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法] 让·雅克·德里达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La voix et le phénomène
译者: 杜小真
出版年: 2017-7
页数: 134
定价: 18
ISBN: 9787100135115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La voix et le phénomène
译者: 杜小真
出版年: 2017-7
页数: 134
定价: 18
ISBN: 9787100135115
豆瓣评分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通过对解释学的理论基础——胡塞尔现象学符号论的批判,开始了其对解释学的进攻,从而引发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文本意义的论战。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声音与书写的次序等问题,从而宣告了解构主义的兴起,因此,动摇了苦心营构的人文思想观念,激起了理论界经久不息的回响。本书对于人们了解声音与现象、胡塞尔现象学符号论等问题很有帮助。
作者简介 · · · · · ·
德里达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主要著作有:《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论文字学》、《言语和现象》、《文字与差异》、《论散播》、《有限的内涵:ABC》、《署名活动的语境》、 类型的法则》等。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认为本文(作品)是分延的,永远在撒播。德里达的批判矛头直指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形式和质料之间的对立——形而上学最初的对立——在活生生的现在的具体理想中得到最后而又最彻底的证明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言 -
在此,为了明确我们的意图,我们仅需指出,如果不是从内部被它自己对时间化与主体间性构成的运动的描述所否认,现象学可说是动荡不安的。在把描述的这两种决定环节联结在一起的东西的最深处,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在场把自己认识为一种构成的价值,而和它在一起的是一种非生命的或非在场的或对活生生的现在的自我的非归属,一种不可根除的非原始性。它所接受的诸种名称因而只是使对于在场形式的反抗更加激烈:用两句话说,问题在于:一、在一个时间性对象(Gegenstand)——它的同一性是可以被重复的——的在场的构成中,从持存到再现(Vergegenwärtigung)的必然过渡;二、在对第二个我(alter-ego)的关系中,即在对同样使一般意义上的理想对象性成为可能的东西的关系中,由非表象产生的必然过渡,主体间性是对象性的条件,而且对象性只有在理想对象的情况下才是绝对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言
> 全部原文摘录
声音与现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观念性的居所与一般符号 ——论《声音与现象》中的“纯粹表达”
文/十目果 《声音与现象》的起点系于一个疑难:胡塞尔为何要将现象学的符号理论引向纯粹表达?与其回答攸关的是:是什么让德里达相信,对纯粹表达的解构能牵一发动全身地危及胡塞尔的全部理论? [1] 诘问之所涉,一方面是德里达如何理解胡塞尔符号理论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根...
(展开)

A presentation on ... nonpresence.
“It remains, then, for us to speak, to make our voices resonate throughout the corridor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breakup of presence. The phoneme, the akoumencm, is the phenomenon of the labyrinth. This is the case with the phōnē. Rising toward the s...
(展开)

倪梁康:直观的原则,还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德里达《声音与现象》中的现象学诠释与解构问题导论
一、引子:几个前说明 1、对一门理论提出外在的批评是相对容易的,或者可以根本否认它的出发点和公设,或者可以置疑它的论证和推导方式,或者可以无视它的切入点和视角,而后用自己的前提、推理和观察来取而代之。历史上一个思想家对另一个思想家、一个思想流派对另一个思想流...
(展开)

【转】张祥龙: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与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
文章来源:《世纪书窗》,2000年第1期(总1期),43-48页 今年是胡塞尔《逻辑研究》首卷发表100周年。这本书以及他的随后的一些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出了当代欧陆哲学的主流。但是,它的重要与它的难懂不相上下。一位瑞士哲学家燕妮·海尔施说出了这种复杂的感受:“他的哲思太...
(展开)

根本不懂现象学,还敢翻译法国哲学?
杜出不是游牧,而是没亩。我对现在的人文学科感到羞耻,培养出的都是什么货色。 本书明显是评职称用的,让几个学生做免费劳动力随便翻译一下就应付了,反正上头看不懂(其实自己也看不懂德里达)。 一个对现象学一知半解的半吊子,是如何在国内现代法国哲学界混的风生水起的呢...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商务印书馆 (2010)8.1分 495人读过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9.6分 37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1999)7.6分 268人读过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10)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声音与现象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rCondom 2023-05-13 20:00:23 浙江
越读越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无知,真心看不懂啊!
0 有用 HindenburgAsh 2023-01-07 18:04:38 陕西
一条有力的解构路径,语言作为预设的同一体无法逃离认识论的统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