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散文集是以写人为主的。书中所写的人物――赵一凡、周�英以及“今天派诗歌”群体中的芒克等人,是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涌现出的一批“新人”。在那个年代,这一群体所代表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敢于怀疑的理性精神,使许多人着迷。作者试图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记录下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借用帕斯捷纳克的话:生活――在我的个别事件中如何转为艺术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如何从命运与经历中诞生出来。
作者简介 · · · · · ·
徐晓,生于上海,长于北京。198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和散文,1982年至今,从事记者、编辑工作。
目录 · · · · · ·
永远的五月
爱一个能有多久
无题往事
监狱中的日常生活
幸存者的不幸
荒芜青春路
我的朋友史铁生
有一个人的存在让我不安
穿越世界的旅行
精神流亡者的重访
路呵路,飘满了红罂粟
面对没有父亲的男孩儿
华盛顿通信:与儿子一同成长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孩子
与久违的读者重逢
附录:和《永远的五月》作者对话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能走到一起结婚生子,肯定有必然的理由,不管那理由在别人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是对于他和她肯定是第一的、惟一的理由。 2.我承认虚伪不属于他,也知道不管是爱也好恨也罢,他的方式总是独特的。其实我欣赏的正是这种独特,可趣味是趣味,一旦真正面对它又无法超脱。 3.生活在不断变化,不惜一切代价忠于一种观念已经使人疲惫不堪,我们不该固守陈规,也没必要总对往事耿耿于怀。但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男人和女人、老年人和中年人不都或多或少多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吗?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把自己所尊崇的生活准则贯彻到生命的始终呢? 4.以前我曾今感受过一个人死亡或离去对于活着和留下的人的意味,我觉得那是一片空虚,生活很快会把它填满。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多一个人或少一个人,绝不是一个数量概念。失去一个曾今存在过的人,意味着失去全部。 5.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做得多,还是做得少,都是极其自然的。世上没有一杆称得出感情斤两的秤。法律、舆论、海誓山盟,规定不了,也阻止不了,为谁或者不为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做得多还是做得少,那杆秤在心里,它的砝码始终只可能在心里。 6.当生活把你抛进火坑,你不得不在里面时,根本谈不上什么坚强和勇敢。你有的不过是活下去的本能,别人所能承受的你也同样能承受。 7.常常,生活中一件美丽的东西,一种我从少女时代就命中注定了的偏爱,从身边悄悄滑过。我是该为它的稍纵即逝而悲悼呢,还是该为它毕竟出现过而欣慰? 8.千百年来,世界发生的变化已经不必待言。但是,唯有爱情——不是与爱情相近,也不是与爱情相似——依旧不变。所以,相思依旧是苦的,眼泪依旧是咸的。所以遗憾依旧,悔恨依旧。这是上帝为心灵的路途准备的驿站。 我常常在这驿站休憩。每当遗憾和悔恨从心底的深处浮上来,日常生活便像退了潮似的离我远去。我在那个时刻与你相遇,...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半生为人 -
人的心啊,简直像是一个牢笼。每一种思绪,每一种情感,每一种本能的冲动,每一种社会的理念,都像是一头怪兽,互相纠缠,互相冲撞,互相折磨。你东逃西撞,左奔右突,但是你看不见出路。你的心是牢笼,心里的东西是困兽,没人能够拯救你。你是你自己的囚徒。你是你自己的结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爱一个人能有多久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半生为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半生为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半生为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3 条 )
-
青屿侬 (我是做手工皂的)
1.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能走到一起结婚生子,肯定有必然的理由,不管那理由在别人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是对于他和她肯定是第一的、惟一的理由。 2.我承认虚伪不属于他,也知道不管是爱也好恨也罢,他的方式总是独特的。其实我欣赏的正是这种独特,可趣味是趣味,一旦真正面对它又无法超脱。 3.生活在不断变化,不惜一切代价忠于一种观念已经使人疲惫不堪,我们不该固守陈规,也没必要总对往事耿耿于怀。但是,从那个... (1回应)2012-08-22 20:28:36 25人喜欢
1.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能走到一起结婚生子,肯定有必然的理由,不管那理由在别人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是对于他和她肯定是第一的、惟一的理由。 2.我承认虚伪不属于他,也知道不管是爱也好恨也罢,他的方式总是独特的。其实我欣赏的正是这种独特,可趣味是趣味,一旦真正面对它又无法超脱。 3.生活在不断变化,不惜一切代价忠于一种观念已经使人疲惫不堪,我们不该固守陈规,也没必要总对往事耿耿于怀。但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男人和女人、老年人和中年人不都或多或少多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吗?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把自己所尊崇的生活准则贯彻到生命的始终呢? 4.以前我曾今感受过一个人死亡或离去对于活着和留下的人的意味,我觉得那是一片空虚,生活很快会把它填满。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多一个人或少一个人,绝不是一个数量概念。失去一个曾今存在过的人,意味着失去全部。 5.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做得多,还是做得少,都是极其自然的。世上没有一杆称得出感情斤两的秤。法律、舆论、海誓山盟,规定不了,也阻止不了,为谁或者不为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做得多还是做得少,那杆秤在心里,它的砝码始终只可能在心里。 6.当生活把你抛进火坑,你不得不在里面时,根本谈不上什么坚强和勇敢。你有的不过是活下去的本能,别人所能承受的你也同样能承受。 7.常常,生活中一件美丽的东西,一种我从少女时代就命中注定了的偏爱,从身边悄悄滑过。我是该为它的稍纵即逝而悲悼呢,还是该为它毕竟出现过而欣慰? 8.千百年来,世界发生的变化已经不必待言。但是,唯有爱情——不是与爱情相近,也不是与爱情相似——依旧不变。所以,相思依旧是苦的,眼泪依旧是咸的。所以遗憾依旧,悔恨依旧。这是上帝为心灵的路途准备的驿站。 我常常在这驿站休憩。每当遗憾和悔恨从心底的深处浮上来,日常生活便像退了潮似的离我远去。我在那个时刻与你相遇,面对你,倾听你,也向你倾诉⋯⋯但我永远没有机会告诉你,对于你,我真正在意和计较的到底是什么。 9.我不想让失望扭曲记忆,我不愿意相信,人一成熟就得否定单纯。 10. 引自 半生为人 1回应 2012-08-22 20:28:36
-
小木心熊 (泛若不系之舟)
冬天,炉子上的水壶和窗纸的响声呼应着,水蒸气把玻璃画得斑斑点点。那时北京的冬天似乎比现在冷得多,最冷时用湿手拉门上的铁把手会有被粘上的感觉。他回到家总是先摘下满是哈气的眼镜,一边擦一边念叨着,“还是家暖和!还是家好!”我们吃着炉台上烤的馒头片或烧饼,讲各自单位里发生的事情,谈论我们共同认识的朋友,追忆老北京的掌故。2012-08-13 22:27:13
-
司音的阳台 (在围城里感觉被忽视了?)
初读《半生为人》,一为徐晓的坚韧感动,二为朋友的真诚震撼。不是没有知心的朋友,也有爱自己的家人,但读书过程中就会不自觉的跟随她与这么多真挚的友人一起为楣英心痛,为楣英的坚强感动,为自己的坚持找支点。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文艺的吧,很脆弱又假装坚强,因为生活不容许我们软弱,哭泣。每个人又是理想主义的,希望生活在一个童话世界里,拥有美丽的爱情,纯真的友谊,伟大的亲情的吧。还没有读完,希望通过徐晓,...2012-10-10 19:09:17
-
菜菜酱 (pura vida)
说一个女人为爱情而活,很可能是真实的;说一个女人仅仅为某一个男人而活,一定是虚假的。一些人一生可能不止恋爱一次,但是为爱情而活的女人,每次恋爱都是对同一种理想与精神的追随;另一些人一生可能只恋爱一次,但是标榜只为某一个男人而活的女人,很可能已经泯灭了理想放弃了精神。 她给我的最大启示是,一个正常人的意志力再强,也远远不及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无意识更有力量。意志是对恐惧而言,正常人对恐惧过于敏感,当你...2012-10-30 18:15:21 4人喜欢
说一个女人为爱情而活,很可能是真实的;说一个女人仅仅为某一个男人而活,一定是虚假的。一些人一生可能不止恋爱一次,但是为爱情而活的女人,每次恋爱都是对同一种理想与精神的追随;另一些人一生可能只恋爱一次,但是标榜只为某一个男人而活的女人,很可能已经泯灭了理想放弃了精神。 她给我的最大启示是,一个正常人的意志力再强,也远远不及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无意识更有力量。意志是对恐惧而言,正常人对恐惧过于敏感,当你的思维能力足以判断你可能面对什么、失去什么,而那将要面对的正是你难以面对的,将要失去的正是你不忍割舍的,于是你有了真实的恐惧,你因此而需要意志力来克服这恐惧;而精神病患者之所以能够真正地无所畏惧,正是因为她根本不需要意志力。 上帝总是借他人之手将幸运或者厄运传播,我们每个人都无可逃避地既是施者又是受者,每个人的心灵都既是天堂又是地狱,如同耶稣基督,承受人间所有荣辱,再把荣辱投向人间。 想起振开在《波兰来客》写过:“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每个人只能走一条路,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跌宕起伏。另一条路是别人的路。还有一些是从来没人走过的路。说不定哪一天,加明的儿子或者我的儿子,会不知深浅地一脚踏进去,又不知会给中国文学,或者中国文化,以至中国思想的历史,增添一道怎样的景观?
回应 2012-10-30 18:15:21
-
-
「一九八五年夏季的一天,正是吃晚饭的时候,他来到我家,丈夫背他进屋坐在专为他准备的躺椅里,一贯食欲极佳的他不吃不喝,连西瓜都难以下咽。我家那窄小而昏暗的小屋,以往盛得下他那么多欢笑,那么多诙谐,那么多神奇幻想,那么多连珠妙语,那天却盛不下他那么沉重而又深刻的痛苦和悲哀;我自以为得意的烹调手艺,常使他一饱口福、尽兴而归,这次却无法弥补他对人生无限遗憾和茫然于一隅。见他不说话,丈夫只好陪他出去走走...
2022-04-23 01:01:52
「一九八五年夏季的一天,正是吃晚饭的时候,他来到我家,丈夫背他进屋坐在专为他准备的躺椅里,一贯食欲极佳的他不吃不喝,连西瓜都难以下咽。我家那窄小而昏暗的小屋,以往盛得下他那么多欢笑,那么多诙谐,那么多神奇幻想,那么多连珠妙语,那天却盛不下他那么沉重而又深刻的痛苦和悲哀;我自以为得意的烹调手艺,常使他一饱口福、尽兴而归,这次却无法弥补他对人生无限遗憾和茫然于一隅。见他不说话,丈夫只好陪他出去走走。我丈夫是个内向的人,他们之间除了情趣相投以处,更主要的是那种尽在不言中的理解。在故宫墙外的筒子河边,他没有诉苦,他也没有询问。面对暗绿色的河水,他对铁生说:“你是条汉子,活着应该痛痛快快,活不下去,我推你一把,也没什么了不起。能不能闯过来,全看你自己的了。」 引自 我的朋友史铁生 回应 2022-04-23 01:01:52 -
「是过多的灾难泯灭了人性的光辉,还是人性的黯淡导致了众多灾难产生,如同我不知道,灾难是上帝对我们民族的惩罚,还是褒奖。」 「是的,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但人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保持思考的能力,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抵御无孔不入的宣传,并使自己最终不成为机器的一个零件。」 「我们的怀疑,是在不怀疑中生长出来的,即使要否定什么,也一定要先肯定什么。而年轻一代怀疑论者则不同,他们怀疑并且推翻,只是为了怀疑和推...
2022-04-23 01:00:46
「是过多的灾难泯灭了人性的光辉,还是人性的黯淡导致了众多灾难产生,如同我不知道,灾难是上帝对我们民族的惩罚,还是褒奖。」 「是的,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但人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保持思考的能力,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抵御无孔不入的宣传,并使自己最终不成为机器的一个零件。」 「我们的怀疑,是在不怀疑中生长出来的,即使要否定什么,也一定要先肯定什么。而年轻一代怀疑论者则不同,他们怀疑并且推翻,只是为了怀疑和推翻,不在乎是不是虚无,或许虚无正是他们所追求的境界。」 「阿城一夜之间成为公众人物。他在小说首页的作者简历中这样写:“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大家怎么活着,我也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些钱贴补家用,但这与一个外出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这是典型的阿城式表达。」 「任何漠视灾难的成功,漠视牺牲的辉煌都没有意义。」 引自 荒芜青春路 回应 2022-04-23 01:00:46 -
「我们无辜地受到侵害,其伤害之深重不只在于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存,更在于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去思想、去感受、去爱或者去恨。」 「我的困惑在于:人,究竟能在怎样的意义和程度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这一事件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一个人,并不能因为承受了足够多的苦难,就可以无视、藐视别人的苦难;至少,它还可以让你记住:你没有资格把你的所谓苦难经历当成个人的人生资本,因为付代价的决不只是你一个人...
2022-04-23 00:58:24
「我们无辜地受到侵害,其伤害之深重不只在于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存,更在于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去思想、去感受、去爱或者去恨。」 「我的困惑在于:人,究竟能在怎样的意义和程度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这一事件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一个人,并不能因为承受了足够多的苦难,就可以无视、藐视别人的苦难;至少,它还可以让你记住:你没有资格把你的所谓苦难经历当成个人的人生资本,因为付代价的决不只是你一个人,甚至不只是你的亲朋好友,还有许多完全与你无关的人。他们在这次劫难中受到的伤害有些被我了解,另一些可能我永远不会知道。」 「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也许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而是能够忏悔和敢于承担责任的罪人。」 「有人和我讨论:理想主义是好还是不好?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立的问题。人需要吃饭是好还是不好呢?饭吃得太多人会发胖,但不吃饭人会死。是的,人就是这样,在为追求理想所付出的代价而惋惜的同时,又为理想主义的失落而痛苦,这将是一个现代人永远的悖论。」 引自 幸存者的不幸 回应 2022-04-23 00:58:24
论坛 · · · · · ·
最真诚的敬意 | 来自都是什么呀 | 1 回应 | 2017-10-26 13:59:43 |
我小时候看过一本《日记伴随我长大》,里面提到了... | 来自低端的一日三岁 | 2012-10-12 22:46:25 | |
喜欢<半生为人>的朋友可以来聊聊~ | 来自glaube | 1 回应 | 2012-09-05 18:55:37 |
买了本第二次印刷的,封面已经变了。 | 来自最烦装逼 | 2011-12-15 09:43:10 | |
新浪有连载 | 来自月想花容 | 2 回应 | 2009-04-25 18:42:06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信出版社 (2012)8.2分 1958人读过
-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8.1分 58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推荐给你的大学读书单:那些值得关注的观念 (jiaon)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时代的一粒粒沙 (向西)
- 别样中国史 (jiaon)
- 文艺生活周刊 书•讯 (小雪)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半生为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12 有用 Ennto 2012-09-04 10:32:30
他们信仰,质问,愤怒,感怀。他们在贫乏的时代过着最富足的日子。我们失落,疑惑,冷漠,麻木。我们在富裕的时代却过着最贫穷的生活。
53 有用 Daneestone 2011-06-26 15:10:11
文中引用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我痛苦并不是因为苦难,而是害怕我配不上这份苦难。”
2 有用 字润不知 2018-12-02 20:29:47
前两篇文章以后,才有些意思。我对苦情妇女一般没什么同理心,毕竟苦难是自找的,到后面的谈故人到有意思了,活生生的跃然纸上,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了。
30 有用 boom绿。 2012-12-05 18:56:02
反省以往把“绝望”这个词用得太轻率
14 有用 熊阿姨 2010-06-07 01:31:55
文革和八十年的回忆录读过很多,但这种女性视觉的文章还是第一次。冲动又勇敢,感性又坚强。
0 有用 Iker~~ 2022-05-09 15:41:46
字字泣血,独一无二。
0 有用 pomme 2022-05-02 07:42:58
八十年代
0 有用 葡萄啊呀 2022-04-30 16:13:11
欲言又止,描述不在人与事,更多的是自己的感想。这不怪作者。
0 有用 菁菁有味🌦 2022-04-22 17:45:13
很偶然的在书柜里翻出来的,翻了翻看到北岛的名字,有些好奇,觉得是一种书缘,因为才看完一本北岛的书,看到封底推荐中那一句:谁敢把自己文章的血液浓度和徐晓的相比?就完全吸引了我,几晚时间读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和作者那个年代大约相隔20年?却早已天差地别千差万别,但不妨碍我去试着理解感动,作者说的高尔泰的书我手边也有,却一直不敢去读。
0 有用 张萍 2022-04-22 14:01:43
读第一章〈永远的五月〉确实触动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