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互联网经济时代,新零售、网红经济、知识经济多受益于社群。用户的获取、留存及订单转化直接决定了一个社群的存亡。无论是“做”群还是“用”群,每个人都需要迭代常识:了解用户行为习惯,了解社群运行规律。
《社交红利》《即时引爆》作者徐志斌历时两年,挖掘腾讯、百度、豆瓣的一手后台数据,从上百个产品中深度解读社群行为,通过大量生动案例总结出利用社交网络和海量用户进行沟通的方法论。
本书将告诉你:
海量用户和收入究竟从哪里来?
如何影响用户的决策?
激活用户的六大驱动力是什么?
“微信读书”“全民K歌”“狼人杀”“王者荣耀”“贴吧”“AKB48”等大牛产品运营社群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这是一部关于社群运营的长尾理论:
用好小群非常重要。
如何运营不同种类和不同阶段的社群?
找大群营销,不如找准变现的“连接者”。
书中另附80余张图表的数据分析和优秀社群的内部运营详解...
互联网经济时代,新零售、网红经济、知识经济多受益于社群。用户的获取、留存及订单转化直接决定了一个社群的存亡。无论是“做”群还是“用”群,每个人都需要迭代常识:了解用户行为习惯,了解社群运行规律。
《社交红利》《即时引爆》作者徐志斌历时两年,挖掘腾讯、百度、豆瓣的一手后台数据,从上百个产品中深度解读社群行为,通过大量生动案例总结出利用社交网络和海量用户进行沟通的方法论。
本书将告诉你:
海量用户和收入究竟从哪里来?
如何影响用户的决策?
激活用户的六大驱动力是什么?
“微信读书”“全民K歌”“狼人杀”“王者荣耀”“贴吧”“AKB48”等大牛产品运营社群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这是一部关于社群运营的长尾理论:
用好小群非常重要。
如何运营不同种类和不同阶段的社群?
找大群营销,不如找准变现的“连接者”。
书中另附80余张图表的数据分析和优秀社群的内部运营详解,为创业者、产品经理人、社群运营者、营销人员、互联网企业家、投资人提供了关于社群的全新用户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 · · · · ·
徐志斌
微播易副总裁
畅销书《社交红利》《即时引爆》作者
曾服务腾讯8年,并曾在eNet硅谷动力、新浪公司工作
目录 · · · · · ·
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
现在开始关注小群效应
被发觉的大城市聚集效应
AdMaster的社群细分图谱
人人都想进大群,人人活跃在小群
· · · · · · (更多)
用户更愿意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
现在开始关注小群效应
被发觉的大城市聚集效应
AdMaster的社群细分图谱
人人都想进大群,人人活跃在小群
优秀社群的三个标准
第二章:三近一反(社群的活跃和收入都遵循一个基础原则)
粉丝越来越贵了!
相近地域:用户对1000米内的信息最敏感
相近兴趣:用户只关注和自己相关的问题
相近年龄:占比87%以上的年轻人,帮助快手一飞冲天
大部分社群都忽略了“反”
第三章:连接者(找到能变现的连接者)
20万用户带来了1亿销售额
Target Social图谱:近半参与者由0.8%的人群带来
普通人转变为连接者的威力
法官就是一切:狼人杀的指数级增长
大V店的利益驱动法
发现自己的连接者
第四章:你能为我解决什么根本性问题?(用户打法开始成为市场主导)
我为什么要加入你?
豆瓣网对用户行为的解读
知识星球调整了四轮工具性用法
好社群的出发点:工具性、病毒性和长连接
让用户一瞥就愿意加入
第五章:小池塘里的大鱼(荣誉驱动的巨大威力)
一半来自土豪:超级付费用户的诞生
让用户知道有人在和他比
罗辑思维:用户希望不断获得进步
穿越火线:成就感让用户停留更多时间
请帮我做好一个不一样的小池塘
荣誉驱动:用户想要塑造自己想要的形象
线下陌生人用户社群如何进阶
人们会自豪于在一个“胜利”的队伍中
第六章:互惠接口(利益驱动的势能不可阻挡)
头部世界的诱惑
用户喜欢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利
互惠是用好社群的制高点
滴滴红包:最好的互惠样本
互惠接口的六个原则
易宝支付:人脉网的互惠新模式
长板效应:如何吸引社群主动合作?
第七章:三人成虎(如何影响用户的决策)
PMCAFF的邀请码实验
捞月狗的魔法数字:用户有3个好友就能坚持下来
2至3位好友即可影响用户
借贷宝:告诉用户他的好友在这里
雷神的爆发:越密集威力越大
用户用“买买买”来定义自己的身份
删除和摒弃错误的关系链
第八章:七种社群(真实的社群是什么样?)
“关系”还是“噪声”:豆瓣社区一次翻家底式的研究
活跃社群的12个特征
社群的7种形态和8个结论
不同社群是如何跃迁、壮大的?
第九章:让人们互相愉快地消耗对方时间(如何运营不同种类和不同阶段的社群)
从两个小社群的日常运营说起
强运营应该强到什么程度?
来玩个棉花糖游戏吧
闺蜜圈的三种运营技巧
来自王者荣耀的参考:弱运营应该是什么样?
线下社群的弱运营实验
两张表看清不同社群的运营策略
第十章:我想证明自己很伟大(社群文化是如何带来巨大帮助的)
出征吧!帝吧
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做了件很伟大的事情
从贴吧中来:社群文化是如何诞生的?
金庸小说是社群运营最好的教科书
这些机制很关键!
日本AKB48女团背后的模拟关系
被隐藏的事件驱动
· · · · · · (收起)
"小群效应"试读 · · · · · ·
社群效应背后的六大驱动力 腾讯这个社交帝国对于社交的最新理解和运用几乎处于即时反应阶段。观察腾讯系产品,能够帮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以及如何去利用这些变化。 2017年5月17日,腾讯如期发布第一季度财报,其中提到全民K歌这款产品,财报中这样写道: “全民K歌”的活跃用户及付费用户大幅增长,此乃受益于好友擂台及添加高价值的虚拟赠品等升级功能..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未来会出现首席社群官吗? 在社区、社群、社交圈等概念随着社交网络自身发展而不断演化的今天,人们所处的社群已经面目全非。除垂直社群,BBS(网络社区)、俱乐部等常规社群之外,大部分用户的活跃都处在了各种群组之中,尤其是QQ群、微信群、陌陌群等。到现在,这些群组已经成为社群最具体的呈现和实际运营的落脚点之一。因此,群也成为如今进行社群观察和运用的对象之一。 随着用户迅速聚集到社交网络中,并从大广场进入小群,“流量池”玩法的主导地位开始让位给“用户池”。企业不再依赖广告投放、平台推荐的方式来获得用户;相反,资金的对象瞄准了用户本身,如不同章节中我们分别提到的“滴滴红包”“大V店”等增长模式都是如此。这就是“用户池”。 在社交网络中,有六大驱动力不容忽视,它们分别是:荣誉驱动、利益驱动、关系驱动、事件驱动、地域驱动、兴趣驱动。 这些驱动力过去也曾被大量使用,例如腾讯的产品干脆就可以用“比”这个字来浓缩概括,它旗下的大量产品都在使用“比拼/比较”这个技巧。“围住神经猫”“微信打飞机”等轻量游戏更是因为运用了“比较”而一度风靡全国。 以同学、行业、兴趣、老乡为基础,构成了最常见的社交圈。用户与大多数好友的地理位置相近。另外,不论用户在哪个省份,好友位置中排名第二的都是北京。对于陌生人而言,距离是一种重要的关系,决定了社群的发展或更强关系的构建。 我们通过对豆瓣小组进行观察又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 兴趣驱动不如地域驱动。地域驱动带来的用户互动强度,要远远超过兴趣驱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据粗略估计,现在微信上每天会建立200万~300万个群(含3人及以上对话群),其中40%以上的群在7天内直接死掉,只有30%左右的群能够艰难地活过一个月。 即使微信群活过了一个月,其成员的活跃程度也不乐观。过去,我被许多读者邀约进入500人的微信大群,进行实时分享和答疑,也经常在群中进行即时统计:正在参与分享和互动的群成员有多少?大部分时候,活跃人数不超过群成员总数的10%。腾讯内部也曾对数以亿计的QQ群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活跃比例也只有10%左右。 人们组建的大部分社群,都是被浪费的、迅速消亡的。 由事件驱动而组建的群生命周期很短,多为3~7天。由关系驱动组建的群生命周期更长,至少有一个月。 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事件驱动是指人们为了完成某件事情而共同协作,我们手机上大量沉默的参加会议、发起活动时组建的群,出去旅游的讨论群,与客户围绕某次合作组建的工作群,以及刘丞懿加入的彩跑群,显然属于此列。关系驱动是指人们因为各种社交关系而聚集在一起,如亲朋好友群、同行交流群、同事们组建的工作群等,程刚组建的群则属于此列。强调关系的社群走得更远。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小群效应"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小群效应"的人也喜欢 · · · · · ·
小群效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4 条 )
> 更多书评 64篇
论坛 · · · · · ·
请问社群成员的第一种划分方法在哪页? | 来自糖山大熊 | 3 回应 | 2018-08-26 10:41:35 |
小群效应和人性 | 来自David.King | 2018-02-02 23:25:29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中信阅读佳品[小编卢俊的豆列] (我是卢俊)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互动广告与新媒体必读 (空手)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小群效应的评论:
feed: rss 2.0
15 有用 江流 2018-11-14 15:55:26
本书主要是从产品运营的角度讨论如何作用社群价值的,不是研究如何运营社群。 看到第五章就可以结束了,后面的价值不大,前面几章的案例有启发意义。后面的研究方法对实操无意义。列举了很多书,但大部分列举的书对本书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说是有掉书袋之嫌。鉴于社群运营方面好书也很少,这本书还是可以参考下。 欢迎关注公众号:江流。最近把社群运营相关的书和文章梳理了一遍,准备围绕社群运营写一篇综述性的文章。 ... 本书主要是从产品运营的角度讨论如何作用社群价值的,不是研究如何运营社群。 看到第五章就可以结束了,后面的价值不大,前面几章的案例有启发意义。后面的研究方法对实操无意义。列举了很多书,但大部分列举的书对本书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说是有掉书袋之嫌。鉴于社群运营方面好书也很少,这本书还是可以参考下。 欢迎关注公众号:江流。最近把社群运营相关的书和文章梳理了一遍,准备围绕社群运营写一篇综述性的文章。 评1分是因为这本书的评分虚高了,7分左右比较合适。 (展开)
1 有用 vivian 2018-02-10 22:22:26
2018年第8本。周围人的好评推荐太多,看了反觉一般,且不如前两本。提出了“小群”这个非常新颖的观点,但其实整本书都缺乏对小群的优势以及如何运营成功的关键性逻辑论证。当作一本普通的社群运营书看还行。
1 有用 pola2mo 2018-01-14 11:33:04
工作(当然也是爱好)使然,近两年陆陆续续的读了一些互联网/产品相关的书籍,印象大多不太好,感觉是一些评论文章的堆砌,内容之间没有内在逻辑和整体框架。徐老师这本书,从理论来讲确实有不少新鲜的见解,又辅以实用的数据作为佐证,从工作角度来讲着实非常受用。一些好的数据可以作为自己做项目的benchmark,一些分析和看数据的方式也给自己打开了思路。所以这本书摘抄+长文笔记是要写的(但是可能又会拖延一段时间... 工作(当然也是爱好)使然,近两年陆陆续续的读了一些互联网/产品相关的书籍,印象大多不太好,感觉是一些评论文章的堆砌,内容之间没有内在逻辑和整体框架。徐老师这本书,从理论来讲确实有不少新鲜的见解,又辅以实用的数据作为佐证,从工作角度来讲着实非常受用。一些好的数据可以作为自己做项目的benchmark,一些分析和看数据的方式也给自己打开了思路。所以这本书摘抄+长文笔记是要写的(但是可能又会拖延一段时间,先给自己立个flag!)。当然,对于这类书而言章节之间逻辑性一般的通病还是难以避免,不过已经远远的超越同类了。给徐老师点赞!(有幸面基过徐老师一次,也提出了自己就所负责的用户增长的项目的一些疑问。徐老师看问题确实有自己的角度和方法,也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非常感谢!) (展开)
6 有用 XDash 2018-01-02 17:06:24
较之上一本「频繁创造新名词解释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这一本的新概念少多了也没那么玄乎,显得言简意赅,值得肯定。将社群的关键要素加以汇聚提炼并不难,本书可贵之处在于能否拿到不少一手数据加以阐释和佐证。看得出作者花费了不少时间。也很佩服作者如此高产且聚焦。
5 有用 在路上 2018-01-14 16:28:38
当你用媒介链接上互联网,无论登录豆瓣、微信、QQ,还是贴吧、各种手机APP以及它们的延伸产物,便进入了各种“套路”。这些媒体无一不是为了延长你的停留时间,让你愉快地消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