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副标题: 机器、生命、能动性与现代科学的形成
原作名: The Restless Clock
译者: 吕天择
出版年: 2023-9-30
页数: 712
定价: 10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21758252
内容简介 · · · · · ·
生命从何而来?它究竟有没有内在的能动性?当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变为现实,人类和机器的边界又在哪里?
现代科学的一个基础原则是,科学解释不能将意志或能动性赋予自然现象,我们不会说岩石掉落是因为要寻找地心,水蒸气上升是因为要靠近天空。自17世纪中期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以来,整个世界被视为一台机器,禁用能动性的原则也扩展至对生命现象的解释。然而,这一原则伴随着两种相互竞争的生命模型,引发了一场持续四个世纪的争论:生命究竟是由外力驱动的被动的钟表,还是主动的、永不停歇的时钟。
本书从中世纪晚期欧洲教堂和宫廷的自动机开始,考察了这场科学争论的起源和历史。我们将一路看到飞翔的机械天使、会排便的机械鸭、会“编程”写字的机械小男孩、会下棋的机器“土耳其人”,以及弗兰肯斯坦的怪物的诞生等,能工巧匠和科学家们试图从各种荒诞的人造机器中寻找生命的能动性产生于何处。同...
生命从何而来?它究竟有没有内在的能动性?当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变为现实,人类和机器的边界又在哪里?
现代科学的一个基础原则是,科学解释不能将意志或能动性赋予自然现象,我们不会说岩石掉落是因为要寻找地心,水蒸气上升是因为要靠近天空。自17世纪中期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以来,整个世界被视为一台机器,禁用能动性的原则也扩展至对生命现象的解释。然而,这一原则伴随着两种相互竞争的生命模型,引发了一场持续四个世纪的争论:生命究竟是由外力驱动的被动的钟表,还是主动的、永不停歇的时钟。
本书从中世纪晚期欧洲教堂和宫廷的自动机开始,考察了这场科学争论的起源和历史。我们将一路看到飞翔的机械天使、会排便的机械鸭、会“编程”写字的机械小男孩、会下棋的机器“土耳其人”,以及弗兰肯斯坦的怪物的诞生等,能工巧匠和科学家们试图从各种荒诞的人造机器中寻找生命的能动性产生于何处。同时,以被动机械论为代表的笛卡儿和以主动机械论为代表的莱布尼茨,都赢得了各自的追随者,这不仅影响了拉马克、达尔文、魏斯曼、道金斯等各时代中人,还推动了进化论、控制论、有机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在社会文化环境的联动下,一幅气势磅礴、方兴未艾的现代科学图景铺展开来。
被动机械论和主动机械论之间的冲突在当前科学中仍保持着一种隐秘的力量,并继续在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中发挥作用。里斯金通过这段历史的回顾,证明了历史理解对于科学思考的重要性。了解现代科学的历史,不仅可以重启之前被摒弃的思考方式,还为我们认知当下、想象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
作者简介 · · · · · ·
杰西卡·里斯金(Jessica Riskin)
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巴黎政治学院,现于斯坦福大学教授欧洲史和科学史。
研究方向包括早期现代科学、政治文化和科学解释史。她所著的《感性时代的科学:法国启蒙运动的感性经验主义者》(Science in the Age of Sensibility:The Sentimental Empiricists of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的J.拉塞尔·梅杰奖,是全面了解法国历史的最佳英语图书。此外,还合著有《自然参与:从文艺复兴到现在的实践中的科学》(Nature Engaged:Science in Practice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目录 · · · · · ·
第1章 花园里的机器
第2章 机器中的笛卡儿
第3章 是被动的望远镜,还是永不停歇的时钟
第4章 最早的人形机器
第5章 机器先生奇遇记
· · · · · · (更多)
第1章 花园里的机器
第2章 机器中的笛卡儿
第3章 是被动的望远镜,还是永不停歇的时钟
第4章 最早的人形机器
第5章 机器先生奇遇记
第6章 自组织机器的两难
第7章 机器间的达尔文
第8章 机械卵和智能卵
第9章 由外及内
第10章 历史很重要
致谢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托马斯·霍布斯反对普遍反对动物是机器的观点。他个人对这种观点是认同的,但与笛卡儿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把这种观点运用到人类身上,而没有考虑到充满生命力和精力的生命机器的古老模型。相反,霍布斯的想法比较悲观沮丧,他用笛卡儿的机械、理性及哲学领域的相关论证来反对无限自我的观点。尽管“我们都是能够思考的个体”,这一观点绝对正确,但霍布斯也认为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是大脑、思维本身”,就像“我是个在走路的个体”并不代表“我是走路本身”一样。能进行思考的器官本身是物质的,霍布斯也这么认为。他论证说,所有行为都需要相应的“执行官”,物质实体及其运动是唯一能合理解释行为发生的根源。我们不能把思维与负责思考的器官分开来看,就像不能把走路与负责走路的身体分开一个道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机器之间的笛卡儿 -
他认同斯宾诺莎的其他观点,尤其是反对牵线木偶受制于某种超自然因素,他坚持认为自然即一切。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被动的望远镜还是永不停歇的时钟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永不停歇的时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永不停歇的时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沈辛成评《永不停歇的时钟》︱生命与机械,科技与历史,究竟谁定义了谁

生命不止思考不停机器不行

生命的本质在于无止境的进化和探索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生命是什么?从人类开始有了思考能力就在追问的问题,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给出标准的答案。 但是,人们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远古时代,人们将生命的起源归于上帝创造说,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命的探索渐渐有了不同的方向,尤其到了十七世纪左右,西... (展开)
能动or被动,一场关于生命本源的世纪“大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导语 在17世纪的某一天,当生命这个永恒的话题被用钟表形容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一场持续到现在,而且还将会继续持续下去的,关于机器和生命的世纪大争论即将展开。 是的,生命究竟是一个被外力驱动着运行的钟表,还是有着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力量支持着一直不停歇的时钟呢... (展开)
当时钟敲响,我当聆听科学之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当下,我们对于现代科学的认知是基于一个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且符合事实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即现代人类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结合生产力提升所带来的巨大效益,通过整合现有条件下的可利用因素,逐步接近或揭示科学的本来面貌。大量的事实证明,由现代科学所延伸出的领域已然涵... (展开)
生命的永动,机器的边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书侠麦克元 科学的味道,在很多时候和地方都是令人无法解释清楚的。科学像是一把利剑,谁人都是攥在手中,可是谁人又无法说服谁。 科学史还是科技史,很多在西方话语中名词,都是唯西方理论唯命是从,我们要想打破还得一段时间,甚至一两代人的努力。 在科学史中有部扛鼎之... (展开)
【读后感】《永不停歇的时钟》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中信出版社 (2020)8.3分 317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8)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补一下科学知识(目前属于我的书) (斯宾诺莎的镜片)
- 科普通识 (森森)
- Science (greatabel)
- 新思科学丛书 (新思文化)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3 (续)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64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永不停歇的时钟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小p 2024-10-27 14:21:19 北京
前半本写近代形上学和机械论,没想到后半段话题一转进入生物学的思想史和辩经史。总体非常好。
0 有用 龟龟 2024-07-31 20:48:57 安徽
补,历史材料很丰富,主动机械论作为贯穿科学-哲学史的潜流提供了一条有启发的线索,打破了机器/生物有机体的古老对立,某物作为“机器”并不意味着它是纯粹被动提线木偶,而是一种具有自组织和自我调适性、能不断对环境作出反馈和重新定位的存在,这一传统在当代控制论、人工智能与行为主义科学中再度复兴,使得能动性成为一个仍然悬而未决的话题。但作者对agency的定义挺模糊,基本在(1)一种非机械线性因果性的自组织... 补,历史材料很丰富,主动机械论作为贯穿科学-哲学史的潜流提供了一条有启发的线索,打破了机器/生物有机体的古老对立,某物作为“机器”并不意味着它是纯粹被动提线木偶,而是一种具有自组织和自我调适性、能不断对环境作出反馈和重新定位的存在,这一传统在当代控制论、人工智能与行为主义科学中再度复兴,使得能动性成为一个仍然悬而未决的话题。但作者对agency的定义挺模糊,基本在(1)一种非机械线性因果性的自组织性,法则内在于系统有机整体的互动生成过程,典型代表是自然科学中的活力论传统 (2)超越决定论的自发性或“自由” 二者之间横跳,而她对材料的评述又过于松散,论述当代的两章在生物学之外对神经科学和心灵哲学等领域的援引还是略少,对“涌现”的提及也是蜻蜓点水。总体上提供了不少有趣点子,但作为科普则力度稍欠? (展开)
0 有用 Ⅶ 2024-11-26 14:39:12 江苏
细讲了机械和活力论的冲突
0 有用 Z 2024-03-30 17:46:17 河北
到底是万物有灵,还是上帝之手,这样的论战其实也是不断向前的动力。
0 有用 佐为 2025-05-04 10:28:35 浙江
这本书我在聊城时借过,在上海时借过。第二次是2024年11月26日从上海图书馆借阅,2025年1月13日归还。2024.10.23-2025.1.15,一段由手机上的各种邮寄电子票据,12306短信,租房合同,电话语音记录,借书记录,出行记录,年度歌单盘点等等组成的刻骨铭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