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此书首版,乃黄山书社于1987年4月出的那个版本,贵州人民出版社此书系新版。
此书是作者整理了陈寅恪老的笔记而成。它虽然不能把陈老师的精彩论述,一一如实地反映出来,但我想这部笔记的发表,对于研究陈老师在近代史学上地位与贡献,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将能起到它的作用。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第十一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二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段转变的关系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第十六篇 ...
此书首版,乃黄山书社于1987年4月出的那个版本,贵州人民出版社此书系新版。
此书是作者整理了陈寅恪老的笔记而成。它虽然不能把陈老师的精彩论述,一一如实地反映出来,但我想这部笔记的发表,对于研究陈老师在近代史学上地位与贡献,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将能起到它的作用。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第十一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二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段转变的关系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附乡兵)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的沟通
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题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的创作者 · · · · · ·
-
万绳楠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万绳楠,1923年生,江西南昌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42年国立十三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6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师从清华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1948年毕业,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毕业后即弃笔从戎,参加革命。解放后先后任教于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系安徽大学历史系创办者之一。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稿》、《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等,并据1940年代末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开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课程笔记,整理成《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
目录 · · · · · ·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 · · · · · (更多)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第十一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第十二篇 梁陈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级转变的关系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第十九篇 宇文代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附乡兵)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的沟通
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题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不同处在于: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情家的信徒:魏皇室谁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家的族魏、晋的兴亡递炮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
儒家豪族服膺的是儒家的名教。之所以重孝,是因为根据儒家的教义,修身治家的道徳方法,亦适用于治国平天下。所谓“国身通一”、“求忠臣于孝子之了是也。名教之大者莫若君臣,孝于亲才能忠于君。因此,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族乡里就成了儒家豪族人物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在两汉的征辟制度下,以仁孝礼让著称于乡里,是人仕的途径。取士与上孝礼让或者说与徳的结合,遂使名教成为豪族屡世必须奉行的圭桌与赖以自豪的门第的标志。豪族往往就是儒门。 再说魏统治者的社会阶级。 魏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与晋不同。魏统治者曹氏出身于寒族,且与阉宦有关曹操的崇尚与政策即由他的阶级出身决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的人也喜欢 · · · · · ·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0 条 )
-
思无邪 (生而为人是最大的苦与最深的罪)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民族问题,二是阶级问题。魏晋及南朝(六朝)以阶级问题为主,民族问题为副;十六国北朝以民族问题为主,阶级问题为副。 (一) 魏晋南朝(六朝)与阶级问题 曹魏为寒族所建的王朝,崇尚法家,为东汉以来的儒家大族阶级所取代而为西晋。蜀汉的统治阶级与曹魏相似。而孙吴的统治阶级为江东的强宗大族与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合力所建,与西晋相似。 永嘉南渡,对于南朝政权形态有着极大影响...2017-12-27 22:57:16 19人喜欢
-
像陈寅恪、黄仁宇这种大家分析历史时,总是会跳脱出对于某个人的能力的评价,而是关注于所代表阶级、社会发展需求等宏观问题的矛盾点,分析历史的必然性。 曹操即使是个妒才的人,也要广纳人才;碍于对立面阶层是以儒家思想编织起的庞大豪族,他只能选择法家,以严明的刑罚构建起他的统治系统。而这又必然会触犯骄奢豪族的利益,他们之中也就必然会诞生一个领头人。因此,没有司马懿也会有诸葛懿、令狐懿,代表儒家豪族,将魏朝...
2020-02-10 21:02:31 4人喜欢
-
-
肉师傅 (纵享丝滑)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层是不同的。不同处在于:河内司马氏为地方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2014-01-20 12:39:10
论坛 · · · · · ·
光是书的质感已叫人称道,更不要提内容了 | 来自林翼 | 5 回应 | 2024-05-25 15:45:11 |
桃花源 | 来自Cassie | 2020-11-15 12:55:12 | |
买哪个出版社的呢 | 来自丨執著丨 | 2018-10-04 14:02:05 | |
Oh1k.. 6drh | 来自Riesling | 2018-07-19 08:15:2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9.2分 1001人读过
-
黄山书社 (1987)9.1分 458人读过
-
知書房 (1995)8.7分 21人读过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暂无评分 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台北大学历史系隋唐五代史的授课计划表 (汤圆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的评论:
feed: rss 2.0
160 有用 zitsunari 2008-04-25 11:56:05
先生所论米道、桃源诸事,皆有发明。万氏文笔固使人厌,其尤可恨者,“前言”谓先生之学术“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转变”,实荒谬绝伦,可不复言。 080416-080425
66 有用 神威 2013-08-02 12:27:15
修行98th,算是全集补遗,失之过浅。金明馆丛稿首编言魏武与袁绍之争是阉宦门第与高门士族之争,此书中已经默默修正为寒门与高门士族之争,此处大善,而苻坚伐东晋合情合理一事陈公依然执着坚守,我颇不以为然,王景略虽死,苻秦内政无不可制之事,假以时日慢慢消化不难打造铁桶江山,没有以外战转移内部矛盾之必要,而且苻坚绝无欲借战事一统江山同时消弭羌与鲜卑实力的想法,因为作为先锋的梁成,苻融两军合共三十万全部是氐... 修行98th,算是全集补遗,失之过浅。金明馆丛稿首编言魏武与袁绍之争是阉宦门第与高门士族之争,此书中已经默默修正为寒门与高门士族之争,此处大善,而苻坚伐东晋合情合理一事陈公依然执着坚守,我颇不以为然,王景略虽死,苻秦内政无不可制之事,假以时日慢慢消化不难打造铁桶江山,没有以外战转移内部矛盾之必要,而且苻坚绝无欲借战事一统江山同时消弭羌与鲜卑实力的想法,因为作为先锋的梁成,苻融两军合共三十万全部是氐族自身精华部队,淝水一败,氐人不可再起而羌,鲜卑几乎毫发无损,苻坚此战全无战略眼光,政治深意,不过因骄而已,习凿齿语: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有了下句,苻坚骄躁忘忠良之言而延乱世七十年,多杂国十余,后人行事,可不慎乎? (展开)
5 有用 陈毓秀 2016-08-11 16:15:18
不是为考证而考证,不是为考证而考证,不是为考证而考证,厉害的无以复加啊。
3 有用 欢乐分裂 2020-04-20 15:51:22
从《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到《东晋门阀政治》直至此书,对中国历史最乱一段心有丘壑,可互补共读,治史着力点与写作方式有殊异;本书援引多,对史料极熟稔,插图难忍,前言“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转变”颇无语。框架构建层次分明,言简意赅的典范,从阶级划分看历史,各支力量的兴衰和渊源走向皆隐微勾连。自罢州郡武备与封国制埋祸根,沦于抽象玄理的清谈误国,具有宗教性&玄风机理的天师道活动频仍,人口迁移引起政局变动... 从《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到《东晋门阀政治》直至此书,对中国历史最乱一段心有丘壑,可互补共读,治史着力点与写作方式有殊异;本书援引多,对史料极熟稔,插图难忍,前言“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转变”颇无语。框架构建层次分明,言简意赅的典范,从阶级划分看历史,各支力量的兴衰和渊源走向皆隐微勾连。自罢州郡武备与封国制埋祸根,沦于抽象玄理的清谈误国,具有宗教性&玄风机理的天师道活动频仍,人口迁移引起政局变动——开启南北对峙/华夷之分;以建业/江陵两大士族集团为首的南方重商,排抑“婚宦失类”及寒族;北方建以宗族乡党为单位的坞,重农自保,民族问题激显,士族“齐整人伦,分明姓族”与统治者发生矛盾。胡化与汉化之争,夷夏之争,南北之争,不以血统论为上而以文化划分。考据竹林七贤、桃花源、四声来源有趣。 (展开)
2 有用 黄不胖 2017-06-11 20:54:31
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我这样非专业人士也能读懂,确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