮演他人眼中的自己。如今意識到不能繼續如此,我不得不尋求別的改變了。
36 有用 折耳刺猬 2018-11-01 14:06:46
本书主旨:拥有自由意味着个体不得不独自承担自由选择的所有后果,而逃避自由是因为 你们都是抖M!
46 有用 荷戟独彷徨 2018-06-02 20:47:51
对于原因分析的我比较认同,但是解决的方法,我不信。因为我不相信有解决的方法。
16 有用 Alain 2018-03-19 23:23:03
当个体化进程行进到与孩童时期的始发纽带完全割裂即从无意识的前人类生命存在状态跃升到人的阶段时,个体的孤独和焦虑却日益加深并产生逃避自由的困境,且自宗教改革时期起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加剧,便有如路德教派与加尔文派等宗教的蓬勃发展,前者坚信投降是被爱的先决条件,后者主张自我贬义与毁灭人的自尊,其中已隐隐暗含后来的纳粹意识形态;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自由困境再一次深化,走上了两条逃避自由的歧路,一... 当个体化进程行进到与孩童时期的始发纽带完全割裂即从无意识的前人类生命存在状态跃升到人的阶段时,个体的孤独和焦虑却日益加深并产生逃避自由的困境,且自宗教改革时期起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加剧,便有如路德教派与加尔文派等宗教的蓬勃发展,前者坚信投降是被爱的先决条件,后者主张自我贬义与毁灭人的自尊,其中已隐隐暗含后来的纳粹意识形态;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自由困境再一次深化,走上了两条逃避自由的歧路,一是寻求权威主义下的新的继发纽带,以基于自由困境的受虐-施虐(乃至破坏)心理渴求臣服与主宰,其根植于共生的根本目的,在丧失自我完整性、消弭彼此边界的同时获得归属感,二是民主社会的机械趋同,被灌输的思想、感觉、愿望将自我伪装成自我的映像即皮兰德娄“你所期待的我”从而获得个人自决的安全幻觉;(下接广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