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阿玛斯(A. H. Almaas),21世纪最重要的心灵导师之一,“钻石途径”创始人。1944年生于科威特,学术专长是物理、数学及心理学。1975年,在科罗拉多及加州创立Ridhwan学苑,学员遍布世界各地。1986年,创立钻石丛书出版社。其深度心理治疗方法在西方超个人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钻石途径及研习机构目前仍发行有关阿玛斯教诲的录像带及录音带。
阿玛斯具有完整的现代心理学背景、丰富的个案经验,并受过最高层的佛法训练和东方修炼法门,又撷取了葛吉夫的教诲、苏菲神秘主义、金刚乘和禅宗的精髓。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整合起来,发展出一条循序渐进、直接而精准的 “钻石途径”。
阿玛斯认为,我们的心灵就像一颗有许多切面的钻石,大部分的心理学派与灵修体系,只琢磨了这颗宝石的某些面向。他开创的“钻石途径”则运用广泛的方法,整合了情绪治疗、认知治...
阿玛斯(A. H. Almaas),21世纪最重要的心灵导师之一,“钻石途径”创始人。1944年生于科威特,学术专长是物理、数学及心理学。1975年,在科罗拉多及加州创立Ridhwan学苑,学员遍布世界各地。1986年,创立钻石丛书出版社。其深度心理治疗方法在西方超个人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钻石途径及研习机构目前仍发行有关阿玛斯教诲的录像带及录音带。
阿玛斯具有完整的现代心理学背景、丰富的个案经验,并受过最高层的佛法训练和东方修炼法门,又撷取了葛吉夫的教诲、苏菲神秘主义、金刚乘和禅宗的精髓。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整合起来,发展出一条循序渐进、直接而精准的 “钻石途径”。
阿玛斯认为,我们的心灵就像一颗有许多切面的钻石,大部分的心理学派与灵修体系,只琢磨了这颗宝石的某些面向。他开创的“钻石途径”则运用广泛的方法,整合了情绪治疗、认知治疗、直觉式的揭露、呼吸技巧、静坐冥想及精微的探讨,来探索心灵的深度和广度,帮助人们面对各种心理障碍和关卡,活出充满关爱、智慧、喜悦、活力的人生。
作者简介 · · · · · ·
本书提出个人本体性当在剥除防卫、脱离表相、消除疆界后,进入合一之境,回归处子的纯真状态,让知觉常保焕然一新,在光辉熠熠的实相中,看见鲜活美好的世界。
目录 · · · · · ·
作者序
第一章 人格的净化过程
第二章 存在和追寻
第三章 臻于成熟的人
第四章 成熟与真相
第五章 彻底整合的人
第六章 一体性与人生
第七章 体悟空无
第八章 直接体验实相
第九章 当下的创造力
第十章 两种动机
第十一章 勇敢的心
第十二章 我们的知识就是我们的世界
第十三章 内在与外在
第十四章 概念与思想
第十五章 物质现实与无念实相
第十六章 宇宙意识
第十七章 无我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世界如同一场魔术表演——显现于外的就是你内在的状态。如果你的内心有痛苦,外境当然会示现出痛苦;如果你的内心是快乐的,自然会把这份快乐显现出来,于是世界就变成了令你快乐的地方。你的内心如果尽是恐惧和仇恨,也会把这些东西示现出来。世界犹如你的梦境一般,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你的梦和你的心息息相关,并没有一个上帝在那里决定你的梦,也没有任何人在那里强迫你做这个梦或那个梦。你的梦代表的就是你这个人,整个宇宙都在你的梦中。 在我们这个集体世界里,也会看到同样的现象——我们共同制造了各式各样的事物,因此我们看见的人生以及看待它的方式,都跟我们的心以及我们认为的自己有关。譬如,你可能抱怨自己没有情人,而你一直努力地进行内在工作。当你对自己的某部分有了清晰的了解时,会突然因释放了心中的某个议题而产生一些变化,这时你的情人没来由地就冒了出来,好像奇迹一般。这代表过去你的内心可能有一股抗拒力,有一部分的你不想有情人,而且在工作和金钱上面也有同样的障碍。你可能一直想找份有意义的工作,也一直在处理心中的冲突、错误的自我形象和心理议题,但什么进展也没有。某一天当你的心真的准备好,理想的工作就像奇迹一般被你找到了。这种事我已经听过上百回了。如果你全心全意毫无抗拒地想要某样东西,它就会像奇迹一般地显现出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一个人的能力就是来自于消化和吸收内在和外在的经验。全然地消化及吸收经验,就能带来成长和发展,这份成长能够让存在、心智及经验产生联结。这也是一种炼金术的反应或综合力,它会让人更有能力在世上运作。这种综合力可以让我们变成一个成熟的人,而这是不需要追寻的。你只要单纯地存在着,自然有能力消化吸收经验。如果一直想弄清楚事实,一直在担忧、期待和渴望,就会脱离当下的存在。如果脱离了存在,你的存在与经验就无法联结,也不能产生自知之明了。缺少了自知之明,不可能有真正的蜕变,于是成长和发展也无法出现。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无可摧毁的纯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无可摧毁的纯真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无可摧毁的纯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了解自己的心理真的很重要
> 更多书评 9篇
-
木本心 (熬过一天是一天。)
一个人的能力就是来自于消化和吸收内在和外在的经验。全然地消化及吸收经验,就能带来成长和发展,这份成长能够让存在、心智及经验产生联结。这也是一种炼金术的反应或综合力,它会让人更有能力在世上运作。这种综合力可以让我们变成一个成熟的人,而这是不需要追寻的。你只要单纯地存在着,自然有能力消化吸收经验。如果一直想弄清楚事实,一直在担忧、期待和渴望,就会脱离当下的存在。如果脱离了存在,你的存在与经验就无法...2012-11-19 19:15 4人喜欢
-
木本心 (熬过一天是一天。)
世界如同一场魔术表演——显现于外的就是你内在的状态。如果你的内心有痛苦,外境当然会示现出痛苦;如果你的内心是快乐的,自然会把这份快乐显现出来,于是世界就变成了令你快乐的地方。你的内心如果尽是恐惧和仇恨,也会把这些东西示现出来。世界犹如你的梦境一般,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你的梦和你的心息息相关,并没有一个上帝在那里决定你的梦,也没有任何人在那里强迫你做这个梦或那个梦。你的梦代表的就是你这个人,整个宇... (1回应)2012-11-18 20:58 4人喜欢
世界如同一场魔术表演——显现于外的就是你内在的状态。如果你的内心有痛苦,外境当然会示现出痛苦;如果你的内心是快乐的,自然会把这份快乐显现出来,于是世界就变成了令你快乐的地方。你的内心如果尽是恐惧和仇恨,也会把这些东西示现出来。世界犹如你的梦境一般,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你的梦和你的心息息相关,并没有一个上帝在那里决定你的梦,也没有任何人在那里强迫你做这个梦或那个梦。你的梦代表的就是你这个人,整个宇宙都在你的梦中。 在我们这个集体世界里,也会看到同样的现象——我们共同制造了各式各样的事物,因此我们看见的人生以及看待它的方式,都跟我们的心以及我们认为的自己有关。譬如,你可能抱怨自己没有情人,而你一直努力地进行内在工作。当你对自己的某部分有了清晰的了解时,会突然因释放了心中的某个议题而产生一些变化,这时你的情人没来由地就冒了出来,好像奇迹一般。这代表过去你的内心可能有一股抗拒力,有一部分的你不想有情人,而且在工作和金钱上面也有同样的障碍。你可能一直想找份有意义的工作,也一直在处理心中的冲突、错误的自我形象和心理议题,但什么进展也没有。某一天当你的心真的准备好,理想的工作就像奇迹一般被你找到了。这种事我已经听过上百回了。如果你全心全意毫无抗拒地想要某样东西,它就会像奇迹一般地显现出来。 引自 心安静了,就有机会看见当下(1) 太过治愈。简直像宗教一样。
1回应 2012-11-18 20:58 -
我们的心智就是我们的世界 根据你的文化背景,家人和朋友的影响,以及受到的教育,你会有特定的经验和看待生活的方式,你可能发现自己快乐或不快乐,想要某些东西,或想要排斥某些东西,你会觉得有人喜欢你就快活一些,成名也是快乐的事情,失败则是糟糕的事。等到更成熟一点的时候,你的人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于是你想知道自己的不快乐是什么观点造成的,才发现自己真的并不了解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大部分人到了下半生才开始怀...
2016-05-06 22:57 1人喜欢
我们的心智就是我们的世界 根据你的文化背景,家人和朋友的影响,以及受到的教育,你会有特定的经验和看待生活的方式,你可能发现自己快乐或不快乐,想要某些东西,或想要排斥某些东西,你会觉得有人喜欢你就快活一些,成名也是快乐的事情,失败则是糟糕的事。等到更成熟一点的时候,你的人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于是你想知道自己的不快乐是什么观点造成的,才发现自己真的并不了解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大部分人到了下半生才开始怀疑这些事情,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是不会对这些事有所怀疑的,你从未想过你的错误观点会造成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有许多人生经验,才有能力去质疑自己的世界观,才会开始发现心智的确会影响你在世上的经验。 描述心中的意象和想法的就是概念,有的概念很简单,像是树,房子之类的识别符号,也有像自由,爱和正义等抽象的观念。概念是借由区分的过程和逻辑模式所构成的,比如绿色有别于非绿色,这些区分出来的东西彼此依赖,所以自由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拿它和不自由做了对比。假设你相信有自由这个东西,你一定会追求自由,然而自由只是你头脑里制造出来的一种概念罢了。我们会形成爱的概念是因为我们把爱与非爱做了对比,然后我们相信有爱这个东西,花一辈子的时间寻找爱,虽然它也只是心智里的一个概念罢了。我们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概念形成了思想和反应,创造出我们每天的现实,我们就在这个由概念创造的世界里选择自己所要的东西,认为某些事物是有价值的,某些事物则是没有价值的。其实在觉知的那个当下,感受,声音,影像都是崭新的,但我们会通过概念去觉知这些崭新的现象,联想会随着概念自动生起,将过往的情境投射到眼前,自动激起情绪反应,生出种种感受。所以我们对当下的经验并不是奠基于纯粹的觉知,而是奠基于概念带动的思想,感觉和记忆上的。最根本的制约就是心智的自动化作用,它发生的方式太自动化了,我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看见了现实,无法觉知到产生概念和诠释的那一刻。当我们的心只剩下自动化反应,会变得越来越懒惰涣散,尤其是在熟悉的环境里,我们希望事物能一成不变,借此来满足我们对它们的掌控欲,形成应该或不应该的论断,它们能够支撑我们的自我感觉以及对世界的感觉。 如果完全不知道爱是什么,还会对它产生期待吗?形成对某个人的幻想吗?若是没有我的概念,还会渴望安全感,或是害怕遭到拒绝吗?如果社会没有灌输给我们一些理想,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情况不符合这些理想,我们还会有愧疚感吗?不论我们多么重视快乐,它也不过是我们创造出的概念,没有概念就没有心理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每天运用这些概念,往往会忘掉它们是由头脑编造出来的,我们无法想象生活里少了这些熟悉的概念会是什么情况,我们已经十分信赖目前的概念模式,将其视为能反映真相的东西。 我们通常不认为解脱就是要向心智挑战,我们总渴望找到某种神秘的事物,来提供我们自由和活力,我们不知道活力一向存在于眼前。我们的心智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所认知的,全是从父母,老师,书籍以及听闻来的故事那里获得的概念。心智决定了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情绪状态总是取决于以往的记忆和经验,依照某种模式产生反应,照着特定的方式互动着。我们所谓的世界只是一堆概念罢了,在概念化的过程里,我们已经不记得在命名之前发生了什么,因为当时还不具备思维能力来记得一些事情,我们记得的只是一些已经发展出来的概念,最后我们就活在自己的头脑里了。心智让我们在这个世上运作,但也变成了我们唯一能意识到的现实,我们彻底活在心智的世界里,这里面只有重复再三的思维活动。即使我们所认为的爱,成就和快乐,都是心智制造出来的,它们其实并不存在,从未存在过,它们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我们终其一生在追求这些东西,然而在我们追到的那一刻,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幻象。你会去实现爱,实现快乐,达成一些成就,每当你彻底实现了某件事的时候,才会发现那只不过是脑子里的一个想法被完成了,但在这之前是不会有这种体认的,你所渴望的每样东西都是你心智的一部分。 客观的觉知就是不把过往的历史投射到当下这一刻,实相很显然就在当下这一刻,因为存在的只有这一刻,过往的一切早已消失,未来还未发生。超越心智就是单纯的觉知,让你的心安住于当下,停止自动化反应,当我们不带着概念去觉知时,想法自然会起变化,也会变得更活泼,更贴近当下的经验。放松身体可以帮助我们觉知,直接观察到思维的过程,这并不需要涉及特别的技巧,只需要观看意念的来去,不加以诠释就够了。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崭新的经验,这样的向内观察可能会让我们对念头的本质产生重要的洞见,觉察到思维与感受之间的关系。试着进行冥想,观察自己的念头,但不去弄清楚自己在想什么,不卡在念头里面,受其影响或操纵,只是觉察念头的生起,停止,另一个念头的生起就够了。但这并不代表要控制自己的反应,因为控制也是一种念头,因此念头的内容并不重要,不论它是原创的,反应式的,带有批判意味的或是一种分析,都无关紧要,只要觉察思维过程就够了。我们就会开始认清思想如何制造出困扰,如何让不愉快的心境延续下去,就会越来越清楚某个念头如何激起了另一个念头,造成了一种循环,也意识到自己的判别力,比如为经验加标签,说它是快乐的,沮丧的,无聊的,愤怒的,高尚的或是应该受责难的等等。 一旦了解自己有可能不再执着于心智所带来的痛苦,便等于开展了新的理解方式,越是能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分析我们对生活的假设,就越能从崭新的视野来看待自我和生活,心会越来越清明而富有活力,带来崭新的自我了解,使我们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过往发生了什么与当下无关,当下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必须不加标签的观察当下,不以老旧的方式产生反应。这就是我们要下功夫的地方,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觉知客观现实,才能深刻的认识自己以及正在发生的事,这会令我们真的活在当下。 我们把整个世界从内向外投射出去 我们看见的人生以及看待它的方式,都跟我们认为的自己有关,你经历过的一切都变成了你潜意识里的记忆,认同,想法,感受和行为模式。显现于外的就是你的内在状态,如果你的内心有痛苦,外界就会显示出痛苦,如果你的内心是快乐的,世界变成了令你快乐的地方。我们都有一种既定的观察现实的方式,我们必须为自己看事物的方式负责,我们把整个世界从内向外投射出去。大部分的人遭受到的痛苦基本上就是源自于错误的认知和观点,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制造自我概念,但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做这件事,因为这是一种潜意识活动。当我们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时,就会不断看到自我的痛苦和问题,当你认清了某个心理议题,认出了和过去历史有关的某些冲突,你就可以释放与这个心理议题有关的老旧的感觉,不再认同它,也学会了体谅自己和爱自己。 人们总以为必须先得到自己追求的东西才能停止追求,但真相是追求的活动必须停止,才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追求行为本身就是问题所在,追求的本质就是脱离当下,追求之中埋藏着一种假设,你是有缺憾的。我们永远都带着缺憾和匮乏感来看事物,我们已经被说服这就是真相,成为过生活的方式,痛苦必然会出现,因为追求的本质就是在背弃自己,是从错误的假定之中产生的行动。如果生活的动机是追求满足或变得更好,那么就是活在一个空洞的世界里,追求强化了你的匮乏感,就像美好的东西永远在别处,只有在未来和过去,才能找到它们。追求快乐就是把快乐放在有别于当下的未来或是不同的情境中。即使有人认清了这件事,仍然不能说服自己去改变追求的行为模式,因为他们不相信快乐,爱以及安全感都在当下这一刻。不论你认为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生所有的活动,如果你不存在于其中,就都是空洞的,这是人生的基本法则。 你其实是至高无上的,当你真的做自己时,你只是单纯的生活,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劲,不再有充满挫败感的自我活动,这才是最健康的状态。当你以这样健全的方式活在世上,爱就会从心中溢出,你仍然是个平常人,但是活在喜悦之中,自然以爱来连接别人。你可能抱怨自己没有情人,当你对自己的某部分有了清晰的了解时,会因为释放了心中的某个议题而发生一些变化,这时你的情人没来由的就冒了出来,好像奇迹一样,这代表过去你的内心可能有一股抗拒力,有一部分的你不想有情人,其实在工作和金钱上面也有同样的障碍,你可能一直想找份有意义的工作,也一直在处理心中的冲突,错误的自我形象和心理议题,但还是没有什么进展,某一天当你的心真的准备好,理想的工作就像奇迹一样被你找到了。如果你全心全意毫无抗拒的想要某样东西,它就会像奇迹一般显现出来。你比你想象的更能影响自己的现实,真正的原因是你不在造作什么了。 做一个自尊自重的成熟之人 人生总是充满着问题,想要根绝问题的这种渴望就是造成挫败感的问题所在。我们经常认为如果某个问题不解决,好事就不会发生,如果有些事的确需要处理,就该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它,有些事则只能允许它变成生命的一部分,你必须接纳某些事的确会发生,而且要面对它们,否则你只会感到挫败不已。为什么会认为只有在没有问题时才能享受生活,为什么必须等到爱的品质从天而降的那一刻才能对自己和他人友善一点呢?这不是人生运作的方式,你必须勇敢的去面对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仍然能感受到快乐。一个成熟的人绝不是没有问题的人,成熟之人把困难当成人生的一部分,而且会按照自己的观察以妥当的方式处理它们,但仍然能享受这个过程,所以能够全心全意的面对人生而获得喜悦。当我们越来越自爱时,一些问题自然会获得解决。别人爱不爱我们根本不重要,这并不代表一份关系结束时我们不会伤心,感觉一定会出现。觉知情绪和感觉,不压抑,也不发泄,不产生自动化反应,愿意体验痛苦而又不沉溺其中,这会带来真正的自尊自重。自我沉溺无法带来任何帮助,沉溺意味着让心中的小孩为所欲为,婴儿式的举止只能导致挫折和更多的问题,会把你的人生弄得一团糟,你必须学会自律,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的烦恼,冲突,失望,匮乏感,通常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照应有的方式去生活。我们必须了解自己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处理我们对自己和现实的信念与假设,深入了解自己的心智,情绪,性格的构成,这个过程涉及很多的痛苦和困难,但也带来了喜悦和振奋感。但是仅仅去发现内心的问题还不够,你的理解必须展现在日常活动和人际关系上,必须依照成熟的价值观来生活。这意味着,你不再趋乐避苦,不再企图得到别人的赞美,不再去批判别人,或是追求名望以及权力。你只是真实而自然地活着,自尊自重,同时也尊重和体恤他人。一个自尊自重的人很清楚生命的重点不在于好或坏的感受,而在于始终以诚恳的方式面对自己,体恤自己,爱自己,尊重自己。如果有什么必须要做的,就勇敢的去做,不论自己的感受如何,都能尊重自己和体贴别人。你也许无法一直保持这种状态,重点在于尽量保持觉知,持续做下去。 老子描述过生命的四种美德,第一种美德是要爱惜和尊重自己。当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时,会禁不住的感受到这份爱和尊重。如果你的生活令你无法尊重和爱惜自己,那么你所有的理解和体悟都是徒劳无益的。第二种美德是诚实,不断的披露自己的自欺倾向,认清每一刻的真相。第三种美德是觉知,你的接纳性必须要增强,你对自己和他人要更加温柔体贴。如果你对自己或他人不友善,不但伤害别人,也是在伤害自己。第四种美德是助人的意愿,觉知他人的状态,对人慷慨大方,这并不是为了助人带来的快乐,你只是真心诚意想帮助别人罢了。人的本性是爱,温柔,感恩,享受生命等,它们本来就是你的一部分,按照本性来生活,你的家庭,工作,人际关系也将改观。我们要做的是活出最真诚的生活,所以我们不仅仅是要看到心理议题,重点是如何过日子,如何把了悟用到日常生活里。一个人的成长会显现在他的生活方式中,以及他和别人的关系里。 不平衡的意识有一种特点,就是总梦想着有神奇的事发生,以理想化的,或者过度浪漫的观点来看眼前的经验或人。现实不是这样运作的,事情通常不会按照我们的期待的方式去发生。意识不平衡的人会被既定的观点操控,深信自己的确匮乏什么,所以的确需要什么或渴望什么。涉及平衡性的元素有三种:理解,存在和行动。自我了解就是要揭露自己的心理议题,存在就是安住于当下,行动就是将对自我和对生命的认知与存在结合起来,活出真实的人生。你会发现你对他人的爱和尊重,全都仰赖对真相的发现,而且会禁不住的去爱那些愿意面对真相的人。你会发现越喜欢面对真相,越能自发的按照真相来生活,就越能够尊重自己,为人生带来优雅和高尚的品质。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沉溺的倾向,就得认清自己应该为此负责,不能怪罪任何人任何事,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因为你是唯一活出它的人。一旦有了某种程度的自我了解和体悟,就必须采取行动,把那份体悟在生活中展现出来,否则不平衡的情况就会加剧,导致更大的挫败感。人际关系,工作 ,以及各种各样的娱乐,都是正常的日常活动,但在这些活动中,你必须存在于其中,以真实的方式去做每一件事。平衡的生活并不是指把你生活的某个部分抛弃,去拥抱另一种东西,弃世是虚假的,是一种逃避,拥抱一切才是真实的。 勇敢的心 心智总喜欢以非好即坏的分别意识来看待关系,我们要不是很喜欢某人,觉得他很棒,一切都没有问题,再不就是一旦意识到问题,就立刻判定这个人不好,或者自己不好,因此而受伤和愤怒。我们会以选择性的方式产生反应,这种倾向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如果有人拒绝你,令你感到挫败,你就会产生受伤,愤怒,憎恨的反应。如果你认为某个人很爱你,而且很善良,能满足你,你往往会产生美妙正向的感觉,而且不想有任何负向的感觉。但事实上所有的关系不是非好即坏的,永远都是好坏参半。其实坏的部分根本不曾存在过,那种恶劣的感觉大部分是源自于以往的恶劣关系,你的负面历史,你把莫须有的东西投射到对方身上。反之,如果把关系看成是完全正向而美好的,也仍然是过去的经验投射。 头脑式的关系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完全正向的关系,这是被理想化的关系。对方被我们理想化成一个完美,善良,强而有力的人。你会觉得和此人在一起的时候,一切都很美好,得到照料,被爱融化。当人们处在这种关系里的时候,通常有热恋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并不是真实的,是头脑设想出来的。第二种是令人挫败的他者,这个他者是我们一直渴望的,美妙而令人兴奋,却无法拥有的,因此是令人感到挫败的对象。许多人花一辈子的时间想要拥有某人却得不到,渴望有一天能得到那个人,其实你并不真的想让它成真,因为如果成真了,你就必须真实起来,就必须面对不好的一面,必须面对偶尔出现的孤独感和丧失联接的感觉。第三种是充满敌意的关系,你觉得被拒绝,不被渴望,或者你拒绝和不想要对方。实际上你是离不开那段关系的,所以你的头脑需要平衡。这就是为什么某些人会觉得永远遭到排斥,对方把头转向别的方向,他们会觉得被排拒,对方说了某些话,它们会觉得受到了排斥,对方什么都不说,他们还是觉得受到了排斥,你很难让他们明白对方并没有在排斥他们,其实遭到排拒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认清排拒并不存在,他们的心就会失去平衡。造成冲突和痛苦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这三种头脑式的关系,一旦将关系分成非好即坏,就是从自己的思想和情绪里生出了各种反应,你却以为你是因为对方的表现而产生了反应。你要不是感觉到爱,就是感觉到负面情绪,你不允许它们同时存在,因为你对负面感觉非常害怕。 解决的办法就是觉察和认清眼前的关系,接受眼前的关系,不试图把它变成另外一种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展现勇敢的心。当你的伴侣或朋友对你付出关爱的时候,你通常比较能爱他们;但如果对方生气,排斥你,或者让你感到挫败时,你会封闭住你的爱,至少无法在产生反应的那一刻让爱出现,你的爱变成有条件的爱。也许你认为在你感觉到受伤,恐惧或者嫉妒时,继续付出爱,意味着自己很失败,丧失尊严,因此对方如果以你不能接受的方式作出回应,你就不再渴望和他联接了。勇敢地心不排拒任何负面情况,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继续付出爱,也不会忘掉眼前的真相,你不是因为对方善良才爱他,而是因为爱就是你的本质。爱是永远能接纳和理解关系的其他部分,你很明白关系之中永远有挫折和困难,但这并不会减损我们爱的勇气。期望某一天能拥有一个没有任何挫折,永远美好的关系,就是在做梦。付出爱不只是为了得到快乐,同时也能帮助自己容忍,接纳和了解困难,帮我们在困境中继续保有快乐。 我们往往不允许自己去感受爱,活出爱以及付出爱的行动,因为我们认为爱意味着脆弱,被占便宜,被剥削,丧失某些东西或是被当成愚蠢的人。付出爱不代表不懂得保护自己,不代表你被另一个人操控了,你是脆弱或是放弃了什么,也不是指让任由糟蹋你,在被剥削或仇视的情况下仍然不离开对方,勇敢的心能够认清真相,会觉知到负面情况,如果某人做了伤害你的事,你会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他,但是你不会停止你的爱,你不会因为恶而减低善。如果我们能够认清眼前关系的真相,或许我们会感到受伤和挫败,感觉到恐惧和脆弱。这些负面感觉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允许自己勇敢起来,安住于当下,觉知眼前的困难,挫败和痛苦,就能够理解,接纳和包容它们。当心变得勇敢时,爱就是无条件的。我们制造出头脑式的关系,为的是保护自己不受伤,但这其实是源自于无知,你的心比身体更不朽,即使感觉受伤,你的心在根本上也没有受到伤害,受伤的只是你的自我形象或自尊罢了。如果你真的有勇气,那么不论遭遇的是挫折,怨恨或愤怒,你都能度过这些情绪反应。一个人若是无法活出勇气,就不可能真的领悟到什么,如果你的爱是有条件的,那么它就是脆弱的。勇敢的心并不在乎对方做了什么,怎么想我们,怎么待我们,具备了勇气,即使别人做出种种令你不悦的事,你仍然能看到自己最深的真相而不受干扰,你和你自己的关系是真实的,才能和别人建立真实的关系。如果爱不存在,我们很难从互动关系中成长和学习。去除了爱,我们只剩下不断重复的老旧的反应模式,一种自动化的习性。 你只要看见它的真相就足够了,你的关系究竟该给你什么感受,你要把这些感受认清楚。我们通常只能看见某些特定的感觉,我们并不想认清所有的感觉。若想拥有一份真实的关系,就必须认清它的全貌,这就是一种勇气。完整的真相一直就在眼前,大部分的时候你都在制造一些莫须有的感觉,因此必须穿透自己的感觉,看看真相是什么。自我不想让你看清真相,它只想维持扭曲的见解,如果不需要保护自己免于负面经验,那么自我就不会出现,自我是心智的一部分,心智是非常诚实的,它一旦发现某种状态并不是真相就无法再对那个状态执着了,因此当心智看到完整的真相时,自然会放下虚假的东西,不在认同头脑中的想法。如果你足够成熟而且懂得面对真实的关系,就会认清关系不可能完美,就会接纳不完美的情境。
回应 2016-05-06 22:57
-
han (千卷蠹书忘岁月 一杯浊酒信乾坤)
灵性上的启悟多不能改变人格。 或许你拥有了许多对本体的证悟,但只要你仍然认同人格,那么这些证悟就会使你的人格膨胀,继而发展出膨胀的自我,误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本体。你就会自以为认识了上帝,且能够和上帝神交了。---痛苦源自于内在的二元对立。 “想要做什么,或想达成什么”的心态才是问题所在。 察觉自己的人格活动而不随之起舞。-----根本没有一个人--- 清晰而完整地经验人格的内涵,不带有任何抗拒,也不试图逃避或...2011-08-29 22:34 4人喜欢
-
木本心 (熬过一天是一天。)
世界如同一场魔术表演——显现于外的就是你内在的状态。如果你的内心有痛苦,外境当然会示现出痛苦;如果你的内心是快乐的,自然会把这份快乐显现出来,于是世界就变成了令你快乐的地方。你的内心如果尽是恐惧和仇恨,也会把这些东西示现出来。世界犹如你的梦境一般,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你的梦和你的心息息相关,并没有一个上帝在那里决定你的梦,也没有任何人在那里强迫你做这个梦或那个梦。你的梦代表的就是你这个人,整个宇... (1回应)2012-11-18 20:58 4人喜欢
世界如同一场魔术表演——显现于外的就是你内在的状态。如果你的内心有痛苦,外境当然会示现出痛苦;如果你的内心是快乐的,自然会把这份快乐显现出来,于是世界就变成了令你快乐的地方。你的内心如果尽是恐惧和仇恨,也会把这些东西示现出来。世界犹如你的梦境一般,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你的梦和你的心息息相关,并没有一个上帝在那里决定你的梦,也没有任何人在那里强迫你做这个梦或那个梦。你的梦代表的就是你这个人,整个宇宙都在你的梦中。 在我们这个集体世界里,也会看到同样的现象——我们共同制造了各式各样的事物,因此我们看见的人生以及看待它的方式,都跟我们的心以及我们认为的自己有关。譬如,你可能抱怨自己没有情人,而你一直努力地进行内在工作。当你对自己的某部分有了清晰的了解时,会突然因释放了心中的某个议题而产生一些变化,这时你的情人没来由地就冒了出来,好像奇迹一般。这代表过去你的内心可能有一股抗拒力,有一部分的你不想有情人,而且在工作和金钱上面也有同样的障碍。你可能一直想找份有意义的工作,也一直在处理心中的冲突、错误的自我形象和心理议题,但什么进展也没有。某一天当你的心真的准备好,理想的工作就像奇迹一般被你找到了。这种事我已经听过上百回了。如果你全心全意毫无抗拒地想要某样东西,它就会像奇迹一般地显现出来。 引自 心安静了,就有机会看见当下(1) 太过治愈。简直像宗教一样。
1回应 2012-11-18 20:58 -
我们的心智就是我们的世界 根据你的文化背景,家人和朋友的影响,以及受到的教育,你会有特定的经验和看待生活的方式,你可能发现自己快乐或不快乐,想要某些东西,或想要排斥某些东西,你会觉得有人喜欢你就快活一些,成名也是快乐的事情,失败则是糟糕的事。等到更成熟一点的时候,你的人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于是你想知道自己的不快乐是什么观点造成的,才发现自己真的并不了解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大部分人到了下半生才开始怀...
2016-05-06 22:57 1人喜欢
我们的心智就是我们的世界 根据你的文化背景,家人和朋友的影响,以及受到的教育,你会有特定的经验和看待生活的方式,你可能发现自己快乐或不快乐,想要某些东西,或想要排斥某些东西,你会觉得有人喜欢你就快活一些,成名也是快乐的事情,失败则是糟糕的事。等到更成熟一点的时候,你的人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于是你想知道自己的不快乐是什么观点造成的,才发现自己真的并不了解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大部分人到了下半生才开始怀疑这些事情,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是不会对这些事有所怀疑的,你从未想过你的错误观点会造成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有许多人生经验,才有能力去质疑自己的世界观,才会开始发现心智的确会影响你在世上的经验。 描述心中的意象和想法的就是概念,有的概念很简单,像是树,房子之类的识别符号,也有像自由,爱和正义等抽象的观念。概念是借由区分的过程和逻辑模式所构成的,比如绿色有别于非绿色,这些区分出来的东西彼此依赖,所以自由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拿它和不自由做了对比。假设你相信有自由这个东西,你一定会追求自由,然而自由只是你头脑里制造出来的一种概念罢了。我们会形成爱的概念是因为我们把爱与非爱做了对比,然后我们相信有爱这个东西,花一辈子的时间寻找爱,虽然它也只是心智里的一个概念罢了。我们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概念形成了思想和反应,创造出我们每天的现实,我们就在这个由概念创造的世界里选择自己所要的东西,认为某些事物是有价值的,某些事物则是没有价值的。其实在觉知的那个当下,感受,声音,影像都是崭新的,但我们会通过概念去觉知这些崭新的现象,联想会随着概念自动生起,将过往的情境投射到眼前,自动激起情绪反应,生出种种感受。所以我们对当下的经验并不是奠基于纯粹的觉知,而是奠基于概念带动的思想,感觉和记忆上的。最根本的制约就是心智的自动化作用,它发生的方式太自动化了,我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看见了现实,无法觉知到产生概念和诠释的那一刻。当我们的心只剩下自动化反应,会变得越来越懒惰涣散,尤其是在熟悉的环境里,我们希望事物能一成不变,借此来满足我们对它们的掌控欲,形成应该或不应该的论断,它们能够支撑我们的自我感觉以及对世界的感觉。 如果完全不知道爱是什么,还会对它产生期待吗?形成对某个人的幻想吗?若是没有我的概念,还会渴望安全感,或是害怕遭到拒绝吗?如果社会没有灌输给我们一些理想,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情况不符合这些理想,我们还会有愧疚感吗?不论我们多么重视快乐,它也不过是我们创造出的概念,没有概念就没有心理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每天运用这些概念,往往会忘掉它们是由头脑编造出来的,我们无法想象生活里少了这些熟悉的概念会是什么情况,我们已经十分信赖目前的概念模式,将其视为能反映真相的东西。 我们通常不认为解脱就是要向心智挑战,我们总渴望找到某种神秘的事物,来提供我们自由和活力,我们不知道活力一向存在于眼前。我们的心智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所认知的,全是从父母,老师,书籍以及听闻来的故事那里获得的概念。心智决定了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情绪状态总是取决于以往的记忆和经验,依照某种模式产生反应,照着特定的方式互动着。我们所谓的世界只是一堆概念罢了,在概念化的过程里,我们已经不记得在命名之前发生了什么,因为当时还不具备思维能力来记得一些事情,我们记得的只是一些已经发展出来的概念,最后我们就活在自己的头脑里了。心智让我们在这个世上运作,但也变成了我们唯一能意识到的现实,我们彻底活在心智的世界里,这里面只有重复再三的思维活动。即使我们所认为的爱,成就和快乐,都是心智制造出来的,它们其实并不存在,从未存在过,它们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我们终其一生在追求这些东西,然而在我们追到的那一刻,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幻象。你会去实现爱,实现快乐,达成一些成就,每当你彻底实现了某件事的时候,才会发现那只不过是脑子里的一个想法被完成了,但在这之前是不会有这种体认的,你所渴望的每样东西都是你心智的一部分。 客观的觉知就是不把过往的历史投射到当下这一刻,实相很显然就在当下这一刻,因为存在的只有这一刻,过往的一切早已消失,未来还未发生。超越心智就是单纯的觉知,让你的心安住于当下,停止自动化反应,当我们不带着概念去觉知时,想法自然会起变化,也会变得更活泼,更贴近当下的经验。放松身体可以帮助我们觉知,直接观察到思维的过程,这并不需要涉及特别的技巧,只需要观看意念的来去,不加以诠释就够了。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崭新的经验,这样的向内观察可能会让我们对念头的本质产生重要的洞见,觉察到思维与感受之间的关系。试着进行冥想,观察自己的念头,但不去弄清楚自己在想什么,不卡在念头里面,受其影响或操纵,只是觉察念头的生起,停止,另一个念头的生起就够了。但这并不代表要控制自己的反应,因为控制也是一种念头,因此念头的内容并不重要,不论它是原创的,反应式的,带有批判意味的或是一种分析,都无关紧要,只要觉察思维过程就够了。我们就会开始认清思想如何制造出困扰,如何让不愉快的心境延续下去,就会越来越清楚某个念头如何激起了另一个念头,造成了一种循环,也意识到自己的判别力,比如为经验加标签,说它是快乐的,沮丧的,无聊的,愤怒的,高尚的或是应该受责难的等等。 一旦了解自己有可能不再执着于心智所带来的痛苦,便等于开展了新的理解方式,越是能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分析我们对生活的假设,就越能从崭新的视野来看待自我和生活,心会越来越清明而富有活力,带来崭新的自我了解,使我们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过往发生了什么与当下无关,当下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必须不加标签的观察当下,不以老旧的方式产生反应。这就是我们要下功夫的地方,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觉知客观现实,才能深刻的认识自己以及正在发生的事,这会令我们真的活在当下。 我们把整个世界从内向外投射出去 我们看见的人生以及看待它的方式,都跟我们认为的自己有关,你经历过的一切都变成了你潜意识里的记忆,认同,想法,感受和行为模式。显现于外的就是你的内在状态,如果你的内心有痛苦,外界就会显示出痛苦,如果你的内心是快乐的,世界变成了令你快乐的地方。我们都有一种既定的观察现实的方式,我们必须为自己看事物的方式负责,我们把整个世界从内向外投射出去。大部分的人遭受到的痛苦基本上就是源自于错误的认知和观点,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制造自我概念,但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做这件事,因为这是一种潜意识活动。当我们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时,就会不断看到自我的痛苦和问题,当你认清了某个心理议题,认出了和过去历史有关的某些冲突,你就可以释放与这个心理议题有关的老旧的感觉,不再认同它,也学会了体谅自己和爱自己。 人们总以为必须先得到自己追求的东西才能停止追求,但真相是追求的活动必须停止,才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追求行为本身就是问题所在,追求的本质就是脱离当下,追求之中埋藏着一种假设,你是有缺憾的。我们永远都带着缺憾和匮乏感来看事物,我们已经被说服这就是真相,成为过生活的方式,痛苦必然会出现,因为追求的本质就是在背弃自己,是从错误的假定之中产生的行动。如果生活的动机是追求满足或变得更好,那么就是活在一个空洞的世界里,追求强化了你的匮乏感,就像美好的东西永远在别处,只有在未来和过去,才能找到它们。追求快乐就是把快乐放在有别于当下的未来或是不同的情境中。即使有人认清了这件事,仍然不能说服自己去改变追求的行为模式,因为他们不相信快乐,爱以及安全感都在当下这一刻。不论你认为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生所有的活动,如果你不存在于其中,就都是空洞的,这是人生的基本法则。 你其实是至高无上的,当你真的做自己时,你只是单纯的生活,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劲,不再有充满挫败感的自我活动,这才是最健康的状态。当你以这样健全的方式活在世上,爱就会从心中溢出,你仍然是个平常人,但是活在喜悦之中,自然以爱来连接别人。你可能抱怨自己没有情人,当你对自己的某部分有了清晰的了解时,会因为释放了心中的某个议题而发生一些变化,这时你的情人没来由的就冒了出来,好像奇迹一样,这代表过去你的内心可能有一股抗拒力,有一部分的你不想有情人,其实在工作和金钱上面也有同样的障碍,你可能一直想找份有意义的工作,也一直在处理心中的冲突,错误的自我形象和心理议题,但还是没有什么进展,某一天当你的心真的准备好,理想的工作就像奇迹一样被你找到了。如果你全心全意毫无抗拒的想要某样东西,它就会像奇迹一般显现出来。你比你想象的更能影响自己的现实,真正的原因是你不在造作什么了。 做一个自尊自重的成熟之人 人生总是充满着问题,想要根绝问题的这种渴望就是造成挫败感的问题所在。我们经常认为如果某个问题不解决,好事就不会发生,如果有些事的确需要处理,就该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它,有些事则只能允许它变成生命的一部分,你必须接纳某些事的确会发生,而且要面对它们,否则你只会感到挫败不已。为什么会认为只有在没有问题时才能享受生活,为什么必须等到爱的品质从天而降的那一刻才能对自己和他人友善一点呢?这不是人生运作的方式,你必须勇敢的去面对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仍然能感受到快乐。一个成熟的人绝不是没有问题的人,成熟之人把困难当成人生的一部分,而且会按照自己的观察以妥当的方式处理它们,但仍然能享受这个过程,所以能够全心全意的面对人生而获得喜悦。当我们越来越自爱时,一些问题自然会获得解决。别人爱不爱我们根本不重要,这并不代表一份关系结束时我们不会伤心,感觉一定会出现。觉知情绪和感觉,不压抑,也不发泄,不产生自动化反应,愿意体验痛苦而又不沉溺其中,这会带来真正的自尊自重。自我沉溺无法带来任何帮助,沉溺意味着让心中的小孩为所欲为,婴儿式的举止只能导致挫折和更多的问题,会把你的人生弄得一团糟,你必须学会自律,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的烦恼,冲突,失望,匮乏感,通常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照应有的方式去生活。我们必须了解自己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处理我们对自己和现实的信念与假设,深入了解自己的心智,情绪,性格的构成,这个过程涉及很多的痛苦和困难,但也带来了喜悦和振奋感。但是仅仅去发现内心的问题还不够,你的理解必须展现在日常活动和人际关系上,必须依照成熟的价值观来生活。这意味着,你不再趋乐避苦,不再企图得到别人的赞美,不再去批判别人,或是追求名望以及权力。你只是真实而自然地活着,自尊自重,同时也尊重和体恤他人。一个自尊自重的人很清楚生命的重点不在于好或坏的感受,而在于始终以诚恳的方式面对自己,体恤自己,爱自己,尊重自己。如果有什么必须要做的,就勇敢的去做,不论自己的感受如何,都能尊重自己和体贴别人。你也许无法一直保持这种状态,重点在于尽量保持觉知,持续做下去。 老子描述过生命的四种美德,第一种美德是要爱惜和尊重自己。当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时,会禁不住的感受到这份爱和尊重。如果你的生活令你无法尊重和爱惜自己,那么你所有的理解和体悟都是徒劳无益的。第二种美德是诚实,不断的披露自己的自欺倾向,认清每一刻的真相。第三种美德是觉知,你的接纳性必须要增强,你对自己和他人要更加温柔体贴。如果你对自己或他人不友善,不但伤害别人,也是在伤害自己。第四种美德是助人的意愿,觉知他人的状态,对人慷慨大方,这并不是为了助人带来的快乐,你只是真心诚意想帮助别人罢了。人的本性是爱,温柔,感恩,享受生命等,它们本来就是你的一部分,按照本性来生活,你的家庭,工作,人际关系也将改观。我们要做的是活出最真诚的生活,所以我们不仅仅是要看到心理议题,重点是如何过日子,如何把了悟用到日常生活里。一个人的成长会显现在他的生活方式中,以及他和别人的关系里。 不平衡的意识有一种特点,就是总梦想着有神奇的事发生,以理想化的,或者过度浪漫的观点来看眼前的经验或人。现实不是这样运作的,事情通常不会按照我们的期待的方式去发生。意识不平衡的人会被既定的观点操控,深信自己的确匮乏什么,所以的确需要什么或渴望什么。涉及平衡性的元素有三种:理解,存在和行动。自我了解就是要揭露自己的心理议题,存在就是安住于当下,行动就是将对自我和对生命的认知与存在结合起来,活出真实的人生。你会发现你对他人的爱和尊重,全都仰赖对真相的发现,而且会禁不住的去爱那些愿意面对真相的人。你会发现越喜欢面对真相,越能自发的按照真相来生活,就越能够尊重自己,为人生带来优雅和高尚的品质。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沉溺的倾向,就得认清自己应该为此负责,不能怪罪任何人任何事,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因为你是唯一活出它的人。一旦有了某种程度的自我了解和体悟,就必须采取行动,把那份体悟在生活中展现出来,否则不平衡的情况就会加剧,导致更大的挫败感。人际关系,工作 ,以及各种各样的娱乐,都是正常的日常活动,但在这些活动中,你必须存在于其中,以真实的方式去做每一件事。平衡的生活并不是指把你生活的某个部分抛弃,去拥抱另一种东西,弃世是虚假的,是一种逃避,拥抱一切才是真实的。 勇敢的心 心智总喜欢以非好即坏的分别意识来看待关系,我们要不是很喜欢某人,觉得他很棒,一切都没有问题,再不就是一旦意识到问题,就立刻判定这个人不好,或者自己不好,因此而受伤和愤怒。我们会以选择性的方式产生反应,这种倾向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如果有人拒绝你,令你感到挫败,你就会产生受伤,愤怒,憎恨的反应。如果你认为某个人很爱你,而且很善良,能满足你,你往往会产生美妙正向的感觉,而且不想有任何负向的感觉。但事实上所有的关系不是非好即坏的,永远都是好坏参半。其实坏的部分根本不曾存在过,那种恶劣的感觉大部分是源自于以往的恶劣关系,你的负面历史,你把莫须有的东西投射到对方身上。反之,如果把关系看成是完全正向而美好的,也仍然是过去的经验投射。 头脑式的关系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完全正向的关系,这是被理想化的关系。对方被我们理想化成一个完美,善良,强而有力的人。你会觉得和此人在一起的时候,一切都很美好,得到照料,被爱融化。当人们处在这种关系里的时候,通常有热恋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并不是真实的,是头脑设想出来的。第二种是令人挫败的他者,这个他者是我们一直渴望的,美妙而令人兴奋,却无法拥有的,因此是令人感到挫败的对象。许多人花一辈子的时间想要拥有某人却得不到,渴望有一天能得到那个人,其实你并不真的想让它成真,因为如果成真了,你就必须真实起来,就必须面对不好的一面,必须面对偶尔出现的孤独感和丧失联接的感觉。第三种是充满敌意的关系,你觉得被拒绝,不被渴望,或者你拒绝和不想要对方。实际上你是离不开那段关系的,所以你的头脑需要平衡。这就是为什么某些人会觉得永远遭到排斥,对方把头转向别的方向,他们会觉得被排拒,对方说了某些话,它们会觉得受到了排斥,对方什么都不说,他们还是觉得受到了排斥,你很难让他们明白对方并没有在排斥他们,其实遭到排拒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认清排拒并不存在,他们的心就会失去平衡。造成冲突和痛苦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这三种头脑式的关系,一旦将关系分成非好即坏,就是从自己的思想和情绪里生出了各种反应,你却以为你是因为对方的表现而产生了反应。你要不是感觉到爱,就是感觉到负面情绪,你不允许它们同时存在,因为你对负面感觉非常害怕。 解决的办法就是觉察和认清眼前的关系,接受眼前的关系,不试图把它变成另外一种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展现勇敢的心。当你的伴侣或朋友对你付出关爱的时候,你通常比较能爱他们;但如果对方生气,排斥你,或者让你感到挫败时,你会封闭住你的爱,至少无法在产生反应的那一刻让爱出现,你的爱变成有条件的爱。也许你认为在你感觉到受伤,恐惧或者嫉妒时,继续付出爱,意味着自己很失败,丧失尊严,因此对方如果以你不能接受的方式作出回应,你就不再渴望和他联接了。勇敢地心不排拒任何负面情况,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继续付出爱,也不会忘掉眼前的真相,你不是因为对方善良才爱他,而是因为爱就是你的本质。爱是永远能接纳和理解关系的其他部分,你很明白关系之中永远有挫折和困难,但这并不会减损我们爱的勇气。期望某一天能拥有一个没有任何挫折,永远美好的关系,就是在做梦。付出爱不只是为了得到快乐,同时也能帮助自己容忍,接纳和了解困难,帮我们在困境中继续保有快乐。 我们往往不允许自己去感受爱,活出爱以及付出爱的行动,因为我们认为爱意味着脆弱,被占便宜,被剥削,丧失某些东西或是被当成愚蠢的人。付出爱不代表不懂得保护自己,不代表你被另一个人操控了,你是脆弱或是放弃了什么,也不是指让任由糟蹋你,在被剥削或仇视的情况下仍然不离开对方,勇敢的心能够认清真相,会觉知到负面情况,如果某人做了伤害你的事,你会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他,但是你不会停止你的爱,你不会因为恶而减低善。如果我们能够认清眼前关系的真相,或许我们会感到受伤和挫败,感觉到恐惧和脆弱。这些负面感觉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允许自己勇敢起来,安住于当下,觉知眼前的困难,挫败和痛苦,就能够理解,接纳和包容它们。当心变得勇敢时,爱就是无条件的。我们制造出头脑式的关系,为的是保护自己不受伤,但这其实是源自于无知,你的心比身体更不朽,即使感觉受伤,你的心在根本上也没有受到伤害,受伤的只是你的自我形象或自尊罢了。如果你真的有勇气,那么不论遭遇的是挫折,怨恨或愤怒,你都能度过这些情绪反应。一个人若是无法活出勇气,就不可能真的领悟到什么,如果你的爱是有条件的,那么它就是脆弱的。勇敢的心并不在乎对方做了什么,怎么想我们,怎么待我们,具备了勇气,即使别人做出种种令你不悦的事,你仍然能看到自己最深的真相而不受干扰,你和你自己的关系是真实的,才能和别人建立真实的关系。如果爱不存在,我们很难从互动关系中成长和学习。去除了爱,我们只剩下不断重复的老旧的反应模式,一种自动化的习性。 你只要看见它的真相就足够了,你的关系究竟该给你什么感受,你要把这些感受认清楚。我们通常只能看见某些特定的感觉,我们并不想认清所有的感觉。若想拥有一份真实的关系,就必须认清它的全貌,这就是一种勇气。完整的真相一直就在眼前,大部分的时候你都在制造一些莫须有的感觉,因此必须穿透自己的感觉,看看真相是什么。自我不想让你看清真相,它只想维持扭曲的见解,如果不需要保护自己免于负面经验,那么自我就不会出现,自我是心智的一部分,心智是非常诚实的,它一旦发现某种状态并不是真相就无法再对那个状态执着了,因此当心智看到完整的真相时,自然会放下虚假的东西,不在认同头脑中的想法。如果你足够成熟而且懂得面对真实的关系,就会认清关系不可能完美,就会接纳不完美的情境。
回应 2016-05-06 22:57 -
切斯特郡的猫。 (闲来无事,看书去。)
我们想要说服世界我们并不是那么虚弱,然而我们越是努力证明我们的力量,我们的虚弱就越明显。这又会形成一种想要批判自己和别人的冲动,于是我们的超我——内化的母亲形象——便开始全盘掌控我们的人生。人类因为和本体失去联结而造成的“心理坑洞”,往往是我们最想填满,也最不能面对的问题。2011-09-22 18:03 1人喜欢
-
想要根绝问题的这种渴望,其实会加强对问题的执著。内在工作背后有它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的内在工作强调的是:了解自我和实相的本质。当我们变得愈来愈客观自爱时,某些问题自然会获得解决,但这是与自己的真相调成一致的副产品,因为我们有许多问题都是源自于不明白自己是谁。 我们会看到情人不爱我们会造成什么感觉。我觉得当我们体验到那种感觉时,是非常有趣的。而且我们会发现,别人爱不爱我们根本不重要。这是非常重要的体...
2018-12-05 10:51
想要根绝问题的这种渴望,其实会加强对问题的执著。内在工作背后有它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的内在工作强调的是:了解自我和实相的本质。当我们变得愈来愈客观自爱时,某些问题自然会获得解决,但这是与自己的真相调成一致的副产品,因为我们有许多问题都是源自于不明白自己是谁。
我们会看到情人不爱我们会造成什么感觉。我觉得当我们体验到那种感觉时,是非常有趣的。而且我们会发现,别人爱不爱我们根本不重要。这是非常重要的体认,不过这不代表一份关系结束时我们不会伤心或失落。感觉一定会出现,但内在工作的重点乃是超越得失之心。真的渴望看到内心的真相,最终一定会带来自由,这才是重点所在。
想要根绝问题的这种渴望,其实会加强对问题的执著。内在工作背后有它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的内在工作强调的是:了解自我和实相的本质。当我们变得愈来愈客观自爱时,某些问题自然会获得解决,但这是与自己的真相调成一致的副产品,因为我们有许多问题都是源自于不明白自己是谁。
放下趋乐避苦之心才能学会欣赏和爱惜心中的实相。如果你想活得更圆满,就必须发展出对某些价值观和真理的品味、内在的深度、精密性与细腻的觉知还有坦诚及自尊自重的能力。这些价值都属于很精微的层次,它们会带来细致优雅的人生,为我们注入色彩丰富的内蕴和自然美。
某些人之所以能够感觉圆满和快乐,并不是因为问题都解决了是一位他们能够如实地接受事情的真相。成熟意味着尽己所能地理解问题,然后发展出专业知识和技术,去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成熟的人会默默地接受问题,视其成为人生的一部分最终他们必定会因为能全心全意地面对人生而获得喜悦。
回应 2018-12-05 10:51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Random House Inc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03/05)9.2分 23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以心灵成长为主 (laoshan)
- 自如书系【灵修体悟】 (自如)
- 超个人心理学读书会 (野兽爱智慧)
- 灵修/励志/心理/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那些封面很美很特别的书 (5) ([已注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无可摧毁的纯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kiddy 2012-01-15
钻石途径最后一本,有些难,但十分精彩。
0 有用 空星 2012-01-12
觉知情绪,就是不压抑,也不发泄。彻底消化和吸收经验,就能成长与发展 自我耽溺是无法带来任何帮助的,因为耽溺意味着助长原始的需求和价值观。
1 有用 lemon tree 2011-02-27
你的身体需要透过进食来生长,你的灵魂也需要摄取一些经验来获得成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没有所谓的坏经验了,因为任何一种经验你都能消化吸收,但前提是你必须安住于当下。某些经验会带来痛苦,某些则会带来快乐,但它们都能促进成长。
0 有用 殷羽sama 2010-01-14
喜欢这个书名
0 有用 cyal8er 2012-03-18
钻石途径最终回
0 有用 一米阳光 2021-01-05
很多年前读的,在此作以记录
0 有用 翠了个黄 2020-11-01
读起来比较吃力,有些内容不太理解。
0 有用 大橘 2020-10-16
钻石途径
0 有用 写作者王建平 2020-04-27
许多人问我有没有接触过灵修,回答是有。但有个问题无论如何绕不开,当有个人拿着刀子冲我来,我是要拔腿就跑,还是认为他和我原本是一体的。
0 有用 聪明且幸福的猪 2020-03-01
这是阿玛斯钻石系列第三本,虽然文字比较冗长,不过还是挺有启发性的。只是我读后发现对人世很多事情失去了些许激情了。可能不能太过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