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典藏本)》收录了胡适之先生晚年的言谈。胡颂平先生在他随侍胡适之先生的岁月里,把胡适之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除了编入《年谱长编》的以外,都收入这本书里。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大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无论对胡适研究者或普通读者,《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典藏本)》都是重要的参考读物。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典藏本)的创作者
· · · · · ·
-
胡颂平 作者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先生又举了《秋兴》别首里面不通的句子。谈到第七首“昆明池水汉时宫”,先生问徐小姐(胡适的护士)呢?胡颂平说她到盥洗室去。先生怕她听到,要胡颂平靠近一些,轻轻地说:“钱玄同是章太炎的学生。钱玄同亲自告诉我,太炎先生对他说:‘这首诗写什么,我看不懂,好象是写女人的——’。”先生正要背下去,徐秋皎过来了。先生说:“我们在谈诗。这些话是不让小姐们听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7页 -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飘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典藏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典藏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典藏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转】蔡炯昊:晚年胡适的“率性”与“做圣”
源地址:http://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47535 晚年胡适的“率性”与“做圣” 蔡炯昊 2014-08-26 1958年4月,胡适自美国回到台湾,接替朱家骅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卜居台北郊外的南港,与中研院毗邻,开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程。中国公学时代的...
(展开)

谈话录已经出来了,年谱长编呢?
我读的是台湾联经版的,这本算是胡颂平编写<年谱长编初稿>的副产品,即便是副产品,书的魅力也足以让读者倾倒.有一次我在东单的中国书店看书,就听到两人在那里感叹<谈话录>,感叹胡适,我不知道大陆版的<谈话录>有没有删节,但是<年谱长编初稿>要是在大陆出版的话,恐怕会历经艰难,现...
(展开)
> 更多书评 20篇
论坛 · · · · · ·
勘误 | 来自🍑 | 5 回应 | 2019-12-27 17:03:41 |
请问书局版和中信版有何区别? | 来自我就是我 | 2 回应 | 2016-08-28 18:23:3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新星出版社 (2006)8.5分 937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4)8.8分 158人读过
-
聯經 (1984)9.2分 114人读过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3年)8.7分 8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 我做的菜(文史类图书) (西丰客人)
- 读史有风度 (西丰客人)
- 徽学研究论著与资料 (孔飞刀大叫兽)
- 购物车首选 (cruyff)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0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典藏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冰河Hyoga 2016-10-18 16:36:04
我以前没读过胡适先生的任何一本书,这本准确意义上讲也不是。但是你会感觉胡适的样子很舒服、很认真、不苟且!这本书给我的角度是这样的。
1 有用 坐地而行 2016-06-03 20:44:45
仿佛见到了胡适。
0 有用 Marginal 2022-08-07 18:20:06
这本典藏封面做得很好看,很有质感。19年夏天看过一半,现在翻出来从头来看。胡适还真的是我印象中的那样,也很符合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褒义)对身边发生的事情都能说出一些与历史文化有关的事情。人到老年仿佛也是随和,睿智,有腔调,有原则。对读书,写作也是不苟且,生病期间想方设法读书看报的时候,亦是十分可爱。颂平先生笔下的胡适先生非常鲜活
0 有用 狄狄 2022-10-27 19:40:58 云南
这样近距离、平实地记录,特别能让人感觉到胡适之这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一贯的处事方式,日常言谈氛围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看法,则能让人更好地理解他著作中的思想。
1 有用 小簟轻衾 2016-03-27 20:45:14
“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