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
译者: 黄煜文
出版年: 2016-1
页数: 440
定价: 6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睿文馆
ISBN: 9787532770557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
本书是一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 · · · · ·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曾任纽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目前担任剑桥大学社会学系杰出访问教授,因其在社会学、城市规划研究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屡获黑格尔奖、斯宾诺莎奖、特森诺奖等国际奖项。他的主要著作有:《19世纪的城市》(1969)、《阶级中隐藏的伤害》(1972)、《眼睛的良心》(1990)、《公共人的衰落》(1976)、《不平等世界的尊敬》(2003)、《新资本主义的文化》(2006),以及三部小说。
目录 · · · · · ·
导论 身体与城市
第一部分 声音与眼睛的力量
第1章 裸体
第2章 黑暗的披风
第3章 萦绕的图像
第4章 身体的时间
第二部分 心脏的运动
第5章 社团
第6章 每人都是自己的魔鬼
第7章 触摸的恐惧
第三部分 动脉与静脉
第8章 移动中的身体
第9章 释放身体
第10章 都市个人主义
结论 市民身体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吉勒汀医生以启蒙时期的著名监狱论著——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为依据,主张国家执行死刑时,应当对它所要摧毁的肉体表示最大的尊重,必须设想出能快速执行死刑的方式,以避免无谓的痛苦。借由这种做法,国家就可以显示出它与一般的杀人犯有所不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94页 -
这种想让身体不受阻挡的渴望,还伴随着一种对接触的恐惧,这种恐惧从现代都市设计中可以明显看出来。譬如在选择高速公路的行经路线时,设计者经常会以交通干线将住宅区与商业区分隔开来,或者以道路作为划分住宅区内的贫富或种族的界线。在社区发展上,设计者喜欢将学校与住宅设在社区的中心,而不是设在能与社区外的人群接触的边缘地带上。这种思维屡见不鲜,于是买房子的人便越来越觉得这种有篱笆墙与外界隔开的住宅代表着一种良好的生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肉体与石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肉体与石头"的人也喜欢 · · · · · ·
肉体与石头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肉体与石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身体:权力全新的竞技场




被唤醒和被归还的空间与自由——《肉体与石头》之感

想握手就握手,想拥抱就拥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月同学们共读的主题书是《肉体与石头》,讲述西方文明发展史中,人类身体与城市的关系。肉体即人类身体,石头意为城市,或城市建筑,代表生存空间,也是身体容在的物质和环境基础。 作者理查德·桑内特博闻强识,涉猎广泛,以一种全新的维度梳理了西方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展开)
迷失于城市的身体不知道我们曾经历了怎样的荣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与城市,本来就是一体的。从农耕社会以来,人类就建立了城市用来居住,而城市这种反自然的存在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身的需要。可以说,城市是人的意志的延伸与放大,从城市与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形态,就可以勾勒出不同时代的特点。 在古希腊时代的末期,雅典与斯巴达处于对... (展开)> 更多书评 16篇
-
雅典住宅分布图,来自代诺斯(Delos),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的住家有高墙以及少许的窗户;如果经济许可的话,会在屋内设个中庭,房间都会向着中庭。在屋内,格局设计得有点像穆斯林家庭一样,宛如深宫内院一般。已婚的妇女绝对不可以在起居室(andron)也就是招待宴饮宾客的地方露面。在起居室所举行的宴会中,只有女奴隶、娼妓或异邦人才可以出现。妻子与女儿居住在称作“女子居所”(gunaikeion)的房间里。如果这个家足够有...
2020-07-03 16:03 1人喜欢
-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首次注意到此类问题,因为他发现人们在遇见陌生人时,会开始过滤脑海中的“再现影像清单”(image repertoire)。[10]扫描到一个复杂或不熟悉的场景,个人会很快地将其予以分类,不管是依照简单还是普遍的标准,但最后一定会依照社会所给予的思维定式进行判断。在街上遇到一个黑人或阿拉伯人,白人一定会先意识到那人是个威胁,于是不会再仔细地看他们。罗兰·巴尔特发现,这个判断非常迅速,而...
2020-07-03 17:12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首次注意到此类问题,因为他发现人们在遇见陌生人时,会开始过滤脑海中的“再现影像清单”(image repertoire)。[10]扫描到一个复杂或不熟悉的场景,个人会很快地将其予以分类,不管是依照简单还是普遍的标准,但最后一定会依照社会所给予的思维定式进行判断。在街上遇到一个黑人或阿拉伯人,白人一定会先意识到那人是个威胁,于是不会再仔细地看他们。罗兰·巴尔特发现,这个判断非常迅速,而其结果却令人惊讶。由于影像清单的分类力量,人们很快就中断了对外界刺激的感受。面对差异,他们很快就变成被动。
城市学家林奇(Kevin Lynch)也显示了再现影像清单是如何以相同的方式来阐释城市地理学的。他说,每个城里人在心里都有“我属于哪里”的影像。在研究过程中,林奇发现他的研究对象总会拿新的环境来比对心中的那张影像,两者的相似之处越少,研究对象对新环境就会越冷漠。快速移动,例如开车,强化了再现影像清单的利用,人们倾向于分类并且马上作出判断。地理的片断化也使再现影像清单更明晰,因为在边缘地区,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功能——家、购物中心、办公室、学校——而且每个部分都不相邻,有空地相隔,更成为一种零碎影像。我们如在特定地点看到某人不属于这里或表现得不恰当,就会很快轻易地作出判断。
类似的状况,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n)想要显示人们在街上行走时“防卫性地去刺激”会如何影响人们在街上的态度的。看到别人一眼便立即进行分类,然后人们会采取不同的走法或改变位置以尽可能减少与别人发生身体接触的可能。[11]通过再现影像清单来检视周边的环境,将环境化约成简单的再现范畴,比较其中的相似与差异。经过这个过程,人们已经大幅度地减少了都市经验的复杂性。通过对再现影像清单的利用,人们开始在别人面前退缩,以此而感觉到安适。
回应 2020-07-03 17:12 -
舒适是一种很容易被忽视的感觉。然而,人追求舒适其实有其高贵的源头,指的是在劳动之后让疲惫的身体休息。从19世纪开始,工厂中的工人被逼着工作到精疲力竭,往往是连续工作,一天不得休息。到了19世纪末,很多人发现,工人工作时间不断增加,生产率反而递减。产业分析师注意到,英国工人在19世纪末时,每班工作10小时,而德国与法国工人每班工作12小时,有时还达到14小时,但英国工人每工时却有远高于德法的生产率。生产率的...
2020-07-03 16:55
舒适是一种很容易被忽视的感觉。然而,人追求舒适其实有其高贵的源头,指的是在劳动之后让疲惫的身体休息。从19世纪开始,工厂中的工人被逼着工作到精疲力竭,往往是连续工作,一天不得休息。到了19世纪末,很多人发现,工人工作时间不断增加,生产率反而递减。产业分析师注意到,英国工人在19世纪末时,每班工作10小时,而德国与法国工人每班工作12小时,有时还达到14小时,但英国工人每工时却有远高于德法的生产率。生产率的差异也在星期日不放假的工人与放假的工人身上体现出来。放假的工人,在其他不放假的日子会工作得更加努力。
市场逻辑引导着强硬的资本家如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产生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比较优秀的工人”就是想要一直工作的工人,这种人的精力会被拼命工作赚钱的欲望所唤起。不过,疲劳的确对经济有影响。1891年,意大利生理学家莫索(Angelo Mosso)已经阐明了疲劳与生产率之间的联系。他在其著作《疲劳》(La Fatica)中指出,人类会在完全无法支撑下去之前就开始感到疲劳,而这种疲劳感是一种保护机制,身体借由这种机制控制自己的体能,保护自己不在“感觉迟钝”时受伤。[16]具有保护功能的疲劳感开始出现时,也就表示生产率将大幅下降。
19世纪对舒适的追求,必须循着这条脉络来理解。舒适的旅行方式与用来休息的舒适家具及场所一样,对于由疲劳感所形成的身体过度使用会有所帮助。虽然如此,舒适一词从一开始时,也就是在舒适与“个人”舒适的意义完全等同的时候,就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线,如果舒适降低了一个人的刺激度与感受度,那么在休息的时候,人就会在其他人群中退缩不前。
回应 2020-07-03 16:55
-
-
对于棵体所赋予的价值,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伯里克利时期的希脂人对于人类身体内部的思考方式。体热是人类生理学的关键:最能够集中及引导体热的人,不需要穿衣服。除此之外,与冷而迟缓的身体相比较,热身体对于他人比较有反应,比较热情;热身体是强壮的,拥有热来活动与反应。这些生理学原则延伸到语言的使用上。当人们听、说或读的时候,他们的体温就会上升,同样他们活动的欲望也会上升——这是一种对身体的信仰,所以伯里克利才会认为言...
2018-04-11 08:20
对于棵体所赋予的价值,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伯里克利时期的希脂人对于人类身体内部的思考方式。体热是人类生理学的关键:最能够集中及引导体热的人,不需要穿衣服。除此之外,与冷而迟缓的身体相比较,热身体对于他人比较有反应,比较热情;热身体是强壮的,拥有热来活动与反应。这些生理学原则延伸到语言的使用上。当人们听、说或读的时候,他们的体温就会上升,同样他们活动的欲望也会上升——这是一种对身体的信仰,所以伯里克利才会认为言语与行为应该合一。
这种希腊式的生理学概念将裸体予以理想化,其内容远较修昔底德的区分更为复杂:以自己的身体与城市为荣的希腊人,以及住在森林与湿地间穿着带补丁兽皮的野蛮人。希腊的人类身体概念暗示了不同的权利、都市空间的差异,因为身体有不同程度的热。这些差异很显然在性别上也有所区分,如女性就被视为是身体比较冷的男性。女性在城市中并不裸露;她们的活动空间局限在屋内,阴暗的内部要比日光下的开放空间更适合她们的体质。在屋内,她们穿着薄布料所制作的长衫,长至膝盖;在街上,她们的长衫则长至脚踝,以粗糙不透光的亚麻布制成。希腊人对待奴隶的方式也同样反映出这样的信仰,那就是艰苦的奴役环境可以降低奴隶的体温,即使是一个贵族出身的战俘,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迟钝,无法说话,越来越不像人,而只适合于完成主人吩咐给他的工作。伯里克利所称颂的言行一致,只能应用在男性市民身上,因为他们的“本质”适合。希腊人以这种体热说来制定出支配与从属的法律规定。
这种统治阶级的身体意象,以及以此为基础所进行的对人民极为不平等的统治及广场配置,并不是只出现在雅典。但是,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人告诉我们现代人,古斯巴达并不享有这样的身体意象,部分理由是这样的身体意象给雅典民主带来了危机。修昔底德在他所写的历史里不断地提到葬礼演说的主题;他对于伯里克利对城市所表现的自信感到恐惧。修昔底德的历史显示了在关键时刻,人类因拥有权力所产生的自信,将招来自我毁灭的结果,以及雅典人身体的疼痛如何在城市的石头中找不到舒解。裸体并不能为苦难提供慰藉。
回应 2018-04-11 08:20 -
帕台农神庙的出现,提高了雅典集体的公民价值。它立于全城都看得见的地点上,不管是新扩建的城区还是旧城区,都可以看到这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团结标志。芬利(M.L. Finley)恰如其分地将这种自我展示、被注视的特质称之为“门面性”(out- of-doorness)。他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一般的印象其实都是被误导了:我们看到废墟,我们看到内部,并且在帕台农神庙‘里面’漫步……希腊人所看到的其实跟我们所看到的有很大的差异…….①建...
2018-04-11 08:27
帕台农神庙的出现,提高了雅典集体的公民价值。它立于全城都看得见的地点上,不管是新扩建的城区还是旧城区,都可以看到这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团结标志。芬利(M.L. Finley)恰如其分地将这种自我展示、被注视的特质称之为“门面性”(out- of-doorness)。他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一般的印象其实都是被误导了:我们看到废墟,我们看到内部,并且在帕台农神庙‘里面’漫步……希腊人所看到的其实跟我们所看到的有很大的差异…….①建筑物外部的意义很重大,就像裸露的肌肤一样,是持续的、自足的、吸引目光的表面。就建筑物来说,外表( surface)与外观( facade)是不同的。外观,就像巴黎的圣母院( Cathedral of Notre Dame)一样,是先有了建筑物的内在装饰,才产生外观。相反,帕台农神庙的柱子与屋顶的外表并不是由内部产生出来的形式。从这一点来看,神庙等于给了我们]一个理解雅典都市形式的线索,外表的弹奏形成了城市的声音。
回应 2018-04-11 08:27 -
言词跟景象一样,也会对身体的感官产生相同的实体印象,而对于言词作出反应的能力,也与接收者身体所含热度有关。对柏拉图(Pato)来说,所谓的“热的语言”( hot words)与“论证的热度”(the heat of argument)并不是一种比喻,而是一种完全的描述;往复辩难会将参与者的身体予以加热,相反地,那些独自进行思考的人则会越来越冷。②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伯里克利的时代,希腊人已经有了默读的习惯。这一点可以在剧作家欧里庇得斯( Euripid...
2018-04-11 08:31
言词跟景象一样,也会对身体的感官产生相同的实体印象,而对于言词作出反应的能力,也与接收者身体所含热度有关。对柏拉图(Pato)来说,所谓的“热的语言”( hot words)与“论证的热度”(the heat of argument)并不是一种比喻,而是一种完全的描述;往复辩难会将参与者的身体予以加热,相反地,那些独自进行思考的人则会越来越冷。②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伯里克利的时代,希腊人已经有了默读的习惯。这一点可以在剧作家欧里庇得斯( Euripides)《希波吕托斯》( Hippolytos)这出戏中看出;阅读所要求的心智习惯与谈论不同。③不过,希腊人并不具有现代抽象的“文本”经验:希腊读者会觉得他听到一个实际存在的人在纸面上说话,而去修改书面文字就等于打断某人的谈话。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既不说话也不阅读,它才会变得冷而迟缓。
回应 2018-04-11 08:31
-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首次注意到此类问题,因为他发现人们在遇见陌生人时,会开始过滤脑海中的“再现影像清单”(image repertoire)。[10]扫描到一个复杂或不熟悉的场景,个人会很快地将其予以分类,不管是依照简单还是普遍的标准,但最后一定会依照社会所给予的思维定式进行判断。在街上遇到一个黑人或阿拉伯人,白人一定会先意识到那人是个威胁,于是不会再仔细地看他们。罗兰·巴尔特发现,这个判断非常迅速,而...
2020-07-03 17:12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首次注意到此类问题,因为他发现人们在遇见陌生人时,会开始过滤脑海中的“再现影像清单”(image repertoire)。[10]扫描到一个复杂或不熟悉的场景,个人会很快地将其予以分类,不管是依照简单还是普遍的标准,但最后一定会依照社会所给予的思维定式进行判断。在街上遇到一个黑人或阿拉伯人,白人一定会先意识到那人是个威胁,于是不会再仔细地看他们。罗兰·巴尔特发现,这个判断非常迅速,而其结果却令人惊讶。由于影像清单的分类力量,人们很快就中断了对外界刺激的感受。面对差异,他们很快就变成被动。
城市学家林奇(Kevin Lynch)也显示了再现影像清单是如何以相同的方式来阐释城市地理学的。他说,每个城里人在心里都有“我属于哪里”的影像。在研究过程中,林奇发现他的研究对象总会拿新的环境来比对心中的那张影像,两者的相似之处越少,研究对象对新环境就会越冷漠。快速移动,例如开车,强化了再现影像清单的利用,人们倾向于分类并且马上作出判断。地理的片断化也使再现影像清单更明晰,因为在边缘地区,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功能——家、购物中心、办公室、学校——而且每个部分都不相邻,有空地相隔,更成为一种零碎影像。我们如在特定地点看到某人不属于这里或表现得不恰当,就会很快轻易地作出判断。
类似的状况,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n)想要显示人们在街上行走时“防卫性地去刺激”会如何影响人们在街上的态度的。看到别人一眼便立即进行分类,然后人们会采取不同的走法或改变位置以尽可能减少与别人发生身体接触的可能。[11]通过再现影像清单来检视周边的环境,将环境化约成简单的再现范畴,比较其中的相似与差异。经过这个过程,人们已经大幅度地减少了都市经验的复杂性。通过对再现影像清单的利用,人们开始在别人面前退缩,以此而感觉到安适。
回应 2020-07-03 17:12 -
舒适是一种很容易被忽视的感觉。然而,人追求舒适其实有其高贵的源头,指的是在劳动之后让疲惫的身体休息。从19世纪开始,工厂中的工人被逼着工作到精疲力竭,往往是连续工作,一天不得休息。到了19世纪末,很多人发现,工人工作时间不断增加,生产率反而递减。产业分析师注意到,英国工人在19世纪末时,每班工作10小时,而德国与法国工人每班工作12小时,有时还达到14小时,但英国工人每工时却有远高于德法的生产率。生产率的...
2020-07-03 16:55
舒适是一种很容易被忽视的感觉。然而,人追求舒适其实有其高贵的源头,指的是在劳动之后让疲惫的身体休息。从19世纪开始,工厂中的工人被逼着工作到精疲力竭,往往是连续工作,一天不得休息。到了19世纪末,很多人发现,工人工作时间不断增加,生产率反而递减。产业分析师注意到,英国工人在19世纪末时,每班工作10小时,而德国与法国工人每班工作12小时,有时还达到14小时,但英国工人每工时却有远高于德法的生产率。生产率的差异也在星期日不放假的工人与放假的工人身上体现出来。放假的工人,在其他不放假的日子会工作得更加努力。
市场逻辑引导着强硬的资本家如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产生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比较优秀的工人”就是想要一直工作的工人,这种人的精力会被拼命工作赚钱的欲望所唤起。不过,疲劳的确对经济有影响。1891年,意大利生理学家莫索(Angelo Mosso)已经阐明了疲劳与生产率之间的联系。他在其著作《疲劳》(La Fatica)中指出,人类会在完全无法支撑下去之前就开始感到疲劳,而这种疲劳感是一种保护机制,身体借由这种机制控制自己的体能,保护自己不在“感觉迟钝”时受伤。[16]具有保护功能的疲劳感开始出现时,也就表示生产率将大幅下降。
19世纪对舒适的追求,必须循着这条脉络来理解。舒适的旅行方式与用来休息的舒适家具及场所一样,对于由疲劳感所形成的身体过度使用会有所帮助。虽然如此,舒适一词从一开始时,也就是在舒适与“个人”舒适的意义完全等同的时候,就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线,如果舒适降低了一个人的刺激度与感受度,那么在休息的时候,人就会在其他人群中退缩不前。
回应 2020-07-03 16:55 -
福斯特(E.M.Forster)写了《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这部伟大的小说将乡村与城市作了对比,有四分之三的英国人离开了荒芜的土地和贫困的村庄而住进大城市,其中又有四分之一住进了大伦敦地区。 现代地理的嬗变在19世纪下半叶已经遍及整个西方各国。1850年,法国、日耳曼人居住地区以及美国,原本跟英国一样,俨然是个农村社会。可是,一个世纪之后,全都开始都市化,并高度集中在某几个核心地区。柏林与纽约全速向前发展...
2020-07-03 16:54
福斯特(E.M.Forster)写了《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这部伟大的小说将乡村与城市作了对比,有四分之三的英国人离开了荒芜的土地和贫困的村庄而住进大城市,其中又有四分之一住进了大伦敦地区。
现代地理的嬗变在19世纪下半叶已经遍及整个西方各国。1850年,法国、日耳曼人居住地区以及美国,原本跟英国一样,俨然是个农村社会。可是,一个世纪之后,全都开始都市化,并高度集中在某几个核心地区。柏林与纽约全速向前发展,与伦敦相同,两座城市原本都是乡村,后来则追随国际贸易高速发展。因此,从1848年到1945年的百年间,我们称之为“都市革命”时期。
亚当·斯密曾预见到,制造业以及自由市场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解释这种快速的都市变化。伦敦,和纽约、巴黎或柏林一样,并非全然都是大制造业的中心——都市土地太贵了。这些城市也都不是自由市场的中心,是政府、大银行以及法人托拉斯企图控制国内和国际的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地方。除此之外,城市也不会只因为吸引了受害者就会获得发展——农业灾害或政治与宗教迫害的受害者,虽然这3种人的确重要。大量流离失所的年轻人流入城市,大企业在资本与劳动力方面也就不虞匮乏了。“都市革命”,跟大部分突然发生的社会演变一样,是一个杂糅诸多原因的事件——而且一开始感受到时,它就已经呈现出畸形发展现象。伦敦一方面代表了西方世界这种突然、大量的都市膨胀现象,另一方面也显示它可能是一场灾难。
19世纪的城市规划目标是创造一群能自由移动的个人,并且让那些有组织的团体在城市里移动时遭受挫折。个人的身体在都市空间移动时,逐渐与他所赖以移动的空间脱离,同时也与在同一空间的其他人群分离。移动时,空间价值被贬低了,个人命运逐渐与人群不相干了。
福斯特的小说表明:一个城市社会要能连结紧密,人们必须不是以个人的方式彼此连结;人们若孤立起来,彼此漠不关心,将只会在社会上形成不幸福的均衡状态。
在都市革命的过程中,这部小说再现了急速转变中的伦敦。福斯特与当时的人都认为,“速度”已经成了现代生活的核心。转变的步伐在小说家的眼中以“汽车”再现出来,而《霍华德庄园》则充斥了对这种新机器的诅咒。福斯特将爱德华的伦敦描述成一个虽然充满了变化但却毫无生气的城市,而这时托克维尔所说的紧张关系出现了——如果伦敦是一个到处充满着“愤怒与电报”的地方,那么它同时也让“人变得愚笨感觉迟钝”。福斯特想营造出一种隐晦不明却又四处弥漫的冷漠感,都市生活所造成的——这些是散步的游客所看不到的——冷漠感不仅充斥于富人与上流社会之中,而且连随着生活而浮沉的贫民也不例外。个人主义与速度联手麻木了现代身体;让他们无法连结。
小说最后倒是有个神来之笔:个人的身体可以从经历变故与挫折中重新获得感觉。“只有连结,别无他法……”这个指令只有那些认识到在个人自由、快速移动中存在着真实阻碍的人才会去遵守。有生命的文化将阻力当成是正面的经验。
在本雅明对于19世纪巴黎文化的伟大研究中,他将城市的玻璃屋顶拱廊称之为“城市毛细现象”,所有为城市带来生命脉动的运动,都集中在这个狭长而被覆盖的、拥有商店和咖啡馆以及人们蜂拥而至如血液凝块的通道中。
福斯特反对高速、舒适以及有效率的社会组织,因而设想出了一个比较属于心理层面的移动形式,也就是让人们移置出他们原本感觉安全的状态。不过,福斯特似乎不太能够胜任这个任务。他在指令“只有连结,别无他法……”的同时,又在《为民主欢呼两声》(Two Cheers for Democracy)中宣称:“我讨厌因果律这个观念。而且,要是我必须在背叛国家与背叛朋友之间作出选择的话,我希望我有这个胆子选择背叛我的国家。”[26]在《霍华德庄园》中,女主人公回想着,“对所有人好是没有用的,我拼了命在底片上涂上各种颜色,但得出来的竟全是灰的”。她因此认为,“她最多敢奢望的,只是对一个人好或对几个人好就行了”。[27]艺术家的世界似乎是既独特又小巧。然而,在这个紧密的小世界里,出现了对于舒适的挑战。小说家想让我们相信,它一定会发生。
《霍华德庄园》让3个家族的命运在一个朴素的英国乡村宅邸霍华德庄园交错。威尔考克斯家族(the Wilcox family)为金钱与名望而活,也拥有旺盛的精力与决心;他们代表了爱德华时代的新都市精英。史列格尔家族(the Schlegel family)由两个孤弱却相当富有的姐妹,玛格丽特(Margaret)和海伦(Helen),以及她们那喜欢艺术并有着高尚人际关系的弟弟所组成。第3个家族的社会阶层比较低,代表人物是年轻的职员巴斯特(Leonard Bast),他的情妇后来变成了他的妻子。
由于福斯特在情节构思上并不拿手,因此他的故事读起来像是个抽象的字谜游戏,每件事都整齐划一地解开了。海伦与威尔考克斯家族的幼子曾有一段短暂却又混乱的恋情。威尔考克斯太太死了,她丈夫娶了史列格尔家族的姐姐玛格丽特;海伦与威尔考克斯的小孩都痛恨这场婚姻。海伦先是工人阶级职员巴斯特的朋友,之后则跟他上床;巴斯特淫荡的妻子则红杏出墙成了威尔考克斯先生的情妇,当时威尔考克斯的第一段婚姻还存在。这段故事的结尾发生在霍华德庄园里。威尔考克斯先生攻击了巴斯特,他来霍华德庄园是为了找他所爱的海伦。巴斯特死了;威尔考克斯被控杀人罪,送入监狱服刑;这个灾难让威尔考克斯与他的妻子取得了和解;至于未婚的妹妹及她的孩子则搬入霍华德庄园,之后则以此为家。
这部小说是借由不断移置剧中的人物而省去了一些必要的情节,而这些移置的过程又是以外科手术式的散文来表现。为了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可能要将《霍华德庄园》视为整个计划的前半段,至于后半段则是《莫利斯的情人》(Maurice)。福斯特于1910年《霍华德庄园》出版后,即开始投入这本书的写作。第2本小说所描述的,是一个上层阶级的股票经纪人与一个未受过教育的猎场看守人之间的同性恋故事。从福斯特那个时代的标准来看,这个故事完全逾越了性与阶级的规范,按理说它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然而,《莫利斯的情人》的结局反而是幸福的场面,一个受到传统与阶级束缚的绅士倒在仆人的怀里。福斯特说:“必须要有圆满的结局,我决心让小说中的这两个男人彼此相爱,并且就这样子永远地持续下去。”[28]
《霍华德庄园》所描述的也是不同阶级的人之间的非法性关系,如海伦·史列格尔与里奥纳德·巴斯特的一夜情。《霍华德庄园》的结局并不像《莫利斯的情人》那样,有一个“永远”持续的爱情。相反的,它却发生了谋杀:小说中的英国国教徒及值得尊敬的角色居然杀害了巴斯特,然后坐了牢。背叛的情事也被揭发了:玛格丽特·史列格尔这才晓得她的丈夫在性与金钱上欺骗了她。不过,这里面也产生了幸福:公然违反性规范的海伦,带着她的私生子搬到霍华德庄园居住。《霍华德庄园》中所有的角色到最后都有一种不确定感——他们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定位。相反,莫利斯到了最后才发现并肯定了自己同性恋的倾向。不过,即使《霍华德庄园》中的人们对于自己失去了确定感,但他们都与自己所处的世界以及身旁的人们有着良好的互动。福斯特所表现出来的移置,与弥尔顿《失乐园》中被逐出伊甸园的情节如出一辙。在福斯特的小说里,个人的移置具有一种特定的社会向度。
回应 2020-07-03 16:5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8.3分 776人读过
-
Penguin Books (2003)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8.5分 185人读过
-
麥田 (2003)暂无评分 1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肉体与石头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半痘 2019-01-20
翻阅。前面大半肉体多过石头?后面少半石头多过肉体?
8 有用 Derridager 2017-11-23
感官剥夺的城市设计在今日中国遍地皆是,曾记纽约城市设计刻意放弃环状分布,选择让居民可以随处而歇的设计方案,所以我想桑内特写此书的时候心情大致与我相同。从福柯的微观权力论入手,试图探讨身体与城市(石头)的关系,但很有趣的是沿着这种文化史的写法,渐渐地福柯之论变成了时隐时现的“里衬”,此书大部分时间在我看来完全是城市文明史,第一章的古希腊同性之爱冲击很大,后面有些地方明显感受到作者写飘了。论证并未很严... 感官剥夺的城市设计在今日中国遍地皆是,曾记纽约城市设计刻意放弃环状分布,选择让居民可以随处而歇的设计方案,所以我想桑内特写此书的时候心情大致与我相同。从福柯的微观权力论入手,试图探讨身体与城市(石头)的关系,但很有趣的是沿着这种文化史的写法,渐渐地福柯之论变成了时隐时现的“里衬”,此书大部分时间在我看来完全是城市文明史,第一章的古希腊同性之爱冲击很大,后面有些地方明显感受到作者写飘了。论证并未很严谨,但显然不能就此批评,可贵之处完全就在于旁征博引的文明史和考察视角。有关无孔不入的权力渗透不须赘述,所以我还想从媒介环境学视角来解读此书。依照作者所述,权力需要渗透,渗透需要借助媒介,那么不管是柱子、街道还是地铁,都已经泛化为媒介,以影响社会。感觉还是在强调人本主义,即人非“结构”,而是肉身。 (展开)
0 有用 zhu池 2020-08-07
大佬就是大佬
0 有用 女宛心兑 2018-09-26
跟我想要了解的内容有差距。
0 有用 凉火 2020-04-08
肉体与石头可以理解为人与城市,私以为也可以理解为文化与文明。全文的论证符合尼采的一个观点:“文明想要的东西同文化不一样,也许是某种相反的东西。”作者在结尾给出的答案是pain:“在多元文化的城市中所潜在的市民问题里面,有一个问题具有道德难度,那就是要对他者产生同情。想要如此,就必须要有一个地方,人们可以在那里感受到疼痛,以及疼痛的来源,如此,便能让人们对于疼痛有所理解。疼痛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疼痛... 肉体与石头可以理解为人与城市,私以为也可以理解为文化与文明。全文的论证符合尼采的一个观点:“文明想要的东西同文化不一样,也许是某种相反的东西。”作者在结尾给出的答案是pain:“在多元文化的城市中所潜在的市民问题里面,有一个问题具有道德难度,那就是要对他者产生同情。想要如此,就必须要有一个地方,人们可以在那里感受到疼痛,以及疼痛的来源,如此,便能让人们对于疼痛有所理解。疼痛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疼痛让自我失去方向感,也让自我不完整,并打断了欲望的连贯性”。这本书的结构逻辑观点我都无异议,但真不习惯作者的写作手法…大概也是因为翻译造成的折损。 (展开)
0 有用 Insomniac堍 2021-01-01
休闲读物。无聊,历史社会类对我来说真的很无聊。无尽的史实对我来说根本没有意义。后半部我感觉完全是在浪费我时间,就是为了把这本书刷完。
0 有用 小星 2020-12-20
第一遍粗读结束(因为ddl实在是来不及了)。考完试后会从头开始再细读一次,认真把读书札记写完。 2021.01.27:终于从头至尾细读完了,也做了较完整的札记。果然与粗略翻过的感受还是截然不同的,这一次才发现有那么多精妙的细节被我遗漏,又有太多东西是目前还无法全然理解的。欧美学者这一类的思考与研究路径确实惊艳,但表面可能会掩盖其内在种种的割裂与非连续性。因此很难说上极深刻的喜爱,也总会有未尝读尽... 第一遍粗读结束(因为ddl实在是来不及了)。考完试后会从头开始再细读一次,认真把读书札记写完。 2021.01.27:终于从头至尾细读完了,也做了较完整的札记。果然与粗略翻过的感受还是截然不同的,这一次才发现有那么多精妙的细节被我遗漏,又有太多东西是目前还无法全然理解的。欧美学者这一类的思考与研究路径确实惊艳,但表面可能会掩盖其内在种种的割裂与非连续性。因此很难说上极深刻的喜爱,也总会有未尝读尽之感。 (展开)
0 有用 BOOM 2020-11-26
缺乏创造性的观点和有力的论述
0 有用 木白 2020-11-15
视角真是独特,轻轨、地铁、自己开车,确如作者所说,在移动中已经失去了对身体的感受。
0 有用 。 2020-11-02
看不懂(#-.-),以我浅薄的知识面感觉有时候写的有些牵强附会,可能这就是我和大佬的区别叭,但是格局和角度真的nb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