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N.凯瑟琳·海勒
/
凯瑟琳·海尔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
译者: 刘宇清
出版年: 2017-6
页数: 472
定价: 5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文化理论译丛
ISBN: 9787301280768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
译者: 刘宇清
出版年: 2017-6
页数: 472
定价: 5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文化理论译丛
ISBN: 9787301280768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深入探究 “身体” 在信息时代的命运,责无旁贷地阐明我们所身处的虚拟时代以及未来的走向。我们作为 “人类” 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我们终将成为 “后人类”。人类为什么会向 “后人类” ?“后人类” 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要加入恐龙的队伍,成为被淘汰的物种?智能机器人会成为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式?融贯技术与文化的历史,从控制论的诞生到人造生命的出现,凯瑟琳﹒海勒梳理出三个相互交织的故事:信息如何失去它的身体;赛博人的文化观念与技术建构;控制论对人本主义主体的消解。深入探究“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人类必须与其他生命形式共享这个星球甚至人类自身。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的创作者
· · · · · ·
-
凯瑟琳·海尔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凯瑟琳·海勒 N.Katherine Hayles,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约翰﹒查尔斯﹒希利斯文学讲席教授。精通英语和化学。代表著作《计算机,我的母亲》《数字主体与文学文本》,与人合编《混乱与秩序》。
目录 · · · · · ·
序言......003
第一章不断具体化的虚拟性......001
第二章虚拟的身体与闪烁的能指......033
第三章围绕信息实体的争论:关于控制论的梅西会议......066
第四章自由主体性的危机:诺伯特·维纳与控制论的焦虑......111
第五章从连字符到拼接:《地狱边缘》中的控制论句法......149
· · · · · · (更多)
第一章不断具体化的虚拟性......001
第二章虚拟的身体与闪烁的能指......033
第三章围绕信息实体的争论:关于控制论的梅西会议......066
第四章自由主体性的危机:诺伯特·维纳与控制论的焦虑......111
第五章从连字符到拼接:《地狱边缘》中的控制论句法......149
· · · · · · (更多)
序言......003
第一章不断具体化的虚拟性......001
第二章虚拟的身体与闪烁的能指......033
第三章围绕信息实体的争论:关于控制论的梅西会议......066
第四章自由主体性的危机:诺伯特·维纳与控制论的焦虑......111
第五章从连字符到拼接:《地狱边缘》中的控制论句法......149
第六章控制论的第二次浪潮:从反身性到自我组织......173
第七章翻开现实:菲利普·K.迪克60年代中期小说的界线......211
第八章信息论的物质性......257
第九章人工生命的叙事......298
第十章虚拟性的符号学:描摹后人类......332
第十一章结论:变成后人类,意味着什么?......383
注 释......395
· · · · · · (收起)
第一章不断具体化的虚拟性......001
第二章虚拟的身体与闪烁的能指......033
第三章围绕信息实体的争论:关于控制论的梅西会议......066
第四章自由主体性的危机:诺伯特·维纳与控制论的焦虑......111
第五章从连字符到拼接:《地狱边缘》中的控制论句法......149
第六章控制论的第二次浪潮:从反身性到自我组织......173
第七章翻开现实:菲利普·K.迪克60年代中期小说的界线......211
第八章信息论的物质性......257
第九章人工生命的叙事......298
第十章虚拟性的符号学:描摹后人类......332
第十一章结论:变成后人类,意味着什么?......383
注 释......39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后人类标志着有关主体性的一些基本假定发生了意义重大的转变。······后人类的(p.5)主体是一种混合物,一种各种异质、异源成分的集合,一个物质—信息的独立实体,持续不断地建构并且重建自己的边界。······关于自我(人本身)拥有某种力量、愿望或者意志,并且明显区别于“他人意志”的假设,也在后人类失去了基础,因为后人类的集体异源性特征隐含着一种分散的认知,分别位于相互之间仅有微弱交流的身体各部分(零件)之间。······如果“人类的本质是不被他人意志影响的自由”,那么“后人类”之所以“后”,并不是因为它必然不自由,而是因为没有一种先验的明显区别于他人意志的自我意志。尽管这些例子强调的是后人类人机关系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后人类的建构/观念并不要求他的主体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电子人(cyborg)。无论身体是否受到干预,认知科学和人工生命等领域出现的各种新的主体性模式,都必然包含着一个可以称为后人类的生物学上依旧如故的“万物之灵”(Homo sapiens)。与这些典型的特征有关的,是有关主体性的建构/观念,而不是非生物成分的存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
自由人本主义主体的中心不在于身体,而在于心灵。后人类尽管在很多方面都不遗余力地解构自由人本主义主体,但它也和自己的前辈一样,强调的是观念而非具体形式(身体)。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文化理论译丛(共9册),
这套丛书还有
《论友爱》《超越帝国》《批评关键词》《生命本身的政治》《渎神》
等
。
喜欢读"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本书最喜欢的两条线索,一是梳理控制论史,二是解决物质性与表意问题的雄心。前者围绕梅西会议不断生发,差一点CS的线索/冯诺依曼之后的史料,更看不到对贝特森的批评;后者则是针对presence/absence和pattern/randomness两对范畴完成作者自己的立论。相比于无身体的信息,我觉...
(展开)

带着具身观点,重新整理控制论的历史
从4月20日翻开第一章,历时42天终于算是跌跌绊绊读完了这本书。开始读的时候,最感兴趣的是Hayles所定义的posthuman,与我之前理解的超越人类视角完全不同,反而是从技术和机器切入,让人一时迷惑到底是posthuman还是transhuman。读完有了一些答案。 Hayles的“后人类”,理论...
(展开)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里为什么要提出“归并/铭写... | 来自duck_1133 | 2 回应 | 2024-01-18 22:35:21 |
大家都这么敢评论,你们究竟读懂了多少? | 来自午夜浮遊 | 4 回应 | 2023-11-09 20:42:39 |
翻译啊 | 来自MAQ | 1 回应 | 2022-03-25 21:28:39 |
小声求一下pdf资源… | 来自锦鳞弄波 | 14 回应 | 2021-04-27 10:11:4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9.1分 113人读过
-
時報文化 (2018)8.0分 5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的评论:
feed: rss 2.0
81 有用 余颜 2018-05-08 23:26:21
排除掉几乎每页都有的错译、翻篇就能看到的各种前后译名不同以及各种游走在病句边缘的「人工智能翻译」,这本书的价值(尤其在中文语境下)毋庸置疑。泛泛来看,全书文绕地控制论、信息科学与科幻小说三个主题其实都并不新鲜,前人已有不少研究(看本书尾注就能知道),本书在此之上虽然并未能非常有机地整合起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除去将控制论与文学文本及极少数的当代信息科学实验进行薄弱关联外,也并无什么理论创见,但在保证... 排除掉几乎每页都有的错译、翻篇就能看到的各种前后译名不同以及各种游走在病句边缘的「人工智能翻译」,这本书的价值(尤其在中文语境下)毋庸置疑。泛泛来看,全书文绕地控制论、信息科学与科幻小说三个主题其实都并不新鲜,前人已有不少研究(看本书尾注就能知道),本书在此之上虽然并未能非常有机地整合起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除去将控制论与文学文本及极少数的当代信息科学实验进行薄弱关联外,也并无什么理论创见,但在保证了这样一锅大杂烩的易读性的情况下,还能使观点明晰且不滑入论战中的任何一个极端,应当说是非常难得的。个人比较困惑的是,作者是一个做文学理论的,可是整本书中最好的章节却是三章讲控制论的,三章小说分析却都有些流于形式,兜兜转转却难以明确感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文学与控制论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
4 有用 勺九 2019-02-01 21:35:58
作者以控制论发展史上的三次浪潮为线索,讲述了关于信息具体化、电子人观念建构和从人类到后人类的三个故事。后人类主义的建构离不开序列化演进的过程,即在原初的物质性(在场/缺席,具型-体塑)、人类的有限性、资本主义的自由人本主义主体和身体进化所沉淀的历史语境(归并依赖语境,铭写去语境)的基础上,循序形成以模式/随机为中心,以具身化现实(而非无形信息)为依托,并具有观察反身性自觉的思想系统。技术、意识、语... 作者以控制论发展史上的三次浪潮为线索,讲述了关于信息具体化、电子人观念建构和从人类到后人类的三个故事。后人类主义的建构离不开序列化演进的过程,即在原初的物质性(在场/缺席,具型-体塑)、人类的有限性、资本主义的自由人本主义主体和身体进化所沉淀的历史语境(归并依赖语境,铭写去语境)的基础上,循序形成以模式/随机为中心,以具身化现实(而非无形信息)为依托,并具有观察反身性自觉的思想系统。技术、意识、语境等多种因素的耦合塑造后人类。在这个意义上,作者的立场应定位在自由人本主义与原教旨的后人类主义的交界处。作者以非功利性的人性论作为后人类人本主义的基石,并积极思考着理性和存在这一对根本性的辩证范畴在“计算宇宙”中的未来。 (展开)
53 有用 菊花夜行军 2018-03-28 11:01:57
北大出版社可以再粗制滥造一点吗?翻译的人名书名完全不统一。烂!
6 有用 divanitida 2020-05-01 17:05:53
翻译太虐…文论家立足控制论三阶段谈后人类。从在场—缺席到模式—随机,信息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但人类的具身性难以被完全对应于信息,尤其是习惯的、历史的、语境化的部分。所以人与机器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彼此适应和协同分工。
6 有用 花也怜侬 2017-12-10 19:38:08
海尔斯以控制论的发展、控制论理论的实际运用和科幻小说对现实的反应三者并行阐释了其“我们一直都是后人类”的观点,鲜明展现了其科学论路径的方法。为了对抗莫拉维克式的超人类主义同时又要在后人类时代保住“人”的存在,海尔斯强调彻底切割自由人文主义,追求具身性与虚拟性,最重要的是将人置于人与机器普遍联结的分布式系统之中,将认知的“最高权力”推及机器、动物以与人共同享有。设想是美好的,但只执着于技术问题而忽略... 海尔斯以控制论的发展、控制论理论的实际运用和科幻小说对现实的反应三者并行阐释了其“我们一直都是后人类”的观点,鲜明展现了其科学论路径的方法。为了对抗莫拉维克式的超人类主义同时又要在后人类时代保住“人”的存在,海尔斯强调彻底切割自由人文主义,追求具身性与虚拟性,最重要的是将人置于人与机器普遍联结的分布式系统之中,将认知的“最高权力”推及机器、动物以与人共同享有。设想是美好的,但只执着于技术问题而忽略技术背后的结构动能,可能会使后人类又变成了一颗逃避现实的蓝色药丸。翻译扣一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