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钱穆得意门生、“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学名家严耕望毕生经验倾囊相授
2.两岸三地历史院系公认治史入门必读,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
3.纪念严耕望诞辰100周年增订版;新增2万字《钱穆传》大陆首发
4.行销35年经典升级·特约导读·专名索引
———————————
《治史三书》是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以个人治学心得为基础,融合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钱穆等几代史学大家的治史经验著述而成的一部史学方法论著作,被认为是“金针度人”的治学入门书,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语言质朴流畅,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
1.钱穆得意门生、“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学名家严耕望毕生经验倾囊相授
2.两岸三地历史院系公认治史入门必读,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
3.纪念严耕望诞辰100周年增订版;新增2万字《钱穆传》大陆首发
4.行销35年经典升级·特约导读·专名索引
———————————
《治史三书》是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以个人治学心得为基础,融合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钱穆等几代史学大家的治史经验著述而成的一部史学方法论著作,被认为是“金针度人”的治学入门书,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语言质朴流畅,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治史三书的创作者
· · · · · ·
-
严耕望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严耕望(1916—1996),字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曾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耶鲁大学客座教授等职,1970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及历史地理,著有《两汉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唐史研究丛稿》、《唐代交通图考》等。
目录 · · · · · ·
序言
一 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
(三)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
· · · · · · (更多)
序言
一 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
(三)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
(四)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
(六)其他几点意见
二 几条具体规律
(一)尽量少说否定话
(二)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三)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断章取义
(四)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
(五)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为正确者,但须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证
(六)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
(七)不要轻易改字
三 论题选择
(一)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二)问题的实用性
(三)大问题与小问题
(四)自己能力与材料情况
(五)检查论著目录
四论著标准
五 论文体式
(一)常行体
(二)纲目体
(三)纲目变体
(四)复合体
六 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
(一)引用材料方式
(二)注释方式
七 论文撰写与改订
八 努力途径与工作要诀
(一)立志与计划
(二)工作要诀
九 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
(一)健强身体、健康心理
(二)一心力、惜时光
(三)淡名利、避权位
(四)坚定力、戒浮躁
(五)开阔胸襟
(六)慎戒执著
★治史答问
序言一
序言二
一 我研究历史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二 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代的课外阅读
三 我对于政治制度史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四 我对于历史地理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五 我的研究重心何以放在唐代
六 我对于上古史与考古学的兴趣
七 宋史是青年可大展拳脚的园地
八 我对于唐诗史料的利用
九 我今后的撰述计划
十 研究历史不要从哲学入手
十一 研究中国史不必要从中文入手
十二 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历史研究的辅助工具,不能以运用理论为主导方法
十三 “无孔不入”、“有缝必弥”
十四 目录学与校勘学
十五 年龄与撰述
十六 前进与落伍
十七 史学二陈
十八 通贯的断代史家——吕思勉
十九 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二十 我购藏书刊的原则
二十一 我对于中国通史讲授的几点意见
附录一 严耕望先生访问记(黄宽重)
附录二 《唐代交通图考》序言
★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序言
上篇 钱穆传
下篇 从师问学六十年
附录一 我与两位王校长
附录二 我对傅斯年孟真先生的感念
附录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余英时)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慎作概括性的结论。有才气、讲通识的学者,往往喜欢下概括性的结论,浅学之士也往往喜欢这样。概括性的结论,诚然最能动听,为一般人所欢迎,也能为一般人所盲目的接受,而发生很大的影响力。但史事只有相对的统一性,无绝对的统一性,下概括的结论极其困难,容易夸张,而很难真的正确,虽然能为一般人所喜爱所接受,但内行人未必能接受,这样概括性的结论就很难永远站得住脚。政治宣传、商业广告,只要骗得大多数人一时的迷惑,入其毂中,即是大成功,但学术工作不能如此,也不可能真正成功,这就是学术论著与政治宣传、商业广告最大不同之处。所以概括性的话最好少说,要说也只能说大体如上,意谓非全部如此。这是一个谨慎的史学家应采取的态度。不过有时为了强调你的观点,不免稍稍夸张一点,但自己绝对要有分寸,不可逞心笔之快!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页 -
求学不可大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4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治史三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治史三书"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学术史讲义 9.0
-
- 蛋先生的学术生存 8.3
-
-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9.2
-
-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9.1
-
- 祖宗之法(修订版) 8.8
-
- 波峰与波谷 9.1
-
- 什么是文化史 9.2
-
- 纷纭万端 9.4
-
-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 9.4
-
- 党员、党权与党争 9.3
治史三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0 条 )


治学与做人三七分成——《治史三书 治史经验谈》

以前看过但不记得了,今天看八卦的

做一个健康纯净的学术人 ——读严耕望《治史三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我早就有耳闻,但由于自身的懒惰,一直未寻来品读,今适逢课程与作业要求,遂首次通读。读罢,由于我自身的治学水平局限,故暂未达到大彻大悟之感,但也自觉离跨入史学门槛的距离又增近了一步。 《治史三书》是由《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钱穆... (展开)
通识与考据:论社会科学知识的如何增长
> 更多书评 80篇
论坛 · · · · · ·
和之前版本区别大么? | 来自Gaga | 6 回应 | 2021-09-25 03:17:1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9.2分 2208人读过
-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9.1分 691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9.1分 504人读过
-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9.2分 36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37°暖书单(一)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治史三书的评论:
feed: rss 2.0
23 有用 邝海炎 2018-04-18 16:42:12
第二次读完。史学研究入门必读。既有钱穆门人的宏通,又有史语所的精密。
4 有用 葑廬 2017-05-29 09:14:11
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严先生是真心实意去践行这句话的学者,也是不多的几位学者之一。
80 有用 胖达叔 2017-10-19 20:49:55
史学从入门到精通的经验大总结,于我一个门外汉而言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自信和勇气,吾侪年纪轻轻便失却了勇气,不再相信努力的意义,也许从此便真的与二流学者无缘了。至于超迈近代与万世争辉的一流学者,严先生在钱先生看来都未曾预流,我等还是得有自知之明的。另,为学才气不如傻气。
3 有用 炎武 2020-01-10 19:54:19
作者很喜欢用感叹号。 历史学家多于中老年方出成绩,须注意身心健康。直接劝阻了我“燃烧生命”的天真想法。 有丰富具体的治学案例。余英时称严耕望有布罗代尔之实而不拘于社会科学理论之名。
12 有用 愚公∞ 2020-06-06 14:12:04
严耕望,字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本书是其介绍自己研究方法的作品,夫子自道,难能可贵。这是由《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我与钱宾四先生》三本书的合编,重点仍是在《治史经验谈》,在这本书中,严耕望从研究史学的方法、门径、乃至论文写作的方法和具体心态,都有非常精彩的现身说法。特别是强调撰写论文仍是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的问题和史料入手,逐步完成自己的研究。这些指导,到今天仍旧是金玉良言... 严耕望,字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本书是其介绍自己研究方法的作品,夫子自道,难能可贵。这是由《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我与钱宾四先生》三本书的合编,重点仍是在《治史经验谈》,在这本书中,严耕望从研究史学的方法、门径、乃至论文写作的方法和具体心态,都有非常精彩的现身说法。特别是强调撰写论文仍是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的问题和史料入手,逐步完成自己的研究。这些指导,到今天仍旧是金玉良言。在《治史答问》和《我与钱宾四先生》两部书中,除了谈及治学,还着重谈到了史学界的学术风气,特别强调了陈寅恪、陈垣、吕思勉与钱穆四位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径,虽然严耕望不是学术史专业出身,但是很显然对于这四位学者的著作和研究是如数家珍,与专业的学术思想史专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