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译者: 王献
出版年: 2020-7
页数: 184
定价: 4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3518510
内容简介 · · · · · ·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共鸣的回忆录。目前该书已由德国著名导演托马斯·奥斯玛雅(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同名戏剧。
◎关注阶级固化问题和边缘群体,以实际案例为依据为努力生活而奋力抗争的人发声
父亲死后,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兰斯(Reims),并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家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从家人、家乡工人阶级民众的生活,女性长辈被剥夺的权利,到兰斯这一区域的被边缘化,相对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迪迪埃·埃里蓬关注的是阶级壁垒中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是使他们获得“启蒙”的可能。
◎反思学校教育在社会对人的塑造中扮演的角色,致力于审视教育系统施加的社会指令
从父辈的教育经历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埃里蓬致力于冷静反观学校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合谋”。从大批辍学的孩子,到无法融入校园文化而反叛、加入“亚文化”群体的孩子,埃里蓬说:“教师们已经尽其所能!……他们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学校是社会的战场之一,阶级的壁垒也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埃里蓬致力于打破隔阂,探寻新的可能。
◎从“小家庭”到“大世界”,剖析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
从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到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作者重新理解了家人的处境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由此,他也看到了家乡误入犯罪歧途的青少年、在阶层固化中放弃学业的工人们……社会如何塑造着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喜欢让-保罗·萨特、皮埃尔·布尔迪厄、米歇尔·福柯的读者将会深感亲切,因为作者会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鼓舞的,他们的理论也将与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生发点。
.
🐜 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
🐜 名人和媒体推荐
《回归故里》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勇气的作品,讲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如何使复杂的、时常冲突的社会身份与精神身份交汇在一起。
——利奥·贝尔萨尼(Leo Bersani)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关于压抑,关于抛弃自己的出身,关于重获平衡。
——《美国艺术》
埃里蓬总是会回到他所说的发现心灵生命的“奇迹”中。“毕竟,”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阅读令人愉快,书是你能够热爱的东西——这些态度并不是普遍的,实际上与社会条件以及你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我们这些足够幸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拥有这些的人只能向他致敬。
——《卫报》
“我曾经以为,”迪迪埃·埃里蓬说,“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在回顾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并心怀敬畏地对那些他曾经背离的人们致以敬意之后,作者用这段颇具美感的文字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世界报》
回归故里的创作者
· · · · · ·
-
迪迪埃·埃里蓬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迪迪埃·埃里蓬(Didier Eribon,1953—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史家,法国亚眠大学哲学人文科学学院教授,美国伯克利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客座教授,在哲学、文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很多作品被认可为经典,如《米歇尔·福柯传》《回归故里》《少数派道德》《逃脱精神分析》《亦近,亦远——列维-斯特劳斯谈话录》等,被国际公认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目录 · · · · · ·
二
三
四
五
终章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阅读这位肤浅而喜欢说教的教授所作的几篇毫无层次和亮点的文章时,我看到了这句话:“如果我努力回忆自己在学习社会学之前是否产生了阶级意识,我几乎回忆不起来,而这并不是因为年代久远导致的记忆模糊;换句话说,我不认为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一定认为自己从属于社会之中某个既定的,被称为阶级的群体。社会阶层无疑客观存在,但阶级成员的阶级意识并不一定存在。 我认为资产阶级出身的儿童缺乏阶级归属意识是可能的。统治阶级意识不到自己属于某个特定群体(就如同白人不能意识到自己属于白人群体,异性恋不能意识到自己属于异性恋群体)。因而,这段评论也展示出它的真实面貌:属于特权阶级的作者天真地承认自己在接触社会学之前没有阶级意识,而这件事本身恰恰展示了他的社会身份。我只见过这位人物一面见到他后我立刻觉得反感。我讨厌他虚伪的笑容和柔和的声音,他用这种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沉着、理性,但归根结底无非是展示着他作为资产阶级所拥有的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成熟稳重的思维方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7页 -
我是很久之后オ明白,我们家对艺术没什么兴趣,对基督教艺术更是如此。我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才第一次走进这座教堂。对于艺术的品味需要学习。我学习了。这是自我再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自我再教育几乎就是完全改变自己,只有完成它,我才能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社会阶级一一才能远离我过去的一切。无论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对于艺术作品的喜好或者对一切文学艺术的喜好总是会让一个人显得更高级,这种高级是通过与那些没有机会接触艺术品的人相比较而实现的。艺术爱好者的这种“高级”,指与其他人在自我构成上的差别,指人们对自己的眼光与对其他人(那些“没文化”的、“低等”阶级的人)眼光的迥异。在我后来作为“文化人”的生活中,当我参观一个展览,或是听一场音乐会,或是观看一场歌剧表演时,有无数次,我观察到那些热衷于“高雅”文化活动的人们从这些行为中获得了如此多的自我满足感和优越感,这种满足感和优越感展现于他们永远不会放下的神秘微笑,还有他们克制的肢体动作,还有他们作为艺术行家以及有钱人的讲话方式…所有这些都表达了一种对于自身社会身份的愉悦感,他们属于优越的阶级,他们可以通过欣赏“高雅”艺术来炫耀自己。这样的场景总是让我觉得惊恐,然而我依旧努力让自己变得和他们更加相像,让自己看起来出生于这样的阶级,努力像他们一样,在欣赏艺术的场合表现出轻松自如的神态。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回归故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回归故里"的人也喜欢 · · · · · ·
短评 · · · · · · ( 全部 11895 条 )
回归故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03 条 )
论坛 · · · · · ·
结尾的意思 | 来自笨鸭鸣 | 20 回应 | 2025-04-04 11:13:32 |
读这个译本还能洋洋洒洒给出5星好评! | 来自黑色小提琴 | 17 回应 | 2025-01-02 01:28:51 |
高分是营销出来的的吧 | 来自禾呈 | 2 回应 | 2024-10-10 16:32:06 |
❤️北京法国文化中心放映原著改编的电影《回... | 来自法语电影推荐 | 3 回应 | 2024-07-31 14:05:56 |
读《回归故里》有感,略有失望 | 来自是leileiya | 7 回应 | 2024-03-18 09:57:4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Semiotext(e) (2013)9.2分 95人读过
-
Fayard (2009)9.1分 27人读过
-
Editions Flammarion (2010)8.9分 24人读过
-
Penguin Books (2018)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第1辑 (99.9%)
- 同志文学藏书 (鹿鸣之什)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回归故里的评论:
feed: rss 2.0
190 有用 Sarcophagus 2020-12-31 17:59:14
个人阅读年度最佳。真正的反省道歉,不是空泛的姿态,而是细微记忆的解剖;不是对权势或主流的轻省顺从,而是对昔日鄙视的亲人、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同阶层的重新凝望,是以坦诚批评向萨特福柯布迪厄等精神偶像致敬;不是自我宽慰,而是不妄图就此解脱;不是洗白上岸,而是以向旧时空的回溯换来新生命的勇毅展开。借用文中萨特之言,“重要的不是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改变自己时做了什么。”又或歌云“记忆无论再轻,轻... 个人阅读年度最佳。真正的反省道歉,不是空泛的姿态,而是细微记忆的解剖;不是对权势或主流的轻省顺从,而是对昔日鄙视的亲人、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同阶层的重新凝望,是以坦诚批评向萨特福柯布迪厄等精神偶像致敬;不是自我宽慰,而是不妄图就此解脱;不是洗白上岸,而是以向旧时空的回溯换来新生命的勇毅展开。借用文中萨特之言,“重要的不是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改变自己时做了什么。”又或歌云“记忆无论再轻,轻不过脉搏声。”(我承认我喜欢这种档次的港台通俗歌曲) (展开)
67 有用 fushia 2020-07-21 22:50:26
对自我直白到近乎残酷的剖析之作,因为社会学带来的“局外人”身份而冷静克制,也因为对出身对阶级毫不留情的层层检视而勇敢决绝。
509 有用 袁长庚 2020-08-27 00:36:59
严格说来,这才是“把自己作为方法”。“回忆”这种极其容易陷入涣散琐碎、自我陶醉的问题,在埃里蓬的手中紧实、锋利、完整。看似不经意间对若干社会理论中根本问题的回应极其精彩。
45 有用 子文东🤪👻 2020-10-03 20:27:00
几乎和《秋园》同时读完,之前没有对照着来读的想法,表面看这两本书也完全不相关,然而读起来才意识到它们恰恰构成了一种微妙对照:女性-男性、中国-法国、异性恋-同性恋、非知识分子底层平民-成为知识分子和中产,然而内里却如此相通——他们对求知和摆脱底层束缚的渴望一模一样,而他们的书写也同样是对自己个人生涯的回望。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埃里蓬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视角,就是“假如一个来自于底层的人终于有... 几乎和《秋园》同时读完,之前没有对照着来读的想法,表面看这两本书也完全不相关,然而读起来才意识到它们恰恰构成了一种微妙对照:女性-男性、中国-法国、异性恋-同性恋、非知识分子底层平民-成为知识分子和中产,然而内里却如此相通——他们对求知和摆脱底层束缚的渴望一模一样,而他们的书写也同样是对自己个人生涯的回望。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埃里蓬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视角,就是“假如一个来自于底层的人终于有机会把握自己的命运,那么他又会面对什么,他将如何去看待自己的经历”。然后你会发现那些他与秋园的“对立”其实都是表象,他们各自在自己的身份和时代中挣扎,最后做的都是在这个他们挣扎的世界上诚实地找回自我这一件事。想起那句刻在德尔斐的神庙上的那句:“人啊,认识你自己”。 (展开)
52 有用 成知默 2020-10-20 18:23:05
帕慕克说:“每个人的死,都是从他父亲的死开始的”,父母的死是很多作品的起点,而以此为契机来寻求和解、审视自身、直面死亡恐惧、重构家族故事成为不少作者的惯常做法。但对埃里蓬来说,“回归故里”不仅仅是与家人的和解(或者根本不是),而是与自身的和解,“与以前一直拒绝、抵制、否认的那部分和解”。与此类文学作品的温情脉脉相比,作为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反思,则充满了浓浓的思辨意味;在对众多哲学与社会学作品的援引... 帕慕克说:“每个人的死,都是从他父亲的死开始的”,父母的死是很多作品的起点,而以此为契机来寻求和解、审视自身、直面死亡恐惧、重构家族故事成为不少作者的惯常做法。但对埃里蓬来说,“回归故里”不仅仅是与家人的和解(或者根本不是),而是与自身的和解,“与以前一直拒绝、抵制、否认的那部分和解”。与此类文学作品的温情脉脉相比,作为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反思,则充满了浓浓的思辨意味;在对众多哲学与社会学作品的援引中,在用他人故事来反观自身中,甚至显得有几分冷硬,而在这冷硬甚至疏离中,作者回溯了自己的叛逃与重建:叛逃自己的家庭与阶级,叛逃那些反面的社会与精神空间;以及叛逃后对自我生命的重建、对性取向的接纳。“拒绝回归,便是拒绝自己、拒绝生命本身”,但埃里蓬给我的感觉是他的回归是学术层面的,而非情感层面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