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人性论》是18世纪著名哲学家休谟的主要著作。书中休谟从知性、情感、道德三个方面讨论人性的原理,试图建立一个具有全新基础的完全的科学体系。本书是休谟《人性论》的摘选本,选编者是北京大学陈启伟教授。
人性论的创作者
· · · · · ·
-
大卫·休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哲学家,出生于爱丁堡,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柏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其特点在于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如“知识来源于印象而非理性”,认为没有事实可由先验(a priori)方法被证明。卢梭等后世学人深受其影响。康德亦综合他同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创建起“正反合”的理论。 11岁进入爱丁堡大学,18岁专攻哲学,21岁出版“人性论”。1734前往法国进修,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1749回到家乡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 、《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哲学家,出生于爱丁堡,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柏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其特点在于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如“知识来源于印象而非理性”,认为没有事实可由先验(a priori)方法被证明。卢梭等后世学人深受其影响。康德亦综合他同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创建起“正反合”的理论。 11岁进入爱丁堡大学,18岁专攻哲学,21岁出版“人性论”。1734前往法国进修,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1749回到家乡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 、《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6卷)等。哲学思想 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利于本阶级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这时,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交织在一起。作为这个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谟,贯彻经验论观点,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确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对人事做了一番议论;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联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这样一点点的注意就会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学体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05页 -
什么方式属于自我 并且是怎样与自我联系着的呢 就我而论 当我亲切的体会我所谓我自己时 我总是碰到这个或者那个特殊的知觉 如冷或热 明或暗 爱或恨 痛苦或快乐等等的知觉 任何时候 我总无法抓住一个没有知觉的自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人性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人性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乌合之众 8.3
-
- 心理学与生活 8.8
-
-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9.4
-
- 美丽新世界 8.7
-
-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7.9
-
- 通往奴役之路 8.8
-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5
-
- 乌合之众 8.1
-
-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 9.0
-
- 达·芬奇密码 8.3
人性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0 条 )






人性论(第一卷)笔记:对“论空间和时间观念”一章的解释
> 更多书评 7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4 )
-
商务印书馆 (1980)8.6分 1968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1985)9.5分 95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6)9.1分 770人读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8.9分 22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随身读 ([已注销])
- DUECE (已注销)
- 可以提供的图书目录 (苍山溪谷)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人性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已注销 2010-09-19 11:23:26
虽是经典,但不一定全认同。1、人的任何经验都可能存在偏差,我们不能完全地依据经验来推理知性。2、如果说观念必然来源于印象,那么很难解释古代先哲在还没有经历某种印象的时候就已经预知了这种观念。比方说在没有显微镜的时代,佛陀就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了。3、因果关系个人也认为不是借由经验产生的,因为自然规律就是根据因果关系而持续下去的,是本身就存在的。
0 有用 Jocelyn 2006-11-19 00:18:34
没怎么懂,但是知道还是人性分析很好的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