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原作名: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译者: 陳信宏
出版年: 2018-9
页数: 464
定价: NT$420
装帧: 軟精裝
丛书: 人文思潮
ISBN: 9789861343280
内容简介 · · · · · ·
桑德爾:思考「正義」,才能促使我們思考最好的生活方式。
◎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 經典巨作
◎引燃全球公共辯論火苗,跨世代熱烈品讀經典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最具影響力的一門課
◎美國電視史上第一次向公眾播放的大學課程
「博大精深、文筆流暢又深富人文關懷,這是一本能夠真正對人造成改變的讀物。」
--《出版者週刊》
◎關注當代最容易被忽略的議題、最切身相關的困境
社會和政治讓人充滿挫折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有沒有第三種可能?如果我們希望過好自己的人生,扮演良好的公民角色,就無法迴避這些問題。
本書作者桑德爾為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被譽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其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互動式教學為人津津樂道,亦實踐了學術平民化的精神。「正義」課程至今已累積超過一萬五千名修課人次,使得哈佛大學首次決定將一門課製作成電視節目在美國公共電視播出,也是美國電視史上...
桑德爾:思考「正義」,才能促使我們思考最好的生活方式。
◎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 經典巨作
◎引燃全球公共辯論火苗,跨世代熱烈品讀經典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最具影響力的一門課
◎美國電視史上第一次向公眾播放的大學課程
「博大精深、文筆流暢又深富人文關懷,這是一本能夠真正對人造成改變的讀物。」
--《出版者週刊》
◎關注當代最容易被忽略的議題、最切身相關的困境
社會和政治讓人充滿挫折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有沒有第三種可能?如果我們希望過好自己的人生,扮演良好的公民角色,就無法迴避這些問題。
本書作者桑德爾為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被譽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其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互動式教學為人津津樂道,亦實踐了學術平民化的精神。「正義」課程至今已累積超過一萬五千名修課人次,使得哈佛大學首次決定將一門課製作成電視節目在美國公共電視播出,也是美國電視史上第一次向公眾播放大學課程。這十二個小時的課程被瘋狂轉寄,日本NHK和英國BBC也接連播出,全世界各地掀起「桑德爾熱潮」,無數人透過網路或電視收看這門課(www.JusticeHarvard.org),是哈佛大學迄今最受歡迎,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一門課。
《正義》囊括桑德爾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的各種深度議題,帶領大家踏上思辨之旅,例如該如何處理財富不平等的問題?說謊一定是錯的?十人的命比一人的命珍貴?安樂死應該得到許可?個人自由應受限制?殺人有可能具有正當性?
他以淺白清楚的方式詮釋亞里斯多德、邊沁、康德、諾齊克、羅爾斯等諸多哲學大家的觀念,探討各種衝突爭議的概念,邀請大眾持續對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的兩難困境,進行自我檢視和深度思考。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创作者
· · · · · ·
-
迈克尔·桑德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牛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1980年起在哈佛大學任教,以《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一書奠定其學術地位,其後陸續出版《錢買不到的東西》《正義》《訂製完美》《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等,其著作曾被翻譯成27種語言,並曾獲得哈佛大學教學卓越獎。
桑德爾開設的「正義」課程以互動式教學為人津津樂道,思辨式的討論為學生帶來更多啟發,哈佛大學將其製作成電視節目,向大眾公開。桑德爾亦將課程撰寫成《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在全球造成轟動。
桑德爾的講學足跡遍及歐洲、中國、印度、澳洲與北美,也是巴黎索邦大學的客座教授,曾為《大西洋月刊》、《新共和》與《紐約時報》撰稿。二○○九年在BBC廣播電台擔任里斯講座主講人。
桑德爾教授曾經兩度來到台灣,在演講現場帶領台灣聽眾實踐如同公開課中的「公共...
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牛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1980年起在哈佛大學任教,以《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一書奠定其學術地位,其後陸續出版《錢買不到的東西》《正義》《訂製完美》《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等,其著作曾被翻譯成27種語言,並曾獲得哈佛大學教學卓越獎。
桑德爾開設的「正義」課程以互動式教學為人津津樂道,思辨式的討論為學生帶來更多啟發,哈佛大學將其製作成電視節目,向大眾公開。桑德爾亦將課程撰寫成《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在全球造成轟動。
桑德爾的講學足跡遍及歐洲、中國、印度、澳洲與北美,也是巴黎索邦大學的客座教授,曾為《大西洋月刊》、《新共和》與《紐約時報》撰稿。二○○九年在BBC廣播電台擔任里斯講座主講人。
桑德爾教授曾經兩度來到台灣,在演講現場帶領台灣聽眾實踐如同公開課中的「公共辯論」,探討當下最熱門的議題:人工智慧科技的道德影響;隱私在大數據時代是否仍然重要?如何處理退休人士與年輕一輩之間的世代正義問題?桑德爾向聽眾證明了深奧的哲學也能夠普及到一般民眾的生活,理性的公共辯論也能夠在台灣實現。
■譯者簡介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並以《好思辯的印度人》(先覺出版)入圍第33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
譯作包括《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英國作家狄波頓系列作《我愛身分地位》《幸福建築》《宗教的慰藉》《新聞的騷動》(先覺出版)、《藝術的慰藉》,狄更斯散文集《非商業旅人》,以及藍燈書屋重現莎翁經典《亞瑟的悲劇》等。
目录 · · · · · ·
推薦序 透過提升道德思辨能力來改變想法,避免被偏見所左右 顏厥安
推薦序 啟蒙的開端,讓我們對討論困難的社會議題無所畏懼 陳嘉銘
推薦序 一本思索怎麼做才對與自由的快樂的好書 綠角 推薦序 脫離「無法討論政治」的困境 朱家安
推薦序 讓道德與政治問題重回台灣公共辯論的對話平台 黃益中
推薦序 思辨正義,照見更高的內涵與高度 幸佳慧 台灣版獨家作者序 思考「正義」,才能促使我們思考最好的生活方式 桑德爾
· · · · · · (更多)
推薦序 透過提升道德思辨能力來改變想法,避免被偏見所左右 顏厥安
推薦序 啟蒙的開端,讓我們對討論困難的社會議題無所畏懼 陳嘉銘
推薦序 一本思索怎麼做才對與自由的快樂的好書 綠角 推薦序 脫離「無法討論政治」的困境 朱家安
推薦序 讓道德與政治問題重回台灣公共辯論的對話平台 黃益中
推薦序 思辨正義,照見更高的內涵與高度 幸佳慧 台灣版獨家作者序 思考「正義」,才能促使我們思考最好的生活方式 桑德爾
◎1. 為所當為
問一個社會是否公正,就是在問這個社會如何分配我們重視的事物--收入與財富、義務與權利、權力與機會、職位與榮譽。一個公正的社會懂得以正確的方式分配這些財貨,讓每個人得到自己所應得。困難之處在於每個人究竟應得什麼,以及他們為什麼應得那些東西?
◎ 2. 最大幸福原則/功利主義
我們經常面臨許多兩難,本章將探究道德與政治
哲學當中的幾個重大問題:道德只是計算人命以及衡量成本與效益而已嗎?或者有某些道德義務與人權具有極為根本的地位,而超越於這種計算之上?
◎ 3. 我們對自己是否擁有所有權?/自由放任主義
正義代表幸福的最大化?假設我們從比爾‧蓋茲手上拿走一百萬美元,分給一百名窮人每人一萬美元。如此一來,整體的幸福很可能會增加。少了這筆錢對於蓋茲而言不痛不癢,受贈者卻會從那一萬美元的意外之財中獲得極大的快樂?不過,這是否剝奪了每個人都擁有的權利─可以任意運用自己擁有的物品的權利?
◎ 4. 購買服務/市場與道德
在諸多關於正義的辯論中,最激烈的都涉及市場扮演的角色
自由市場是否公平?有些商品是否花錢也買不到,或者不該用錢買得到?如果是這樣,那麼這種商品是什麼東西,買賣這類東西又有什麼不對?
◎ 5. 重點在於動機/康德
康德為義務與權利提出了一項不同的論述,其強大的力量與影響,跟任何一位哲學家提出的任何論述相比都毫不遜色。此項論述仰賴這個觀念--我們是理性的個體,應當獲得尊嚴與尊重。
◎ 6. 平等的論據/羅爾斯
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主張,思考正義的方式就是詢問我們在初始平等狀態中,會同意接受哪些原則。想像我們在一道「無知之幕」後面進行選擇,這道帷幕讓我們對自己究竟是何種階級或性別、種族或族裔、優勢與劣勢等一切條件一無所知。由於沒有人擁有較高的談判地位,因此相互同意的原則就會是公正的。
◎ 7. 爭論平權措施
在雇用員工或者大學招生的程序中,納入對於種族與族裔因素的考量,是否為不公正的做法?若要回答這個問題,先來看看平權措施支持者對於為何應該將種族與族裔因素納入考量提出的三個理由:矯正標準化測驗當中的偏見、彌補過往的錯誤,以及促進多元化。
◎ 8. 誰應得什麼?/亞里斯多德
現代的正義理論試圖把公平與權利的問題從關於榮譽、德行與道德應得的爭論當中區分開來。亞里斯多德不認為正義能夠具有這樣的中立性,他認為有關正義的辯論無可避免地必須涉及榮譽、德行,以及美好人生的本質。在他眼中,正義就是給予人們應該擁有的東西,讓每個人得所應得。可是,一個人究竟應得什麼?功績或應得的相關基礎是什麼?
◎ 9. 我們對彼此有什麼義務?/忠誠的兩難
國家應該為歷史上的錯誤道歉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針對集體責任以及社群的要求來思考一些棘手的問題。
◎ 10. 正義與共善
如果公正的社會涉及共同推理美好人生,我們也必須再問,何種政治論述能夠將我們帶往這個方向?
致謝
注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现在是凌晨三点,你的大学室友问你为什么深夜不睡觉,而是思考与失控电车有关的道德困境。 “为了给伦理课写一篇好论文。”你回答道。 “可是为什么要写一篇好论文呢?” 你的室友问道。 “为了获得一个好成绩。” “可是为什么要在乎成绩呢?” “为了在投资银行得到一份工作” “可是为什么要在投资银行得到一份工作呢?” “为了某天成为一名对冲基金经理。” “可是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对冲基金经理呢?” “为了赚很多的钱。” “可是为什么要赚很多的钱呢?” “为了能够经常吃龙虾,我喜欢吃龙虾。毕竟,我是一个有感知的生物。这就是我为什么熬夜思考失控电车的原因!”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他律规定性”(heteronomy)的一个事例——做某事是为了其它事情,再为了其它事情,再为了其它事情,如此等等。当我们他律地行动时,我们是为了某些外在于我们的给定的目的去行动,我们是自己所追求的各种目的的工具,并非目的的设定者。 康德的意志自由观念与此截然相对。当我们自律的行动——也即根据我们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时——我们做某事是为了自身的目的,是作为目的本身。我们不再是那些外在于我们而给定的各种目的的工具。“自律地行动”这一能力,赋予了人类以特殊的尊严,它标示了人和物之间的区别。 对于康德而<原文开始>言,尊重人的尊严就意味着将人当做目的的本身来对待。这就是为什么功利主义为了总体福利而利用人是不对的。将那个大汉推落到轨道上以挡住电车,就是把他当做了工具,因而没有把他当做目的的本身加以尊重。一个开明的功力主义者(如密尔),可能会处于对次生效益的考虑——从长远来看会降低功利——而拒绝去推那个人。(比如人们将不敢站在桥上了,等等。)然后,康德会坚持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让人打消推人下桥的念头的理由,它仍然是将那个潜在的受害者当做成全他人幸福的一种工具、一个对象、一种手段。它让他活着,却并不是为了他自己的目的,而是为了让...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人与物 -
要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收入与财富、义务与权利、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一个公正的社会以正当的方式分配这些物品,它给予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做正当之事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 8.5
-
- 知識的不正義 8.6
-
- 成功的反思 8.7
-
- 生命的厚度 9.0
-
- 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9.2
-
- 自由四論 9.7
-
-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句读 9.6
-
- 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 8.8
-
- 抽空 9.1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49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中信出版社 (2011)9.1分 8034人读过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9)9.3分 679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2)9.1分 6691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1)9.1分 251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 2018 (the Wor(l)d)
- 哲学 (Jennifer)
- 未讀 (Boldcentaur)
- 哲学/思想 (宇宙风)
- EXTRA + ORDINARY (Dionysus)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七月不远 2022-02-24 09:14:04
看的公开课,受益匪浅。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洞穴奇案,只有羡慕自由讨论和研究的学术氛围,反思自己在学校往往是鸭子听雷,人云亦云,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好,现在逐渐找回来了。
0 有用 黄文峰 2024-01-13 21:31:55 广东
翻译得非常好。
0 有用 泡利矩阵 2022-02-03 19:08:06
自由和道德让我对康德,罗尔斯的定义有了些认同,思辨有让人撕裂的感觉,但是本书的作者讲的很详细,还有大量有趣或者说现实中存在的事实进行联系,阅读体验极佳,并且让我对原著也有想要了解的冲动。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我觉得作者诠释还可以
0 有用 枯河 2021-06-12 17:36:23
柏拉图为了正义而死于民主政治,正义,自由这种真理,可以说是西方哲学精华了,不断追求这种理想化的东西,才是西方进步的关键。
0 有用 宇宙塑料民 2024-07-30 20:45:16 四川
简直不要太棒,我觉得这是理解collective guilt的关键论述,也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当今社会中男性应该对女性怀有愧疚。关于肯尼迪和奥巴马关于选举中信仰声明的对比真的太有启发了,如果不能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就不一定能够决定正义与权利的问题,“我们的义务是界定所有人的自由,不是批准我们自己的道德准则”,在我看来,理解了这种deliberative 的方式,就很难不去理解进步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