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海外宋史领军人物刘子健成名力作,宋史名家虞云国长篇导读,邓小南、赵冬梅倾情推荐
首开士大夫政治研究之风气,士大夫政治研究的学术典范之作
☆ 批判性地融汇现代中国与日本学者的既有成果,集王安石变法研究之大成
重审士大夫政治的宿命,叩问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
☆ 从政治思想、官僚行为、政府运作发掘尚未凸显的王安石新政的新面相
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富国强兵并非王安石变法的首要目标
☆ 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
王安石新政的失败,是由官僚体制所依附的君主专制政体命中注定的!
————————————————————————-————————————
邓小南:
本书是宋史学界的典范之作。王安石及其新法新政,不仅是理解宋代历史的关键,也是影响近世中国的重要纽结。作者以白描笔法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宋代中国的改革”之...
☆ 海外宋史领军人物刘子健成名力作,宋史名家虞云国长篇导读,邓小南、赵冬梅倾情推荐
首开士大夫政治研究之风气,士大夫政治研究的学术典范之作
☆ 批判性地融汇现代中国与日本学者的既有成果,集王安石变法研究之大成
重审士大夫政治的宿命,叩问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
☆ 从政治思想、官僚行为、政府运作发掘尚未凸显的王安石新政的新面相
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富国强兵并非王安石变法的首要目标
☆ 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
王安石新政的失败,是由官僚体制所依附的君主专制政体命中注定的!
————————————————————————-————————————
邓小南:
本书是宋史学界的典范之作。王安石及其新法新政,不仅是理解宋代历史的关键,也是影响近世中国的重要纽结。作者以白描笔法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宋代中国的改革”之简明全景,举重若轻地提炼出特定时代具有根本性质的议题,体现出作者卓越的洞察力。作者重视政治性、结构性的研究解析框架,阐释收放自如,其深广的观察视域、通透的思考境界、简捷的表述方式,无不予人以深刻启发。
柯睿格:
所有对中国改革运动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甚或专家都应将其作为他们首要的导游。
赵冬梅:
译介一本发表于半个世纪以前、用英文写就、面向英文学术世界的王安石变法研究著作,有必要吗?有!刘子健先生是迄今为止我所认识的最具学术企图心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者,他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比如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他的官僚分型理论,他对集权与专制主义关系、国家利益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思考,而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梳理之上。从刘先生的论述出发,研究可以继续深入,读者可以共同思考。
————————————————————————————————————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宋代中国的改革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刘子健(1919—1993),祖籍贵阳,生于上海,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1948年赴美。20世纪50年代,研究重心转向宋史。1960年,入斯坦福大学任教。1965年,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刘子健是美国宋史研究的顶级学者,也是促进国际宋史交流的领袖人物,对突破国家与民族界限的国际性学术合作卓有贡献。主要专著有《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两宋史研究汇编》等。
译者张钰翰,1983年生,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目录 · · · · · ·
序(杨联陛)
自序
第一章 王安石生平及其新政简述
第二章 阐释的问题
对先行阐释的评价
当前的再评价及其参考框架
第三章 王安石与北宋的政治思想
早期新儒学的多元化
变法派与保守主义者的分歧
王安石的政治与经济理论
实践中的王安石的理论
第四章 新政与官僚的行为
低于儒家标准的官僚行为
王安石与官僚的各种类型
第五章 新政与政府运作
吏役次官僚制
中央集权与同一性
专制主义
第六章 为地方政府服役;个案研究
新政前的役法
关于募役法的争论
从募役法看新政的重要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宋代中国的改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宋代中国的改革"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南宋宁宗朝前期政治研究 9.4
-
-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 8.5
-
-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9.1
-
- 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 8.7
-
- 伪齐政权研究 8.0
-
- 北宋文化史述论 9.2
-
- 北宋的改革与变法 8.6
-
- 南渡君臣 7.8
-
- 另一种士人 8.5
-
- 信息与权力 8.3
宋代中国的改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5 条 )
> 更多书评 35篇
论坛 · · · · · ·
王安石变法导致官僚主义的同一性 | 来自智术师2.0 | 2023-10-16 22:38:3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9.2分 19人读过
-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22)暂无评分 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剑桥插图中国史》推荐书目 (ALE)
- 中西方大历史 (皇甫杰)
- 历史系 (功夫兔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宋代中国的改革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栗子有毒 2022-01-15 17:30:03
看评论,真有这么好?
13 有用 苦影 2022-01-10 22:30:09
刘子健所写的每部北宋文人政治思想都给我带来巨大的启发,他的宏观之中自有一种一针见血的敏锐。在梳理变法—反变法—后变法三个时期的成员变动时,刘注意到不同类型的官员如何此起彼落,前期的变法倾向中其实早已埋下后期官吏腐化的种子,这样的视角已远远超出彼时仍相当流行的“君子—小人”道德二元说。两宋的许多政策变动频繁,地方吏员的问题是理解政策和实际执行之差的关键,若不能抓住这点,便难以在研究中真正实现“活的制... 刘子健所写的每部北宋文人政治思想都给我带来巨大的启发,他的宏观之中自有一种一针见血的敏锐。在梳理变法—反变法—后变法三个时期的成员变动时,刘注意到不同类型的官员如何此起彼落,前期的变法倾向中其实早已埋下后期官吏腐化的种子,这样的视角已远远超出彼时仍相当流行的“君子—小人”道德二元说。两宋的许多政策变动频繁,地方吏员的问题是理解政策和实际执行之差的关键,若不能抓住这点,便难以在研究中真正实现“活的制度史”。之前读的袁征便未将地方吏员的反应纳入宋代教育的考察中,可惜。最末一章讨论募役法,作者将保守和变法派的观点对照陈列于上,便已足反映出诸派的根本立场。从中可见,王安石虽意在重建一个高效的管理系统,但对许多政策的实施却持有过于乐观的期望,在愈发极端的用人政策的加持下,一切终于在后变法时期结下苦果。 (展开)
2 有用 阿禾 2025-01-11 16:00:17 北京
很薄一本书,却让我反复读,每次都读得很痛苦。因为相比给出结论,刘子健总是向你抛出更多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身为中国人的我不愿去想也无力去想的。
18 有用 菲菲 2022-04-01 15:52:43
刘子健,旅美华裔历史学家。 本书是一本写给王安石的书。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富国强兵,取天下之才共天下之费,扩大经济总量。 宋神宗支持王安宗王安石变法。 近1000年前的王安石是中国改革的先行者,主张太超前,超过了当时整个北宋政府和社会结构所容纳的程度。 王安石包括他的对手司马光其实都是忧国忧民功而无私的君子,然而就是这样一批品德道德高尚志向远大的人,不仅没有能够联手开创一个新局面,还深深的把北宋王... 刘子健,旅美华裔历史学家。 本书是一本写给王安石的书。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富国强兵,取天下之才共天下之费,扩大经济总量。 宋神宗支持王安宗王安石变法。 近1000年前的王安石是中国改革的先行者,主张太超前,超过了当时整个北宋政府和社会结构所容纳的程度。 王安石包括他的对手司马光其实都是忧国忧民功而无私的君子,然而就是这样一批品德道德高尚志向远大的人,不仅没有能够联手开创一个新局面,还深深的把北宋王朝的政治斗争和党派分裂,搞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回首往事对王安石的崇拜,不仅与他朝远超时代的高见,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是因为一种惋惜,在1000年前中国错过了一个依靠自己内在原生力量蜕变成现代国家的机会。 官僚有三类,理想型、仕进型、渎职行(以权谋私是做官的主要目的)。 (展开)
3 有用 曼仔 2022-12-01 23:34:51 北京
原来刘子健和洪业有这么长久的师徒之谊。虞云国的长篇导读非常好看。内容本身简练到出乎我意料,如今的美国学界几乎见不到这样短小精悍的学术文章了,不得不说是一项优良传统的遗失。里面的研究方法和中国传统的治古代史的方法似不大相同,引入了一些社会学和(北美)汉学的方法,我倒是很喜欢。恰好之前读了王安石的小传、读了苏轼和欧阳修的生平与文章,还读了老赵对儒与法在古代中国的实践和影响,再来读这本的时候就很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