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法的中国的书评 (18)

乡下人 2015-05-21 16:37:38

中国可以说不?!

——读沟口雄三《作为方法的中国》 1988年6月,最高苏维埃宣布,取消该该学期的中小学历史课程考试,原因为教科书严重失实。三年之后,一度作为社会主义“成功”样本的苏联大厦轰然倒塌。苏共熄火后,俄罗斯不再有统一的历史教材,出现了观点各异的诸多版本。 作为社会主义“...  (展开)
均提 2015-06-24 21:36:37

重新理解中国的近代化 ——读沟口雄三《作为方法的中国》

(一) 一般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就是西化的过程。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经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直到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程度日益加深。由器物(坚船利炮)到制度(立宪、共和),再由制度到文化(民主、科学),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越来越接近西...  (展开)
钓鱼舟 2012-05-02 13:54:01

用日语喊了一嗓子:论从史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以中国为方法,就是以世界为目的。”   这是沟口雄三对日本的中国学研究者的建议。   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在近代,已经从自我中心式的“没有中国的中国学”转变到了以中国为“目的”式的中国学。后者便是以世界为标准、为法则、为方法来研究中国,而所谓“世界”只不过是...  (展开)
Zoe 2022-03-01 18:14:44

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其实是沟口雄三的文章合集,一共有十篇,都围绕着“作为方法的中国”为主题来阐述,并集中在“中国近代”这个阶段。 在阐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之前,我想就作者的最后一篇文章——《一个反“洋务”派的记录——关于刘锡鸿》——表达下感想。 刘锡鸿没什么名气,他曾是光绪...  (展开)
YWF 2021-11-07 21:45:56

内容梳理

沟口雄三 《作为方法的中国》 论战性强,不能过于纠缠某些概念和论述本身,而需要寻找它的基本思路,特别是论述的基本走向。首先,明确论战的对象靶子(津田、竹内好等高水平学者),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被讨论的对象及其主张、概念在中国原初情境的情况——证明这其中...  (展开)
苟活。 2020-07-29 01:44:36

“公私”与“封建”

战后日本中国学的方法: 1.对革命史观的依赖(肯定wg):将中国作为欧洲异质甚至超越欧洲的价值 2.对进化论史观的依赖:“先进/落后”二元论 但两者均以西方为参照,而非“中国的方法” 沟口潜在对话者:竹内好“回心说”/李泽厚“封建超稳定结构”——从近代中国政治著作出发...  (展开)
Tough Tough 2019-04-02 23:21:25

《作为方法的中国》的方法论

老师课上在讲解理论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时提到了这本书,提醒我们全球化的标准一定程度上是以欧美为标杆,要警惕西方知识中心主义,以中国为方法。尽管《作为方法的中国》批判的是日本学者对近代中国研究的观念,但沟口提出的方法论却是放之历史研究、学术研究,乃至看待世界的角...  (展开)
林中鹿藏 2023-12-13 21:24:09

方法论不是目的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个日本学者对近代中国研究的双重梳理,一层是情感,一层是历史。 情感上是因为沟口身为研究中国的日本学者,要如何跨越肯认中国祛魅日本的阻碍,克服欧美的殖民眼光,去揭开另外一种答案。尤其还要面对中国研究本身跟政治性的紧密联系,而这里面最紧要的就是中日关系和美日关...  (展开)
实践与文本 2023-11-20 22:53:11

孙乐强| “两个结合”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摘要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解决当代...  (展开)
弹尔簧之 2021-11-24 13:12:47

作为方法

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和项飚的《把自己作为方法》,让“把……作为方法”类句式或者方法着实火了起来。 《把自己作为方法》没有读,但从豆瓣的评价来看,低于预期,原因之一就是该书是访谈。访谈节目和访谈书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同一个访谈,这根源于语言和文字的不同,...  (展开)
林夕遥 2013-06-30 17:50:25

对《作为方法的中国》的思考

1.中日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隔阂,是否是因为两方都以如下思考体系为基准:中国和日本都以欧洲作为参考标准来衡量自身和对方,因此,凡是符合的都标记为“先进”,反之则成为了“落后”。换言之,对自己和别人的评价依照的却不是两者自身的发展逻辑,那么就谈不上“理解”和“交流...  (展开)
王鹏 2013-05-01 16:54:12

此书必读

很少外国人能够在史学方面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动,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读罗芙芸的《中国卫生现代性》。·············因为这是一本论文集,所以很多演绎实际上都是在重复,甚至让人感到在凑字数,用的例证也多是重复,比如广东纺织厂的例子,我起码看到了不下5次...  (展开)
马拉内罗倒闭啦 2023-03-14 14:13:39

“亚洲基体论”:走出现代主义陷阱的一次伟大尝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 作者简介和日本中国学概况 沟口雄三1932年生于日本名古屋市,195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专业,大学时专攻鲁迅、赵树理文学。之后进入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开始进入思想史研究领域,1967年获名古屋大学硕士学位。沟口雄三不仅是日本当代著名的中国学家,也对中国...  (展开)
Stella辰 2022-10-09 21:02:08

你我亦是打桩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导师的安利,毕业后抽空读完了。三联书店版。 按书中排版分为三部分,附录作者也是以这个脉络去总结的,我个人的总结是,第一部回答的问题是以怎样的视角来考察中国近代,有一个名为“必须”的束缚值得注意,这个“必须”表现为两个陷阱,一是以西欧的现代化为必须,以“先进—...  (展开)
渡边彻 2021-04-04 17:03:32

日本是小雞的話,中國就是蝌蚪

本書最著名的一句話莫過於溝口先生喊出:“以中國作為方法,就是以世界作為目的”這樣一句話。很多評論指出這句話開闢了中國的現代化方法論,但是我還是認為,溝口雄三指出這樣的觀點,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讓日本脫離中國。因為只有翻轉從江戶時代以來,混沌不清的shina和chugoku...  (展开)
翕然 2020-04-28 21:50:44

读《作为方法的中国》有感

一、基本内容 沟口雄三对中国近代的研究,对我们来说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中国为方法,便是以世界为目的” ,从“异”出发去理解中国,用中国透视法去看待中国,掘弃欧洲透视法,同时避免日本眼中的中国。在近代,中日都向欧洲学习,但是走的是两条不同道路,欧洲之外并不...  (展开)
摄提格 2018-12-03 19:55:27

变化的中国近代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此书是对冲击-反应模式的有力回应,基本认同沟口的基体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从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孙文的三民主义、毛的文革,更多是中国传统如公私对立的延续,而不是西方的影响,即使受到影响,也是在中国传统范畴下解释。沟口对“封建”一词在近代中国各种思潮下含义变化的梳理...  (展开)
D_宗师 2020-08-28 20:59:18

中学为体,中学为用

《作为方法的中国》豆瓣9.0。这本书牛逼的地方在于,沟口雄三摆脱了全人类“强者本位”的思维。传统我们在思考近代中国的时候,都毫无迟疑的将其冠以“落后”的大帽子。在崇拜于白人自然科技的船坚炮利之时,仿佛中国的一切都失去了价值。所以在全员学习西学的时候,就有从根本...  (展开)

订阅作为方法的中国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