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原作名: 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译者: 何帆
出版年: 2011-7
页数: 356
定价: 3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1188736
内容简介 · · · · · ·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批评官员的尺度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关于作者:
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1927年3月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学院。曾任《纽约时报》周日版编辑(1948-1952)、驻华盛顿司法事务报道记者(1955-1964)、伦敦记者站主任(1965-1972)、专栏作者(1969-2001),目前是《纽约书评》专栏作者。1955年、1963年两度获普利策奖。刘易斯曾在哈佛大学执教(1974-1989),并自1982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麦迪逊讲席”教授,讲授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著有《吉迪恩的号角》(Gideon’s Trumpet)、《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国革命》(Portrait of a Decade: The Second American Revolution)、《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
关于作者:
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1927年3月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学院。曾任《纽约时报》周日版编辑(1948-1952)、驻华盛顿司法事务报道记者(1955-1964)、伦敦记者站主任(1965-1972)、专栏作者(1969-2001),目前是《纽约书评》专栏作者。1955年、1963年两度获普利策奖。刘易斯曾在哈佛大学执教(1974-1989),并自1982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麦迪逊讲席”教授,讲授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著有《吉迪恩的号角》(Gideon’s Trumpet)、《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国革命》(Portrait of a Decade: The Second American Revolution)、《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刘易斯的妻子是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玛格丽特•马歇尔,两人现居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关于译者:
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法律出版社,2010)、《刑事没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基本思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译有《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上海三联,2010)、《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上海三联,2009)、《玩转民主:美国大法官眼中的司法与民意》(法律出版社,2011)。主编有“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传记译丛”。曾为《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看历史》杂志专栏作者。
译者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frankhe/
目录 · · · · · ·
致 谢
第一章 “关注他们的呐喊”
第二章 蒙哥马利的反击
第三章 南方的忧伤
第四章 初审失利
第五章 媒体噤声
第六章 自由的含义
第七章 言者有罪
第八章 “人生就是一场实验”
第九章 伟大的异议者
第十章 “三天过去了,共和国安然无恙!”
第十一章 向最高法院进军
第十二章 “永远都不是时候”
第十三章 最高司法殿堂上的交锋
第十四章 批评官员的自由
第十五章 “这是值得当街起舞的时刻”
第十六章 判决背后的纷争
第十七章 连锁反应
第十八章 “舞已结束”
第十九章 重绘蓝图?
第二十章 乐观主义者
判例索引
· · · · · · (收起)
喜欢读"批评官员的尺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批评官员的尺度"的人也喜欢 · · · · · ·
批评官员的尺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3 条 )
论坛 · · · · · ·
阅读交流群 | 来自free | 2 回应 | 2024-08-20 11:35:45 |
请问北大出版社新版和旧版有什么区别。有没有删减? | 来自wangss | 2024-05-01 15:33:18 | |
这本书是对案例的评论吗? | 来自momo | 2022-09-21 11:20:10 | |
有关本书案例“《好色客》诉福尔韦尔案”的疑问 | 来自讲不清楚 | 4 回应 | 2021-10-18 14:05:27 |
这本书的中文版有删改吗? | 来自杰西 | 1 回应 | 2021-08-02 19:25:4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Vintage (1992)8.8分 84人读过
-
商周 (1999)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
Random House (1991)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DZ (2011)暂无评分 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1 (default:)
- 刘瑜老师《美国的民主》课程里推荐的书目 (李文思顿)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豆瓣8分以上优质图书 (howhaty)
- 刘苏里历年推荐书目(2006-2012) (Altynbekov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批评官员的尺度的评论:
feed: rss 2.0
190 有用 danyboy 2013-09-26 14:40:40
掩卷略思,仿佛食淮南之橘。该案个中委曲及深远影响,自然毋庸赘言。但这一切建立在如作者在篇尾所说的美国的“乐观主义”之上,亦即官民法的良性互动。而在我朝,看不到如此局面。官对民,民对官与法,都有着近乎完美的道德、素质期待,这种期待如不能实现,则必陷入纷争动乱,将对方和自己分别置于天平的两个极端。
22 有用 7酱™ 2012-04-06 23:00:28
允许空气中充满不和谐的声音,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力量的象征。译者在前言中对我国现状的阐述也非常精彩有力。
56 有用 阿鹊 2018-11-11 16:18:53
四星半 第十八章的"地产名人唐纳德·特朗普"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9 有用 方淏泽 2020-08-04 09:42:24
读时心潮澎湃,读毕如饮甘霖。许多观点实为十分浅显的道理,但如今能够理解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12 有用 姬长安 2014-03-25 18:51:53
若制度不先进,则批评无意义
0 有用 Angelvinde 2024-11-19 20:12:25 北京
好难看(看懂),太多英译名字了,太多法案了。
0 有用 祝麓 2024-11-19 19:08:28 四川
读史明智。 书名虽然是评价官员的尺度,实际也发散到了私人言论自由,不仅是对政府的。 其实沙利文案,最根本的是一部分更有权利的人用法律当武器,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权利的白人,打压黑人)如果不能防止坏人继续作恶,不正义的事情还会卷土重来。 但怎么样才能让好人不受委屈,好像真的很难做到绝对的正义。 其实大法官的存在也是有局限性的吧,人类思想的局限性。不知道算不算公平。就像急诊病人都希望遇到优秀的有同... 读史明智。 书名虽然是评价官员的尺度,实际也发散到了私人言论自由,不仅是对政府的。 其实沙利文案,最根本的是一部分更有权利的人用法律当武器,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权利的白人,打压黑人)如果不能防止坏人继续作恶,不正义的事情还会卷土重来。 但怎么样才能让好人不受委屈,好像真的很难做到绝对的正义。 其实大法官的存在也是有局限性的吧,人类思想的局限性。不知道算不算公平。就像急诊病人都希望遇到优秀的有同理心的外科医生。 “如果有言论审核,也应该是人民审核政府,而不是政府审核人民。” 所以,美国不是政党的美国,一部分人也在为保持人民的国家而奋斗。 但哪里有制度,哪里就有犯罪。 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波澜起伏的,但希望总体趋势是向上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气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已。 (展开)
0 有用 玉麒麟宋哪吒 2024-11-19 18:50:45 江苏
一个案件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
0 有用 空空 2024-11-18 15:57:04 辽宁
虽然美国的第一宪法修正案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有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但事实上,在今天的美国社会中正在运行和对外输出的言论自由体系才仅仅运行了五六十年。对今天而言似乎耳熟能详的这个民主象征却是美国人民经过一百七八十年的不断抗争才争取到的。而且现在的体系依然似是而非,如果一个普通人胆敢公开批评大公司大企业大富豪,很大可能会被以诽谤罪起诉并被罚到破产。所以,繁花似锦不是天生天赐的,更不是一尘不染的。愿我们一起睁... 虽然美国的第一宪法修正案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有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但事实上,在今天的美国社会中正在运行和对外输出的言论自由体系才仅仅运行了五六十年。对今天而言似乎耳熟能详的这个民主象征却是美国人民经过一百七八十年的不断抗争才争取到的。而且现在的体系依然似是而非,如果一个普通人胆敢公开批评大公司大企业大富豪,很大可能会被以诽谤罪起诉并被罚到破产。所以,繁花似锦不是天生天赐的,更不是一尘不染的。愿我们一起睁开眼去看去了解“听说中的”那个大洋彼岸的真实一面。 (展开)
0 有用 冰开水 2024-11-17 22:39:39 广东
此书不仅介绍了一个案例,也介绍了一段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种族平等的历史。不仅强调了“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也揭露了“若自由无约束,则自由无意义”。虽然对判例法国家的诉讼规则不熟悉,但韦克斯勒力挽狂澜最终使最高法院重审案件且九位大法官达成一致意见撤销原判,足见其优秀的专业能力。这个案件确实典型意义很多,特别是对于处理信访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