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人類認知與心理的先天限制,如何阻礙我們實現真正的正義?
完整討論受害者、嫌疑人、法官、律師、證人、專家、群眾……法律判決中各個行動者的視角如何受限,藉助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直探人性誤區,提出解決之道!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
★Audible.com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好讀》(Goodreads)每月選書
★2016正義社會媒體獎(Media for a Just Society Awards)決選名單
★2015《更大的善》(Greater Good)年度選書
★2015 綠袋子典型法律寫作獎(Green Bag Exemplary Legal Writing) 獲獎書
★20th 美好人生年度書獎(Annual 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s)決選名單
*書末〈讀者指南〉收錄十...
人類認知與心理的先天限制,如何阻礙我們實現真正的正義?
完整討論受害者、嫌疑人、法官、律師、證人、專家、群眾……法律判決中各個行動者的視角如何受限,藉助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直探人性誤區,提出解決之道!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
★Audible.com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好讀》(Goodreads)每月選書
★2016正義社會媒體獎(Media for a Just Society Awards)決選名單
★2015《更大的善》(Greater Good)年度選書
★2015 綠袋子典型法律寫作獎(Green Bag Exemplary Legal Writing) 獲獎書
★20th 美好人生年度書獎(Annual 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s)決選名單
*書末〈讀者指南〉收錄十九個專為本書設計的討論主題,可於讀書會及課堂討論中使用,強化閱讀深度,激發對話火花。
性侵被害人在警局指認犯人時,明明真正的凶手就站在眼前,被害者卻指認了無辜的懷特,使他平白坐了二十八年的冤牢——原來,根據研究,平均每三場證人指認,就會有一場指認出錯誤的人。
黑人駕駛維克多與白人警察科斯特之間的飛車追逐,造成維克多全身癱瘓,而錄影機拍下了整個過程。最高法院自信「任何有理性的人看了影片,都會認為是維克多咎由自取」,但社會大眾卻不這麼想。「事實」從來就不只一個,種族、性別、職業、年齡、政治傾向⋯⋯一個人具有的特徵和關係都影響了眼中所見的「事實」,人人心中都有偏見,所謂的「中立、客觀」從來就不存在。
湯普森遭控武裝搶劫,死刑定讞。他幾度命懸一線,直到律師找出塵封多年的血型證據,證明了他的無罪。九年來,檢察官刻意隱瞞了這項證據,可是,這不是因為檢察官顢頇殘酷,反而是因為他一心伸張正義,希望能不辱使命地制裁犯罪。
◎懷疑並非正義之敵,盲目的確信才是。
我們以為事實昭然若揭,卻不知道自己只看得見自己相信的事。
我們以為義憤填膺是在守護最重要的價值,但立意善良的好人,卻可能促成令人遺憾的不正義。
人的大腦與心理究竟有哪些運作上的特點,司法程序又出了什麼問題,
使得整個體制不但無法主持正義,反而危及了社會中最弱勢的那群人?
針對司法判決中的不平等,作者在書中亦提出解方:
將科學研究成果納入司法改革之中,改善警察與法務人員的訓練,
修正懲處罪犯的模式,讓究責與輔導相輔相成,
使我們不再亡羊補牢,而是防患於未然,
未來能擁有一個更公平、安全的社會。
本書最大特點
1.每一章都從一種參與者出發,涵蓋司法判決裡的眾生相,不偏於特定角色,讀者可透過本書關照司法審判全局
2.專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立論
3.書中的舉例不談抽象理論或概念,也盡量不用專業名詞,知識含量中等,但處處啟發讀者深度思考。
書中例子在豐富度和深入程度上拿捏得當,讓完全沒有法律背景、生活中不會接觸到法律的人也能理解。而且因為書中主力探討人的心理和認知過程,可說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所以讀者的代入感(自我探索或檢討)較強。整體難度是高中生可不費力掌握的程度,議題度高,尤其適合激發課堂討論或社團辯論。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簡介
亞當‧本福拉多Adam Benforado
亞當•本福拉多(Adam Benforado)是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的法律系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他畢業於耶魯學院(Yale College)和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並曾擔任過聯邦上訴法院的法官助理,和Jenner & Block法律事務所的律師。他曾出版過許多學術文章,也在各類出版品上發表過專欄和短文,包括《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和《法制時報》(Legal Times)。他與太太、女兒住在費城。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職為英/日文翻譯,譯有網野善彥《重新解讀日本史》、大貫惠...
作者簡介
亞當‧本福拉多Adam Benforado
亞當•本福拉多(Adam Benforado)是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的法律系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他畢業於耶魯學院(Yale College)和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並曾擔任過聯邦上訴法院的法官助理,和Jenner & Block法律事務所的律師。他曾出版過許多學術文章,也在各類出版品上發表過專欄和短文,包括《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和《法制時報》(Legal Times)。他與太太、女兒住在費城。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職為英/日文翻譯,譯有網野善彥《重新解讀日本史》、大貫惠美子《被扭曲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段家誠《世界銀行與NGOs》、本田善彥《台灣人的牽絆》、奧比・薩克思《溫柔的復仇:奧比・薩克思的創痛與重生札記》、凱斯・桑思汀《剪裁歧見》等書。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調查
1. 隨我們過日子的標籤──受害者
人們在受害者身上不自覺貼上的標籤(偏見),將影響他們獲得救助或平反的程度。
2. 危險的自白──偵查人員
警方接受的偵查訓練,傾向使用誘導或施壓的方式,導致無辜的嫌犯易說出不實口白,最終遭判不公正的刑責。
· · · · · · (更多)
第一章 調查
1. 隨我們過日子的標籤──受害者
人們在受害者身上不自覺貼上的標籤(偏見),將影響他們獲得救助或平反的程度。
2. 危險的自白──偵查人員
警方接受的偵查訓練,傾向使用誘導或施壓的方式,導致無辜的嫌犯易說出不實口白,最終遭判不公正的刑責。
3. 犯罪心理──嫌疑犯
人們常有種刻板印象,以為作惡的人會長得特別兇惡或猥瑣。但與其從毫無準確度的面相判斷,不如從基因、生長環境、神經系統去歸納;而若一個犯人因為「他自己無法控制」的變因(如基因、生長環境等)而犯罪,我們可以怪罪他嗎?
第二章 判決
4. 破壞規則──法庭辯護人
檢察官也會說謊,會刻意隱瞞對嫌犯有利的證據。為什麼?怎麼防範?
5. 在旁觀者眼中──陪審團
對犯罪心理的推論,有多少可信度?一群人以為的客觀,在另一群人眼裡卻非常偏頗,因為每個人眼裡的「真相」都是經過大腦過濾與轉化後得出的。
6. 記憶的崩解──證人
證人的記憶算數嗎?為什麼證人記憶有高達三分之一的錯誤率?若每三架飛機就會有一架墜毀,我們一定會禁止使用飛機──那為什麼我們仍然採用證人制度?
7. 如何說謊──專家
審判者對「專家權威」的錯誤信任,容易使判決出錯,但人為什麼這麼仰賴專家?司法上哪些不當舉措會加深這種錯誤信任?若人會出錯,測謊機有比較好嗎?
8. 只是裁判,或是參與的行動者?──法官
法官是公正的嗎?法官有可能公正嗎?談法官的偏見。
第三章 處罰
9. 以眼還眼──大眾
人想報復一個罪犯,和想報復一隻無意「犯罪」的豬,背後運作的是相同的心理機制,但這種報復欲,會帶來不公平的處罰。
10. 丟掉鑰匙──受刑人
絕大多數的囚犯最後是要回到社會的,但一個怪物般的監獄,只會製造出怪物。談監獄制度的不理性。
第四章 改革
11. 我們需要克服的難題──挑戰
12. 我們能夠做些什麼──未來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83年托克维尔将费城称为“以现代监狱系统著称”的城市 ,不知他会如何形容友爱之城或者美国其他各州。美国拥有全世界不到5%的人口, 但却拥有全世界14的罪犯。约有230万关国人曾被判刑,超过万人处于正监管状态,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即使是顶峰时期的古拉格集中营,关押的人口也显著低于美国目前处于假释、拘禁或者缓刑状态的罪犯数量。在每10万美国人中,就有707人身陷牢狱之中。相比之下・在每10万人口中,分别有284个伊朗人、18个加拿大入、78个德国人身陷图圖。 尽管美国已经取消奴隶制度150多年,但现在监狱系统羁押的黑人数量比1850年的奴隶还多,同时,监狱中黑人所占的比例也高于南非种族离时期关押的黑人比例。如果你是黑人 ,男性,并且没有高中文凭,就很可能将在监狱中度过一生 尽管美国羁押率较高的原因有很多,但违法犯罪的类型不断增多以及量刑趋于严厉,始终居于最突出的位置。 年利伊州用法典修订时只有2页,但是到了20年,用利诺州并不是例,在国落州,对于用法 毒品或 等相的力电,会人入狱服 他不过给的已在间和荷兰,只有不到10%被定罪的罪犯被判入狱服刑,美国的比例却高达70%。美国法院对被告入判处的刑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查看原文) -
哈尔登监狱是挪威安全级别最高的监狱,关押着大量谋杀犯和强奸犯。但是那里的窗户没有窗栏。你在监狱四周也看不到巨大的高墙,那里只有环绕的树木。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恫吓,不是为了威慑,也不是为了隔离。它的目的是改造罪犯。 这家监狱有一种时髦的、极简派的审美观。每个罪犯都有一个房间,里面配有平板电视、马桶、淋浴、冰箱和桌子。每10个或者20个房间共用一个活动区域。 罪犯只是在晚上才被关押在监室里,白天需要进行各种教育、培训 和娱乐活动。监狱里有各种工作坊和运动设施,还有图书馆、教堂和学校。罪犯们通常会省钱购买各种食材,包括芥末和咖喱粉,以备进行公共聚餐。餐桌上还会铺有餐布。 监狱看管人员也不像美国同行那样不近人情,他们的职责是帮助罪犯克服犯罪倾向,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监狱会努力强化罪犯的家庭组带(例如,允许罪犯的家庭成员在监狱旅馆中过夜),并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 在哈尔登州长看来,这种做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每个人最终都要被释放出狱。一个恶魔般的监狱必将会制造恶魔。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吗? 宾夕法亚州的一个代表团前往北欧考察监狱设施,与罪犯们会面,与监狱官员会谈。考察结果让代表团成员十分震惊。在他们访问的德国和荷兰监狱,罪犯们正在做饭,他们穿着自己的衣服,每当外出工作或者学习时就用钥匙锁上房门。女性罪犯可以在专门的母婴监室哺育三岁以下的幼童。罪犯们可以定期请假回家。监狱很少采取单独监禁措施,通常是把它作为最后手段;单独监禁的时间很短(只有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时间),罪犯可以与他人接触,如果表现好的话还可以提前回到普通监室。为了鼓励罪犯积极改造,监狱通常会采用正面的鼓励措施,很少采用严历的惩罚。与美国不同,罪犯被释放出狱后,他们不会被永久性地剥夺选举权、接受政府福利的权利或者普通市民的各种权利。他们是自由人。 挪威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罪犯出狱后2年再犯率仅为20%...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章 罪犯:扔掉监狱的钥匙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不平等的審判"的人也喜欢 · · · · · ·
不平等的審判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本书的亮点在于启发性

公正所以难行,皆因人性的弱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说起不公正,你是否想到了那些受贿的警察和罔顾司法的法官?还有那些自私的律师和栽赃的小人? 但本书描述的都是一群善良正直的执法者——一心想破案的警察,代表国家提起指控的检察官,对社会公正有期待的陪审团,自认为是法律守护者的法官。 他们鲜少蓄意使坏,也很少有渎职...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9)8.0分 269人读过
-
Crown (2015)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Broadway Books (2016)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臉譜文化 (2024)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DESIGN BY 王志弘 (the Wor(l)d)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wangzhihong王志弘設計手冊 (差梨)
- 希望尽快能见简体 (森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不平等的審判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代替你 2017-12-11 09:48:05
以心理学点出司法制度漏洞,并不是革命性的观点,只是小修小补,而且当中引用的心理学观点是否可靠亦须斟着。期待更宏观更彻底的对司法制度的反思,此书欠奉。就连刑罚的意义探索亦只蜻蜓点水,可惜。
0 有用 momo 2019-01-24 14:36:41
心理学X法学的新切入视角。但是没有提供什么新观点。
0 有用 magicsagill 2017-04-17 18:30:20
在法庭的四年看了很多案件,可惜沒用細緻地寫下。這本書從心理和法理角度分析了法庭審判/正義,雖然是美國的文化背景,但絕大多數描述也發生在普通法的地區。作者態度屬於「左膠」吧,適合「左膠」看,哈。
0 有用 诗三百 2019-05-27 18:25:41
用了很多方面去叙述关于法律漏洞的一本书,也为了读者更好了解用一些列子去深入探讨
0 有用 二到停不下来 2022-12-25 12:40:55 安徽
人真的无法放弃报复心理。作者花了很多时间告诉读者刑罚没有帮助,应该“治疗这种疾病”。但是我看完还是想,可是他们做了不好的事情,不需要付出代价吗,就直接开始拯救他们吗。被伤害者,宽恕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