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龙须沟的创作者
· · · · · ·
-
老舍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老舍(1899~1966),男,满洲正红旗人,关佳氏,原名庆春,后改为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生于北京下层旗人家庭,父亲为八旗护军,战死于庚子国难。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阅读英国和欧洲文学,开始文学创作,先后有(满族)市民生活题材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发表。1930年回国后于齐鲁大学(济南)、国立山东大学(青岛)等校任教,创作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1937年其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抗战全面爆发后老舍南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开始剧本创作,主要作品《残雾》《国家至上》(合著)、《虎啸》(合著)、《面子问题》、《桃李春风》(合著)、《张自忠》《大地龙蛇》《谁先到重庆》《归去来兮》等。1944年长篇巨著《四世同堂》问世。1946年受邀...
老舍(1899~1966),男,满洲正红旗人,关佳氏,原名庆春,后改为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生于北京下层旗人家庭,父亲为八旗护军,战死于庚子国难。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阅读英国和欧洲文学,开始文学创作,先后有(满族)市民生活题材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发表。1930年回国后于齐鲁大学(济南)、国立山东大学(青岛)等校任教,创作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1937年其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抗战全面爆发后老舍南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开始剧本创作,主要作品《残雾》《国家至上》(合著)、《虎啸》(合著)、《面子问题》、《桃李春风》(合著)、《张自忠》《大地龙蛇》《谁先到重庆》《归去来兮》等。1944年长篇巨著《四世同堂》问世。1946年受邀去到美国游学宣讲,三年后回国开始支持“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工作,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社会的作品。1950年创作话剧《方珍珠》《龙须沟》,后者通过北京龙须沟的今昔巨变,讴歌了光明的新中国,演出后引起强烈反响,由于该剧创作的成功,1951年北京人民政府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剧作《茶馆》问世,次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被评论界认为是话剧民族化的胜利,是完整艺术性的高峰。1966年投湖自尽。1978年6月3日有关单位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为老舍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随后其长篇小说遗稿《正红旗下》(1980)得以出版。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秦仲义 现在我明白了!王掌柜,求你一件事吧:(掏出一二机器小零件和一支钢笔管来)工厂拆平了,这是我由那儿捡来的小东西。这支笔上刻着我的名字呢,它知道,我用它签过多少张支票,写过多少计划书。我把它们交给你,没事的时候,你可以跟喝茶的人们当个笑话谈谈,你说呀: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页 -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小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想北平
> 全部原文摘录
茶馆·龙须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54 条 )



从《茶馆》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公共空间

我们为什么要读老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你不一定看过《哈姆雷特》,但一定听过那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你不一定看过《茶馆》,但一定听过那句“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大师,西方有莎士比亚,而我们,有老舍。 01 《茶馆》凭什么盖世无双? 老舍先生诞...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7 )
-
南海出版公司 (2010)9.3分 37102人读过
-
香港中文大學 (20040701)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9.2分 77072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8.6分 4418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茶馆·龙须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王奋斗 2021-01-16 19:29:51
平淡,即使被人打、被欺骗,也没有波澜起伏。小女孩的“小金鱼儿”,实在是败笔,太细小,又不能反映主要矛盾。但是用孩子争取感情,却是中国文艺的重要办法,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还在用。脏乎乎的环境,让人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