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庄子是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关心的许多问题仍存在于当代,他的思考仍启迪着今人。
颜世安教授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郭象所注三十三篇本《庄子》为依据,博采庄子研究众家之长,从全新角度解说庄子,阐释了庄子的游世思想和道论。
颜世安教授认为,庄子深刻理解人生天地间的孤弱与卑微,并不相信像隐士一样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能够解决问题,因此独倡游世,表面上随遇而安、躺平任嘲,内心却冷眼旁观、傲守孤独。揭开嬉笑怒骂的面具,庄子试图剥离世俗对人心的蒙蔽,解除人们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习性,从“为我”走向“无我”,还原生命的清新面貌。
————————————
◎南京大学颜世安教授作品,人文通识经典,重磅再版
◎剖析庄子人生态度与生存哲学,解读庄子游世之言背后的孤傲与认真
◎直抵庄子思想根本,直面人生困惑:面对“黑色偶然之命”,面对人类的孤弱和卑微,应该如何生活?我...
庄子是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关心的许多问题仍存在于当代,他的思考仍启迪着今人。
颜世安教授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郭象所注三十三篇本《庄子》为依据,博采庄子研究众家之长,从全新角度解说庄子,阐释了庄子的游世思想和道论。
颜世安教授认为,庄子深刻理解人生天地间的孤弱与卑微,并不相信像隐士一样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能够解决问题,因此独倡游世,表面上随遇而安、躺平任嘲,内心却冷眼旁观、傲守孤独。揭开嬉笑怒骂的面具,庄子试图剥离世俗对人心的蒙蔽,解除人们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习性,从“为我”走向“无我”,还原生命的清新面貌。
————————————
◎南京大学颜世安教授作品,人文通识经典,重磅再版
◎剖析庄子人生态度与生存哲学,解读庄子游世之言背后的孤傲与认真
◎直抵庄子思想根本,直面人生困惑:面对“黑色偶然之命”,面对人类的孤弱和卑微,应该如何生活?我们如何与不如意的世界相处?在世俗社会中,如何找到个人的出路?
◎深入浅出剖析庄子个性,悲悯挚诚解读人生痛苦的解脱之道
————————————
名家推荐
两千年来,庄子吸引了中国文化史上无数智者、文士,给予他们精神和生活上深切的启迪、抚慰。颜世安教授情、理兼具地尽力贴近庄子,尤其聚焦在他的人生感受和立身处世上,很大程度上在与庄子的对话中构画了一位敏感、智慧、丰富而超越凡尘的伟大智者的形象。(陈引驰)
1980年代世安兄初露锋芒时,余敦康教授对我说:“中国真懂庄子的人很少。他是真懂。”尽管顶尖学者时而“老虎打盹”或假装“老虎打盹”,最到位的评点还只能出自他们之口。(姚大力)
19年前,2003年的暑假,我当时还是一个大学生,就是这样一本书,我一边读,一边抄笔记,一边思考。《庄子评传》这部书中,颜世安老师第一次打动我的,或者说让我陷入沉思的,就是庄子的痛苦意识。庄子对于生命的痛苦意识非常敏感。越是敏感,越是去探究,就越容易产生对于不幸的哀婉和共鸣,所以,《庄子评传》是一部悲天悯人的书。庄子是以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凝重、庄严和严肃,试图和这个不讲道理的世界去讲一番道理。(武黎嵩)
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的创作者
· · · · · ·
-
颜世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颜世安
1956年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先秦诸子,读书常有所感,写下的东西却少。为人散淡疏远,喜读书,闲走乱想,与朋友聊天。思考古代思想是一生兴趣,唯愿写下的东西配得上所思。
目录 · · · · · ·
一、生卒年与故里
二、生平身世
三、与惠施的交往
四、与隐者的关系
五、著述问题
第二章 痛苦意识
一、生命的孤弱
二、精神的奴役
三、善恶的困惑
第三章 游世思想
一、从避世到游世
二、戏谑生命的卑微
三、客串存在的角色
第四章 人生理想
一、随遇而安
二、品味孤独
三、生命清新
第五章 道与知识
一、对“经典”的质疑
二、老子之道
三、道与自然知识的分化
第六章 新的世界
一、道就是自然
二、道与知
三、道与言
四、道与行
五、存在之本
结语 无我之境
后记
再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庄子固然主张回到自然,但并不是因为“个人”可以得到安顿,而是自然的呈现(道),可以使人从一个完全不同的意义来理解个人生命。一般意义的“个人”出路问题“道”是拒绝回答的。道的意义恰在于否定个人”总是替自打算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方式。这是庄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后面论“道”的几章中对此将详尽分析。 因此实际上在庄子思想中,一般意义的个人出路最终是找不到的。庄子把个人生命的脆弱无根放在天地这个大背景中,而不仅仅是社会背景中,这是有意味的。这种说法表明庄子认定人生最终没有安顿之地。 (查看原文) -
古代的解庄子者重视游世。但是自从郭象注庄,系统发扬安命不争的世俗快乐主义,对游世含意的解释就被定下了一个主调。其实,像阮籍那样以夸张的游戏言行讽世道,并表达天地无籍可走无所依傍的苍茫感,未始不是对庄子游戏人间思想的一种准确解释。这种阮籍式的解释在后来的注庄解庄中甚少有继踵者。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文字奇功 8.2
-
- 游心之路 8.2
-
- 杜甫评传 9.3
-
- 早期经典的形成与文化自觉 9.3
-
- 西汉经学源流 9.2
-
-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 8.3
-
- 烽火与流星 9.4
-
- 自由之思 8.5
-
- 笔醒山河 7.9
-
- 王阳明的智慧 8.4
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9 条 )

为了写这篇评论专门登录豆瓣的,你就知道有多好看了。

安之若命的可能与不可能
> 更多书评 69篇
论坛 · · · · · ·
请问这版个“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的有差别吗 | 来自None | 2025-04-22 13:10:13 | |
是轻型纸,但是微信读书有 | 来自康德住在康科德 | 1 回应 | 2024-12-05 22:11:05 |
轻型纸吗 | 来自始初 | 9 回应 | 2024-12-05 22:09:07 |
游世,用英语怎么翻译呢? | 来自我的幻境 | 2023-11-04 11:06:56 | |
这书哪里能买呢?全网都没看到哪里能买 | 来自Arlene | 6 回应 | 2023-05-08 19:37:56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9.1分 271人读过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9.3分 6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9 有用 千万只鸟 2022-11-16 16:44:14 安徽
这应该是我二十几岁读到的最喜欢的庄子评传,再过十年二十年,会不会继续喜欢,我觉得还是肯定的。去年的大概这个时候,我常翻出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简史,翻到他讲道家的部分反复读。再翻到最后,“人往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 我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想起再版后记中所提,这是二十多年前的写作,多年以后,庄子常读常新,但是内容和感觉基本一致。从颜老师那里,我读到的痛苦的庄子,倔强绝望的庄子,那么那么努力超脱... 这应该是我二十几岁读到的最喜欢的庄子评传,再过十年二十年,会不会继续喜欢,我觉得还是肯定的。去年的大概这个时候,我常翻出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简史,翻到他讲道家的部分反复读。再翻到最后,“人往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 我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想起再版后记中所提,这是二十多年前的写作,多年以后,庄子常读常新,但是内容和感觉基本一致。从颜老师那里,我读到的痛苦的庄子,倔强绝望的庄子,那么那么努力超脱的庄子,与我之间的关系。或许我往后再看庄子,我会获得更多新的东西,更多不一样的力量。但从心底里,有些东西是坚信着不愿改变的了。从否定到人生理想,我想走庄子的路,在心灵上,与庄子保持一致。最后,我太爱颜老师了。谢谢颜老师。“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展开)
1 有用 司马华夏 2022-12-12 13:07:16 北京
非常棒的一本书,让我对庄子有了更加立体的了解。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都需要有庄子在。
78 有用 渡边 2023-02-06 17:12:06 上海
庄子不好讲,本来就玄,又久远不易考,这本读起来虽然啰嗦,但算是做到了有条理,表意晓畅,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庄子的“游”并不真的逍遥,背后是孤傲认真和精神自虐,庄子的无为也并不真的虚无,而是追求“生命清新”和“新的意义资源”。读完有收获,但不能完全认同。能理解学者希望所研究的思想能“有用”,但可能有的思想真的无用,而这种无用在某些人和时代上,也会有用。
4 有用 Reed 2024-04-18 23:38:09 上海
书中反复宣称庄子“精神自虐”“戏谑生命”是否过度解读?将逍遥游,齐生死的境界解读成对世界绝望后的冷嘲热讽,类似于当下的躺平,未免太贬低庄子。实在无法认同作者不分析哲学分析心理,强行解释论点的做法。
19 有用 番茄 2023-01-27 19:42:47 山东
配合武黎嵩的书评看,对庄子的误会可太大了,把一个活活泼泼的道家高人看做是世俗斗争的失意者,逍遥游和无我都是在逃避,这就是没有体证体悟,只在逻辑学上,特别是入世哲学上打转的做学问的后果 人的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本身的认知,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巨大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