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的书评 (111)

一弱 2016-08-01 15:11:55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双手插袋的少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双手插袋的少女 ——读《茧》札记 张悦然并不是一个经常在人眼前晃荡的作家,但是很难被人忘记。这可能某种程度上能给人一点信心,即作为一个写作者,曾经为自己镌刻的高度和...  (展开)
齐物秋水 2016-08-19 11:32:14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未脱青春写作的“愁滋味”

若说张悦然的新作《茧》是部失败的小说,或未免失之过苛,不过其距离令人满意的程度,却遥远了些。作者的野心是大的,意图有所突破——何以见得?原本无甚历史感的作者,在此作品中,不仅要书写个体,还要处理个体所在的家族及家族所缠绕错节的历史中——且是那段棘手的历史...  (展开)
1984 2016-08-12 14:31:34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祖辈和父辈都不再提,慢慢地忘记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为什么只过了十年,我们就变得如此疲惫?”谈起自己这代人,80后作家张悦然很不解。 “一方面,我觉得他们的精神上还没有完全长大成人。”她继续谈论自己的同代人,“另一方面,他们肉身在这个社会环境里已经疲惫不堪,已经有一种中年人的状态。” 张悦然刚刚出版第四部长...  (展开)
cassarino 2016-08-02 23:12:19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寄居于历史或者真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 “很多年以后,每当回忆起那个冬天,眼前立即会出现我们并排走在大雾里的画面。沉厚的,灰丧的雾,没有尽头。或许那就是最真实的童年写照。我们走在秘密织成的大雾里,驱着步伐茫然前行,完全看不清前面的路,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多年以后我们长大了,好像终于走出了那场大雾...  (展开)
曾于里 2016-08-03 15:36:32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茧》:作茧自缚还是破茧而出?

---首发凤凰文化·洞见,发表时题为《80后张悦然:从历史虚无主义者到历史阴影书写者》---- 张悦然过去曾为人所诟病是历史虚无主义,这与她之前的小说大多局限于个体青春经验的书写不无关系,“我是呓人,卖梦为生”,她的文本中仿佛有一个迷幻的世界,一切都是轻盈的、虚空...  (展开)
倉鼠 2016-07-30 01:07:23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没有历史感的人

     标题是一种对年轻一代的质疑声音,也许因为太过常见,已经变成了一个陈述句。然而,今年以来,因为全球经济形势恶化所带来的各种乱相,似乎暗示着曾经写在政治课本里的“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正在悄然改写,现在,除了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悬在年轻人头上的,...  (展开)
anymirror 2016-09-17 16:20:07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那些绝望的爱和赴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次读《茧》,是在《收获》杂志上。摊开书的一瞬,灰色调的开头攫取了我的心: “回到南院已经两个星期,除了附近的超市,我哪里都没有去。一直待在这幢大房子里,守着这个将死的人。” 彼时,现实生活中的我也在陪伴着一个将死的人——我的爸爸。关系之亲近让我寸步不离他...  (展开)
寻衣草 2016-08-05 09:11:35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偏执——张悦然《茧》

“很多年以后,每当回忆起那个冬天,眼前立即会出现我们并排走在大雾里的画面。沉厚的,灰丧的雾,没有尽头。或许那就是最真实的童年写照。我们走在秘密织成的大雾里,驱着步伐茫然前行,完全看不清前面的路,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多年以后我们长大了,好像终于走出了那场大雾,...  (展开)
Mirror 2017-05-25 11:24:04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作茧自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故事里的主人公们或许都没有错,错的只是他们病态的执念。 两个孩子由于家庭原因被硬生生扭曲了,经历了畸形的人生,伤害了想要靠近他们的人。 罪恶的种子在文革中的一个雨夜播撒下,孽缘在暗地里滋蔓。 探寻二位主人公性格之源,一切皆从祖辈的矛盾始。程守义的刚愎自用...  (展开)
新一代的开山怪 2016-09-01 04:11:09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读后杂感

张悦然文笔很好,有的时候甚至让我觉得人物角色和其说的话难以匹配。尤其是唐晖,这个角色通常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评价李佳栖的行为,作者把她想说的通过唐晖表达出来,倒让我感觉到一种人物和其语言的隔阂感。一个人,真的可以把另一个人看得那么透吗? 很...  (展开)
戚戚焉 2016-07-12 16:55:47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变沉重后的80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写在前面的话:张悦然将要出版自己的新长篇小说了,叫作《茧》。2016年2月的《收获》也刊登了这篇小说,还可以在《收获》的微信公众号中试读一小段。托同事的福,拿到了试读本,一口气读完了。 张悦然描述的“茧”,像一个俄罗斯套娃,大茧套了很多个小茧。最外面的茧是国家、...  (展开)
呼啦啦 2017-09-17 21:36:07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每一个女孩都有过恋父的经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茧》by 张悦然 在一次出行的火车上看完了书的前三章,那个时候程恭还没有发现祖辈的秘密,仇恨还没有延续。李佳栖的父亲还没有死,她还是一个苦苦追寻父亲成长痕迹的年轻人。 今天下午闲着没事不想做作业,看完了书的后两章。看着程恭纠结于爷爷辈的恩怨,看着往事对今人不断...  (展开)
Redsm 2017-09-04 10:55:09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糟糕的历史,糟糕的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茧 读后感 ---- 从2017.4.9到9.3才断断续续读完这部期待已久的书。张悦然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她的故事和人物都充斥着病态美,非常具有角色强烈的个人魅力,为了达到深刻角色形象的目的她总是极端地来描述她的角色,这也让她笔下的角色显得异常强烈。这也是我非常喜爱她的...  (展开)
momotall 2016-08-29 02:18:06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承载80后一代对时代的思考

以“我”的双人视角,看到父辈祖辈在他们时代里的彷徨迷茫和痛苦。缺爱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两个性格扭曲的孩子,背负着上一辈的恩怨纠葛,作茧自缚的长大。是80后对于时代的思考和解读。 作者在故事里刻入了童年的回忆,叙事细腻真挚,很有带入感。通过这部长篇也看到了张悦然的...  (展开)
无手的月亮 2019-11-01 20:29:25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爱的‘索取’

故事很长,写得也很好。可能是长所以总是可以从人物经历里的一点细枝末节中摸索到一点熟悉。刚看时候觉得糊里糊涂又清楚得好妙,因为习惯边看边从作者一点点故意放出的尾巴中不断猜测发展趋向。当然,对于掌握着零星了解和一点悲悯的那个时代,这次的猜测几乎通通落空。 一开始...  (展开)
凡凡不独行 2018-09-02 16:56:24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灰色记忆的精彩展现

很喜欢作者的叙述方式和对人物情感的捕捉与描写。双人穿插对话式的叙述带给读者类似读信的体验,仿佛拆开一封封男女主人公给对方的书信,跟随他们回到过去,体味各自的心路历程以及家庭、历史的沉重感。对同一件事,李佳栖和程恭的感受、见解可能是不同的,这也使得整个故事的...  (展开)
一杯雪梨桃桃 2017-11-20 14:35:14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一颗钉子的秘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因为整个调调都处于一种压抑,黑暗中,有点让人莫名失望无奈起来,看到一半后一度被我尘封了几个月,后面想想,不能因为是一部悲剧的开始而弃读,还是要继续读下去,然后又开始捧起来,继续往下读。后面的结局还算是好的,读完也不后悔。 不得不说,张悦然的文笔真...  (展开)
Carp diem 2017-10-22 11:44:13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走了那么远的路,仍摆脱不了怀旧的负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阿树老师那里接过这本书的时候,看着书上写着张悦然的名字,而且她说张悦然还是夏鹏老师的好朋友的时候,心中雀跃不已,心想着这大概就是相似的灵魂终会相遇吧----我喜欢的老师和作家竟然是好朋友。 可是很惭愧,后来想了想我曾经很喜欢的那位作家----大二那年把图书馆里能找...  (展开)
平川马 2017-06-18 19:45:22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茧》读后感

读张悦然的《茧》 “我们谈谈灵魂吧”很多次在诗歌中读到这样一句,可灵魂是什么,它在哪里潜藏,以怎样的形式发声。在张悦然的小说里,程恭小时候就试图发明“灵魂对讲机”来打开爷爷的内心和爷爷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了解爷爷是怎样变成这样的状态,到底是被谁害的,可...  (展开)
成娜菡 2016-10-14 23:23:28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在下过大雪的早晨,做一碗炸酱面吧

做为一个看书慢的人,被这本书擒住,囚禁了半个月。 前十天,如果不是张悦然写出的那些触目惊心的字句,我几乎丧失了看下去的耐心。是的,她太能写了,多么细小的亮光,都能在她手里化成一束烟花,奇妙得让人粹不及防。缓慢,极缓慢地推进故事,一点一点接近故事的核心。 后...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 (共111条)

订阅茧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