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其姿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
出版年: 2012-1
页数: 360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ISBN: 9787300148199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
出版年: 2012-1
页数: 360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ISBN: 9787300148199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凝结了著者近二十年来近世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心得,侧重考察医学知识的建构与传播、医疗制度与资源的发展、疾病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的关系。著者跳出传统的医史研究,试图发掘医疗史与近世中国社会与文化历史息息相关的历史。由于医学知识的传播,不同社会阶层所获得的医疗资源也相 当丰富,其中女性作为医疗者的角色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明清以来国人对各类疾病与疗法的观念也随着上述的变化而改变。近世中国医疗史所呈现的社会理性,与近代西方所呈现者并不相同,中西医的相遇与融合,激荡出色彩纷呈的社会文化意涵。这一融合的过程,至今依然在持续。
面对疾病的创作者
· · · · · ·
-
梁其姿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关于作者
梁其姿,香港大学历史系学士,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学博士。1982至2008年任职台北中研院,曾先后任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2008—2010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2011年起任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兼讲座教授。2010年被选为中研院人文组院士。早年研究明清慈善组织,著有《施善与教化》(1997)一书。近年专注于医疗史, 著有《中国麻风病史》(英文, 2009)一书, 并主编《女性与医疗》(英文, 2006)、《东亚华人社会近代健康与卫生史》(英文,2010)等书。
目录 · · · · · ·
目录
为中国医疗史研究请命(代序)
第一编 医学知识的建构与传播
第一章 宋代至明代的医学
第二章 明清中国的医学入门与普及化
第三章 明清预防天花措施之演变
第四章 十九世纪广州的牛痘接种业
第五章 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第二编 医疗制度与资源的发展
第六章 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医药组织: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官立和私立医药机构
第八章 明代社会中的医药
第九章 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
第三编 疾病的观念
第十章 疾病与方土之关系:元至清间医界的看法
第十一章 中国麻风病概念演变的历史
第十二章 麻风隔离与近代中国
第十三章 从癞病史看中国史的特色
· · · · · · (收起)
为中国医疗史研究请命(代序)
第一编 医学知识的建构与传播
第一章 宋代至明代的医学
第二章 明清中国的医学入门与普及化
第三章 明清预防天花措施之演变
第四章 十九世纪广州的牛痘接种业
第五章 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第二编 医疗制度与资源的发展
第六章 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医药组织: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官立和私立医药机构
第八章 明代社会中的医药
第九章 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
第三编 疾病的观念
第十章 疾病与方土之关系:元至清间医界的看法
第十一章 中国麻风病概念演变的历史
第十二章 麻风隔离与近代中国
第十三章 从癞病史看中国史的特色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共40册),
这套丛书还有
《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危机与重构》《不与天下州府同》《浮生取义》《维正之供》
等
。
喜欢读"面对疾病"的人也喜欢 · · · · · ·
面对疾病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 更多书评 9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医疗、卫生、药品、食品领域阅读 (左思)
- “卫生话”,或曰疾病的文化与历史 (合理肉食)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社会·经济·新文化史 (Chimpden)
- 谭徐锋策划书籍合集 (时间与玫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面对疾病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Inglourious B 2015-01-26 19:56:07
1.大部分论文,除了写现代性的那篇以外都还行,但是你要写一本书就拿一堆发表的论文放进去也太没诚意了吧,有重叠的各种部分,我天 2.天花啊麻风啊,南北差异啊,药方啊药局啊也还有点意思。作者对史料下了苦功,但写出来的并不算太好。3.台湾还是和我们有某种相似感,还有意大利语原文,也是醉了,是国际化啊。
4 有用 喵巫 2012-06-23 22:10:34
阅读时总是浮现的问题意识:有没有一种中国的近代性?甚至比作者还要强烈。。。|思路清晰,材料有些单薄的赶脚=.=
8 有用 南渡錄 2012-10-07 21:50:04
很有啓發,特別是有關現代性的論述。
0 有用 sara花 2013-10-10 14:25:16
他在读
0 有用 韧勉 2014-09-09 20:54:59
确切说看不太懂,这种研究只能运用于近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