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童年研究(续一) (把吴钩看了)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薄荷实验书目2024更新 (浊克斯)
- 待购图书 (左思)
- 2021人类学 (人类学的李小夫)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1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培养好孩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累累 2024-02-23 11:01:55 广东
作者许晶老师,让本书已经和大多数我在薄荷实验读到的人类学作品有了天生的不同:内容是中国式的样本,阅读起来又特别流畅。 这本书很早就拿到手中,之所以前段时间才读完,是因为偶然参加许晶老师本人主持的线上课,其中重要的篇幅是和本书的写作相关,在和包括我在内的读者交流中,许老师的回答非常耐心,让我更希望通过读完本书去了解许老师的工作,也让我看得更清楚许晶老师留在作品中的那些潜藏在文本之下的挑战、不安、无奈... 作者许晶老师,让本书已经和大多数我在薄荷实验读到的人类学作品有了天生的不同:内容是中国式的样本,阅读起来又特别流畅。 这本书很早就拿到手中,之所以前段时间才读完,是因为偶然参加许晶老师本人主持的线上课,其中重要的篇幅是和本书的写作相关,在和包括我在内的读者交流中,许老师的回答非常耐心,让我更希望通过读完本书去了解许老师的工作,也让我看得更清楚许晶老师留在作品中的那些潜藏在文本之下的挑战、不安、无奈和鼓舞。 于我而言,向许晶老师表达敬意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读完本书。谢谢您,许老师 (展开)
0 有用 纪恩同学 2021-06-06 10:38:09
能把儿童心理学和人类学结合起来,这点很重要。但是结合的方式有点像是从心理学里找一个假设,然后用实验和人类学民族志(也可以说是自然主义的实验)来验证它。。
5 有用 任小羊 2021-12-16 22:49:37
跨学科跨的很尴尬,只剩下一些琐碎的为分析而分析。由于缺乏好的理论阐述打底,道德这个词被滥用了,变成了从心理学的几个普世个体属性预设(所有权,共享,云云,可以思考这些名词设定背后的东西)出发,所谓实验和观察,然后用含混的道德(“做人”,美德,人与人的道德评判,各种,包括作者隐含的道德评判,因为没有理论打底,道德就成了万金油,怎样用都可以)分析一番,结果是,没有格局,肤浅。修改建议,写作幼儿园何以作为... 跨学科跨的很尴尬,只剩下一些琐碎的为分析而分析。由于缺乏好的理论阐述打底,道德这个词被滥用了,变成了从心理学的几个普世个体属性预设(所有权,共享,云云,可以思考这些名词设定背后的东西)出发,所谓实验和观察,然后用含混的道德(“做人”,美德,人与人的道德评判,各种,包括作者隐含的道德评判,因为没有理论打底,道德就成了万金油,怎样用都可以)分析一番,结果是,没有格局,肤浅。修改建议,写作幼儿园何以作为一个道德空间的民族志,辅以家庭的穿插,然后再与变迁社会或历史对话。 (展开)
2 有用 胡萝卜馅儿饺子 2021-06-24 16:45:35
喜欢张小军老师序言里面写的:他们(儿童)作为社会道德建构的能动者(agent),不仅要践行社会之“道”,还要承受种种社会困境,为身边的生活操心。
8 有用 郑能亮 2021-05-31 22:27:28
读在六一前夜,三孩之后。儿童的心灵塑造是一个工程。之所说是工程,是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充斥着多种矛盾和平衡。要继承过去的文化传统,用以妥善处理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同时又要保证成长过程中的稳健(robustness)。先别搞文件了,思考一下传递什么,怎么传递,然后持证上岗吧//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确实很有意思,探索特定文化下的心态和动机//有的省份真的要持证上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