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品方: 雅众文化
译者: 朱光潜
出版年: 2018-5-1
页数: 312
定价: 68
装帧: 布面精装
丛书: 朱光潜译文集
ISBN: 9787513593519
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文学巨人留给世界的永久回响
*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经典译作
~~~~~~
我想,学术风格与人品、人格以至人生态度,学术的客观性与个体的主观性,大概的确有些关系。朱先生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了特别是翻译了那么多的东西,造福……于中国现代美学……这是我非常敬佩而想努力学习的。
——李泽厚
朱光潜先生著作等身,译文浩繁,西方文艺批评史上、美学哲理史上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所有名家经典,他无不涉及。只要进入这个领域的每一个地区,都能看到这个思想者——一个小老头的身影坐在那里,握着拳,支着下颌在进行思考。
——柳鸣九
~~~~~~~
本书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和活动,它们切近人性与真理,虽穿越时空的隧道而仍显得鲜活。他对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学的好感,他对于基督教《圣经》...
编辑推荐:
*文学巨人留给世界的永久回响
*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经典译作
~~~~~~
我想,学术风格与人品、人格以至人生态度,学术的客观性与个体的主观性,大概的确有些关系。朱先生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了特别是翻译了那么多的东西,造福……于中国现代美学……这是我非常敬佩而想努力学习的。
——李泽厚
朱光潜先生著作等身,译文浩繁,西方文艺批评史上、美学哲理史上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所有名家经典,他无不涉及。只要进入这个领域的每一个地区,都能看到这个思想者——一个小老头的身影坐在那里,握着拳,支着下颌在进行思考。
——柳鸣九
~~~~~~~
本书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和活动,它们切近人性与真理,虽穿越时空的隧道而仍显得鲜活。他对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学的好感,他对于基督教《圣经》的高度评价等等,均见之于此书。爱克曼的这本《歌德谈话录》是研究歌德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文艺方面,它记录了歌德晚年的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
歌德谈话录的创作者
· · · · · ·
-
爱克曼 编者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彼得·爱克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1792-1854)
1823年在魏玛受到歌德接见,从此担任歌德的秘书,直到歌德逝世。他是歌德晚年生活的见证者,以辑录《歌德谈话录》闻名于世。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有《谈美》《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歌德谈话录》等。
爱克曼是1823年6月应歌德邀请去魏玛后与其相识的,此后便在那里长住了下来,直到歌德1832年3月去世。他十分崇拜歌德,歌德也颇信任、看重他。《歌德谈话录》是他在魏玛给歌德当了九年多的义务助手、直至歌德去世后整理出版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以优美轻灵的文字记录了他这九年间在歌德身边的所见所闻,尤其是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
约翰·彼得·爱克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1792-1854)
1823年在魏玛受到歌德接见,从此担任歌德的秘书,直到歌德逝世。他是歌德晚年生活的见证者,以辑录《歌德谈话录》闻名于世。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有《谈美》《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歌德谈话录》等。
爱克曼是1823年6月应歌德邀请去魏玛后与其相识的,此后便在那里长住了下来,直到歌德1832年3月去世。他十分崇拜歌德,歌德也颇信任、看重他。《歌德谈话录》是他在魏玛给歌德当了九年多的义务助手、直至歌德去世后整理出版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以优美轻灵的文字记录了他这九年间在歌德身边的所见所闻,尤其是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和活动,其中大部分内容还经过歌德过目和肯定,只是因歌德生前没同意所以才在歌德去世后出版;先是于1836年出版此书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嗣后又根据自己和歌德好友瑞士人梭瑞的笔记于1848年出版第三卷作为补编。此书不单是歌德的谈话记录,而且提供了大量关于歌德生平和思想的宝贵资料。爱克曼在关于此书第一卷和第二卷的作者原序中写道:“我认为这些谈话不仅就生活、艺术和科学作了大量阐明,而且这种根据实际生活的直接素描,特别有助于使人们从阅读歌德的许多作品中所形成的歌德其人的形象更为完备。”
目录 · · · · · ·
1824年
1825年
1826年
1827年
1828年
1829年
1830年
1831年
1832年
附录一 爱克曼的自我介绍
附录二 第一、二两部的作者原序(摘译)
附录三 第三部的作者原序(摘译)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文化教养有什么用,如果我们不愿用它来克服我们的自然倾向?要求旁人都合我们的脾气,那是很愚蠢的。我从来不干这种蠢事。我把每个人都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人,可以让我去研究和了解他的一切特点,此外我并不向他要求同情共鸣。这样我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也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认识各种不同的性格,学会为人处世之道。因为一个人正是要跟那些和自己生性相反的人打交道,才能和他们相处,从而激发自己性格中一切不同的方面使其得到发展完成,很快就感到自己在每个方面都达到成熟。你也该这样办。你在这方面的能力比你自己所想象的要大,过分低估自己是毫无益处的,你必须投入广大的世界里,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它。”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1页 -
他说,“如果神智和高度教养能变成一种公有财产,诗人所演的角色就会很轻松,他就可以始终彻底真实,不致害怕说出最好的心里话。但是事实上他经常不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缄默,他要想到他的作品会落到各种各样人的手里,所以要当心过分的坦率会惹起多数老实人的反感。此外,时间是一个怪物,象 个有古怪牌气的暴君,对人们的言行,在每个世纪里都摆出一副不同的面孔。对古希腊人是允许说的话,对我们近代人就是不允许的、不适宜的。本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人就忍受不了生气蓬勃的莎士比亚时代英国人所能忍受的东西。所以在今天有必要发行一种家莎士比亚集。” 如果可以面对面听歌德讲话……(话说可同步到动态的,以及豆瓣的智能识别做的真心不错)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歌德谈话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歌德谈话录"的人也喜欢 · · · · · ·
歌德谈话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5 条 )


只有天才和蠢货,才敢无所不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哲学家威尔·杜兰特曾说过,只有天才和蠢货,才敢无所不谈。 在看这本《歌德谈话录》的时候,我才深刻地理解了杜兰特的意思。《歌德谈话录》记录的是德国青年艾克曼在九年间(1823-1832)与歌德的对谈。 在二人的谈话中,歌德将他的思想触及到了各个领域,文学,绘画,艺术,植... (展开)
《歌德谈话录》中提出的经典论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 如果我们不愿用文化教养来克服我们的自然倾向,文化教养有什么用?要求旁人和我们协调一致,那是很愚蠢的。(p72) 2. 这样一些教授坚持错误,因为他们依靠错误来维持生活,否则他们必须改变观念,而改变观念对他来说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p175) 3. 他们并不想证明真理,... (展开)

《歌德谈话录》中国版中出现的文化名人及其作品
> 更多书评 5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9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8.6分 1506人读过
-
Insel Verlag (1981)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8.3分 961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6月)8.3分 31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 ▓攒▓书▓如▓山▓倒▓ (不流ᝰ)
- 互文·全部图书豆列 (互文)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8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歌德谈话录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 2020-01-18 12:37:14
能够沉浸在伟大艺术的海洋里,真是一件顶幸福的事情。诚然觉得这本书该在大一或是更早读到,它是一种为人、为艺的指导和教诲。歌德思想上虽然带有古典时期的烙印,但他的人格所迸射出的魄力无不令人钦佩。读这本为读《浮士德》做一点准备。朱光潜先生的翻译太妙了,前段时间读了一点杨武能的,的确少了一点韵味。
0 有用 Niko 2021-01-30 10:59:52
虽然在注释中有译者不少带意识形态的评价,但不得不感叹朱光潜先生译文的严谨优美。遗憾的是此书只是选编,只能对歌德其人管中窥豹,不够饱满。
3 有用 周披萨 2019-05-24 12:12:58
一本政治倾向非常明显的编译版本,其实更想读歌德作为普通人的部分,他的日常爱恋,而不是整本都是各种主义和评论,读来非常吃力。但翻译水平是一流的,从译注上也学到不少,真希望现在还有这种学者型翻译家啊。但可能因为时代局限,译注的评论赤红一片。。
0 有用 欸 2019-03-01 19:40:30
新年第一本!歌德永不落伍!
0 有用 Kaiho 2019-04-07 13:02:50
“狂飙突进”之后,歌德巧妙地回避了后来的浪漫主义,转向了古典的柔和。为什么?因为他较其他浪漫主义者更为正确地理解了希腊异教世界的“自然”。启示不应归于理性的进程,或者反过来。对于希腊的理解,使他同时保留了整全自然与其之下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