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的书评 (222)

娜塔 2019-10-28 04:01:55

纯粹的力量

我是2015年的冬天第一次去敦煌的。大学的那几年我对独自旅行毫无惧意,冬天是淡季,一个人30块住着一整个青旅六人间。老板为我烧足了电暖器并加了几床被子,十分热情。2017年夏天再去的时候,整条商业街已经满满当当全是人,我路过店里探头问了两句去榆林窟的事,老板语意多有...  (展开)
汀洲自绿 2021-02-25 18:56:17

樊锦诗 | 妥协和纠结中的伟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即便到现在,樊锦诗依然在说,她当年几乎在敦煌待不下去了,她不止一次想离开。 前阵子央视《国家宝藏》第三季的最后一集,樊锦诗出来了,宣读敦煌莫高窟入选年度文明标识的文物。在节目中,谈到她驻守大漠的原因时,主持人张国立可能处于节目立意的需要,似乎有意无意引导她说...  (展开)
王逅逅 2021-01-11 19:02:11

心定,就有了永恒。

在飞机上读完了《我心归处是敦煌》,好几次泪目。 樊锦诗老太太今年83岁了,经历过60s-70s打不出来的年代。 感觉有那段经历的人都特别怕出风头,恨不得大家都别知道自己做过什么。整本书读下来,可以感觉到她对自己的人生超脱,而对敦煌研究院的评论小心翼翼。这种小心显然已经...  (展开)
译林人文社科 2019-11-20 09:24:51

后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 这本书完稿之后,一直没有合适的书名,想了很多名字,都不合适。 2019 年春天,我和樊锦诗老师在燕南园和出版社的几位编辑商定书名和版式。为了打开思路,编辑找来了许多人物传记。 我看着身边瘦小的樊老师,想到我们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想到她神情疲惫、手不释卷的样子,...  (展开)
默扉 2019-10-14 10:50:57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在敦煌的半世纪文化“苦旅”

在《悟空传》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对白: “大圣,去那是想要干什么?”“踏破南天门,打碎凌霄宝殿”“要是你一去不回……”“就一去不回!” 大概没有几个人,有这种穷尽一生去做一件事情的决绝,一去不回就一去不回,这需要的又是怎样的一种勇气? 然后就有那么一个人,一个...  (展开)
王小刀 2019-12-02 16:57:17

《我心归处是敦煌》:文字的朝圣之旅

01 圣地 敦煌是一个无法简单地用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地方。它起源于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僔的僧人,从中原远游至敦煌。天色已晚之时,他不经意地抬头望向三危山的方向。此时的三危山上,金光万道,璀璨光明,仿佛有千佛化现,乐僔被这庄严的佛光盛景惊呆了。他深信这就是自己苦...  (展开)
ly的读享生活 2019-10-29 09:04:04

敦煌与它的守护人

敦煌,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与众多民族的交融之处。这座城市曾是繁华的商贸重镇、文化中心,后来归于沉寂,直到20世纪初,随着藏经洞与壁画、文物的重现以及大量国宝的流失,中国才心痛地发觉,敦煌需要合格的守护者。 敦煌研究院创建于1944年。常书鸿是...  (展开)
莫茉 2019-10-09 09:00:23

我心安处,即是故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次接触敦煌,是在历史书上看见的,荒野大漠中,那神奇瑰丽的国宝,美轮美奂的建筑群,让人叹为观止,可是我们都只看到了景色的美,莫高窟的绚丽多彩,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它背后的故事,那些为它付出了一生的人的故事。 接触这本《我心归处是敦煌》还挺神奇的,偶然刷微信公众...  (展开)
星空 2019-10-03 16:28:36

樊锦诗:一个合格的“莫高窟的守护人”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这是语言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于1986年3月在《红旗》杂志上...  (展开)
沉香木 2023-06-18 15:56:36

我心归处是敦煌

本以为顾春芳的文笔和她人一样的古典美丽端庄大气,可圈可点可做摘抄笔记的地方会很多,本以为阅读过程会缓慢和悠长,然而从昨晚到今天中午,我把这本书飞快地读完了。能够飞快读完是因为书中很多记录是材料汇报或相关制度规定,我就大致略过。这本书如流水账一般,只是记录,...  (展开)
又木为桑 2020-01-28 15:47:37

樊锦诗:三次想要离开,三次却又留下,《我心归处是敦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63年,24岁的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报到。 2018年,80岁的樊锦诗正式办理退休手续。 近60年的时光,樊锦诗扎根荒野大漠,一生只做一件事,守护莫高窟。 [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曾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我心归处是敦煌》是樊院长口述的回忆录,由...  (展开)
夏冰雹 2020-01-12 22:05:32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自从那次采访完敦煌考古学家樊锦诗以后,我回到家立马开始阅读樊老的自传。 樊老总谦虚地说「我的事儿你们都知道,就那么些个事儿」,但其实她80多年浩瀚的人生有太多震撼的细节了。对我来说,短短两小时的促膝而谈无法全面地了解她和敦煌的历史,更要多读。 本书由樊锦诗口述...  (展开)
蒹葭 2021-07-12 08:33:46

质朴的伟大

从敦煌返程的火车上,我看完了这本书。樊锦诗先生的语言,一如她本人,质朴平实到了极点。 她也说她的矛盾——因为条件艰苦、夫妻分离,她也无数次想要离开敦煌,最终又回到那里。 她也说她的愧疚——为了团聚,爱人老彭最终放弃自己在武汉的考古事业来到敦煌。两个孩子也自小...  (展开)
未然 2021-01-31 16:27:14

我心归处是敦煌

本来想自己写书评,但看完顾春芳老师的评述,自相形惭,顿觉甚为贴切,语言平滑流利,所撰含我所感及未发,恰如其分。 樊锦诗是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自我约束的那种人。也许她在她父亲那里学会了谦虚和果敢,继承了父亲温柔敦厚的文人气质,以及在决定了任何事情之后,永不...  (展开)
静听水潮声 2020-03-18 00:30:35

读完这本书,不再怕“一条道走到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樊锦诗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毕业实习时被安排到敦煌,毕业时被分配到敦煌。她和丈夫彭金章两地分居,她独自经历了敦煌文物研究所的艰苦环境——土房子,交通不便、只有碱水,医疗条件差,也经历了与家人分居的十九年,其间孩子得不到良好照顾,父亲被迫害去世...  (展开)
海🐟 2021-05-23 12:34:40

我心归处是敦煌思考

成功的人往往具有相似的精神品质,读传记更好地佐证这一点。在读此书之前确实不了解樊锦诗,段文杰等先生,只知道常书鸿先生事迹。 大多数人是被时代推着往前走的,樊锦诗先生刚毕业想调走的样子像极了今天的毕业生努力想留在大城市的样子,今天的大学生追求物质无可厚非。只有...  (展开)
2019-10-24 17:26:18

“敦煌女儿”的敦煌情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樊锦诗说:“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她是敦煌的女儿,她好像就是为敦煌而生,命中注定与敦煌有着一世不解的情缘。 她本是个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为了她那份坚守,把一生的光阴都奉献给了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她说:“只有在敦煌...  (展开)
左叔 2023-07-24 14:17:31

那些投射在人心中的波澜

文图 /左叔 花了十多天时间,读完这一本《我心归处是敦煌》后,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急于将阅读感受记录下来。而是入了“新坑”,刘慈欣的《朝闻道》,一本以科幻为主题短篇小说集。并没有刻意安排,只是从书架上一排“未读书债”中随手抽了一本。 《朝闻道》里收录的故事都不...  (展开)
杏子落了影子 2023-01-09 13:45:35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摘录

第一章 人生的不确定性 1. 十里洋场 第二章 神圣的大学 2.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 3. 在这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刻苦学习、努力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是当时北大学子共同的理想。 4. 学生在主要受某个教授的影响的同时,又可以吸收...  (展开)
王云峰 2022-08-22 19:23:55

真性情之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本真性情的传记作品,从樊锦诗和她的师长、同事身上,能深切感受到理性和良知在中国知识分子间的传承,我心归处,不止是敦煌,更是良知。 体现知识分子真性情的细节较多,且举三例。 一是谈到樊锦诗在敦煌的几十年坚守,樊锦诗先生没有唱高调,而是客观地提到自己多次想...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1 12 后页> (共222条)

订阅我心归处是敦煌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