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身为成年人,你无时无刻不处于,纷繁复杂的关系之中。你或许以为,幸福由成就感决定,但其实:关系的状态决定了你是否幸福。而你是否知道,关于相处,你80%的常识都是错的。
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将复杂而系统的心理学概念,从育儿、家庭系统、亲密关系、认知方向等出发,以“系统式家庭理论”为支撑,以具体的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帮助你抛弃传统的人际观,颠覆你处理问题时的惯性思维,让你学会放弃“控制”、放弃“是非”、放弃“说服”,选取复杂而有用的心理学理论,把生活中的心理案例进行系统化拆解,学习到课题分离、界限等心理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颠覆我们的认知局限,化解陈年的关系困局。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的创作者
· · · · · ·
-
李松蔚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松蔚: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回答者。一个女孩的父亲,同时是在心理治疗、心理咨询领域获得*学位的资深专家,在认知行为治疗,系统家庭治疗两个领域有丰富的研究、教学,和实践经验,同时也是在网络颇具人气的心理学写作者,在杂志长期开设个人专栏,并开设网络音频课程《洞悉相处之道》,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常常会寻找那个“犯错”的人,有时是“犯错”的孩子,有时是“犯错”的父母。这本书记录了我作为一个系统式家庭咨询师,同时也是一个儿子、丈夫与父亲,这些年与家庭共同成长的过程。无论是我受的专业训练,还是我的个人经验,都让我认识到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存在一个“问题”的话,这个问题是所有人用各自的方式共同维持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的囚徒,也是彼此的狱卒。找到一个人犯错并不难,难的...
李松蔚: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回答者。一个女孩的父亲,同时是在心理治疗、心理咨询领域获得*学位的资深专家,在认知行为治疗,系统家庭治疗两个领域有丰富的研究、教学,和实践经验,同时也是在网络颇具人气的心理学写作者,在杂志长期开设个人专栏,并开设网络音频课程《洞悉相处之道》,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常常会寻找那个“犯错”的人,有时是“犯错”的孩子,有时是“犯错”的父母。这本书记录了我作为一个系统式家庭咨询师,同时也是一个儿子、丈夫与父亲,这些年与家庭共同成长的过程。无论是我受的专业训练,还是我的个人经验,都让我认识到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存在一个“问题”的话,这个问题是所有人用各自的方式共同维持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的囚徒,也是彼此的狱卒。找到一个人犯错并不难,难的是在这当中发现新的可能——自由的可能,解放的可能。
这本书旨在告诉大家,对于家庭,我们总是可以找到积极的、不指责的、寻求改变的态度。每个人都不自由,每个人也都是自由的。 ——李松蔚
目录 · · · · · ·
我不应该被如此对待 -003
某种意义上,越能展现出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我是抑郁症,你帮不了我” -009
我们用标签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怪圈。
那些道理很好,但我只是在吐槽 -016
· · · · · · (更多)
我不应该被如此对待 -003
某种意义上,越能展现出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我是抑郁症,你帮不了我” -009
我们用标签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怪圈。
那些道理很好,但我只是在吐槽 -016
“心理学的理论总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不是你的错,你干吗还不走出来呢!” -024
想一想自己能做什么,未必真的能做到什么,但这种态度会让世界变得稍微好一点儿。
你不面对它,不等于它不存在 -032
通过黑色的想象,我们改变的是一个人在现实中的心态。
痛苦是无法掌控的 -037
我们常常不愿意接受这个真相。
我管不住孩子玩游戏,所以游戏公司该替我管 -043
不要指望每一样有趣的东西,都能自觉地给自己增加一个“防沉迷系统”。
2 关系视角: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分清你和我,不等于不管你死活 -053
课题分离跟“不顾别人感受,我行我素”完全是两种活法。
“怎么可以有这种人?” -062
你有你的期待,而别人有别人的行事逻辑。
如何正确安慰一个倒苦水的人 -069
我们听着,赞同、安慰,但是绝不把它看成是对我们的召唤。
你的好心指点有时会适得其反 -076
创造一个纯粹留给对方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是自由的,只有真实的反馈需要面对,而没有谁规定他必须“怎么做”。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 -081
通过不带有评价的交流,我们在做一件事:描述经验本身。
人自私一点儿,未必对别人没有贡献 -087
你发现他自私的一面,也许反而更好。
3 亲密困境:你是否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凭什么每次让步的人都是我?” -097
对亲密的依赖和恐惧让我们彼此靠拢、彼此伤害,又彼此珍惜。
回一次家受到一万点伤害? -101
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的立场当中。
别人说的,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在哄你 -110
我对别人的感知,由我做主。
有时候,“不靠谱”的父母也很重要 -118
我们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错误,是付之一笑还是事事计较,也许会传递出不同的力量。
放轻松,不过是在孩子面前吵个架而已 -124
一旦我们吵架了,破碎的也是我们的自恋感。
为了孩子,好好离婚 -132
孩子的成长,永远离不开两个人的共同参与。
4 育儿观察:请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人
孩子的需要,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需要 -143
有了孩子,我还是我自己,我一直都是我自己。
一个孩子的“网络成瘾” -151
想办法也没有用,反正孩子也不会听。
成人的规则与儿童的江湖 -155
小朋友的人际关系根本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无序世界。
育儿文章说得很对,但你最好不要看 -161
学会对“改变”这件事心怀敬畏,尊重生活中那些“错误”。
未来社会,孩子最需要的心理品质是什么? -165
跟你无法控制的世界相处。
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恰恰是因为你的重视 -176
“悖论干预”是一种极高明的干预手段。
就算看不惯别人家的育儿方式,也可以允许它先存在着 -184
彼此不同,但谁也不比谁更优越。
5 家庭系统:家庭当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谋
确定的一代和不确定的一代 -195
我不需要抱着“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来应对生活本身。
我们真的可以挣脱原生家庭吗? -200
“代际传递”,我们可能意识不到我们身上有多少东西来自父母。
我们能帮孩子制造“主动性”吗? -206
孩子主动做什么,只能听从孩子本身。大人唯一能管好的只有自己。
我压根儿就不信“丧偶式育儿”那一套 -216
如何让家庭重新“发现”父亲的存在?
孩子有分离焦虑,大人也有分离焦虑 -224
焦虑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失落。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哭是一种奇妙的本领,它代表对痛苦的正面认识。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期待。一个人在痛哭的时候,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争取一次喘息,固然痛苦,但他消化完痛苦的味道,就可以继续上路——有时候旁人会无谓地卷入。一听到哭的声音,就难以自拔,感到苦难深重,恨不能立刻施以援手。殊不知我们的这种冲动,本身就证明了哭声是有力的资源。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我不应该被如此对待 -003 -
评价接近于一种定义性的表达。对于它,你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但很难有更多延展性的探讨。如果是现实的交流,很可能造成冷场:你都已经下结论了,我们还说什么呢?从这个角度讲,赞美甚至比批评更容易终止一个话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 -081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的人也喜欢 · · · · · ·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 更多书评 2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这几本有点意思 (Endler)
- 工作后购书目录 (张小国)
- 2018 豆瓣新书 (梦游的松鼠)
- 2018年读的书 (笨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9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小别 chris 2018-09-23 21:37:25
偶像的书,第一时间买来读起,还是熟悉的味道。
19 有用 笑颜者 2018-08-31 08:49:44
一直很喜欢李老师文章和观点,知乎上的文章基本都看了,live也基本都听了。当满怀期待的拿到这本来书时还是有点有失望的,还是离散的文章合集,缺乏系统性
0 有用 小林青子 2020-08-29 15:14:57
〖未来社会,孩子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这篇真的很不错,特意去李松蔚的公众号找到这篇发了朋友圈,还把这本书分享给了同事。
2 有用 阿宝小姐 2019-12-08 21:38:53
有些观点让人才醍醐灌顶之感,值得二刷
4 有用 xun 2018-08-02 00:27:10
习惯性购买,习惯性第一时间看完。啊!我好像是第一个书评!(然而这书没有音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