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名著珍藏版
原作名: Mao: A Biography
译者: 何宇光 / 刘加英
出版年: 2010-8
页数: 545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
ISBN: 9787300126210
内容简介 · · · · · ·
应该怎样认识毛泽东?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位独一无二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也是一位颇有文采的诗人。我们承认人无完人,但在一味指责他的过失之前,我们必须正视他为中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必须足够客观地看待他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这本《毛泽东传》,由西方著名学者兼记者罗斯·特里尔撰写,用相对真实客观的史料还原了毛泽东的一生,并侧重于探寻毛泽东的个人性格与心理特征,力图精准到历史的每个角度和时间,理解这位不朽人物的每一次决断乃至彷徨。
在本书中,作者罗斯·特里尔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故而本书成为了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
应该怎样认识毛泽东?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位独一无二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也是一位颇有文采的诗人。我们承认人无完人,但在一味指责他的过失之前,我们必须正视他为中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必须足够客观地看待他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这本《毛泽东传》,由西方著名学者兼记者罗斯·特里尔撰写,用相对真实客观的史料还原了毛泽东的一生,并侧重于探寻毛泽东的个人性格与心理特征,力图精准到历史的每个角度和时间,理解这位不朽人物的每一次决断乃至彷徨。
在本书中,作者罗斯·特里尔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故而本书成为了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书中配有大量历史资料图片、珍贵的旧照片以及毛泽东的诗歌或书信手迹,使历史以真切可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毛泽东传的创作者
· · · · · ·
-
罗斯·特里尔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193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96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得历史政治科学一级荣誉学位,后来他获得奖学金去哈佛大学深造,并于1970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他的老师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等。
特里尔已出版数十部著作,其中大部分有关中国。1980年《毛泽东传》出版,随即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保加利亚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希伯来文等,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译介到中国以来,畅销一百八十万册。
特里尔获得了美国重要的两项新闻奖,即美国国家杂志优秀报道奖和乔治·伯克纪念奖的最佳杂志报道奖。
近年来,特里尔担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客座教授,2008年被任命为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公共政策学者。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童年(1893—1910)
第二章 为何求知
第三章 北京和上海的广阔世界
第四章 组织工作
第五章 斗争
第六章 把握未来
第七章 抗日
第八章 圣人
第九章 即将成熟的桃子
第十章 “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
第十一章 改造
第十二章 建设
第十三章 怀疑
第十四章 修补体制
第十五章 俄国以及俄国之外
第十六章 退却
第十七章 乌托邦的愤怒
第十八章 高枝交易
第十九章 尼克松
第二十章 破碎的幻梦
第二十一章 飞镝即将坠落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毛泽东坚信过去的美景可以再现于未来,这激起了他最初的政治雄心。他的独特兴趣在于历史是如何演进的。他认为理想和非凡人物的坚强意志是历史的关键所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97页 -
在外表上,毛泽东此刻透露出足智多谋——对有些见过他的人来说可谓城府很深—正是这种足智多谋把他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举止老练深沉,目光和微笑让人难以捉摸。 毛泽东内心的刚毅掩藏在一些人称之为女人气的沉默寡言中。美国人克莱尔和威廉·班德曾说:“遗憾的是,我们注意到毛泽东外表上的女人气质。” “一个高大而令人生畏的身材缓步向我们走来,高声向我们问好。一双女人般的柔软的手握住我的手。……他黝黑的国字大脸表情深不可测,天庭饱满,嘴唇则女性化。不管怎么说,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 “实际上,我对他的女性气质和阴郁情绪感到讨厌。一种本能的厌恶从我内心涌起……” 正如斯诺一开始就发现毛泽东是“奇异人物”一样,史沫特莱不久就领悟到至关重要的一点:毛泽东不再是一望便知的一本打开的书。他正在逐步变成圣人,只有圣人才会神秘莫测且无拘无束。 在延安,我们看到毛泽东正处在他事业的中期。他的目光已经脱离过去的战场,他统治了中国的部分地区。他开始把自己看作是下一位中国的统治者。作为一位40多岁的人,他要随心所欲地做事。 毛泽东的身上开始显露出一种主宰的风骨。 急不可耐的表情已不复存在,他的眼睛亦不再在银盆似的脸庞上闪烁,而是开始显出一种释迎牟尼式的稳重。 毛泽东的个性由诸种不可调和的色彩组成。尽管他领导着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他还是喜欢长时间地独处,只是偶尔才与大家相处。他并不关心—也可能是没有注意到—人们在其他场合是否会议论他。 处于中共领导人的地位,毛泽东处事泰然自若,独具风格,自成一体。 在这个团体中,军人只能留短发,毛泽东却任意留着音乐家般的头发。抽烟和起晚床被认为是违反纪律的表现,可是毛泽东抽起烟来就像烟囱冒烟,而且正午之前很少起床。尽管统率着军队,他敬起礼来总是心不在焉地比画一下,走起路来则拖沓着步子像个农夫。 在他的文章中,毛泽东说任何形式的批评都应该是温和的有节制的。但是,他有时却大发其火,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八章 圣人(1936—1945)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毛泽东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毛泽东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毛泽东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41 条 )






论坛 · · · · · ·
手里有一本港版无删减的,需要的私我 | 来自ehsan | 2 回应 | 2025-03-29 13:49:01 |
这本书里的毛泽东不可能建立一个国家 | 来自动感光波 | 2 回应 | 2025-03-15 19:46:43 |
出潘佐夫繁体 | 来自YQC | 2 回应 | 2025-02-19 08:18:00 |
为啥说教员是半知识分子 | 来自逆风行辶 | 7 回应 | 2024-12-30 09:17:29 |
读到338页感觉越来越读不下去了。 | 来自.jcc | 2024-10-07 22:17:5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8.6分 36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7.9分 8940人读过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7.9分 972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8.2分 13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人大出版 vs 豆瓣阅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LIST笔记本 (恋秋一族茶颜酱)
- 传记·回忆录·口述史 (魏小河)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毛泽东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142 有用 星云 2021-04-19 22:41:58
这么高的评分真不知道哪里来的,作者只会着眼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忽略重要时期的重要事件,偏偏还只想着揣测伟人做事的背后逻辑,你能揣测的了,你狗日的成伟人了
545 有用 洛梦蝶 2015-02-09 10:18:37
鬼佬写中国政治人物就一定理中客?我看未必,特里尔这本书的出发点的确是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本朝太祖,也竭力避免意识形态的干扰,试图深入内心、挖掘太祖成功及失败的经验,偏执而浪漫的性格,追求形而上却背离现实等复杂层面的根源,然而与舆论众口一词的称赞不同,我看到的是视大量已公开的档案于无物,乐于堆砌琐碎的二手材料,执着于细枝末节,甚至生硬套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缺乏富于洞察力的建构,形成清晰的逻辑脉络去... 鬼佬写中国政治人物就一定理中客?我看未必,特里尔这本书的出发点的确是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本朝太祖,也竭力避免意识形态的干扰,试图深入内心、挖掘太祖成功及失败的经验,偏执而浪漫的性格,追求形而上却背离现实等复杂层面的根源,然而与舆论众口一词的称赞不同,我看到的是视大量已公开的档案于无物,乐于堆砌琐碎的二手材料,执着于细枝末节,甚至生硬套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缺乏富于洞察力的建构,形成清晰的逻辑脉络去解释太祖从国内战争到建国后的种种行为根本原因在哪,所谓“虎”性和“猴”性的两分太笼统,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缺乏深入的剖析,却纠缠于私生活的旁枝末节。整体来说,是失败的。翻译上只能说不过不失,甚至依然带有翻译腔的痕迹,当然造成文本逻辑的混乱并不排除有审查删节的因素,但就这个译本而言,水平也就是如此而已了 (展开)
121 有用 方来 2020-02-16 17:32:41
毛主席的一生是一部史诗,但这本书不是。书中主观评述过多,客观叙述相对太少,一个外国作者就好像一个外人站在一栋房子外,隔着门窗和帘子隐隐约约地观察房子里的人,自己去主观解读和猜测。至于外国人写的是否更客观公正至少从这本书看我觉得不一定,确定的是能感到这位洋作者在书中的傲慢与偏见。
146 有用 烈火燎原 2020-06-26 14:52:42
表面客观,暗地里不断贬低毛泽东。看了三分之二实在看不下去了。
115 有用 阿尔达的星空 2020-04-05 06:13:16
很失望,不明白这种水平的书怎么成为经典。建国前的部分细节的缺失、逻辑不通,可以说是删节的问题。但是大量用“有一天”、“有一次”举例,让我怀疑作者作为一个学者的专业程度。对毛泽东所谓“虎性”和“猴性”的分析,怎么看都像是作者意淫出来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建国后的部分稍好,但是专注于“斗争”,而对毛领导集体如何在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里给新中国杀出一条血路,和对国际关系的权衡与谋略,叙述少得可怜,看不出毛... 很失望,不明白这种水平的书怎么成为经典。建国前的部分细节的缺失、逻辑不通,可以说是删节的问题。但是大量用“有一天”、“有一次”举例,让我怀疑作者作为一个学者的专业程度。对毛泽东所谓“虎性”和“猴性”的分析,怎么看都像是作者意淫出来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建国后的部分稍好,但是专注于“斗争”,而对毛领导集体如何在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里给新中国杀出一条血路,和对国际关系的权衡与谋略,叙述少得可怜,看不出毛有什么过人之处,还是读一读基辛格的《论中国》吧,水平比这本高得多。通过琐碎的八卦放大毛的错误,对他的成就却避而不谈,可以窥见作者对毛是什么态度,然而终究是蚍蜉撼树而已。好处就是,梳理了一下毛的一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以及强调了毛是一个鲜活的有缺点的人,也正因如此,才显示出他的了不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