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
原作名: The Making of a Hinterland
译者: 马俊亚
出版年: 2005-8
页数: 369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喜玛拉雅学术文库·阅读中国系列
ISBN: 9787801906861
内容简介 · · · · · ·
这部对中国现代史上某些重大问题进行全新评价的著作,探索了清末民初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彭慕兰采用了大量的新资料,认为一些地区的发展造成了其他地区系统的不发展。他阐述了当地的金融、农作、交通、税收情况和农民的反抗斗争,并分析了不同阶级、地区和性别的因果关系。
彭慕兰认为,腹地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群体与外部力量的方略所造成的。
腹地的构建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Kenneth Pomeranz , 1958—
著名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2013—2014),“加州学派”代表人物。1980年于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史景迁。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腹地的构建 :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荣获1994年费正清奖)、《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荣获2000年费正清奖、2001年世界历史协会年度图书奖)、《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与史蒂文•托皮克合著)等。
译者
马俊亚
1966年生,江苏沭阳人。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江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等。
目录 · · · · · ·
区域…………………………………………………………5
时限…………………………………………………………13
国家、市场及其在黄运的融合……………………………14
政治经济与中国的发展……………………………………19
治水与国家的构建:理论透析……………………………22
· · · · · · (更多)
区域…………………………………………………………5
时限…………………………………………………………13
国家、市场及其在黄运的融合……………………………14
政治经济与中国的发展……………………………………19
治水与国家的构建:理论透析……………………………22
第一章 地方利益阐述:信贷和货币市场中的政治势力和
地方模式……………………………………………………1
山东的地区性信贷市场……………………………………6
根深蒂固的地方经济差异…………………………………12
信用市场及其他地方经济界线……………………………13
区域性的货币市场…………………………………………16
经济地理的政治:当地的公共财政………………………22
经济地理的政治:超地方的权威和政治自卫……………25
经济地理的政治:私人利益………………………………28
割裂的市场及其分布:强大的势力………………………30
割裂的市场及其分布:普通百姓…………………………36
割裂的市场和区域经济形态………………………………39
结语:割裂的市场与国家构建……………………………48
第二章 社区、强制和棉花:农业改良和社会分层………52
新的农作物品种……………………………………………56
拾荒与生存…………………………………………………68
看青活动与“棉业公会”…………………………………76
区域变化与地方领袖………………………………………92
渗透性、开放性和社会经济的变迁………………………109
第三章 生态危机和“自强”逻辑…………………………116
市场、国家和生态…………………………………………116
封闭、燃料短缺和森林砍伐………………………………120
燃料短缺与“自强”逻辑…………………………………138
当地的努力:植树造林及其不满…………………………143
生态、交通和边缘化………………………………………149
第四章 任其自便?…………………………………………161
中央政府的退出……………………………………………162
中央政府的退出:新的侧重、新的紧缩与
错失的机会…………………………………………………175
轻视的加剧:地方瘫痪的社会和政治基础………………180
草秸与石头:落后技术的循环……………………………193
黄运的黄河治理……………………………………………212
水患的重新分布……………………………………………221
第五章 灾害的应对…………………………………………233
水利衰败的经济成本………………………………………234
士绅与外国人………………………………………………244
国家的分裂与水利治理:军阀时代………………………261
官府、乡村头面人物与地方反抗…………………………265
工程师与士兵………………………………………………284
结论黄运、中国与世界……………………………………299
附一鲁西北和鲁西南各县名称………………………………320
附二水利衰退造成的农业损失………………………………322
附三黄运水利失修所导致的额外交通成本…………………330
征引文献………………………………………………………334
译名对照表……………………………………………………365
译后记…………………………………………………………368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另外,我们对维持黄运民堤所需的秸秆数量的估计数显示,这些当地“捐献的”物品对农民们来说是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们每年可能至少值110万元,并可能高达420万元。即使是前述较低的数字也比政府花在山东大堤上的所有经费高出2倍多;中间数则接近1932年黄河综合规划中山东省所占的年度份额。当然,使用秸秆修筑大堤时,对劳动力的征用也更多;相比更耐用的石头所修筑的大堤,这种大堤需要经常维修。换言之,在黄河治理中的总投入(并因此由农民所承担的代价)依然很高;但是,是较高的净投入(投入减去贬值)真正地防止了水患,并将此当作现代经济的典型标志。简言之,把黄运的黄河治理作为当地的责任,意味着国家花费较少的资源,但社会花费了更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秸秆与石头:落后技术的循环 -
本书还以其他研究中国的大多数著作所未用过的一种法,突出了社会和政治因素对经济选择的影响。关于对中国农民种植和劳动力分配的研究,可以分为人们所说的“单一逻辑”和“多重逻辑”论。“单一逻辑”论的支持者们(马若孟、托马斯・罗斯基、洛伦・·勃兰特)认为尽管不同的农民拥有不同的资源,但他们全都按同样的方法一作为古典经济学所说的深受局限的利润最大化者一来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多重逻辑”论的支持者们(景甦和罗仑、陈翰笙、黄宗智)对其他许多观点不予赞同,但赞成不同的阶级按照根本不同的逻辑来决定其行为。例如,黄宗智认为,那些拥有大的经营性农场的人,是利润的最大化者,但那些更近似于糊口的农民们则不是。某些人对从其小农场中获取可靠的收入是如此的绝望,以至于他们从事着自我开发,在这类劳动获得的边际收人入已然极大地低于现行的报酬以后,仍把多余时间投入进来。其他人则孤注一掷地种植高风险、高利润的作物,以寻求从过于狭小的地块中竭力维持生计。其他多重逻辑的构想五花八门;把它们联合在一起的是这样的看法,认为一个家庭根据其在现有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而具有相应的经济理性。 1)“单一逻辑学派”例子,见 Ramon H。 Myers, Tbe Chinese Peasant Econonry; Thomas Wiens,Tbe Micro-economics of Peasant Economy; Thomas G。 Rawski, Economic Grontb in Prepar Cbina及 Loren Brandt, Commerialiration and grioulural Developmen。“多重逻辑”观的例子,见景甦、罗仑:《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济南:齐鲁书店,1985年; Philip C。C。 Huang,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社区、强制和棉花:农业改良和社会分层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腹地的构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腹地的构建"的人也喜欢 · · · · · ·
腹地的构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现代化中被放弃的内陆

何处是“江南”:被牺牲的代价

“腹地”的形成:城乡小分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中常用的“国家”、“重商主义”、“自强”等术语缺乏明确界定。 如“国家”(the state)是指中央政府、省政府还是县政府,或者是官僚机构常常语焉不详。而且“国家”层面的各类政府与城市精英却又常常混用,成为官、绅、商一体化。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指尽可能实现... (展开)
当彭慕兰写《腹地的构建》时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8.3分 509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8.5分 5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加州学派、大分流问题——从经济计量看中国 (伯樵·阿苏勒)
- 《我们怎样阅读中国》书目与丛书 (全金属小棉袄)
- 社会经济史 (by)
- 社会史,及相关 (丰无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腹地的构建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席缪 2016-03-21 20:54:46
华北一直都是海内外前近代史学者关注的重中之重,这片研究领域产生的大师不胜枚举,以彭慕兰这本书的角度来说,他并不算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这样的所谓腹地的概念史意义,从来就不在文化上产生过比较重要的影响。
1 有用 慢乌鸦先生 2017-06-01 15:55:40
2006年初读,2017年再读,关注点不同。彭慕兰的格局和解释框架是庞大和复杂的,当然破绽也不少。译笔不算太好,但由相关研究者在十几年前译介到国内,还是很有贡献。
2 有用 邓崎英 2015-04-17 16:47:02
研究方法的范例之书,区域研究对于弘大的理论是最好的反思和补充。
0 有用 NEON_FIREWORK 2024-03-09 19:27:31 山东
国家因为现代化需要,将资源和服务集中投放于沿海地区,黄运地区就成为了被抛弃的地区。 当一个地区中,国家不再成为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社会该何去何从? 这个题目很大,只有彭慕兰可以驾驭,不过其论述仍有草率之嫌。 翻译太烂了啊啊啊啊啊啊啊!
1 有用 30有惑 2009-03-23 18:25:16
史料非常丰富,但写法和结构是阅读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