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劝学篇》是清代地方封疆大吏中洋务派健将张之洞代表作。张之洞作为洋务派殿军,既抨击清代冥顽不化的保守派官僚,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又反对维新派变法主张,极力维护清廷封建专制制度。该书主要内容与思想就是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下适当容纳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力,试图实现其“会通中西,权衡新旧”的宗旨,对作者多年从事的洋务运动实践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劝学篇》出版不久就有了英译本和法译本,美国媒体称《劝学篇》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作者简介 · · · · · ·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人。光绪十五年(1889)任湖广总督,1895年至1896年代理两江总督,1902年至1903年入京参加“新政”,参与厘定新学制。1907年任军机大臣,主管学部。1909年病卒,谥文襄。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近日英国洋文报讥中国不肯变法自强,以为专信孔教之弊,此大误也!彼所翻四书五经,皆俗儒村师解释之理,固不知孔教为何事,无责焉耳。浅陋之讲章,腐败之时文,禅寂之性理,杂博之考据,浮诞之词章,非孔门之学也。簿书文法,以吏为师,此韩非、李斯之学,暴秦之政所从出也。俗吏用之,以避事为老成,以偷惰为息民,以不除弊为养元气,此老氏之学,历代末造之政所从出也,巧宦用之,非孔门之政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循序第七 -
圣人为人伦之至,是以因情制礼,品节详明。西人礼制虽略,而礼意未尝尽废,诚以天秩民彝,中外大同。人君非此不能立国,人师非此不能立教。乃贵洋贱华之徒,于泰西政治、学术、风俗之善者懵然不知,知亦不学,独援其秕政敝俗,欲尽弃吾教吾政以从之,饮食服玩,闺门习尚,无一不摹仿西人,西人每讥笑之。甚至中士文学聚会之事,亦以七日礼拜之期为节目。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明纲第三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共12册),
这套丛书还有
《天演论》《猛回头·警世钟》《仁学》《变法通议》《大同书》
等
。
喜欢读"劝学篇"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劝学篇"的人也喜欢 · · · · · ·
劝学篇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晚清一代重臣开出的药方
读中国近代史,晚请是个饶不开的心结,那里有着太多令人叹息的悲剧——一而再的战败、一而再的割地、一而再的赔款,所谓自通商以来,似乎唯有丧权辱国。对于如此不堪的国是,当时作为晚请一代重臣的张南皮,给重病中的帝国开出了什么药方呢?那就不能不读南皮先生的《劝学篇》...
(展开)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中华书局 (2022)9.1分 98人读过
-
Nabu Press (2010)暂无评分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8.5分 179人读过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8.4分 4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欠的 (messiahan)
- (传统)文化理论 (隐名)
- 中国历史 (F(g(x)))
- 书单|北大-现代中国的建立 (lommer)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劝学篇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danyboy 2010-07-13 21:35:23
极好。
0 有用 芸青 2009-09-03 18:17:36
勉強。
0 有用 黄金左脚撑小兵 2012-12-06 19:56:19
最近菊生大讲堂有一次讲这个
0 有用 稼轩门下走狗 2024-01-12 11:12:39 北京
被中堂大人整笑了。张之洞当年对西方的种种批评,对现状的种种维护,其逻辑和论调,跟现今一模一样。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一百多年过去了,话术还是老一套。这书读晚了。PS. 过去学界对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太多目光集中于先进的思想及彼此之间的渊源联系,而忽略了落后的思想。就历史的发展来说,落后思想的影响与先进思想是等值的,两者形成的合力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因此,分析落后思想及彼此之间的渊源联系,同样重要... 被中堂大人整笑了。张之洞当年对西方的种种批评,对现状的种种维护,其逻辑和论调,跟现今一模一样。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一百多年过去了,话术还是老一套。这书读晚了。PS. 过去学界对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太多目光集中于先进的思想及彼此之间的渊源联系,而忽略了落后的思想。就历史的发展来说,落后思想的影响与先进思想是等值的,两者形成的合力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因此,分析落后思想及彼此之间的渊源联系,同样重要。 (展开)
0 有用 小溪 2023-02-23 00:12:15 北京
读完给人一种混沌的感觉,既不似五四时期思想的激进,也不想后期梁启超流露出的国家主义倾向。混沌中大概有深意,理解的关键是“保国 保教 保种”。但是国与教是什么关系呢?仅仅是保国以保教?教又如何保国?政教相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