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我在2006年春季学期给研究生开设的“哲学史方法论”课的讲课录音。这门课每周一次,每次三个小时,常常拖堂到近四小时,一共讲了16次。在收入本书时,有两次没有收入进来,一次是关于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言》的,由于当时录音未能录上,没有留下资料;另一次是谈中西怀疑论的比较的,由于考虑到不想使本书篇幅太大,而且该讲演在别的地方作过多次并已收入到了其他文集,为避免重复,删掉了。于是还有十四讲,都是根据我已往发表的有关方法论的文章而作的讲演。本次哲学史方法论课,由于是最近的一次,所以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多年来思考的积累使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巴不得一口气把所想到的都倾倒出来,总觉得时间不够,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如果把所讲的不加删节全部收进来的话,估计全书要超过50万字。但是奇怪的是,这门课不但没有人感到厌烦,没有人打瞌睡,而且由于课堂开...
本书是我在2006年春季学期给研究生开设的“哲学史方法论”课的讲课录音。这门课每周一次,每次三个小时,常常拖堂到近四小时,一共讲了16次。在收入本书时,有两次没有收入进来,一次是关于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言》的,由于当时录音未能录上,没有留下资料;另一次是谈中西怀疑论的比较的,由于考虑到不想使本书篇幅太大,而且该讲演在别的地方作过多次并已收入到了其他文集,为避免重复,删掉了。于是还有十四讲,都是根据我已往发表的有关方法论的文章而作的讲演。本次哲学史方法论课,由于是最近的一次,所以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多年来思考的积累使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巴不得一口气把所想到的都倾倒出来,总觉得时间不够,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如果把所讲的不加删节全部收进来的话,估计全书要超过50万字。但是奇怪的是,这门课不但没有人感到厌烦,没有人打瞌睡,而且由于课堂开放,什么人都可以进来,找个位置坐下来听,所以听众有越来越多之势,甚至有一种热烈的气氛,高峰时达到一、两百人。其中有外系的,也有外校的,不但有研究生、教师,还有个体户、小商人、职员。有从西安专程赶来的书商,也有每个星期六坐火车来武汉,听完课又赶回长沙的湖南师大的研究生。每次课后,学生们都有一大群跟着我边走边谈,问问题,一直送到家门口,时常还在我家门口展开一场临时的讨论会,形成武汉大学校园中的“一景”。我知道这门课的缺陷就是没有更加深入的课堂讨论,本应该留出时间来让大家发表意见、互相切磋。但如果这样干,恐怕就不能讲这么多新内容了,所以我宁可把讨论放到课后回家的路上进行(大约有20分钟),学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的创作者
· · · · · ·
-
邓晓芒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后即下放农村插队,1974年返城,当过临时工、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的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任讲师,1988年任副教授,1989年任教授,1995年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武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带头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代表性成果有专著9部:《思辨的张力》(获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二等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合著,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二等奖)、《黄与蓝的交响》(合著,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三等奖)、《冥河的摆渡者》、《灵之舞》、《人之境》、《灵魂之旅》、《新批判主义》、《康德哲学诸问题》;译著7部:康德三大批判新译(《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后即下放农村插队,1974年返城,当过临时工、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的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任讲师,1988年任副教授,1989年任教授,1995年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武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带头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代表性成果有专著9部:《思辨的张力》(获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二等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合著,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二等奖)、《黄与蓝的交响》(合著,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三等奖)、《冥河的摆渡者》、《灵之舞》、《人之境》、《灵魂之旅》、《新批判主义》、《康德哲学诸问题》;译著7部:康德三大批判新译(《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杨祖陶校,全套书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一等奖),康德《实用人类学》、《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康德三大批判精释》(合译),胡塞尔《经验与判断》(合译);发表论文(含译文)200余篇。主持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一项。
目录 · · · · · ·
绪论
第二讲
哲学史方法论新探
第三讲
论历史感——现代解释学的启示
第四讲
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
第五讲
中西辩证法的生存论差异
第六讲
辩证逻辑的本质
第七讲
关于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第八讲
西方哲学史中的实体主文和非实体主文
第九讲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第十讲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第十一讲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吉说方式比较
第十二讲
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
第十三讲
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文偏向的检讨
第十四讲
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的十大文化错位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你可以发现,在历史中有一种规律,就是人性越来越得到解放。人性是追求自由的,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间,它的层次会越来越高。所以,海德格尔讲,人是活在将来的,人先行到未来。人的本质就在于他是先行到未来的,他是为将来而活着的。如果一个人仅仅为现在而活着,那他就已经不是人了,他就是动物。” (查看原文) -
人有一个好处就是他的未完成性。赫尔德提出人的特点是百无一能,但是他有一点比动物要高,那就是他的未完成性。正因为他百无一能,所以他可以向所有的方面发展,他的缺点便是他的优点。还有他的非专门性,手的特点就是非专门性,它不是仅用来干某件事情的,它可以干任何事情。如果你把它看成只是干某一件事情的,那它就被异化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讲 哲学史方法论新探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邓晓芒讲黑格尔 8.4
-
- 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 8.3
-
- 徜徉在思想的密林里 8.3
-
- 理念人 7.4
-
- 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 9.2
-
- 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 8.3
-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9.3
-
- 思辨的张力 8.6
-
- 灵之舞 9.3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西方现代哲学的走向及中西文化的异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我看的邓晓芒先生的第二本书,依旧直指哲学的本质。这本书中不仅告诉读者西方思维的本质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讲述了为什么自由是西方文化的本质,如何运用西方思想去思考;还讲述了中国文化具有被动性,中国没有哲学是因为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在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这个介绍有意思 | 来自Benjamin | 2009-02-28 12:35:49 | |
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门书 | 来自飘刀 | 2008-12-13 13:07:3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9.5分 468人读过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9.3分 15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哲学】 (爱玛·包法利)
- 我的校园藏书 (休小谟)
- 学人文丛-邓晓芒 (白露@思勉)
- 邓晓芒 (太常引)
- 能找到的西方哲学史读物 (禾一)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南渡 2016-09-05 11:13:07
收获颇多,以防锢圄于传统,
2 有用 dialectics 2010-07-30 19:25:11
讲课稿,读起来比较轻松。邓先生对于解释学、辩证逻辑、实践唯物论和现象学的讲解很有启发性。但是最近对邓的学术严谨性有所怀疑,给4星吧。
5 有用 凉意 2010-01-07 15:55:36
给五星是因为通俗晓畅和部分章节非常精彩,不过部分章节就太任性了,不严谨之余还有明显的前后矛盾。比如在导论一章讲时间,前一段大批特批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灌输线性历史,后一段又相对主义复活……还有那句“解释学和现象学是理解现代西方思想的一个门槛,上不去就只能在外面兜圈”的说法非常让人毛骨悚然
0 有用 Fay 2011-06-25 00:04:56
这种方法论比计量史学更对我胃口。
0 有用 楼水近 2022-05-31 11:23:43
大体认同邓切入黑格尔的路子。 对马恩的征引偶尔牵强,给人神神叨叨的观感;为人文传统辩护颇多,但树立的批判靶子未免太简陋了些,自然科学不是这样的草包。 定位尴尬:串讲实录脉络模糊,私货难辨,既不宜入门亦难助力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