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王小波: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或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电影文学剧本《东宫西宫》及数十万字的杂文随笔文字。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海明威在《钟为谁鸣》里说过这个意思: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以为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但这个想法我觉得陌生,我就盼着别人倒霉。五十多年前,有个德国的新教牧师说:起初,他们抓共产党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因为我是亚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众所周知,这里不是纳粹德国,我也不是新教牧师。所以,这些话我也不想记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从Internet说起 -
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不值得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以为它不值得一过。罗素先生曾言,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我同意他的意见,不加检点的生活,属于不能接受的生活一种,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王小波全集(凤凰壹力2017珍藏版)(共10册),
这套丛书还有
《红拂夜奔(珍藏版)》《白银时代(珍藏版)》《似水柔情(珍藏版)》《万寿寺(珍藏版)》《寻找无双(珍藏版)》
等
。
喜欢读"我的精神家园(珍藏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我的精神家园(珍藏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似水柔情(珍藏版) 8.7
-
- 沉默的大多数(珍藏版) 9.1
-
- 黑铁时代(珍藏版) 7.6
-
- 寻找无双(珍藏版) 8.3
-
- 白银时代(珍藏版) 8.5
-
- 万寿寺(珍藏版) 8.3
-
- 爱你就像爱生命(珍藏版) 8.8
-
- 红拂夜奔(珍藏版) 9.0
-
- 王小波全集 9.7
-
- 黄金时代 8.8
我的精神家园(珍藏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87 条 )



南都:纪念王小波,争当自由人
南都社论 十年前的今天,作家王小波辞世。十年来,他的书一版再版,他的话被反复引用,他的思想有人专门研究,他的文风成为一种流派,他的追随者越来越多。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怀念,甚至有人发起了“重走小波路”纪念活动。除了“作家”之外,生前没有其他头衔,身...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2 )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8.9分 5842人读过
-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9.1分 70435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9.0分 9116人读过
-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9.0分 464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攒▓书▓如▓山▓倒▓ (不流ᝰ)
- 我最爱的图书
- 我最爱的图书
- 我最爱的图书
- 藏书 (泺晞)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我的精神家园(珍藏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Lorraine 2022-05-16 11:11:48
追求有趣,想念小波
0 有用 哈哈小李子 2023-06-06 18:28:22 浙江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是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做一个有趣的人而不是无聊的人,做一个恪守自己心胸的人,尊重世界的参差百态。
1 有用 马特达明 2022-06-20 23:17:48
我的精神家园真是有趣又丰富。如果王小波没那么早去世,应该会有更多有趣的东西可以分享给世界。有点悲哀的是,书里关于那个年代的故事和想法,依旧在现在这个时间或多或少发生。
0 有用 caye 2022-10-27 17:32:34 北京
给三星好像有点失衡,四星呢读起来又确实没那么感触或愉悦;收录的多是27年前的文字,也不是说过气、也不是文笔思想不好,也许和阅读当天的天气情绪有关,就这样。
0 有用 清禾明月 2023-03-15 18:34:39 北京
那个时代的某种勇气和精神 永远值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