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技术”,正如中世纪的“上帝”一样,已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然而,这个占支配地位的“技术”究竟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技术是媒介,是可学习的东西,不止体现于令人惊奇的事物,更体现于让事物变得寻常的力量。这是一部技术史与技术哲学交相辉映的书,可谓史中有哲、哲中有史。本书从技术与科学、技术与现代、技术与未来等方面深刻剖析技术的含义,并特别开辟一章技术与中国,谈技术对我们生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此外,作者把技术史与进化史进行比较,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
什么是技术的创作者
· · · · · ·
-
胡翌霖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胡翌霖,男,1985年生于上海,2004年至201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2017年起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史与技术哲学。已出版著作有《科学文化史话》(北京大学出版社)、《过时的智慧》(上海教育出版社)、《媒介史强纲领》(商务印书馆)等。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什么是技术
第 1 章 在技术时代追问技术
第 2 章 技术 = 科技?
第 3 章 习以为常的不寻常
第 4 章 技术塑造生活:以钟表为例
第 5 章 技术 = 媒介
· · · · · · (更多)
第 1 章 在技术时代追问技术
第 2 章 技术 = 科技?
第 3 章 习以为常的不寻常
第 4 章 技术塑造生活:以钟表为例
第 5 章 技术 = 媒介
· · · · · · (更多)
第一部分 什么是技术
第 1 章 在技术时代追问技术
第 2 章 技术 = 科技?
第 3 章 习以为常的不寻常
第 4 章 技术塑造生活:以钟表为例
第 5 章 技术 = 媒介
第 6 章 技术 = 可学的东西
第二部分 技术与学习
第 7 章 学习如何可能
第 8 章 向老祖母学习
第 9 章 老祖母的隐退
第 10 章 为什么老人不擅长学习?
第 11 章 技术环境改变学习方式
第 12 章 新时代的老问题
第三部分 技术与科学
第 13 章 科学可学吗?
第 14 章 科学的起源及其与技术的分裂
第 15 章 自然作为技术的边界
第 16 章 艺术作为技术的自我揭示
第 17 章 科学作为“照相技术”
第 18 章 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
第四部分 技术与现代
第 19 章 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
第 20 章 工具理性批判
第 21 章 货币与价值的同质化
第 22 章 “务实”的陷阱
第 23 章 垃圾的现代性
第五部分 技术与进化
第 24 章 黑暗森林:对进化论的典型误解
第 25 章 技术的起源
第 26 章 渐变与剧变
第 27 章 共生与特化
第 28 章 环境与生态位
第 29 章 自然保护区与技术保护区
第六部分 技术与未来
第 30 章 短命的冒险者还是长寿的植物人?
第 31 章 精卫还是弄潮儿
第 32 章 技术自主与人类选择
第 33 章 VR 与手机:两种沉迷之争
第 34 章 技术有智慧吗?
第 35 章 人工智能有什么可怕吗?
第七部分 技术与中国
第 36 章 落后不应挨打
第 37 章 古今“四大发明”都不值得骄傲
第 38 章 亦步亦趋不如另辟蹊径
第 39 章 西体中用
图片索引
推荐阅读
· · · · · · (收起)
第 1 章 在技术时代追问技术
第 2 章 技术 = 科技?
第 3 章 习以为常的不寻常
第 4 章 技术塑造生活:以钟表为例
第 5 章 技术 = 媒介
第 6 章 技术 = 可学的东西
第二部分 技术与学习
第 7 章 学习如何可能
第 8 章 向老祖母学习
第 9 章 老祖母的隐退
第 10 章 为什么老人不擅长学习?
第 11 章 技术环境改变学习方式
第 12 章 新时代的老问题
第三部分 技术与科学
第 13 章 科学可学吗?
第 14 章 科学的起源及其与技术的分裂
第 15 章 自然作为技术的边界
第 16 章 艺术作为技术的自我揭示
第 17 章 科学作为“照相技术”
第 18 章 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
第四部分 技术与现代
第 19 章 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
第 20 章 工具理性批判
第 21 章 货币与价值的同质化
第 22 章 “务实”的陷阱
第 23 章 垃圾的现代性
第五部分 技术与进化
第 24 章 黑暗森林:对进化论的典型误解
第 25 章 技术的起源
第 26 章 渐变与剧变
第 27 章 共生与特化
第 28 章 环境与生态位
第 29 章 自然保护区与技术保护区
第六部分 技术与未来
第 30 章 短命的冒险者还是长寿的植物人?
第 31 章 精卫还是弄潮儿
第 32 章 技术自主与人类选择
第 33 章 VR 与手机:两种沉迷之争
第 34 章 技术有智慧吗?
第 35 章 人工智能有什么可怕吗?
第七部分 技术与中国
第 36 章 落后不应挨打
第 37 章 古今“四大发明”都不值得骄傲
第 38 章 亦步亦趋不如另辟蹊径
第 39 章 西体中用
图片索引
推荐阅读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从欧陆现象学的立场上看,伊德的“现象学”其实是颇为肤浅的,不过经过肤浅化改造之后,倒是更容易被英美哲学接受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推荐阅读 -
事实上technology一词很晚才形成现在的含义,在西方古代,正如中国古汉语中“艺”字一样,“技术”(art、techne)兼具知识、工艺与艺术等含义。如西方古代所谓“自由七艺”(Liberalarts)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至于technology,字面意思无非是关于技艺的学问,直到19世纪,才逐渐形成今天的含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 2 章 技术 = 科技?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什么是技术"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技术哲学导论 8.4
-
- 实现罗尔斯 8.3
-
- 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 8.7
-
- 劳特利奇符号学指南 8.5
-
- 科学革命的历史分析 8.7
-
- 剑桥科学史(第四卷) 8.9
-
- 大脑与文化(精装本) 7.6
-
- 科学史新论 8.5
-
- 媒介史强纲领 7.2
什么是技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比较泛论的关于技术的通俗读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抱着胡老师能给技术一个明确的定义的目的而来,发现胡老师在第一部分里就给出了回答:“可学习的东西”。有些失望,或许是我境界不够,以后需要慢慢体悟。 剩下的几个部分更像是围绕技术本身,结合技术史,从各个角度对有关技术的话题选择性地讨论了,总体较为通俗,但是还是有... (展开)
等你寻《什么是技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也恍惚认可这可能是一本向我们介绍科技世界的书,里面会出现很多IT界黑科技的名词,充斥着VR,人工智能,大数据这样的背景。如今,谈到技术(Technoloy)总会让人直接联想到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但是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察到了他的... (展开)
值得认真一读,但不需要过分夸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了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的序言,对《什么是技术》这本书的期待还挺高的,毕竟这本书被夸的几近绝无仅有。 在当今这个学术时代,做学术的人都以发表各种学术论文、期刊为荣,有些人甚至轻教学而重发表。当然我们都明白这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毕竟我们希望能看到学术结果的优秀,... (展开)>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比较泛论的有关技术的入门读物 | 来自本 | 2025-03-11 21:34:13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未来技术思考+认知逻辑 (panco)
- 补一下科学知识(目前属于我的书) (斯宾诺莎的镜片)
- 学习强国荐书平台 (就叫我铿爷吧)
- 技术哲学 (魑真)
- 书单|2021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d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4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什么是技术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 2022-10-02 03:52:06 浙江
…
0 有用 janusmoking 2022-05-12 01:23:46
零敲碎打,不过作为科普读物已经够深入了。个人感觉从海德格尔的gestell可以引出对于技术和工程的区分,以书中提到的水车和水坝为例,水车可以被视为单独的技术,而水坝作为一项工程不仅要提前预设自身的意义,还要牵涉到工程实施中出现的大量管理问题,我们现代所熟悉的所谓“技术”往往更像是水坝而不是水车。然而大型工程实际上也是古已有之,书中仅仅抓住现代技术的“预先控制”这一点,恐怕是只讲了结果没有分析原因。
1 有用 红狼 2021-06-12 20:20:48
胡博老粉打卡。。。进化论的部分很精彩
0 有用 星光皎月 2023-02-04 15:43:14 福建
通俗易懂
4 有用 原子和虚空 2021-02-25 00:47:11
整体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书名字很好,似与吴老师的《什么是科学》相呼应,不过一些论述个人说教口吻太强。此外,尽管整体结构在章节上被安排的很好,可具体到章节内容却都是琐碎的小文章,看似有模有样,但实则还是不成体系的论述,过于松散,观点语句不够份量。 所以应该标明,这是一本诸多小议论文的合集,但的确是一个蛮不错的技术概念科普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