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原作名: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 3
译者: 杨向荣 等
出版年: 2018-1
页数: 360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巴黎评论
ISBN: 9787020132355
内容简介 · · · · ·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欧内斯特•海明威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萨尔曼•拉什迪: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 《巴黎评论》的 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文学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最好的、最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怎样的”比问“为什么”更有意思。
◎奥尔罕•帕慕克:在我写首部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希望和焦虑。三十年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欧内斯特•海明威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萨尔曼•拉什迪: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 《巴黎评论》的 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文学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最好的、最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怎样的”比问“为什么”更有意思。
◎奥尔罕•帕慕克:在我写首部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希望和焦虑。三十年过去了,读这些访谈时我仍带着当初的热情。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引入歧途:我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学带来的欢乐和苦恼。
◎戴夫•艾格斯:《巴黎评论》的访谈总是从最佳的视角切入大作家们的内心和写作伦理。你独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读它们,就能获得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训练。
◎科伦•麦凯恩:应该在酒会、朗读会、婚庆、狂欢等各种各样的热闹场合把《巴黎评论》的这些访谈集派发出去。它们也非常适合从高中一直到艺术硕士课程的各级学校课堂使用,事实上,我曾用这些访谈开设整整一个学期的创意写作课。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到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说过的智慧、荒唐、愤怒之言,并把它们带进课堂呢?这些访谈精彩纷呈,令人激动,不可或缺。
——————————————————————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 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威廉•斯泰伦、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约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罗斯、约翰•欧文、多丽丝•莱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摩司•奥兹、V.S.奈保尔、石黑一雄。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的创作者
· · · · · ·
-
巴黎评论 作者 / 编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目录 · · · · · ·
T.S.艾略特(1959) 刘雅琼/译
埃兹拉•庞德(1962) 周琰/译
艾伦•金斯堡(1966) 赵霞/译
索尔•贝娄(1966) 杨向荣/译
约瑟夫•海勒(1974) 杨向荣/译
· · · · · · (更多)
T.S.艾略特(1959) 刘雅琼/译
埃兹拉•庞德(1962) 周琰/译
艾伦•金斯堡(1966) 赵霞/译
索尔•贝娄(1966) 杨向荣/译
约瑟夫•海勒(1974) 杨向荣/译
卡洛斯•富恩特斯(1981) 温峰宁/译
菲利普•罗斯(1984) 陈以侃/译
约翰•欧文(1986) 唐江/译
多丽丝•莱辛(1988) 邓中良 华菁/译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90) 仲召明/译
托妮•莫里森(1993) 许志强/译
阿摩司•奥兹(1996) 钟志清/译
V.S.奈保尔(1998) 陶泽慧/译
石黑一雄(2008) 陶立夏/译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的人也喜欢 · · · · · ·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2023年第081本,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摘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威廉·斯泰伦 我欣赏福克纳的复杂性,但不赞成他的晦涩。对乔伊斯同样如此。《芬尼根守灵夜》最后一章那种美轮美奂的诗意已经完全不属于这个世界,因为没有多少人能够忍受得了此前的种种混乱。至于《喧哗与骚动》,我认为虽有瑕疵,但还是成功的。福克纳太过于长时间地保持那种... (展开)> 更多书评 1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Picador (2008)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之二 (Josephine)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五条人的书单 (belakangmati)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张怒)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尼桑 2017-12-27 20:53:18
还能说什么,赶紧抄写背诵吧。
5 有用 虫虫 2019-07-22 14:51:00
描写现代混乱的杰作当属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这部作品中,精神已经不堪抵御经验。纷至沓来、形形色色的经验,无论其快乐还是恐怖,所有这一切都像大海穿过一块海绵般涌进布鲁姆的头脑。海绵是阻挡不住的,它得接纳海水携带的任何东西,记录下从中通过的每一条微生物。我想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中有多大成分必然是精神痛苦,在多大细节程度上,在接受海水的同时不得已要附带上人类这种浮游生物,有时似乎精神的力量被纷至沓来... 描写现代混乱的杰作当属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这部作品中,精神已经不堪抵御经验。纷至沓来、形形色色的经验,无论其快乐还是恐怖,所有这一切都像大海穿过一块海绵般涌进布鲁姆的头脑。海绵是阻挡不住的,它得接纳海水携带的任何东西,记录下从中通过的每一条微生物。我想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中有多大成分必然是精神痛苦,在多大细节程度上,在接受海水的同时不得已要附带上人类这种浮游生物,有时似乎精神的力量被纷至沓来的经验完全抵消。不过,当然它具有的消极程度跟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带有的消极性一样。更强势、更有目标性的人会要求秩序,影响秩序,进行挑选和舍弃,但是面对纷纭的细节,他们仍然有被瓦解的危险。一个浮士德式的艺术家是不情愿屈从于成堆细节的——索尔·贝娄。 (展开)
1 有用 林为攀 2018-01-01 17:13:43
金斯堡激情四射,奈保尔机智过人。
10 有用 成知默 2018-05-10 13:23:31
2018年已读052:完整读完三卷,作家们往往有着相似的写作习惯、理念与偶像,也有着各自不足为外人道的怪癖。小说作者多半“中规中矩”,除了根植于拉美魔幻现实传统的富恩特斯(全拉美都在做着一个激昂的幻梦),除了咄咄逼人、极富攻击性的奈保尔(遇到奈保尔这样的受访者,也是头疼)。倒是几个诗人在对谈中很好地诠释了飞天遁地、无所不至的逸兴遄飞,尤其是金斯堡,从药物带来的“通天狂喜”,到玄之又玄的“布莱克体验... 2018年已读052:完整读完三卷,作家们往往有着相似的写作习惯、理念与偶像,也有着各自不足为外人道的怪癖。小说作者多半“中规中矩”,除了根植于拉美魔幻现实传统的富恩特斯(全拉美都在做着一个激昂的幻梦),除了咄咄逼人、极富攻击性的奈保尔(遇到奈保尔这样的受访者,也是头疼)。倒是几个诗人在对谈中很好地诠释了飞天遁地、无所不至的逸兴遄飞,尤其是金斯堡,从药物带来的“通天狂喜”,到玄之又玄的“布莱克体验”、对宇宙与自身的深度感知,而写作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以便活着,继而死去”。以及,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被多次提及,准备去读一下了。 (展开)
2 有用 兽 2018-01-26 03:49:22
这类书出出怎么都不会差。让作家们说自己是什么,让评论家说作家像什么,这才是各司其职。如果有让作家说自己像什么的,那一定够自恋,有让评论家说作家是什么的,那一定很搞笑。
0 有用 碱水面包爱好者 2024-11-06 16:17:54 重庆
富恩斯特谈拉美文学 谈西班牙语写作 奥兹谈希伯来语文学 谈希伯来语写作
0 有用 summertime 2024-10-27 12:49:36 重庆
种草了卡洛斯·富恩特斯,出生于外交官家庭,从小在国外成长,可以用另一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拉美,这种悬浮于世界之外的视角应该很有意思。另外印象深刻的就是奈保尔了,在《暮色将近》里,那个作为编辑的作者就说奈保尔性格糟糕,这篇访谈也真是咄咄逼人,极具攻击性,当然也可以说非常真诚且精准。
0 有用 Syana 2024-10-25 13:08:28 福建
追寻很艰难,但你依旧有继续追寻的责任。
0 有用 竹影横阶 2024-10-12 14:50:49 湖北
为更多了解奈保尔而读了奈保尔的一章
0 有用 小佩 2024-10-01 14:26:28 上海
奈保尔人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