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出版年: 2023-3
页数: 496
定价: 88
装帧: 精装
丛书: 大学问·学术名家作品系列
ISBN: 9787559854421
内容简介 · · · · · ·
儒学研究名家、北京大学教授干春松精思之作。梳理西学东渐下儒学的困境和转型,探究新时代儒学的发展和未来。大学问出品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政治与学术双向视角,集中梳理、论述西学东渐下,作为传统中国价值主体的儒学的困境和转型,探究新时代儒学的发展和未来。作者对近代以来儒学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康有为、章太炎、钱穆、张申府、冯友兰等)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分析:从制度和心性讨论儒学的整体形态发展,从经学与哲学的关系讨论儒学学科化的困境与出路,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探索儒学对世道人心和社会秩序的意义和作用,从儒学学科化制度下思考摆脱儒学困境的可能……涵盖儒学近代转型的重要领域。
【 本书亮点】
1.儒学研究名家、北大儒学研究院干春松教授的精思之作。梳理儒学的转型,探究儒学的未来。
2.梳理近代以来儒学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思考。通过分析康有为、章太炎、钱穆、张申府、冯...
儒学研究名家、北京大学教授干春松精思之作。梳理西学东渐下儒学的困境和转型,探究新时代儒学的发展和未来。大学问出品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政治与学术双向视角,集中梳理、论述西学东渐下,作为传统中国价值主体的儒学的困境和转型,探究新时代儒学的发展和未来。作者对近代以来儒学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康有为、章太炎、钱穆、张申府、冯友兰等)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分析:从制度和心性讨论儒学的整体形态发展,从经学与哲学的关系讨论儒学学科化的困境与出路,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探索儒学对世道人心和社会秩序的意义和作用,从儒学学科化制度下思考摆脱儒学困境的可能……涵盖儒学近代转型的重要领域。
【 本书亮点】
1.儒学研究名家、北大儒学研究院干春松教授的精思之作。梳理儒学的转型,探究儒学的未来。
2.梳理近代以来儒学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思考。通过分析康有为、章太炎、钱穆、张申府、冯友兰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来引导我们思考儒学的转型和未来。
3.厘清政治和教育的变革对儒学转型的影响。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模式下,儒学会面临什么挑战?经学在现代学科中该如何存在?中国哲学合法性该如何确定?以上种种,皆有探讨思考。
4.探究儒学的出路。思考儒学对我们的生活、价值、世界秩序重建的意义,确定儒家的现代使命。
【 编辑推荐】
自周孔到汉唐、宋元明清,儒学像一条奔腾的大河,不断吸纳、创造,既建构国人的价值观,也塑造其生活态度和政法秩序。到中西相遇,儒学发生了大转折,儒学遭到自我怀疑,更被无情地批判。遭此际遇,儒学该如何发展?
近代以来,儒学遭受重大挑战,但也面临新的机遇。新的生机在这转折中孕育,文明的力量在冲突和融合中升级。儒学的近代进程为我们展现了儒学“一阳来复”的图景。
儒学的近代转型的创作者
· · · · · ·
-
干春松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干春松,浙江绍兴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学研究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中国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重回王道》等。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民族国家与天下秩序:西学东渐与中国文明观的调适
导语 这个世界会好吗?
第一章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
第二章 天下秩序与现代国家——民族国家与儒家资源
第三章 从启蒙到新启蒙: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和解”
· · · · · · (更多)
第一部分 民族国家与天下秩序:西学东渐与中国文明观的调适
导语 这个世界会好吗?
第一章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
第二章 天下秩序与现代国家——民族国家与儒家资源
第三章 从启蒙到新启蒙: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和解”
第四章 拆解“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张岱年的文化创造主义
第五章 梁漱溟对于中国建国之路的认识(1911—1949)
第六章 重思中西与回归普遍主义:儒家“天下观”的再发现
第二部分 制度与心性:儒家的合内外之道
导语 儒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心性儒学和制度儒学:问题与方法
第二章 儒学的制度面向:制度化儒家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第三章 制度儒学的运行规则:从科举制度看知识与权力之间的互动
第四章 制度化与儒家价值观的内在紧张——再论教育与权力的关系
第五章心性与超越——从《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看港台新儒家的问题意识
第三部分 儒学第三期发展预设下的儒学史重构
导语 从历史中认识儒家的自我和未来
第一章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问题意识
第二章 儒学史重构与儒家现代使命的确证
第三章 思孟学派与心性儒学:近代学术视野中的子思研究
第四章 中国阐释学传统及转向
第四部分 儒学的学科化与摆脱困境的可能性
导语 儒学的出路何在?
第一章 现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建构和文化自觉——国学热对儒学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纯粹哲学视野下的王国维对中国哲学学科的探索
第三章 学科化背景下的价值坚持:马一浮论经学与国学
第四章 儒学能“哲学化”吗?反思中国哲学学科范式的四个角度
第五章 中国哲学和哲学在中国——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
第六章 化解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可能方案:具体的形上学-
第五部分 附录:讲演与访谈
讲演 如何理解“现代新儒学”思潮
访谈一 儒学的历史与现代转化
访谈二 赛博未来,儒学怎么办?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儒学的近代转型"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推何演董 8.3
-
- 人为天生 8.3
-
- 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 7.9
-
- 原道 8.8
-
- 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 8.3
-
- 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 8.0
-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7.8
-
- “社会”的发现 6.5
-
- 激情年代 7.8
儒学的近代转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对儒学的“同情与敬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断断续续快看完干春松的《儒学的近代转型》一书,书中根据近代新儒家的思想进行逐个分析,以各大思想家提出的不同方案探究现代儒学的可能性出路。 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有冯友兰的“接着讲”、有马一浮的复性书院、有王国维的中西结合、有牟宗三的康德式的讲法、有杜维明对儒学... (展开)
儒学的发展:文明复兴中的自我定位和未来定位

他说:不懂儒学,何以谈中国?

今代论儒学,仁风似有初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儒家与儒学是从中国从古至今所萌发出的特殊领域,纵贯千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哲学史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也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起到推动作用。如果说过去几千年来对于儒家与儒学的定义、推崇由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上升到了一个制高点,那么近现代对于这... (展开)
文化自信就是民族自信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请问这书啥时候上市啊? | 来自昵称不能为空 | 3 回应 | 2023-03-09 11:18:19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化漫笔 (森森)
- 书单|2023年前3季度新书 (如峻峰)
- 2022年文史新书 (黄原甫)
- 书单|2022年 1.2.3.4季度新出版的书 (如峻峰)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2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4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儒学的近代转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 鞭子与提燈ッ 2024-06-06 21:27:27 北京
近代以来的儒学史确实是儒学危机史,从马一浮的坚持与受挫的一生就可窥见,也叹其生不逢时。虽然被“新青年”们视如敝屣,但其实儒者没有放弃入世,这种入世更多体现在面对西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冲击、肢解下重建国学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努力,而这样的实践也有向西方敞开、融汇的一面,而并非固步自封(张君劢、张岱年),在工具理性占主导时重新倡导价值理性是重要的。并不是说儒家的价值要抛弃,但在霸道盛行的20世纪,保持... 近代以来的儒学史确实是儒学危机史,从马一浮的坚持与受挫的一生就可窥见,也叹其生不逢时。虽然被“新青年”们视如敝屣,但其实儒者没有放弃入世,这种入世更多体现在面对西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冲击、肢解下重建国学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努力,而这样的实践也有向西方敞开、融汇的一面,而并非固步自封(张君劢、张岱年),在工具理性占主导时重新倡导价值理性是重要的。并不是说儒家的价值要抛弃,但在霸道盛行的20世纪,保持谦谦君子的姿态到底能起多大实际作用,我还是存疑的(或许是后见之明了),而儒学被官方意识形态化之后遭遇到的困境、悖论,老庄早就指出了,对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也没有进一步说明。也通过此书大概了解了一下港台新儒家是怎么个状况,不过作者对儒家真的充满了温情与敬意,想藉由此救世的心本身也是儒家理想不灭的一部分吧 (展开)
2 有用 文孟先生 2024-02-22 23:41:41 湖北
经典。
0 有用 雪净 2024-04-18 14:45:59 北京
草草翻过一遍,说来惭愧,连笔记也没做。书中讲了近代儒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或困境,特别是强调制度儒学这个角度。也讲了儒家价值如何在现代社会安放的问题、西方学科标准与中国思想的矛盾等等。总之是作者对当前时代、社会、儒学何为等的思考,很有意义,但是感觉对我现在而言,这些问题有些太大太高了。
3 有用 刘简 2023-06-12 12:15:42 北京
等到千百年后,人们在回顾儒学在20、21世纪中国的转型时,或许能够给出一个提纲挈领的呈现与评价。但处在困境之中书写这段时间的历史,则更多地意味着对问题、形势和思路的不断廓清。儒学在20世纪初经历过一次蔚为壮观的讨论后,陷入长期被否定的命运。21世纪以来,儒学再次受到关注。虽然新局面带来新思考的必要与可能,但百年来关于儒学的那些悬而未决的大问题仍需要面对和回应。干教授这本书便通过一些主题及子主题的设... 等到千百年后,人们在回顾儒学在20、21世纪中国的转型时,或许能够给出一个提纲挈领的呈现与评价。但处在困境之中书写这段时间的历史,则更多地意味着对问题、形势和思路的不断廓清。儒学在20世纪初经历过一次蔚为壮观的讨论后,陷入长期被否定的命运。21世纪以来,儒学再次受到关注。虽然新局面带来新思考的必要与可能,但百年来关于儒学的那些悬而未决的大问题仍需要面对和回应。干教授这本书便通过一些主题及子主题的设置,试图厘清一些关键问题和思路。各部分的研究也颇具干教授从个案入手、进行田野式研究的方法特点。“任何一次对于自身历史的梳理,都是儒家的一次价值清理和谱系构建”。由于现代儒学仍在困境之中,于是,除了历史梳理与重构,这本书更是一种启发和邀请(包括对其他领域的学者),一个开放的对话体系。 (展开)
1 有用 PierrotLunaire 2024-01-09 15:52:23 广东
大概了解一下新儒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