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副标题: 《武装的先知》 《被解除武装的先知》 《流亡的先知》
译者: 周任辛
出版年: 1999-01
页数: 1672
定价: 9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801091376
内容简介 · · · · · ·
《先知三部曲》是举世公认的研究托洛茨基的最权威着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
这部巨着是由波兰社会主义者伊萨克·多伊彻(Isaac Deutscher,1906-1967)所着。这部书分为三卷:《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879-1921》(The Prophet Armed: Trotsky, 1879-1921;1954年出版)、《被解除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921-1929年》(The Prophet Unarmed : Trotsky, 1921-1929;1959年出版)、《流亡的先知:托洛茨基1929-1940》(The Prophet Outcast: Trotsky, 1929-1940;1963年出版)。
作为着名的苏联和联共(布)问题专家的多伊彻,他的主要着作还有 《斯大林之后的俄国》(Russia After Stalin;1953年出版...
《先知三部曲》是举世公认的研究托洛茨基的最权威着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
这部巨着是由波兰社会主义者伊萨克·多伊彻(Isaac Deutscher,1906-1967)所着。这部书分为三卷:《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879-1921》(The Prophet Armed: Trotsky, 1879-1921;1954年出版)、《被解除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921-1929年》(The Prophet Unarmed : Trotsky, 1921-1929;1959年出版)、《流亡的先知:托洛茨基1929-1940》(The Prophet Outcast: Trotsky, 1929-1940;1963年出版)。
作为着名的苏联和联共(布)问题专家的多伊彻,他的主要着作还有 《斯大林之后的俄国》(Russia After Stalin;1953年出版)《斯大林政治传记》(Stalin : a Political Biography;1966年出版)《未完成的革命:俄国1917-1967》The Unfinished Revolution: Russia 1917-1967)等。
《武装的先知》内容叙述了托洛茨基早年的经历、他从孟什维克转变成布尔什维克的过程、他在1905年革命的贡献、他参加和领导1017年十月革命的过程,以及他在十月革命后为保卫布尔什维克苏维埃政权而进行的斗争,当中也阐述了托洛茨基对俄国革命所作的理论思考、“不断革命论”的起源和行程过程。
《被解除武装的先知》则相当全面且系统地介绍1920年代俄共党内错综复杂的、激烈的且残酷的派系斗争,详尽地叙述了当时苏俄领袖们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党内民主、民族问题、“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和“世界革命”等问题上的争论,特别是托洛茨基与斯大林之间的角力。
《流亡的先知》着重在叙述托洛茨基在土耳其、法国、挪威和墨西哥的流亡生涯,他在流亡期间对俄国和世界革命等问题的理论着述,最后以他在墨西哥被斯大林刺杀身亡的悲剧结局告终。
读书超慢的笔者,现在还只把14章的《武装的先知》读到第十一章而已。看来要读完整部三卷本的《先知三部曲》还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了。无论如何,书中对一个20世纪最重要的革命家的经历和斗争过程作出的生动刻划,无不让笔者对托洛茨基的认识又迈进了一步。虽然一种悲剧的情怀贯穿着整个关于这名杰出革命家的叙述,但是却无损读者们发觉其光芒足以驱走人类社会数千年黑暗的理想泉源。这的确是值得推荐的一部书。
作者简介 · · · · · ·
[波]伊萨克•多伊彻(Isaac Deutscher),1906年生于波兰,20岁加入波兰共产党,很快成为著名的波兰思想家、苏联及联共(布)问题专家。1932年,加入托洛茨基反对派。1939年,侨居伦敦。一生著述甚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先知三部曲》和《斯大林政治传记》。1967年逝世,时年60岁。他的《先知三部曲》迄今仍是举世公认的研究托洛茨基的最权威著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的贵族多么可怜,他们的城堡在哪里?他们的骑士比武大会在哪里?他们的十字军、执戟郎、宫廷乐师和侍从呢?他们的骑士爱情呢?俄罗斯的贵族粗鄙、野蛮、庸俗。俄罗斯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净化经历,因此对西方市民的“人的人格”一无所知,而市民的人格就是力争在自身和上帝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在中世纪的欧洲城镇——第三等级的石砌摇篮里,发展处了各种各样引人注目的文化类型,在哪里孕育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手工业、行会、自治城市、大学、学术大会、选举、游行、庆祝会和辩论等都是自治的宝贵习惯的结晶;正是在那里形成了人格——当然是资产阶级的人格,但毕竟还是人格,而不是每个警察都可以拳打脚踢的猪鼻子。第三等级,随着本身的发展而需要做的一切就是把新的人际关系和自治习惯从市镇自治机关转变为整体的民族国家。俄罗斯的城镇却相反,那些生长在俄罗斯农村肌体上的军事——封建的赘疣却没有为资产阶级进步创造一个起点。在彼得大帝统治下,监护手工业的是警察部门,但由警察部门监护是不会发展出真正的城市文化的。俄罗斯资产阶级民主的不幸境遇又增添了封建传统的残暴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8页 -
“……试图借助马克思主义创立新的军事学说如同借助马克思主义创立新的建筑理论或新的兽医教科书一样。”他常用辛辣的讽刺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当成点金术,要求尊重经验和文化传统的一定连续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3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先知三部曲"的人也喜欢 · · · · · ·
先知三部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1 条 )


托洛茨基:令斯大林胆寒的先知

托洛茨基:思考与历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部分 托洛茨基的生平与著作 一、托洛茨基的“幽灵” 作为一位革命者,托洛茨基的名字和俄国革命与斯大林时代的历史密不可分,除此以外,他“先知”、“背叛者”、“阴谋家”的多重身份也给人深刻的印象。托洛茨基具有的复杂身份以及高傲的性格,为他带来大量的诽谤和诬蔑,... (展开)
托洛斯基的一生是莎士比亚悲剧性的一生

托洛茨基:苏联的缔造者如何变成反革命?


[转] 吹胡子瞪眼的老头

【转】林国荣: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评伊萨克·多伊彻的“先知三部曲”
> 更多书评 51篇
论坛 · · · · · ·
说实在的,托洛茨基被赶出去是苏联人民之幸 | 来自葑廬 | 5 回应 | 2024-11-02 12:08:08 |
罗曼罗兰反对托洛斯基? | 来自雪莱 | 2 回应 | 2013-01-22 13:21:10 |
另外絮絮叨叨说个插曲 | 来自雪莱 | 2011-04-15 00:04:51 | |
英国《卫报》推荐:列夫·托洛茨基(Leon Trotsky)... | 来自monking | 2009-11-10 10:26:3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9.6分 802人读过
-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9.5分 156人读过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3)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看完这些传记 (海鹰)
- 欲罢不能的三部曲 (海鹰)
- 列夫·托洛茨基(Leon Trotsky)及相关 (hval)
- 苏联政治与经济社会的中文译本 (纪恩同学)
- 终余一生,也不能读完的书籍(精华) (Deffrro-ZI)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先知三部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disguiser 2022-01-30 23:36:13
市图书馆再读 几年前我会为托氏的先知先觉而叹服,为斯大林迫害这样一位优秀纯粹的同志而感到愤懑,不过近年读了一些托氏的著作后,我认为:托本人及托派的悲剧是咎由自取,托氏主张的工人国家是超越阶级的,而他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他无法团结任何一个阶级,因为工人农民固然需要的是长期的保障,但他们更需要直接的利益刺激,在这一点上斯大林主义的灵活对托洛茨基主义口惠而实不至的清教徒式的纯粹道德的优势是压倒性的。也许斯派... 市图书馆再读 几年前我会为托氏的先知先觉而叹服,为斯大林迫害这样一位优秀纯粹的同志而感到愤懑,不过近年读了一些托氏的著作后,我认为:托本人及托派的悲剧是咎由自取,托氏主张的工人国家是超越阶级的,而他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他无法团结任何一个阶级,因为工人农民固然需要的是长期的保障,但他们更需要直接的利益刺激,在这一点上斯大林主义的灵活对托洛茨基主义口惠而实不至的清教徒式的纯粹道德的优势是压倒性的。也许斯派并不完美,但是托主义在历史纵坐标上看对于国家而言更是一个拉响了的手榴弹 (展开)
0 有用 MEURSAULT_T 2019-12-05 19:00:52
补
0 有用 easternsun 2009-10-13 11:07:58
一个托洛茨基崇拜者的作品,内容相对还算比较实际(至少有出处证明),与斯大林相关的传记已经托洛茨基自己的作品一起读,可以看书其中的差别。但是总体来说,书很不错。
0 有用 熊德洛维奇 2021-11-15 15:23:43
真的弃坑了,不事先阅读大量史料完全无法继续。
1 有用 夏目漱口 2023-09-25 22:30:33 中国澳门
在歷史的漫長時刻之中,托洛茨基的命運,和馬其頓帝國書記官的的歐麥尼斯是如此地相似。同為神跡的締造者,也是這巴別塔的護衛者,然而最終亦是難逃被毀滅的命運。在列寧死亡的那一日,他勝利的那部分也隨之消失,他不得不為真實的歷史而奮鬥,悲哀的不僅僅是他所締造的組織的官僚化,還是與之同行的同志的叛離。 他就像悲劇主角那般離去,面對他所經歷的磨難,他並無遺憾,他唯一痛苦的是,無法讓聽眾接受他所預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