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所著一部较为全面的回忆录,详细记录了周作人先生的一生。本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读者从中可对周作人先生的一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解。《知堂回想录》也是周作人晚年的一部自述传,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作品,全书共分四卷,文笔平和冲淡,亲切而不失幽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知堂回想录》最开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于商报连载,后在1970年于香港出版单行本。书中保留了许多现代文学、社会的重要史料,又在追述往事中节引了大量作者以前有关作品,堪称反映周作人一生著述旨趣的“集大成”之作。
知堂回想录(上中下)的创作者
· · · · · ·
-
周作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周作人,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品花宝鉴》与《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同是前清嘉道时代的作品,虽然是以北京的相公生活为主题,实在也是一部好的社会小说。书中除所写主要的几个人物过于修饰之外,其馀次要的也就近于下流的各色人等,却都写得不错。有人曾说他写的脏,不知那里正是他的特色,那些人与事本来就是那么脏的,要写也就只有那么的不怕脏。这诚如理查白顿关于《香园》一书所说,这不是小孩子的书。中国有些书的确不是小孩子可以看的,但是有教育的成年人却应当一看,正如关于人生的黑暗面与比较的光明面他都该知道一样。有许多坏小说,在这里也不能说没有用处,不过第一要看的人有成人的心眼,也就是有主宰,知道怎么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57页 -
我本人就是个作者。任何作者的书出版以后,会卖给谁他是不能够控制的。假如一位严肃作家写了性,尽管其本心不是煽情、媚俗,而是追求表达生活的真谛,也不能防止这书到了某个男孩子手里,起到手淫前性唤起的作用。故此社会对作家的判决是:因为有这样的男孩子存在,所以你的书不能出。这不是太冤了吗?但我以为这样的事还不算冤,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比他还要冤。事实上社会要求每个严肃作家、专业作者把自己的读者想象成十六岁的男孩子,而且这些男孩似乎还是不求上进、随时要学坏的那一种。 我本人又是个读者,年登不惑,需要看专业书,并且喜欢看严肃的文学书,但是市面上只有七十二个故事的《十日谈》、节本《金瓶梅》,和被宰得七零八落的雷马克,还有一些性心理学、性社会学的书,不客气地说,出得完全是乌七八糟。前些日子买了一本福柯的《性史》,根本看不懂,现在正想办法找英文本来看。这种情形对我是一种极大的损害。在此我毫不谦虚地说,我是个高层次的读者,可是书刊检查却拿我当十六岁的孩子看待。 这种事情背后隐含着一个逻辑,就是我们国家的出版事业必须就低不就高。一本书能不能出,并不取决于它将有众多的有艺术鉴赏力或者有专业知识的读者,这本书应该对他们有益,而是取决于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没有鉴赏力或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这本书不能对他们有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5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周作人作品(紫云文心版)(共7册),
这套丛书还有
《鲁迅的青年时代》《自己的园地》《药味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故家》
等
。
喜欢读"知堂回想录(上中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知堂回想录(上中下)"的人也喜欢 · · · · · ·
知堂回想录(上中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9 条 )




《知堂回想录》五十年
《知堂回想录》五十年 韩连庆 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于1970年5月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首次出版,距今正好半个世纪。最近这部著作又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竖排修订版,封面依旧采用当年“三育”版的封面,也算是对这部作品的最好的纪念。 1960年,香港报人曹聚仁向...
(展开)


許禮平︱牛津版《知堂回想錄》的出版故事
羅孚說過,“《知堂回想錄》是周作人一生中最後的一部著作”。此書由完稿到連載再到出版,中間頗多波折,後來終得在港出版,其間羅孚及曹聚仁都居功至偉。但羅孚卻謙讓地認為功屬曹氏,他說:“周作人晚年的一些著譯能在香港發表、出書,都是曹聚仁之功。曹聚仁一九五七年第一...
(展开)
> 更多书评 4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9)9.3分 221人读过
-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8.7分 884人读过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3)8.8分 322人读过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8.4分 26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知堂回想录(上中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康德住在康科德 2023-10-04 15:04:43 北京
微信读书
0 有用 Izumi 2019-10-01 21:05:47
极好!本想借以了解鲁迅,但其实除了童年家庭及在日留学涉及鲁迅较多外,主要还是知堂自己的经历与故交的记述,若只为鲁迅,故家与青年时代应该更合适;由于多引旧文,难免重复;兄弟失和与任职伪政府说的不多,殊为可惜;后者说不欲申辩,然而反复提留北四人与反动老作家,恐怕还是心中有愧,意欲开脱;寿则多辱,一语成谶,六六年1月完稿,8月抄家,明年5月去世。
2 有用 胡晓晨 2020-03-25 10:40:17
这本书读了一个月,却并不觉得枯燥。作者没有刻意的抒情,亦没有对于现实的矫饰。就是一个老人回顾岁月的沧桑,平凡却不平淡。印象最深的是北大的几位奇人,那会儿大家是真的在做教育和选拔人才的,蔡孑民一句“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且公私之间,自有天然界限。”现在应该很难再见到蔡孑民这样的教育家了吧。那些画面,鲁迅和作人买几块糕点,又挤在日本的四叠半的空间里做些翻译,北大那些人的笔墨之争,... 这本书读了一个月,却并不觉得枯燥。作者没有刻意的抒情,亦没有对于现实的矫饰。就是一个老人回顾岁月的沧桑,平凡却不平淡。印象最深的是北大的几位奇人,那会儿大家是真的在做教育和选拔人才的,蔡孑民一句“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且公私之间,自有天然界限。”现在应该很难再见到蔡孑民这样的教育家了吧。那些画面,鲁迅和作人买几块糕点,又挤在日本的四叠半的空间里做些翻译,北大那些人的笔墨之争,甚至是在码头上因为铭牌被人认出,一枚子弹正好打到扣子上……这些事情都随着这些人的离去而渐渐堆上灰尘,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尘归尘土归土,于是最简单的记忆都是最无尽的怅惘。 (展开)
0 有用 自由行走的花 2025-04-23 12:47:33 辽宁
四星半。 有趣!上部读起来就像是在给《朝花夕拾》打的补丁。 中部写在南京水师学堂求学时,不禁让人想起同时期的王鼎钧的巡警教导队。处境可谓是天差地别。 下部内容可圈可点之处不多,其中日本求学经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胜利那几篇,内容尚可!
0 有用 圆圆 2022-07-17 12:26:45
周作人实在不如周树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