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培文
副标题: 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出版年: 2010-3-1
页数: 387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
ISBN: 9787301169445
内容简介 · · · · · ·
作为“新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告别50—70年代的革命实践而进行文化“新启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模式构成了近三十年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六十年乃至整个20世纪历史的基本认知装置。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使得如何评价这一认知装置变成了知识界的关键分歧所在。本书从探讨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根”思潮、“文化热”、“重写文学史”思潮、“纯文学”实践等6个文学与文化思潮着手,试图对80年代整体思想状况进行一番知识社会学考察。对每一思潮,不仅在新的历史视野中重构其基本历史轮廓和复杂脉络,更从叙事形态、知识构成与话语机制等不同层面重新解读其核心历史文本,尤其关注“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这种研究的两个基本特色:一是跨学科视野,以文学文本为主,但扩大到美学、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领域,力...
作为“新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告别50—70年代的革命实践而进行文化“新启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模式构成了近三十年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六十年乃至整个20世纪历史的基本认知装置。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使得如何评价这一认知装置变成了知识界的关键分歧所在。本书从探讨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根”思潮、“文化热”、“重写文学史”思潮、“纯文学”实践等6个文学与文化思潮着手,试图对80年代整体思想状况进行一番知识社会学考察。对每一思潮,不仅在新的历史视野中重构其基本历史轮廓和复杂脉络,更从叙事形态、知识构成与话语机制等不同层面重新解读其核心历史文本,尤其关注“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这种研究的两个基本特色:一是跨学科视野,以文学文本为主,但扩大到美学、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领域,力图把80年代思潮作为具有“共振性”的文化场域来加以把握;另一则是全球视野与中国问题的结合,从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整体历史视野中揭示出80年代中国文化实践的不同面向,及其与90年代以来“全球化”现实间的关联。由此,本书希望在批判性地反思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描画80年代文化地图,以作为推进现实思考的参照。
“新启蒙”知识档案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贺桂梅,1970年生于湖北。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博土论文《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2000年留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2004年被聘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20世纪文学、思想研究。已出版著述《批评的增长与危机——90年代文学批评研究》(1999)、《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2003)、《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2005)、《历史与现实之间》(2008),另参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钱理群主编,2002)、《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主编,2005)等;并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相关研究领域论文多篇。
目录 · · · · · ·
一、80年代研究的历史视角与知识社会学
二、“新时期”意识的由来:一组意识形态框架
三、全球视野中的70—80年代转折与中国
四、”文化”与“现代化”:“五四”传统与“现代化范式”
五、80年代人文思潮的知识谱系考察
· · · · · · (更多)
一、80年代研究的历史视角与知识社会学
二、“新时期”意识的由来:一组意识形态框架
三、全球视野中的70—80年代转折与中国
四、”文化”与“现代化”:“五四”传统与“现代化范式”
五、80年代人文思潮的知识谱系考察
第一章 “回到19世纪”——人道主义思潮
一、引论:人道主义、“五四”与“19世纪的幽灵”
二、青年马克思或黑格尔:“异化”论与历史叙事
三、“人性论”、家国书写和19世纪浪漫派文学
四、康德的阴影下:主体论、美学和革命
五、作为话语事件的“文学主体性”论争
结语:19世纪、知识分子与第三世界革命
第二章 “现代派”与先锋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一、作为冷战禁忌的“现代派”
二、“黄(灰)皮书”、“地下文学”与同步的60年代
三、“欠发达的现代主义”和现代性主体的悖论
四、先锋小说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
结语:第三世界先锋派的主体性
第三章 “跨越文化断裂带”——“寻根”思潮
一、寻根思潮:一个简单的轮廓
二、“寻根”意识的发生:“乡村”与“中国”的耦合
三、序曲或语境:“废墟”侧旁的民族想象
四、“活的传统”:寻找“非规范”文化
五、知识谱系:美学、考古与民族史叙事
六、文本:话语冲突的场域
结语:民族主义话语的冲突与耦合
第四章 现代化叙事与“韦伯的幽灵”——“文化热”
一、三个知识群体和三种思想动向
二、三个文本与三个“故事”
三、文化热、“五四”传统与“现代化理论”
四、“韦伯的幽灵”:文化主义及其变形
结语:超越80年代文化意识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思潮
一、80年代文化场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论
二、“文学”与文化政治
三、“20世纪”与现代化叙事
四、“中国”与全球化想象
五、编史学上的“现代化范式”及其全球语境
六、现代文学学科:新体制、新学人、新范式
结语:“80年代学术的一个象征”
第六章 “纯文学”的知识谱系——文学的去/再政治化实践
一、引论:“文学性”如何作为问题
二、美学谱系:“诗化哲学”
三、文学理论谱系:转向语言
四、现代文学经典谱系:“重写文学史”
结语:“纯文学”的自我批判
结语 重建批判知识与批判主体
一、“新时期”与50—70年代、新启蒙范式与 第三世界批评
二、“全球化”时代的批判思想
三、创造新的批判语言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70-80年代的历史转型,不仅是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同样存在着一个中国人对于其所生活其间的空间体认方式的剧烈变迁。那种由冷战格局所划分的世界空间,那种被锁闭在单一民族国家之内的历史体验打破了,而一个敞开的、似乎代表着无限希望与未来的“西方”的出现,在重组着人们关于世界空间的想象与体认方式。而这种体认,与19世纪后期乃至20世纪70-80年代之交的西方一样,是一种时空压缩的体验,即一种在单一民族国家内部体验“全球化”时所感受的那种“结构性的空缺”。这种因政治经济导致的空间变迁,也就并非不可能回馈为一种美学上的反应。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不仅60-70年代的“黄皮书”及其散播是中国在全球空间格局中位置错动的表现,在其影响下出现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实践,亦可视为对这种空间错动的一种美学反应。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黄皮书”“地下文学”与全球同步的60年代 155 -
或许更为直接的表述是: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话语从来就不仅仅是为了“解放”人,而是为了重新将人组织到现代社会的制度性关系体制当中。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化的表述方式,这种人道主义话语总是只强调其作为“解放者”的一面,而策略性地隐瞒起其所构建的“秩序”的一面。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人性论”、家国书写和19世纪浪漫派文学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新启蒙”知识档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新启蒙”知识档案"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革命/叙述 8.4
-
- 转折的时代 8.5
-
- 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 8.1
-
- 社会主义与“自然” 8.9
-
- “50-70年代文学”研究读本 9.9
-
- 问题与方法 8.9
-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 8.3
-
- 思想中国 9.4
-
- 左翼文学的时代 8.5
-
- 当代文学的概念 9.4
“新启蒙”知识档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李静:80年代的“批判力”如何生成——评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第2版)》

永不泯灭的文化气息,以一种不断进化的呼吸延续至今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9.1分 32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史之研究 (南池子)
- 培文书坊 (培文书坊(北京大学出版社))
- 八 〇 年 代 (嗑瓜子de兔子)
- 赵月枝-人文社科类推荐 (SeeM)
- 当我念完四年中文系还是想读的专业书 (大颗枇杷)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新启蒙”知识档案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攸川 2010-08-03 13:03:19
破除意识形态神话的开始 就是拆解一组同构的二项对立
9 有用 苦琴酒 2020-11-12 09:15:25
这个“档案”不是“光荣档案”而是“罪行档案”。之前不知道贺原来是位隐藏的硬核新左,观点如此一边倒。然而今天再去读时立刻回冒出的问题是:如果说“新启蒙”意识形态是对五四的拟制,那么“新左”又是对什么的拟制?答案不言自明地当然是马列主义,但关键在于,这种拟制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哪些亡灵来助阵,借用了何种名字、口号和衣服,演出了世界历史怎样的“全新”场面?/谈韦伯的部分没有正面去分析... 这个“档案”不是“光荣档案”而是“罪行档案”。之前不知道贺原来是位隐藏的硬核新左,观点如此一边倒。然而今天再去读时立刻回冒出的问题是:如果说“新启蒙”意识形态是对五四的拟制,那么“新左”又是对什么的拟制?答案不言自明地当然是马列主义,但关键在于,这种拟制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哪些亡灵来助阵,借用了何种名字、口号和衣服,演出了世界历史怎样的“全新”场面?/谈韦伯的部分没有正面去分析该问题的集大成之苏国勋的文本,不知道是与叙事难以整合,还是嫌影响不够。 (展开)
2 有用 夏天的小灰 2017-08-24 23:28:21
半个多月终于读完了这本书。用文化研究和全球化理论对八十年代做了一次新的审视。对八十年代的六个重要思潮做了详细的谱系学梳理。涉及的材料很多,许多观点都很有启发性,然而最后重新归结到一种现代/传统、中国/世界等等这样的二元对立上又有些不是很赞同。有些地方没看懂,不知道该这么写报告。
3 有用 陌北 2011-04-09 22:50:16
我很想知道她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39 有用 大黄 2013-08-21 00:08:10
中文系的人都该读下贺桂梅的几本书,并对八十年代的语境加以了解反思,这门学科的理论、问题意识里夹杂了太多那个特定年代的东西,和古今中西都相似却都不通,抱着那些破玩意儿不放,难免变得浮泛扯淡或者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