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An End To Suffering: The Buddha in the World
译者: 睦联
出版年: 2023-7
页数: 384
定价: 79.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9637461
内容简介 · · · · · ·
当其他人都在合谋让世界变得更恐怖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和发人深省的方案。——奥威尔奖得主安德鲁·布朗推荐
·
★“全球百大思想家”潘卡吉·米什拉作品首度引进!
★读者翘首以盼的出发之作,见证重量级知识分子的顿悟时刻
★越接近内心深处,就越理解外部世界
★真实版《悉达多》,一个青年长达十年的寻求自我安顿之旅
★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在自由与苦难并存的年代寻找佛陀
★《纽约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一流媒体联合推荐
·
印度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实现迅猛发展,但在这腾飞的新世界中,大多数印度人找不到自己所属的位置。
在这样一片大陆上,潘卡吉·米什拉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的旅程。他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村庄出发,拜访不再辉煌的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前往商贸大厦与露天排水沟并存的德里,倾听青年对佛教等古老思想的不满;在暴乱不断的克什米尔,遇见一...
当其他人都在合谋让世界变得更恐怖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和发人深省的方案。——奥威尔奖得主安德鲁·布朗推荐
·
★“全球百大思想家”潘卡吉·米什拉作品首度引进!
★读者翘首以盼的出发之作,见证重量级知识分子的顿悟时刻
★越接近内心深处,就越理解外部世界
★真实版《悉达多》,一个青年长达十年的寻求自我安顿之旅
★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在自由与苦难并存的年代寻找佛陀
★《纽约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一流媒体联合推荐
·
印度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实现迅猛发展,但在这腾飞的新世界中,大多数印度人找不到自己所属的位置。
在这样一片大陆上,潘卡吉·米什拉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的旅程。他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村庄出发,拜访不再辉煌的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前往商贸大厦与露天排水沟并存的德里,倾听青年对佛教等古老思想的不满;在暴乱不断的克什米尔,遇见一个个只能在封闭阴冷的房间中泄愤和哭泣的异见者;最后回到喜马拉雅山麓的村舍,在这个充满暴力又困惑丛生的世界中,重新书写佛陀。
沿着佛陀的思想轨迹,米什拉行走在东方智慧与西方哲学之间,用思考连接现实和历史,在佛陀教诲中寻找终结苦厄的可能性。
·
米什拉是清醒和善的作家与文思敏捷的思想家,他将对印度历史的全新解读与对西方经典的透彻剖析交织在一起,将佛陀与苏格拉底联系起来,阐明了佛教教义具有先见之明的现代性。他对佛教的思考眼光独到,文笔优美,影响深远,富有启示。
——《书单》
米什拉的作品将佛陀的故事与佛陀出生地附近的村庄,乃至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的故事联系在了一起。他坦诚地面对“躁动、执着的自我”,并将从佛陀人生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所处的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
——《纽约客》
苦厄的终结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
著名思想家、评论家,1969年生于印度,现居伦敦。
长期关注东西方文化冲突与后殖民问题,为《纽约书评》《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撰写多篇评论,以雄辩的文风和犀利的观点著称,被《经济学人》誉为“萨义德的继承者”,被《外交政策》评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2008年成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成员。
作品获多种奖项,《从帝国废墟中崛起》获莱比锡欧洲理解图书奖和温德姆·坎贝尔奖,《愤怒年代》入围奥威尔奖。《苦厄的终结》是他的首部简体中文版作品。
·
睦联
本名孟霖,从事法律翻译20年,现为自由译者。
目录 · · · · · ·
“佛教”的发明
佛陀的世界
上帝已死
通往中道的漫长之旅
心的科学
转动达摩之轮
眼中的微尘
寻找自我
火诫
精神的政治
帝国与民族
西方的佛法
克服虚无主义
圆寂之旅
无常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地图上,尼泊尔距离阿拉哈巴德很近,位于一条笔直向北延伸的短线末端,仿佛也就几个小时的路程。实际上,维诺德和我天一亮便出发,先坐火车,后转汽车,在空旷的天穹下颠簸了大半天。我们经过的许多乡镇,到处是外墙裸露的砖坯房,路边的小店用脏玻璃瓶装满黏糊糊的糖果,楼房外墙上褪色的标语在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在汽车修理行里忙碌着的多是年轻的修车工,他们的发型早已过时。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佛教”的发明 -
在佛陀最先提出的假设中,心灵本来就有自我觉知和自我分析的能力,而且能觉察自身一切思想的活动与本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心的科学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苦厄的终结"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苦厄的终结"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爱的知识 8.5
-
- 第三次观念飞跃 8.1
-
- 点燃理性的火焰 7.3
-
- 列夫·托尔斯泰 8.7
-
- 苏格拉底 8.4
-
- 真实与虚拟 8.8
-
-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 8.2
-
- 雅斯贝尔斯与生存哲学 8.2
-
- 他者的起源 8.5
-
- 生活世界中的功利主义 8.2
苦厄的终结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在追寻佛陀之旅中洞见自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印度史、佛教文化相关: 然而,佛陀并未塑造一个新的独一神或提出一套创世论来取代既有的各方信仰。尽管他吸引了众多信徒,却从未以他们的领袖自居,且拒绝指定衣钵传人,也从未像许多其他宗教创始人那样要求信众效忠于他。 去天台山时偶然听到住持在与一位有缘人交谈时言及:... (展开)
《苦厄的终结》读后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苦厄的终结》 这本360多页的天书,我可算读完了! 如果有人把这本书和悉达多联系在一起,推荐你读,那我的建议是不读也罢。因为我就是这么上钩的。我的评价是:这本没有考虑“易读性”的著作,写出来就不是让人只读一遍、或者一次读完的。而用了几天读完后,我能记得的东西少... (展开)
寻找自我(《苦厄的终结》书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活在当下,始终保持高度的自觉和慈悲,将之彰显于最细微的行动和思想中——这听上去像是可供人应对自身压力的某种自救之道。”——《苦厄的终结》 2024.3.5读完《苦厄的终结》。 这是一场理解、追寻佛陀之路的旅程,长达十年。1985年探访蓝毗尼时,十六岁的作者第一次离家远... (展开)>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Picador (2005)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Picador (2014)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07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苦厄的终结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海狸 2024-03-03 16:38:57 江苏
老课题,人类在被剥夺信仰后如何面临现时代的精神苦境。克尔凯郭尔、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人都谈过的话题,佛陀却以自身作解,这解却不是我这种门外汉对比丘修行的种种刻板想象。很新奇,早知佛教中带有深深的存在主义意味,却没想到如作者所说“佛陀堪称一位与时俱进的当代人”,入世、实验、总结反思。 距离解脱,也许还太远,贪嗔痴是痛苦也是生命之源。但若能接受包括永恒的自我在内的一切概念都是空,便至少在流动的世界... 老课题,人类在被剥夺信仰后如何面临现时代的精神苦境。克尔凯郭尔、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人都谈过的话题,佛陀却以自身作解,这解却不是我这种门外汉对比丘修行的种种刻板想象。很新奇,早知佛教中带有深深的存在主义意味,却没想到如作者所说“佛陀堪称一位与时俱进的当代人”,入世、实验、总结反思。 距离解脱,也许还太远,贪嗔痴是痛苦也是生命之源。但若能接受包括永恒的自我在内的一切概念都是空,便至少在流动的世界中看清了痛苦折射出的梵与智慧。向内求,在每一个当下保持自觉与慈悲,如是而已。 (展开)
16 有用 渡边 2023-08-23 12:37:23 江苏
立足印度与西方之间,现代与历史之间,以个人经历、史料汇编和社会思考三条线索,尝试通过追溯佛陀的生平,来探寻如何在一切崩塌的今日,获得佛陀所言的终极救赎:即唯一值得追求的精神目标——脱离苦厄。最动人的,并不是重申了佛陀的伟大教义,而是作者作为一介凡夫俗子的所有困惑,他尝试各种思想解药,渴求从佛陀处找到答案的焦灼感,对世界种种现状的悲观,都令我感同身受。作者的文笔非常适合写游记,书的首尾那些玛舒波拉的... 立足印度与西方之间,现代与历史之间,以个人经历、史料汇编和社会思考三条线索,尝试通过追溯佛陀的生平,来探寻如何在一切崩塌的今日,获得佛陀所言的终极救赎:即唯一值得追求的精神目标——脱离苦厄。最动人的,并不是重申了佛陀的伟大教义,而是作者作为一介凡夫俗子的所有困惑,他尝试各种思想解药,渴求从佛陀处找到答案的焦灼感,对世界种种现状的悲观,都令我感同身受。作者的文笔非常适合写游记,书的首尾那些玛舒波拉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即便这种探寻注定没有答案,我们仍滞留在“漫长的星期六”,但这探寻的过程仍有其疗愈效果,如同作者重返玛舒波拉的感受一样,“我可以在那里找到熟悉的面孔亲情友爱和慷慨大度,还有或许只对被连根拔起的人而言必不可少的错觉,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一段稳固长存且清晰连贯的过往。” (展开)
1 有用 kariko 2024-05-12 16:53:26 云南
人唯有基于对自我的认识,逐步摆脱看似必要之物的束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0 有用 Rain-_- 2024-03-09 13:17:10 江苏
文中提到了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佛陀、尼采、梭罗、甘地,甚至还有本拉登,理念间有着不少差异。宗教与哲学都旨在解决人类的存在困境,佛陀在传统主义的僵化和唯物主义的轻率之间指出了一条’中道’。对于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自我’和’无我’之间,做个平凡的普通人。
2 有用 奥兰多 2024-02-03 17:19:49 福建
写的还行,就是真没必要写这么多,一个题围绕着能写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