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爱情还是亲情,自由还是服从,个体如何在转型社会中抉择?
美国亚洲学会中国研究列文森图书大奖获奖作品
阅读当代中国乡村的情感与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变迁
-----------------------------------------------------------------------------------------------
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爱情还是亲情,自由还是服从,个体如何在转型社会中抉择?
美国亚洲学会中国研究列文森图书大奖获奖作品
阅读当代中国乡村的情感与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变迁
-----------------------------------------------------------------------------------------------
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
这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探讨了此前从未被讨论过的议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体性与情感生活。1970年代的中国东北,阎云翔教授曾在当地某村庄做了7年农民,并于1989年以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身份回到那里,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考察。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普通村民丰富、细腻又微妙多变的精神世界。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到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本书都有所展现。
阎教授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复杂的、流动的心态史和行为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列文森奖获奖辞(列文森奖推选委员会:裴宜理、胡缨、戴安娜•里拉)
私人生活的变革的创作者
· · · · · ·
-
阎云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阎云翔,1954年生,师从著名学者张光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2007年受聘于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主要讲授“文化人类学”课程。著有《礼物的流动》《私人生活的变革》《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等著作。其中,《私人生活的变革》曾获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
龚晓夏(译者),1956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硕士,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博士。长期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媒体工作。
目录 · · · · · ·
前言
导论
中国家庭模式与私人生活的研究
一、“合作社模式”与缺席的个人
二、研究私人生活的新模式
三、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下岬村的经济体制、公众生活与社会关系
一、村干部以及国家角色的变迁
二、公共生活的起落
三、亲缘结构与社会关系
第二章 择偶:独立与浪漫的年轻一代
一、关于择偶的本土定义
二、1946—1962年:年轻一代的独立自主趋向
三、1963—1983年:集体化体制下的浪漫爱情
四、1984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发展
五、介绍型婚姻中的爱情
六、从自主到浪漫
第三章 性爱、情感及其语言艺术
一、订婚后的恋爱与婚前性关系
二、爱情的语言和姿态
三、择偶理想的变化
四、爱情的表达问题
五、择偶中的浪漫革命
第四章
两性互动以及夫妻关系重要性的增长
一、家庭结构的变化
二、夫妻间的亲密关系与爱情
三、家庭劳动分工与家庭决策
四、家庭内部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位
五、大家庭的民主化
六、家庭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第五章 私人空间与隐私权
一、老宅子的空间安排
二、80年代以来的装修热
三、内外之别与家庭隐私权
四、个体成员的私人空间
五、空间格局与人际关系
六、下岬村个案与隐私权观念
第六章 家庭财产与个人财产权利
一、提前分家与“从父居”的消亡
二、系列分家方式的影响
三、彩礼与遗产预支
四、彩礼支配的变化
五、新娘在彩礼交换中的角色
六、从礼物到预支的遗产
七、个人权利的上升与父权的衰落
第七章 老人赡养与孝道的衰落
一、老人的生活状况
二、虐待老人与代际冲突
三、关于代际互惠的争论
四、父母防老的措施
五、孝道的衰落
六、无效的法律与自相矛盾的意识形态
七、沉默的公众舆论
八、信仰世界的倒塌
九、经济剥夺与无情的市场逻辑
第八章 人口政策与新型生育文化
一、计划生育20年
二、个人选择与生育模式
三、新型生育观的出现
四、性别因素:妻子地位上升的影响
五、社区因素:村风的作用
六、从人口控制到计划生育
结论 国家、家庭与个人
一、家庭的私人化
二、自主性、情感、欲望与无公德的个人
三、情感、欲望、消费要求
四、社会主义国家与私人生活转型的悖论
五、关于国家作用的争论
六、个人的崛起与国家的关系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私人生活的变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私人生活的变革"的人也喜欢 · · · · · ·
-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9.5
- 祖蔭下 8.6
- 人行道王国 8.7
-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9.3
-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8.3
- 林村的故事 8.8
- 神堂记忆 8.4
- 金翼 8.7
- 权势转移 8.9
- 我的凉山兄弟 8.4
私人生活的变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2 条 )
社会学研究x文学研究x非虚构写作
现代农村社会的情感变迁
论坛 · · · · · ·
第七章提到的人口老龄化 | 来自一只 | 2024-08-12 10:05:0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8.0分 121人读过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8.2分 1215人读过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8.2分 469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暂无评分 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历史社会学”书单 (薄荷灰)
- 购书预备役 (務-虛-眞-人)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私人生活的变革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ourmfzh 2017-11-27 17:01:01
大醒目!一个人不看这本书,我觉得可能没法讨论三农问题。
9 有用 DizzyWhale 2019-04-23 00:26:27
读完竟觉得农村是个更自由更有私人空间的地方。变革到来之时,农村人或更加刚烈的抵抗或更风驰电掣的拥抱变化。在很多地方,农民自己造房子空间往往足够,反倒是在高房价压迫下的城市年轻人,在成年甚至成家后,都还是与父母同住在并不大的屋子里,私人空间更加窘迫。
8 有用 一只大鱼 2017-04-03 21:43:22
故事讲得好,内容弱了点。“说媳妇”“找婆家”变成了“找对象”,进门上炕变成了客厅会客。夫妻关系取代父子关系,私权上升父权衰落,自主性和个体化的问题凸显而未展开,而“无公德个人主义”的问题又令人担忧。
14 有用 57 2019-04-08 16:38:51
教科书式的研究。最大的收获来自于他对国家在私人与家庭生活变革中作用的分析,提示我们要注意不论政治立场为何,这都是现代性流淌之中的一个时刻。“这种自我中心的无公德的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国家所推行的家庭革命的产物。”
7 有用 境外势力大猫咪 2020-10-27 21:00:37
国家试图将个人的忠诚对象由家庭和家族转向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打散了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而在去集体化后国家对生活的干预减少,社会生活的公共性消退,形成意识形态和道德的真空。这个真空很快被消费主义所填满,于是改革带来的个人化并不是公民社会,而是uncivilized个人。我非常不喜欢uncivilized这个表述,因为它预设了civil society作为一个现代性模板。不过主要问题是,大概因为田野地点... 国家试图将个人的忠诚对象由家庭和家族转向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打散了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而在去集体化后国家对生活的干预减少,社会生活的公共性消退,形成意识形态和道德的真空。这个真空很快被消费主义所填满,于是改革带来的个人化并不是公民社会,而是uncivilized个人。我非常不喜欢uncivilized这个表述,因为它预设了civil society作为一个现代性模板。不过主要问题是,大概因为田野地点在黑龙江,阎云翔大大低估了传统(无论是道德还是秩序)的resilience,因为在黑龙江大多数农村,传统秩序本来就扎根很浅甚至不存在。其实即使在他的田野点,他所叙述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到,年轻人在为自己争取利益时,对传统并不完全摒弃,而是只保留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这或许也是传统道德秩序存在的普遍状况。 (展开)
0 有用 浸食 2024-12-19 23:29:49 福建
整本书可以概括为,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缺乏有见地的观点总结,只是一堆零碎看法的拼凑。另外字里行间还可以窥出作者的本心,这在人类学研究中极为罕见,大概是爹味实在太重,怎么都掩盖不住吧。 怀疑最后一章有删减。
0 有用 郝院长 2024-12-18 11:29:36 北京
温和有趣,绵里藏针。挺有意思的民族志。虽然对有一些人来说,这家长里短有什么好写的,但再过几十年,这就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想象外国人看到这种东西会多兴奋。角度是客观的,但也很温和,比如他没有统计当地的自杀率和受教育程度,甚至也没有统计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结构等更能影响家庭权力结构的经济数据。可能这就是从人类学角度出发和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不同。不过这个时间跨度和研究深度,已经是非常值得尊敬的社会学研... 温和有趣,绵里藏针。挺有意思的民族志。虽然对有一些人来说,这家长里短有什么好写的,但再过几十年,这就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想象外国人看到这种东西会多兴奋。角度是客观的,但也很温和,比如他没有统计当地的自杀率和受教育程度,甚至也没有统计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结构等更能影响家庭权力结构的经济数据。可能这就是从人类学角度出发和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不同。不过这个时间跨度和研究深度,已经是非常值得尊敬的社会学研究。另外,私人生活背后的的社会发展问题(包括政策和时代),其实才是一切变革的原因。你知道他想往深了说,也知道他能往深了说,但只呈现,不判断,也是一种好的策略。 (展开)
0 有用 恐龙过江 2024-12-10 15:32:09 广东
关于孝道的衰落这一点叙述得很好,反封建、信仰的消逝使得人们的对于祖辈、天道的敬畏感不断降低,最后人们将道德意义上的赡养转化为经济意义上的付出。
0 有用 豆友233756957 2024-12-08 09:23:35 上海
看下来过去不是没有对私人生活的讨论,而是缺少学术性的描述。文学作品同样具备这种能力,只是不“严谨”,说到这个就会考虑,流传下来的作品是不是不太可能是与普罗大众的平视。
0 有用 俗人 2024-12-03 22:31:20 陕西
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农村生活从土改到集体化再到非集体化时代,涵盖了择偶、婚姻、住宅、代际关系以及孝文化等生活各个切面,很全面得展现出发生的变化,并且不是流水账似的记录,而是既有学理性的追溯,与相关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探讨,还有对农民思想变化的深度关注。既有学术价值也有人文价值,可读性也很强。书中以个人生活这一微观视角切入,对中观的家庭以及宏观的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了分析。国家制定并实施相应的... 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农村生活从土改到集体化再到非集体化时代,涵盖了择偶、婚姻、住宅、代际关系以及孝文化等生活各个切面,很全面得展现出发生的变化,并且不是流水账似的记录,而是既有学理性的追溯,与相关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探讨,还有对农民思想变化的深度关注。既有学术价值也有人文价值,可读性也很强。书中以个人生活这一微观视角切入,对中观的家庭以及宏观的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了分析。国家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政策给个人私领域带来的变化是无心之果,但却切切实实将个人从繁重的家族文化中解脱出来,个人主体性得以强调。但步子迈得过大,就造成了旧文化与新文化的断裂问题,旧文化崩塌、新文化还未形成,从外传来的各种消费主义文化占据了这样一个真空地带。国-家-个人似乎很难抽离出某一个层面进行单独的分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