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心理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提出“超个人心理学”,从那时起,就有各式各样尝试整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学派与治疗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将东方的智慧与禅修方法,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但能够将心理学、心理治疗提升到与灵性修行对等的地位,切实以整合的观点来看待人性与人生追寻之路的人,实在不多,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堪称其中的翘楚,而这本代表作也可说是结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典范之作。在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修行和心理治疗的经验,纠正了人们对灵性修行的误解——修行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困难,或是为了寻求超凡的体验;指出灵性修行与占有或智商无关,而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于你的心灵幽径。
作者简介 · · · · · ·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1945—),生长于美国东岸一个科学与知性的家庭。1963年就读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受陈荣捷博士影响开始学佛。1967年毕业后,前往东南亚修学,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也曾经在马哈希法师和佛使比丘座下学习,并追随过西藏喇嘛、禅师、印度教上师等。1972年回到美国,1976年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从1974年起,开始在世界各地教导禅修,是将南传佛教引入西方的重要老师之一,也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内观禅修大师,擅长于将禅修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结合,并将灵性修行落实于日常生活中。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狂喜之后》、《踏上心灵幽径》及《当代南传佛教大师》等。
目录 · · · · · ·
PARTONE踏上心灵幽径:基本法则
序曲
灵性修行与心理治疗的结合——我的亲身经历
第1章
我是否好好爱过
第2章
停止战争
第5章
坐定
第4章
必要的疗愈
第5章
训练小狗:观呼吸
PARTTWO灵性生活的前景与危险
第6章
稻草变黄金
第7章
为魔鬼命名
第8章
困难的问题与固执的访客
第9章
灵性的云霄飞车:拙火与其他副作用
第10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暗夜与再生
第11章
寻找佛陀:一盏照亮自己的灯
PARTTHR匪扩大修行的范围
第12章
灵性生活的周期
第13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界
第14章
我是谁:无我或真我
第15章
慷慨与慈悲
第16章
你无法独自完成:寻找老师的带领
第17章
心理治疗与禅修
第18章
皇帝的新衣:老师的问题
第19章
业:心是我们的园地
第20章
扩大修行的范围:不分彼此的心
PARTFOUR灵性的成熟
第21章
灵性的成熟
第22章
伟大的乐章
第23章
开悟就是与万物亲密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现代的灵性市场提供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各种伟大的灵性传承都有许多故事谈到开悟、极乐、神圣的狂喜,以及人类灵性的最高可能性。 在提供给西方人的众多教法中,我们常常最先被这些迷人和超凡的面向所吸引。虽然这些状态有可能实现,而这些状态也确实代表某些教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也是灵性商场的广告伎俩,并不是灵性生活的目的。 归根究底,灵性生活并不是寻求某种超凡状态或特殊能力的历程。事实上,这种追求会让我们迷失自我;若不够小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现代社会的重大失败都会在灵性生活中重现,如野心、物质主义和个体的孤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我是否好好爱过 -
若我们不能去爱,所有灵性教导终将徒劳无功;若我们不能以最朴实平常的方式感到快乐,不能以心彼此接触,不能用心碰触自己被赋予的生命,即使是最超绝的状态和最特别的灵性成就,也都微不足道。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生活。虽然困难,但我们仍要问自己这个重要的间题:“我是否全然活在这条道路上?我是否活得无憾?”好让我们的生命不论结束在哪一天,都可以说:“是的,我已活在心的道路上!”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我是否好好爱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踏上心灵幽径"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踏上心灵幽径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踏上心灵幽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与万物亲密,是不需要理由的自由和快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挑战100天阅读33本书】第23本,这本书简直太好了! 《踏上心灵幽径》 一些内容读不懂,但我知道它已经在我的脑子里种下了种子,在某个时刻,我的体验到位后,这些文字将会自动显现它的意义。在我体验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变成书读百遍,体验自现更准确。 与万物亲密,... (展开)
借由这尘嚣,踏上心灵幽径
> 更多书评 11篇
-
野兽爱智慧 (阅读·实修·转化)
在灵性道路上,需要发现内心深处的创伤,才能达到真正的成熟:包括来自过去的悲伤、未实现的渴望、一生累积的哀痛。正如阿姜查所说:“如果没有痛哭过许多次,禅修就还没有真正开始。” 几乎每一位走上真正灵性道路的人,都会发现深刻的个人疗愈是灵性历程中必要的部分。承认这种需求,就能把灵性修行导向身体、心和心智的疗愈。这不是什么新观念,自古以来,灵性修行就已被视为疗愈的过程。佛陀和耶稣都是著名的身体疗愈者,也...2013-05-19 12:39:44 11人喜欢
在灵性道路上,需要发现内心深处的创伤,才能达到真正的成熟:包括来自过去的悲伤、未实现的渴望、一生累积的哀痛。正如阿姜查所说:“如果没有痛哭过许多次,禅修就还没有真正开始。” 几乎每一位走上真正灵性道路的人,都会发现深刻的个人疗愈是灵性历程中必要的部分。承认这种需求,就能把灵性修行导向身体、心和心智的疗愈。这不是什么新观念,自古以来,灵性修行就已被视为疗愈的过程。佛陀和耶稣都是著名的身体疗愈者,也是伟大的心灵医生。 越战期间,我在越南看见一个结合这两位导师的强大意象。虽然当地战火猛烈,我还是被一间寺庙吸引前去拜访,它是由著名的大师“椰子和尚”在湄公河三角洲的一座岛屿上兴建的。船抵达时,有许多僧侣迎接我们,带我们四处参观,说明他们对和平与非暴力的教导;随后他们带我们到岛屿尽头的小丘上,那里有座六十尺高的巨大佛陀立像,旁边站立著一样高的耶稣雕像。他们的手臂环绕彼此的肩膀,面带微笑。当武装直升机飞过,四周进行著激烈的战斗时, 佛陀和耶稣像兄弟般站在那里,向所有愿意追随他们道路的人展现慈悲和疗愈。 智慧的灵性修行需要我们主动处理生活中的痛苦和冲突,以达到内在的整合与和谐。通过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禅修有助于产生这种疗愈。如果缺少必要的疗愈步骤,学生会发现自己无法进入更深阶段的禅修,或是无法整合禅修与生活。 许多人刚接触灵性修行时,会希望跳过悲伤和创伤,略过生活中的困难。他们希望超越自我,进人充满神圣恩典的灵性领域,脱离一切冲突。有些灵性修行确实鼓励这种方式,并教导达成此一状态的方法: 通过强烈的专注和狂热,带来狂喜和安详的状态。有些强力的瑜伽练习可以转换心智。虽然这些方法有其价值,可是一旦结束练习后,必然会感到失望,因为只要修行者的训练稍有松懈,就会再度面对所有想抛在脑后、未解决的身心问题。 我认识一位在印度修习瑜伽十年的人,他在离婚后去了印度。他离开家乡(英国)时非常沮丧,工作也很不快乐。身为瑜伽修行者, 他有多年深入而严格的呼吸练习经验,为他带来长期的心灵平静和光明。这些经验都可算是某种疗愈。但不久后,寂寞又回来了,他想回家, 却发现过去未解决的问题再度出现,和离家前一样强烈。这也是当初使他婚姻结束、工作不快乐的原因。更糟的是,这也是他罹患忧郁症的原因。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心需要深刻的疗愈,他了解不能再逃避自己,于是开始在生活中寻求疗愈。他找到一位老师,很有智慧地引导他在禅修中接纳忧郁和寂寞。他与前妻寻求和解(但不是再结婚),加入能够帮助他了解童年的支持性团体,还找到一份社区工作,和他喜欢的人共事。这些都是疗愈心的漫长过程的一部分,印度那一段只是一个开始。 灵性道路上,需要发现内心深处的创伤,才能达到真正的成熟: 包括来自过去的悲伤、未实现的渴望、一生累积的哀痛。正如阿姜查所说:“如果没有痛哭过许多次,禅修就还没有真正开始。” 若要以爱和智慧具体实现灵性生活,这种疗愈就是必要的。尚未得到疗愈的痛苦和愤怒,童年受虐或被抛弃的创伤,都会成为生命中强大的潜意识力量。除非我们能觉察和理解旧有的创伤,否则就会发现自己一再重复创伤的模式,包括未满足的需求、愤怒及困惑。虽然灵性生活有许多种疗愈,如恩典、灵恩的复兴、祈祷和仪式。但在系统化的灵性修行中,会自然发展出两种最重要的疗愈。 第一类疗愈出于我们与老师之间发展出的信赖关系。越战中耶稣和佛陀雕像的意象,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疗愈还是可能的。它也提醒我们,疗愈不能只靠自己。内在疗愈的过程必然需要与老师或指导者发展出一种承诺的关系,因为我们最大的痛苦大多来自过去的关系,要通过智慧而自觉的关系才能疗愈这些痛苦。这种关系会变成开启慈悲和自由精神的基础。过去的痛苦和失望让我们陷入孤立和封闭,有智慧的老师能让我们重新学会信任。当我们允许自己最深的恐惧和最糟糕的面向被别人看见和慈悲接纳,就学会了自我接纳。 我们从与老师的信赖的模式,学会信赖他人、自己、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直觉、自己的亲身。这种关系让我们信赖生命本身。教导和老师成为支持我们觉醒的神圣容器(较后面的章节会谈到我们与老师的关系)。 当我们以有系统的觉察练习,开始把觉察和爱的专注力量延伸到各个生活领域时,就会产生另一种疗愈。佛陀谈到在生活的四个基本面向培养觉察力,他称之为四种觉察的基础(四念住)。这四个面向是: 身体和感官的觉察,心和感受的觉察,心智和思想的觉察,管理生命的原则的觉察[梵文称这些原则为法(dharna)或宇宙的定律]。 在这四个领域培养觉察力,是佛教关于洞识和觉醒的所有修行的基础。持续觉察的力量总是能产生疗愈和开放,本书就是教导如何把觉察力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以下是把禅修的专注引进生活的四个面向,以产生疗愈的方法。 身体的疗愈 禅修常以带领我们觉察身体的技术作为开始,这种技术对我们特别重要,因为美国文化一直忽略身体和直觉的生活。詹姆斯.乔伊斯描写过一个角色:“达非先生住在离自己身体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我们当中有许多人也是如此。在禅修中,我们可以慢下来, 安静地坐著,和任何生起的事物同在。带著觉察,我们可以培养一种意愿,向身体经验开放,不与之对抗,真的活在身体中。这样做时, 就能更清楚地感觉到它的快乐和痛苦。我们对此所知不多,因为社会文化教导我们要回避或逃离痛苦。要疗愈身体,就必须探究痛苦。当我们仔细注意身体的疼痛,会发现有几类痛苦。疼痛有时出于适应自己不习惯的坐姿,有时是生病的信号或身体真的有问题,这些疼痛向我们要求直接的回应和疗愈的行动。 禅修中遇到的疼痛大多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情绪、心理及灵性的执著与紧缩,以身体的疼痛表现出来,威尔姆.赖克称之为肌肉的盔甲,是我们在痛苦的情境下,为了避免受到生活中不可免的困难的影响,一再绷紧身体各部位的结果。即使是健康的人舒服地坐著禅修时,也可能会察觉到身体的疼痛。我们坐著不动时, 肩膀、背部、下颔和颈部都可能会痛,以前未发现的肌肉纤维累积的结块,会在我们敞开时浮现。自觉到结块的疼痛时,可能也会注意到每个紧张部位所联结的特定感受、记忆和景象。 当我们逐渐能觉察过去被关闭或忽略的所有部分,身体就会得到疗愈。学会处理这种开放是禅修艺术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开放而尊重的专注力,觉察构成身体经验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发,感觉的觉察,以了解身体真正的状况。我们可以注意呼吸、姿势, 支撑背部、胸部、腹部、骨盆的方式,在这些部位敏锐地感觉到能量的自由流动,或阻止能量流动的紧绷和收缩。 禅修时,试著让任何生起的事物自由地穿透你。让注意力变得非常温和,一层层的紧张会逐渐放松,能量开始流动,因旧疾和创伤而停滞的身体部位将会打开。结块放松、消融时,身体会得到更深层的净化,能量的通道也会打开。随著这种开放,我们有时会经验到强烈的呼吸,有时是自发性的颤动和其他身体感觉。 让你的注意力从表层的“快乐”、“紧张”和“疼痛”进入更深层, 检视常被你压抑的痛苦和不愉快的感觉,以仔细的觉察让各个层次的“疼痛”自然展现。首先,我们可以学会觉察疼痛而不感到紧张,体验和观察身体的各类疼痛——压力、紧绷、刺痛、像针在扎、抽痛和烧灼感, 然后就能注意到“疼痛”的所有层面:核心是烧灼、震动和压力的强烈成分,外层通常是身体的紧绷和收缩,更外层可能是厌恶、愤怒和害怕的情绪,以及思想与态度,如“我希望这件事可以赶快结束”,“如果我觉得痛,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或“生命总是痛苦的”。我们必须觉察所有层次,才能得到疗愈。 每个人在灵性修行中的某个阶段,都需要处理身体的疼痛。对某些人来说,这是长期的课题。就我自己而言,我有过多次深刻的身体解放,那是有机而安详的,但有时也经验到痛苦而强烈的净化,那时会全身颤抖,呼吸变得急促吃力,灼热和火烧的感觉会流遍全身,强烈的情感和影像也会出现,觉得自己好像绞成了一团。留在这个过程中, 身体必定会被大为开启,通常会伴随极大的狂喜和幸福感。无论是温和还是强烈的身体开启,都是长期禅修的常见现象。当你深化身体的修行,重视生起的一切现象,以开放和关爱的觉察留在当下,身体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展现。 禅修也有其他对待身体的态度:禁欲的修行,勇士的训练,征服身体的内在瑜伽。疗愈者有时也会建议用有意识来治疗某些疾病,例如让癌症病患观想自己的白血球是小小的白色武士,将癌细胞刺穿并摧毁。这对某些人有帮助,但对我和像史蒂芬.拉维等致力于疗愈禅修的人而言,我们发现对伤口和疾病倾注慈悲,而非厌恶和攻击,会产生更深的疗愈。无论是单纯的背痛还是严重的疾病, 我们都太常以憎恨的态度对待。以觉察来疗愈的方法,是以慈悲和关爱的专注力,碰触最深层的创伤而产生疗愈。就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需要我们来爱的,并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不完美的人。”有位女学生首次参加密集禅修时,癌症已经蔓延全身。虽然她被告知会在几周内死亡,但仍决定以禅修为治疗工具。她服用极好的中药,针灸,每天进行疗愈禅修。虽然腹部一直因癌症而发热、鼓胀,但她细心照顾免疫系统,又健康地多活了十年。她认为关键在于具有疗愈力量的专注,使癌症停止发展。 对身体进行系统性的专注,可以改变我们与它的整体关系。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身体的节奏和需求。若未以觉察注意自己的身体, 生活就会过于忙碌,而无法感受适当饮食、运作带给身体的愉悦。禅修能帮我们发现自己如何忽略生活中的身体层面,并发现身体的需求。关于忽视身体,可用苏菲教派的智者,也是神圣的愚者纳斯鲁丁的一个故事为例。纳斯鲁丁买了一头驴子,但喂饱它要花许多钱,于是他想出一个计划:在几个星期之内,逐渐减少驴子的食物;最后,他一天只喂驴子一小杯谷物。这计划看起来似乎成功了, 纳斯鲁丁省下一大笔钱。然而不幸的是,那头驴子却死了。纳斯鲁丁在茶馆向朋友谈到这个实验:“真可惜啊!如果那头驴子再活久一点, 或许我就能让它习惯不吃东西了!”忽视或虐待身体是错误的灵性修行。当我们关注身体,就开始重新恢复感受、直觉和生活。发展这种注意力,就能体验感官的疗愈, 眼睛、舌头、耳朵和触觉都会恢复活力。许多人禅修一段时间后都有这种经验。颜色是纯净的,味道是新鲜的,可以感觉双脚踏在土地上, 好像又变回小孩一样。感官的净化使我们体验充满活力的喜悦,以及与当下生活愈来愈亲密的感觉。
回应 2013-05-19 12:39:44 -
现代的灵性市场提供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各种伟大的灵性传承都有许多故事谈到开悟、极乐、神圣的狂喜,以及人类灵性的最高可能性。 在提供给西方人的众多教法中,我们常常最先被这些迷人和超凡的面向所吸引。虽然这些状态有可能实现,而这些状态也确实代表某些教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也是灵性商场的广告伎俩,并不是灵性生活的目的。 归根究底,灵性生活并不是寻求某种超凡状态或特殊能力的历程。事实上,这种追求会让我...
2020-06-21 13:09:01 2人喜欢
现代的灵性市场提供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各种伟大的灵性传承都有许多故事谈到开悟、极乐、神圣的狂喜,以及人类灵性的最高可能性。 在提供给西方人的众多教法中,我们常常最先被这些迷人和超凡的面向所吸引。虽然这些状态有可能实现,而这些状态也确实代表某些教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也是灵性商场的广告伎俩,并不是灵性生活的目的。 归根究底,灵性生活并不是寻求某种超凡状态或特殊能力的历程。事实上,这种追求会让我们迷失自我;若不够小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现代社会的重大失败都会在灵性生活中重现,如野心、物质主义和个体的孤立。 引自 我是否好好爱过 让善的滋味渗透我们的生活
若我们不能去爱,所有灵性教导终将徒劳无功;若我们不能以最朴实平常的方式感到快乐,不能以心彼此接触,不能用心碰触自己被赋予的生命,即使是最超绝的状态和最特别的灵性成就,也都微不足道。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生活。虽然困难,但我们仍要问自己这个重要的间题:“我是否全然活在这条道路上?我是否活得无憾?”好让我们的生命不论结束在哪一天,都可以说:“是的,我已活在心的道路上!” 引自 我是否好好爱过 1.佛教禅修会让人产生一种隔离,二元对立
2.康老教我们拥抱真实的生活
回应 2020-06-21 13:09:01 -
宗教和哲学虽然有其价值,但我们能做的,终究是向奥秘敞开,走上心所伴随的道路,不带有空想,也并非没有困难,而是如佛陀一般,在这地球上,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人性地活着。 我究竟知道什么?我真正的能做什么?最近,每当静下来心来问自己这个问题,总能感受到内心世界一片慌乱。我可以也乐意于向人侃侃而谈《与神对话》谈了什么、奥修说了什么、佛经里讲了什么,可是这些“知道”在他人的否定和自己内心状态的起伏面前就如... (1回应)
2011-06-28 17:00:53 4人喜欢
-
光的喜悦之轮 (公众号:光的喜悦之轮)
多数人的修行是一条由上向下的旅程。从头部的脉轮开始,,最初主要通过心智的带领,钻研、阅读,用大脑来获得理解。 随着修行的深入,你对活在世间的自己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并以崭新而更有智慧的方式来看待事情。 偶尔或常常,你会看见异象、启示和各种深度的觉醒,以为这种洞见就是修行的重点,并对自己新的理解感到满意。 但是,当你回到家之后,一切都结束了。你很快就会发现修行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多少帮助。 在关系中仍然不...2021-08-31 11:00:15 1人喜欢
多数人的修行是一条由上向下的旅程。从头部的脉轮开始,,最初主要通过心智的带领,钻研、阅读,用大脑来获得理解。
随着修行的深入,你对活在世间的自己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并以崭新而更有智慧的方式来看待事情。
偶尔或常常,你会看见异象、启示和各种深度的觉醒,以为这种洞见就是修行的重点,并对自己新的理解感到满意。
但是,当你回到家之后,一切都结束了。你很快就会发现修行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多少帮助。
在关系中仍然不快乐,可以对别人做慈心观,却很难与此时此刻就在眼前的某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前就有的指责、恐惧等痛苦的模式会突然爆发,像以前一样强烈。更可怕的是,你开始更清楚地看到这些模式,却无力改变。原本期待通过修行将家庭的痛苦和世间的困难抛在脑后,结果却发现它们总是如影随形。
有一个男子,他四岁大的女儿几个月前死于一场意外。她死在他驾驶的车中,他因此充满愧疚和悲伤。他辞去工作,将全部时间花在修行上,以获得精神安慰。他说,做这些是为了疗愈自己。
一天,一位上师请他静坐,就只是坐下。五分钟后,他开始流泪;十分钟后,他从啜泣到嚎啕大哭。他终于真正开始悲伤了。
许多人在修行中用强大的心力去压抑痛苦的感受,但在深入的静默中却发现,自己早年的经验痛苦到根本不希望自己出生,不想活在人身之中,他们期望以修行来逃离自己的生活,逃避存在的孤寂,以信仰追求的境界掩盖真实人生的困境。
可是,所谓超越身体、世俗欲望和污浊的想法, 会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去呢?
即使是最成功的修行者,在精进的禅修和深入的洞识之后,都要重新面对生活中的痛苦、恐惧和潜意识。
个人生命的议题冲突是自身最大的痛苦、最深的执著、最巨大的妄想的来源。我们会害怕面对它们,所以会不自觉地以修行来逃避它们。但是当你走上修行的道路,发现自己在十年或十五年的追求之后,仍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人生,以及使自己受限而纠结的根本恐惧和痛苦时,那该有多么失望啊。
修行不会让我们脱离痛苦和困惑,只会让我们了解逃避痛苦无济于事。
来自网络于是,从头部的脉轮转到心的脉轮,你将开始一段漫长而艰苦的历程。
我们的文化认为男人不适合“流露情绪”,而女人也只被允许表现某些情绪。但对许多人来说,恢复对感受的觉察,正是觉醒的关键。
有一个年轻人来自破碎的家庭,他学习让心平静,达到深入的专注。不久,家人过世,他回去面对残破的家庭,帮助每个人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但很快他自己也病倒了。
为了了解自己的状况,他找到一位老师。老师请他述说自己的故事。在他的述说过程中,老师会询问他的感受,他都能以精确的禅修语言加以描述,如“我的呼吸暂停了一会,双手变冷”或“我的胃部紧缩”。
经过数次类似的会谈,最后再问到“你有什么感受”时,一股以前不知道的巨大哀伤和情绪突然涌现,他泪流满面。过去,他能觉察身体和心灵,但在修行中却以这种觉察能量筑起一道墙,不让自己感受到一生经历的痛苦情绪。
此后,他了解自己的修行方式必须包含感受的部分。这些感受是健康的,甚至是必要的,只有一再面对这些感受,多次处理,才能达到平衡而觉察的生活。
修行常会引发强烈的情绪,这牵扯到成长过程中的经验,甚至与累世业习有关。
有一个人修行了五年,却总是不断在修行、人际关系和工作中挣扎。后来,她弟弟因车祸受伤,她回家帮忙,却陷入了与已经离异的父母之间的争执。在车祸前,她父母已有八年时间不曾交谈。
眼看着弟弟徘徊在死亡的边缘,父母的关系也并没有好转。她每天回家探病后,都会在自己的房间里试着打坐。而她每次打坐时,常常为弟弟、父母和自己痛苦流泪。
这天傍晚,她打完坐,红着眼睛走出房间,父母问她怎么了。她不禁痛哭起来,哽咽地谈到家中的巨大痛苦。父母也因此感到羞愧,确实降低了吵架的音量。不久,弟弟病情开始好转,她放心地回到工作中。
这天,她在家中打坐,不禁又泪流满面。但这一次是为她自己:这么多年,她把自己弄得如此孤立,如此刚硬。她的心中升起了对每个人的慈悲。在这次之后,她的修行、人际关系等都渐渐好转。
心的开始,常常始于打开积累一生未曾被承认的创伤:包括来自过去的悲伤、未实现的渴望、一生累积的哀痛。
多数的修行中,很多人都在处理悲伤、愤怒、失落……陷入过往可拍的景象,进入痛苦的历程,面对、整合、全然接纳自己的伤心往事。
因为,心是注定要被打碎的。当我们得到疗愈,被打碎的心才会敞开。强烈的感受、内心深处未说的部分都会出现。而修行就是让它们穿透我们,认识它们,并允许它们自由歌唱。
几乎每一位走在真正修行道路上的人,都会发现深刻的个人疗愈是其中必要的部分。
如果没有痛苦过许多次,修行还没有真正开始。
来自网络在早期的修行中,许多人的身体就像情感一样,只得到表面的注意。在专注心的发展多年后,才发现原来忽略了身体。
当你更全然地关注于自己的情绪,就会发现身体也需要关爱和注意。只用爱和慈悲去观看、理解甚至是感受,仍然是不够的,你必须将修行进一步移向更下方的脉轮。
有一位教授,她参加禅修想寻求平静,她有很多理论知识,但她的身体却无法配合。她一辈子都与一种退化性疾病搏斗着,身体常常感到巨大的痛苦和虚弱。
她期待修行能减去疼痛,好让她继续研究工作。然而,每当她修行时,都会疼痛无比。她无法克服疼痛,经过几次密集的禅修,她的挫折感增加,疼痛也更为严重。
有一天,在几小时充满挫折与疼痛的禅坐之后,她放下了自己的抗拒,以真诚开放的专注,用全然不同的眼光看着这个疼痛。
耗费全部的生命,她想要挣脱这个身体。她恨疼痛,恨她的身体。她终于看到了这一点,不禁痛哭流涕,她竟然如此不爱自己的身体。
这是她修行的转折点。她决定,如果她的任务是用疼痛的身体打坐,她就要以全部的温柔和怜悯对待身体。当她尊重自己的身体,愿意和疼痛一起打坐时,身体开始变得柔软,整个生命也开始改变。
我们在痛苦的情境下,为了避免受到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影响,会一再绷紧身体各部位,形成能量的结块。当我们坐着禅修时,身体的紧缩、情绪、记忆和意向都在其中互相纠缠。
在密集的禅修里,你会体验到一种非常强烈的能量释放状态。比如,头来回摇动,双臂像鸟的翅膀般不由自主地拍打。如果你试着停下来却发现做不到,但渐渐地,动作会逐渐平息,带来数小时的深度放松。
这种自发性的身体释放,是修行中产生的能量遇到阻碍和绷紧而无法流动时造成的现象。也正是这些自发性的动作,我们才会发现因旧疾和创伤而停滞的身体部位,才会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身体的伤害有多深。
每个人在修行的某个阶段,都需要处理身体的疼痛。当我们遇到不断出现的身体疼痛或难受的情绪时,可以把觉察扩展到思想的层次,包括伴随而来的故事和信念。
仔细注意,我们也许会发现某个隐微的信念会使疼痛或情绪持续下去,也许是某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故事,比如“我永远就是这样了”。当我们觉察这样的故事或信念,如实看见它时,这种模式常常就被解开了。
在这个过程中,一层层的紧张会逐渐放松,热度、跳动和振动会自发地通过脊椎,打开淤堵的能量通道,然后散发到体内的每一条神经和每一个细胞中,于是身体就会被大为开启,通常也会伴随极大的狂喜和幸福感。
许多人在修行一段时间后都有这种经验。颜色是纯净的,味道是鲜明的,可以感觉到双脚踏在土地上,好像又变回小孩一样。感官的净化使我们体验充满活力的喜悦,以及与当下生活越来越亲密的感觉。
在一路向下处理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是不可动摇的,可以全然面对人生,以及其中的一切苦难和喜悦,你的心广大到足以包含整个世界。
当我们终于能以平等的心和开放的心智看待恐怖与喜悦、生与死、所有事物的得与失时,就会生起最美丽和深度的平静。
来自网络我们注意感受,发现它们只持续几秒钟;
我们注意思绪,发现它们是短暂的,来了又去;
我们觉察身体,发现它的界线是可参透的。
在这种练习中,我们对孤立的身体和心智的固着感便会开始消融,在意想不到的情形下,会突然发现自己是多么轻松自在。进一部深入时,会经验到与万物和伟大的生命奥秘相连的开阔、欢愉和自由。
你活在错觉和事物的表象中。有一种你不知道的实相,当你了解它时,就会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而当你什么也不是的时候,你就是一切。如此而已。
——by 西藏上师卡鲁仁波切
往期推荐:
回应 2021-08-31 11:00:15
-
生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什么惊人或伟大的事,而是人与人彼 此触动的片刻,是我们以最用心和关怀的方式待人的时刻。这种简单 而深刻的亲密关系是我们都渴望的爱。这些触动和被触动的片刻可以 成为心的道路的基础,它们以最立即和直接的方式发生。特蕾莎修女 (Mother Teresa)这样形容:“在一生当中,我们无法做出伟大的事,只 能以伟大的爱去做微小的事。”
2018-02-01 16:53:48
-
当我们想要好好地爱,并充实的生活时,就会看到自我的依恋和恐惧限制我们的方式,也会看到许多打开心扉的机会。我们是否爱过周遭的人、我们的家人、社区,以及居住其上的地球?我们是否学会了放下?是否学会以恩典、智慧和慈悲度过生命中的变化? 放下,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变迁中走过人生、会为我们带来成熟的灵性生命。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爱与放下其实是同一件事。两者都不求拥有,都让我们碰触到变动生命中的每个片刻,无论接...
2015-03-13 13:07:54
当我们想要好好地爱,并充实的生活时,就会看到自我的依恋和恐惧限制我们的方式,也会看到许多打开心扉的机会。我们是否爱过周遭的人、我们的家人、社区,以及居住其上的地球?我们是否学会了放下?是否学会以恩典、智慧和慈悲度过生命中的变化? 放下,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变迁中走过人生、会为我们带来成熟的灵性生命。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爱与放下其实是同一件事。两者都不求拥有,都让我们碰触到变动生命中的每个片刻,无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都让我们全然活在当下。 全然去爱和好好生活,需要我们最终能体认自己并未占有或拥有任何东西,包括我们的家、车子、所爱的人,甚至我们的身体。灵性的喜悦和智慧并不是来自拥有,而是来自开放的能力、全然地去爱、在生活中自由前进。
回应 2015-03-13 13:07:54
-
Summer Chan (多读书)
学生的理想化信念加上老师个人的问题,就会产生古老童话《皇帝的新衣》所描述的现象。 问题为何发生 267 一般来说,这些问题起于灵性会忽视或否认我们自身的人性。 移情与投射 270 在灵性的浪漫倾向中,我们会把老师想象成自己想要的人,而不是看见他们的人性。 老师四周可能围绕许多仰慕他的信徒,却没有同侪,没有人可以让他开放而诚实地谈话。老师没有什么私生活,总是为团体的灵性需求尽责,常常扮演结合母亲、父亲、告解神...2022-03-06 16:37:54
学生的理想化信念加上老师个人的问题,就会产生古老童话《皇帝的新衣》所描述的现象。
问题为何发生 267
一般来说,这些问题起于灵性会忽视或否认我们自身的人性。
移情与投射 270
在灵性的浪漫倾向中,我们会把老师想象成自己想要的人,而不是看见他们的人性。
老师四周可能围绕许多仰慕他的信徒,却没有同侪,没有人可以让他开放而诚实地谈话。老师没有什么私生活,总是为团体的灵性需求尽责,常常扮演结合母亲、父亲、告解神甫、疗愈者、管理者、大师、顾问等角色。很少人了解老师在他的角色中有多么孤立,这种情形在只有单一领导者的团体中更为明显。一段时间后,老师自身未满足的需求和未解决的问题就会出现,并在团体中蔓延。
如何处理老师与团体的问题 272
诚实询问
如果学生激烈地宣扬“唯一的道路”,通常表示其中有自己也不知道的不安全感,其下常有巨大而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恐惧或怀疑。
宽恕的空间 277
当我们看清内心、看见自己不能宽恕什么时,就表示我们相信犯错的人与我们不同。可是,犯错者的困惑、恐惧和痛苦,真的与我们的不同吗?
冥想:反省自己修行方式的阴影 280
每一种教导会产生其近敌——就是此教导最容易被误用或误解的方式。花一些时间反省自己选择的修行方式有什么优点和限制,是非常有用的。
着重身体的修行方法如哈达瑜伽,可能会以身体的完美取代心的觉醒。
请记住,这些方法本身并没有任何错误,它们只是开启和觉醒的工具,有可能被善加利用,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误用。随着你在自身灵性生活中中的成熟,就能为自己的修行方法负起责任;以智慧反省你在什么地方陷入纠结,你需要什么,才能在生活的每一个范畴都得到自由。
回应 2022-03-06 16:37:5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Bantam (1993)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張老師文化 (2008年03月05日)8.8分 5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那些美好的封面哟…… (飞客流依)
- 自如书系【灵修体悟】 (一合)
- 超个人心理学读书会 (野兽爱智慧)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封面之“花”样年华1 (四教234)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踏上心灵幽径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明月隐山 2009-06-14 21:04:28
没想到会花那么长时间
0 有用 荒木 2014-03-28 10:17:31
禅修的入门书,冥想与南传佛教的结合。
0 有用 padma 2011-02-20 12:21:01
着重讨论了内观、对上师的信任、团体的问题等等,十分有帮助。
0 有用 hunter 2014-07-31 11:53:45
修行路上一读再读的经典。
2 有用 孙珍妮 2019-12-25 17:28:08
中国的禅宗三祖教导说:‘当我们对不完美不会感到焦虑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开悟和完整。’身体并不完美,心灵也不完美,我们的感受与关系当然也不完美。所谓不会对不完美感到焦虑,这种了解能带来完整与真正的喜悦。感受每一份感觉,安居在身体中,并认识真正的自由
0 有用 FuZhen在冥读运 2022-05-05 23:09:37
【挑战100天阅读33本书】第23本,这本书简直太好了!与万物亲密 这是不需要理由的自由和快乐 是我们带给每一刻,每一次相会的礼物。
0 有用 言若 2022-05-02 10:12:10
一本非常真诚、非常全面的禅修指南,不仅阐述正面的帮助,也会说明可能的负面影响。
0 有用 大橘 2022-04-23 22:40:34
心理学家/僧人的诚恳禅修指南
0 有用 kisschick 2022-04-03 16:40:39
非常清晰地阐述了心理咨询和灵性成长的关系,温暖而治愈的笔触
0 有用 奇虎行者 2022-03-18 12:36:58
灵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