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蘇立文 (Michael Sullivan) 著
出版社: 台北市南天書局
原作名: The Arts of China
译者: 曾堉 / 王寶連
出版年: 民國 74 [1985]
页数: 331
装帧: 精装
ISBN: 9789576380921
出版社: 台北市南天書局
原作名: The Arts of China
译者: 曾堉 / 王寶連
出版年: 民國 74 [1985]
页数: 331
装帧: 精装
ISBN: 9789576380921
内容简介 · · · · · ·
1﹒本書根據民國73年(1984) 4月最近一版 (第四次修訂版) 翻譯。
2﹒原作經25年不斷修訂改編,發展成目前的形態與結構,內容包括近年大陸考古新發掘的文物。
3﹒中文版增加(a)彩圖202張(全書共計大型彩圖43張,小型彩圖434張)。(b)附錄銅器、瓷器雕塑、書畫基本形式圖表。(c)中國古文明遺 址表、歷史總年表、明清帝王年表。(d)書法 與雕塑釋名。(e)地圖12幅,線繪76幅。
4﹒這是一本探討歷代中國繪畫、雕刻、建築、器物的發展,包括海內外重要作品,亦是一本研究中國文物的文明史。
作者简介 · · · · · ·
牛津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曾经引用沈括《梦溪笔谈》明确解释中国绘画多点透视背后的态度,这种方法使我们得以探索自然,山谷之中,每一处都有鲜活之美的发现。我们不能够惊鸿一瞥地观看这样的全景山水。事实上,画家也不希望我们这样,我们也许需要数天或数周才能走完画卷展示的田园风光的路径,因此,通过一点一点地展开画面,画家将时间的因素融入了空间之中,形成了四维统一。这是西方艺术在现代之前从未尝试过的。最为接近的西方例子不是绘画,而是音乐。在音乐里,主题沿着时间轴铺陈和发展。当我们一步一步展开全景式山水时,我们可以悠然地从右侧过渡到左侧,而不像现代博物馆中所展示的那样彻底摊开这样我们发现自己被不知不觉地带入场景之中。画家邀请我们随他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径前行,在岸边等待渡船,穿过村落,也许当我们走入小山之后,村落消失在视野之中,这时我们发现已置身于桥上,抬头仰望瀑布。我们继续沿山谷前行,发现一座庙宇的飞檐已出现于树巅之上,于是在禅院中休息,一边摇扇,一边与僧人品茶。在画卷的最后画家会将我们带到岸边,看着水面以及出现于薄雾之上的远山之巅。在此之上,无穷无尽的空间得以伸展开去,将我们带到遥远的地平线上。或者画家会在长卷结束部分在近景布置树木密集的岩石,将我们再次带回凡世之中。只有通过多点透视法,才可以使我们沿着小径在每一个转折之处都获得一个全新的视野,也使这样的虚拟旅行得以实现。事实上,只有中国山水画令我们的心灵遨游于方寸之间,我们才能真正欣赏中国山水画杰作。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2页 -
山水画将我们带离自我的能力被广泛认为是精神慰藉和自我更新的源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國藝術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气势撼人 8.3
-
- 倡立一门新学科 7.8
-
- 血汗和麻将 7.3
-
- 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 7.3
-
- 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8.2
-
- 中国和欧洲 7.2
-
- 东西方美术的交流 8.2
-
-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 7.6
-
- 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 6.7
-
- 德里达中国讲演录 8.0
中國藝術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6 条 )


回望中国艺术史,细品中华文化的生命与活力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泱泱华夏,悠悠古国,上下五千年的岁月虽有朝代更替,但人们对艺术的追寻却始终不曾断绝。在这里,你既能寻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绘画之美,也能遇见“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的书法之妙;既能体悟“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珠”瓷器之精,也能窥见“... (展开)


1个外国女婿写的《中国艺术史》,被牛津、耶鲁用了40年
知道这本书是5年前,方振宁先生在微博上分享春节读书计划写到:苏立文写得好啊,没有一位中国美术史家可以有这样的文笔和犀利客观的眼光。 书封介绍,这是牛津、耶鲁、普林斯顿等世界名校沿用40年的经典读本。 苏立文先生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这位英国剑桥大学的高才生,早在抗...
(展开)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读苏立文的中国艺术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因为有了苏立文,西方了解了中国美术。”——范迪安 我们为什么要读通史类著作?例如中国通史、全球通史、中国艺术史、西方美术史,等等。作为大众读者,可以通过这类读物快速了解某个领域历史全景,增加自己的见识;而在学者尤其刚进入学术研究阶段的人而言,时常专注某一领域... (展开)> 更多书评 4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8.3分 1695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8.7分 38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8.5分 811人读过
-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8.3分 14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艺术史书籍 (静升)
- 海外中国艺术史名家作品 (纪恩同学)
- 中国艺术史 (林别)
- 艺术专题 (南池子)
- CHINESE ART HISTORY (雨山)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8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國藝術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私享史 2014-11-02 21:08:38
这本书的编译者太有诚意了:中文版增加(a)彩圖202張(b)附錄銅器、瓷器、雕塑、書畫基本形式圖表(c)中國古文明遺址表、歷史總年表、明清帝王年表(d)書法與雕塑釋名(e)地圖12幅,線繪76幅。我觉得曾堉先生完全应该自己写上一本啊。
0 有用 miaomiaoM 2010-05-31 22:13:00
扫盲
0 有用 [已注销] 2020-07-23 21:31:41
0 有用 sanyo 2017-05-17 19:15:58
竟然有别字漏字,把编辑拖出去!哦不对这还是湾湾的版本。。。内容方面也并没有很新鲜的创见,不过也许真要是外国学者以非常独特的视角来阐释中国艺术又会觉得人一派胡言(比如某些细节的确和我的以往认知很不同就觉得作者是不是搞错了)。。。
0 有用 Chamomile 2024-03-26 14:39:35 湖北
装帧很有质感的一本书,在图书馆阴差阳错借到了这本书,和简体中文最新修订版的前几页翻译有点差别(寒假只看了前几页,以及台湾腔真的好明显)但也可能是苏立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深化的结果。顺便记录一下这版最后一句:“事实上,在过去历史中,伟大的艺术也是再这种限制与争自由的夹缝中产生的;过去的艺术既然如此,将来亦不至于有太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