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读库
副标题: 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
原作名: Gates of Eden: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Sixties
译者: 方晓光
出版年: 2019-6
页数: 392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次经典
ISBN: 9787513331319
内容简介 · · · · · ·
权威的美国六十年代文化史
全景展示“垮掉的一代”和摇滚乐兴起
完整见证美国新文化的诞生
六十年代,青年文化运动席卷美国。它躁动、反叛、奔腾喷薄,也带着深深的乌托邦色彩。
而直到本书问世,人们才得以完全理解:那喧嚣的十年,对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这幅完整的美国六十年代文化图景中,你会了解艾伦·金斯堡何以成为“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偶像,赫伯特·马尔库塞艰涩的文化批评为何赢得年轻人的心。
你会发现如今流行的新新闻写作其实发轫于美国六十年代,它将个人体验和小说技法融入新闻报道,刮起一场舆论风暴。
你会读到作者对鲍勃·迪伦、“披头士”和“滚石”乐队的辛辣点评,以及摇滚经典作品背后少为人知的创作心曲。
然而,作者不甘止步于单纯的文化评论。他立足于五六十年风行一时的文艺作品,更超脱于这些作品本身。作者真正想要呈现的,是一部灵魂史,一种时代精神:
当青年不再敬畏长...
权威的美国六十年代文化史
全景展示“垮掉的一代”和摇滚乐兴起
完整见证美国新文化的诞生
六十年代,青年文化运动席卷美国。它躁动、反叛、奔腾喷薄,也带着深深的乌托邦色彩。
而直到本书问世,人们才得以完全理解:那喧嚣的十年,对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这幅完整的美国六十年代文化图景中,你会了解艾伦·金斯堡何以成为“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偶像,赫伯特·马尔库塞艰涩的文化批评为何赢得年轻人的心。
你会发现如今流行的新新闻写作其实发轫于美国六十年代,它将个人体验和小说技法融入新闻报道,刮起一场舆论风暴。
你会读到作者对鲍勃·迪伦、“披头士”和“滚石”乐队的辛辣点评,以及摇滚经典作品背后少为人知的创作心曲。
然而,作者不甘止步于单纯的文化评论。他立足于五六十年风行一时的文艺作品,更超脱于这些作品本身。作者真正想要呈现的,是一部灵魂史,一种时代精神:
当青年不再敬畏长者,当他们站在伊甸园门口,当他们投身新文化的创造和个性张扬的狂欢,他们是如此富有感染力,却又如此受困于自身的局限。他们频受挫折,依然痴情不改。
六十年代是崇尚个人见证的,亲历六十年代的作者莫里斯·迪克斯坦,用书中的独到洞见践行了这一传统。但本书也是他在七十年代末乌托邦思潮消退时写就的,因而赋予作者在场和回望的双重视角,成为了解美国六十年代文化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 · · · · ·
莫里斯·迪克斯坦(Morris Dickstein,1940-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耶鲁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和研究生院英语教授。著作还有《双重间谍:批评家与社会》《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等。
目录 · · · · · ·
初版前言
爆发:旧根萌生新芽
第一章 序幕:艾伦·金斯堡和六十年代
第二章 冷战的悲歌:五十年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三章 一种新感性的兴起,或五十年代是怎样瓦解的
· · · · · · (更多)
初版前言
爆发:旧根萌生新芽
第一章 序幕:艾伦·金斯堡和六十年代
第二章 冷战的悲歌:五十年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三章 一种新感性的兴起,或五十年代是怎样瓦解的
突破:六十年代秘史
第四章 黑色幽默与历史:六十年代初期
第五章 行动中的新闻界,文学文化,以及新新闻写作
第六章 黑人写作和黑人民族主义:四代人
第七章 重访摇滚乐时代
第八章 崩溃,或一切如何真相大白
第九章 十字路口的小说:实验作家的困境
尾声:回顾六十年代,安度七十年代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任何时代的僵局都反映在对它的批判的僵局中。与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弊病相呼应的,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的衰落,这种批判已经沦为一种由脆弱的口号和僵死的历史憧憬所组成的形而上学体系,而所有这一切都无法掩盖两代人的道德和政治妥协。对老左派来说,社会是架由某种部件组成的机器,朝着一个可以预料的方向运行。对现在崇信柏克、托克维尔或韦伯的前左派来说,社会是一个脆弱的有机体,损伤其局部就会造成毁坏整体的严重危机。这两种观点都具有独特的宿命论性质,对在社会中确实可能做到的一切无动于衷。前者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经济的”和“科学的”;它寻找历史中的“铁的规律” 并且一一不同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ー-几乎不给个人的作用或他对此时此地幸福的要求留下余地。另一方面,后者的反马克思主义只注重个人,但是认为他的命运是路淡而悲惨的,禁锢在必然之中而毫无改变的可能。(这两种情况下,社会科学与政治哲学都渐渐演变成宗教派别。)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一种新感性的兴起,或五十年代是怎样瓦解的 -
(这尤其反映在《茫茫黑夜》和《猫的摇篮》中,这两本书都是六十年代初写成的,是他的最佳作品。) 结果是,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被微妙地改变了,至少在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此。尽管事实和狂想被随意混杂,但冯内古特平铺直叙的文风和朴实单纯的人物却使他的叙述者在读者的心目中赢得了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些叙述者把故事中的一切内容都置于同水平之上:最不可思议的事件显得合情合理,而不折不扣的现实则带上了疯狂的色彩(若非我们对现实如此熟视无睹,现实自然是有这种色彩的)。冯内古特着迷于纳粹或“民兵”导弹之类的题材,并非因为他是德国血统或因为他本人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因为它们和其他吸引他的光怪陆离和蔚为奇观的题材一样,更符合他的现实感。五十年代的个人小说家视直接经验为自己的领地,他们的最高愿望就是使一切都可信。冯内古特则与他们不同,他发觉生活只有在得到较为极端和疯狂的表现时才更为真实。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黑色幽默与历史:六十年代初期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伊甸园之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伊甸园之门"的人也喜欢 · · · · · ·
伊甸园之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回到六十年代:一段集体狂欢时代的个人记忆


被《伊甸园之门》狠狠地铲了一记耳光!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有电子版吗 | 来自Susan | 2023-07-18 08:35:18 | |
世纪末的回望(新版前言) | 来自希庇亚 | 2021-04-03 07:54:38 | |
京东、当当自营无售? | 来自妙哉斲轮手 | 2 回应 | 2020-03-07 20:53:0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译林出版社 (2007年10月)7.8分 580人读过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8.5分 316人读过
-
Basic Books (1977)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书单|50/60年代文化“切片” (豆瓣读书)
- 2015-2019书架 - 国内图书 (苇间疯)
- 2020读书纪录 (基瑞尔)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9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81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伊甸园之门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胡芽 2020-10-27 16:33:48
对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介绍着重于当时的文学艺术,尤其对黑色幽默和实验小说介绍非常详尽,有些独到的观点。能够从美国人自己的视角来看待那段时光是很有意思的;毕竟,不得不承认,国内很多青年对于当时有着狂热的吹捧,客观看待这段历史也许更能找出今日青年的处境。此外,摇滚乐的相关部分多少有点辜负期待,毕竟在那样的岁月里,并不是只有迪伦、滚石和披头士这几个名字。
3 有用 domhm 2020-01-09 13:23:20
我们面前有一道门,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在门外还是门内。门那一边从未传来声响,我们挤在一块嚷嚷着要过去要过去,没有人过去,没有人能过去,也就不再有人想过去。
0 有用 过客 2022-02-11 21:34:13
我操,许知远十三邀的采访list,终极boss一定是想采访Morris Dickstein...
0 有用 地平线之梦 2023-10-01 10:14:16 上海
一曲对60年代激进主义的挽歌,尽管是文艺史作品,但随处可见作者对激进主义运动没落的惋惜。 另外,新星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只能说翻译稀烂
0 有用 翠亭 2022-01-04 19:08:42
一个时代产生文化,还是文化催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