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心灵、自我与社会的创作者
· · · · · ·
-
乔治·赫伯特·米德 作者
目录 · · · · · ·
目 录
第一章 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和行为主义
第二节 态度的行为主义意味
第三节 姿态的行为主义意味
第四节 平行论在心理学中的兴起
第五节 平行论和“意识”的模糊性
第六节 行为主义的纲领
第二章 心 灵
第七节 冯特和姿态概念
第八节 模仿和语言的起源
第九节 语音姿态和有意味的符号
第十节 思想,沟通和有意味的符号
第十一节 意 义
第十二节 普遍性
第十三节 反思性智力的本性
第十四节 行为主义,华生主义和反思
第十五节 行为主义和心理学平行论
第十六节 心灵和符号
第十七节 心灵与反应和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 自 我
第十八节 自我和有机体
第十九节 自我的发生背景
第二十节 玩耍,游戏和一般化的他人
第二十一节 自我和主观
第二十二节 “主我”和“客我”
第二十三节 社会态度和自然界
第二十四节 作为社会过程之个体输入的心灵
第二十五节 作为自我之诸方面的“主我”和“客我”
第二十六节 自我在社会情境中的实现
第二十七节 “客我”和“主我”的贡献
第二十八节 突现性自我的社会创造力
第二十九节 个体主义自我理论与社会自我理论的对比
第四章 社 会
第三十节 人类社会的基础:人与昆虫
第三十一节 人类社会的基础:人与脊椎动物
第三十二节 有机体、共同体与环境
第三十三节 思想和沟通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功能
第三十四节 共同体和制度
第三十五节 “主我”和“客我”在社会活动中的融合
第三十六节 社会中的民主和普遍性
第三十七节 有关宗教态度和经济态度的进一步考虑
第三十八节 同情的本性
第三十九节 冲突和整合
第四十节 人格和理性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
第四十一节 理想社会发展中的障碍和前景
第四十二节 概要和结论
补充性论文
一 意象在行为举止中的功能
二 生物性个体
三 自我与反思过程
四 伦理学片论
作者著述年表
译后记
· · · · · · (收起)
第一章 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和行为主义
第二节 态度的行为主义意味
第三节 姿态的行为主义意味
第四节 平行论在心理学中的兴起
第五节 平行论和“意识”的模糊性
第六节 行为主义的纲领
第二章 心 灵
第七节 冯特和姿态概念
第八节 模仿和语言的起源
第九节 语音姿态和有意味的符号
第十节 思想,沟通和有意味的符号
第十一节 意 义
第十二节 普遍性
第十三节 反思性智力的本性
第十四节 行为主义,华生主义和反思
第十五节 行为主义和心理学平行论
第十六节 心灵和符号
第十七节 心灵与反应和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 自 我
第十八节 自我和有机体
第十九节 自我的发生背景
第二十节 玩耍,游戏和一般化的他人
第二十一节 自我和主观
第二十二节 “主我”和“客我”
第二十三节 社会态度和自然界
第二十四节 作为社会过程之个体输入的心灵
第二十五节 作为自我之诸方面的“主我”和“客我”
第二十六节 自我在社会情境中的实现
第二十七节 “客我”和“主我”的贡献
第二十八节 突现性自我的社会创造力
第二十九节 个体主义自我理论与社会自我理论的对比
第四章 社 会
第三十节 人类社会的基础:人与昆虫
第三十一节 人类社会的基础:人与脊椎动物
第三十二节 有机体、共同体与环境
第三十三节 思想和沟通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功能
第三十四节 共同体和制度
第三十五节 “主我”和“客我”在社会活动中的融合
第三十六节 社会中的民主和普遍性
第三十七节 有关宗教态度和经济态度的进一步考虑
第三十八节 同情的本性
第三十九节 冲突和整合
第四十节 人格和理性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
第四十一节 理想社会发展中的障碍和前景
第四十二节 概要和结论
补充性论文
一 意象在行为举止中的功能
二 生物性个体
三 自我与反思过程
四 伦理学片论
作者著述年表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事实上,米德用生物社会学的术语回到了人的心灵与自我如何在行为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他不想传统的心理学家那样忽视使人类得以发展的社会过程;也不想传统的社会科学家那样忽视社会过程的生物学方面,求助于一种心灵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社会概念,即以心灵为前提的社会概念。米德避免了这两种极端,诉诸于相互作用的生物有机体的不断发展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姿态的会话的内在化,心灵与自我产生了。米德还避免了第三种极端即生物学个体主义,他承认使心灵得以产生的基本生物过程的社会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9、10、11;20、21、22;32、33、34 -
生物个体转变为具有心灵的有机体即自我,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而发生的,而语言又是以某种类型的社会和某些个体有机体的生理能力为前提的。(p.14)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编者导言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现代西方思想文库(共45册),
这套丛书还有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自然的观念》《迪尔凯姆论宗教》《艺术、价值与自然》《神人类讲座》
等
。
喜欢读"心灵、自我与社会"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心灵、自我与社会"的人也喜欢 · · · · · ·
心灵、自我与社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符号互动理论的开山之作
这本书看过五遍了,很喜欢。现在回头想想,觉得自己受文化影响也是很大的:东方文化培育了我的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因此在阅读米德的这本书时,感到亲切自然。 这本书探索人的自我意识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形成人类社会。说说对我有启发的地方吧: 1. 语言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形成...
(展开)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书笔记(完结)
第一章 社会行为主义观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与行为主义 研究方法的要点:从社会的观点出发,至少是从认为沟通(communication)是社会秩序的必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出发,来对经验进行研究和论述。社会心理学对社会群体在决定个体成员的经验和行为举止的过程中所发挥得作用特别感兴...
(展开)

西社史笔记:实用主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文是杜月老师西社史课堂笔记。 目前的社会学研究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遵循北美社会学界沃顿的中观视角和拉兹菲尔德的定量传统,这样的一种传统不讨论形而上的问题,有利于迅速积累知识和学科制度化。我们会发现帕森斯在构建理论帝国时,芝加哥学派和实用主义都被刻意忽略... (展开)
生成、断裂与流动——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的读书报告
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的基本态度是生物学而非物理学的。他将生产(production)而非还原(reduction)作为自己的理论中心,并在这个意义上重新界定了时间观念。以“现在”作为起点,米德对过去进行再建构,同时以此假设未来。与柏格森的“绵延”不同,米德的时间乃...
(展开)

【转】陈亚军:心灵存在何以可能?——杜威-米德的心灵发生学探讨
【作者简介】陈亚军,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哲学的改造》《从分析哲学走向实用主义》《形而上学与社会希望——罗蒂哲学研究》等。主编《杜威全集》。编译《詹姆斯集》《詹姆斯文选》,翻译《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四卷)并校译了...
(展开)

心灵、自我与社会超浅析
本书是米德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社会心理学三十年的记录和总结。米德提出了符号互动论,与其他欧洲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心灵、自我和其他人类所独有的特征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为生存努力情况下进化的结果,并强调社会如何使心灵和自我的能力成为可能。在他的《心灵、自...
(展开)

探析“自我”与通过“自我”塑造的他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书引发的一些感悟,以及期末论文碎片) 一、通过“自我”被感知到的“他人” “自我”与“他人”共享着日常生活现实,日常生活中的“他人”是如何被感知的呢?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来自于朋友的提问:“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够回答的仅仅只是,“他”... (展开)> 更多书评 32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8.2分 647人读过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8.9分 41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8.1分 274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2)8.5分 6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华夏出版社的现代西方思想文库 (书爱之)
- 【社会学概论】 (青耕养老)
- 现代西方思想文库 华夏出版社 (竹兰打水patric)
- 小民的书 (蛋糕师傅)
- 符号互动论参考书目资料 (一麻袋瓜)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心灵、自我与社会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elonrind 2006-04-03 00:05:55
!~~~~
0 有用 开心点儿哦 2024-11-15 05:41:15 加拿大
这个翻译真的…
0 有用 红叶@提不起劲 2012-04-19 13:04:40
我在图书馆借的书的版本,豆瓣米有呢,随便凑合一下。
1 有用 人不流氓枉少年 2011-09-22 23:15:02
本书根据学生听课笔记整理出来的,一个个都是学霸啊!记笔记记的这么详细,多少万字啊……翻来覆去蛮啰嗦的,但确实是一座富矿
0 有用 火焰树 2021-04-07 20:05:53
看得我 直呼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