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本关于家庭社会学的著作,曾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作者根据抗日战争时期自己在大学授课时的讲义整理、编写而成。书中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但本书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的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目录
派与汇(代序)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第二章 双系抚育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第十章 社会性的断乳
第十一章 社会继替
第十二章 世代参差
第十三章 单系偏重
第十四...
本书是一本关于家庭社会学的著作,曾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作者根据抗日战争时期自己在大学授课时的讲义整理、编写而成。书中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但本书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的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目录
派与汇(代序)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第二章 双系抚育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第十章 社会性的断乳
第十一章 社会继替
第十二章 世代参差
第十三章 单系偏重
第十四章 以多继少
第十五章 续绝
第十六章 亲属扩展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若观察一个孩子的生活,有时真会使我们替他抱不平。他很像是个入国未问禁的蠢汉。他的个体刚长到可以活动时,他的周围已经布满了干涉他活动的天罗地网。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于是好像一只扯满帆的船,到处驶,到处触礁了。他所触的礁并不限于物质的。当他随手拉着本书,正打算一张张撕下来,点缀他周围平板的地面时,一只强有力的手,把书拿走了。有什么理由呢?他是不会明白的。要抗议,张开小嘴嚷,放开嗓子哭,说不定又来一只手,正打在小尾股上,一阵痛,完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
也许因为这太普通了,所以把堕胎看做不道德的地方,当医生的得起誓不做这种生意;可是这种誓约并没有比其他誓约更有效力。不管城市里,连乡下,时常可以找到把这事作专业的人。这誓约反而使这可能有危险的工作,因为正当的医生不愿意接受,而落入江湖术士手里,造下人间的罪恶。 堕胎,杀婴,和疏忽致死,使新个体得到生命之后还是不能生长。我们的生理结构中并没有一个特别的器官能给孩子们一定能得到抚育的保障。人类种族的绵续很难说是生物机能的作用了。 我想再引一段霭理士的话。他说了刚才我所引的婚姻可以穿透两个人的性格,精神发生混化(很相等于我们这里所谓恋爱)之后接着说: “除了极度肤浅与无聊的人,这种深入腠理的精神关系,虽属不容易培植,却是谁都可以有的,如今所注意的既然只是外表的条件与格式,风气所趋,不但是从事婚姻的人忘怀了这种培植功夫的不易,并且教他们不再感觉到这种功夫的必要。就这一点说,近代的婚姻是退步了,因为在旧式的婚姻里,这一点倒是比较充分地做到。旧时的一种观念认为婚姻必有其不可避免的痛苦,现在这观念是不时髦了。不过痛苦依然存在,所不同的是方式已经换过罢了,而这种痛苦是从婚姻关系的内在的性质所发出的。” 这段话里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性格的融合是要培养的,是一个长期而且不断的过程;人人固然都可以培养,但是很多人忘怀了这培养的工夫。旧式婚姻因为承认夫妇的关系是痛苦的所以要设法克服,所以肯下功夫,现代婚姻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如胶似漆,一到结了婚,碰着真正现实的试验,发现了婚姻的痛苦,心理上既无准备,感情又好像受了欺骗,结果反而不在力求和洽上用工夫了。这是新不如旧的地方。 夫妇之间能否相处,在我看来,是决定于两方面:他们已往的历史里是否具有相互能了解的底子,和他们既已共同生活是否有相互融合的意愿。前者要靠社会的安排,后者则要靠两人的爱好。所以社会合理的安排和夫妇的恋爱是相成的。若是把恋爱训作两...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点摘录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生育制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生育制度"的人也喜欢 · · · · · ·
生育制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生育制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5 条 )
> 更多书评 65篇
-
月下白桦 (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
全文脉络: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当今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 这一套活动费孝通称之为生育制度。关于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和性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一是说人类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的。 我们承认人类生物基本需要时须在社会结构中得到满足,而且我们也可以说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为了要使人类能得到更...2016-04-17 13:32 20人喜欢
全文脉络: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当今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 这一套活动费孝通称之为生育制度。关于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和性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一是说人类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的。 我们承认人类生物基本需要时须在社会结构中得到满足,而且我们也可以说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为了要使人类能得到更大的和更可靠的生物上的满足,但就像吃饭可以饱腹,但很多时候大家一起吃饭,满足的需要更多的是安全而不是营养。生育制度之于性的关系亦属于这种性质。生育制度是限制着人类的性生活的,因此婚姻绝不是单纯的两性结合,亲子关系亦绝不是单纯的生物关系。但人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的本性呢?回答就是为了绵续种族,生育制度是绵续种族的保章。但这个回答过于直接不够深入,想要答好这个问题,就要面临——本章回答的问题:人类为什么要绵续他们的种族? 简单来讲,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存不能单独解决,他得依靠社会的完整。社会完整是个人健全生活的条件,而社会的完整必须人口的稳定,稳定的人口有赖于社会分子的新城代谢,因之引起了种族绵续的结果。 供给新的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社会分子这一词是一个能在社会分工合作结构里担负一定职务的人。这能力不是天生的。一个孩子要长成一个社会分子须有长期的教育。生育制度中就包括着生和育的两部分。生殖本是一种生物现象,但是为了要使每个出世的孩子都能有被育的机会,在人类里,这基本的生物现象也就充满了文化的干涉。接下来几章就要说明,人类怎样用文化手段去控制这生殖作用,使这生物现象称为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二章 双系抚育 婴孩有机会长大成人,不但要得到适当的营养,还要得到适当的教育,这件重要的工作域定要有人负责。在负责的人中,父母是抚育孩子的中心人物。 为什么会形成以父母为中心的生育制度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普遍的误解,把生殖的两性和抚育的双系混为一谈,因而认为抚育的双系是直接由生物本性所决定的,但生物事实所告诉我们的刚好与此相反。我们应该把人类的情感看成社会所培养出来的结果,而不能看成社会制度的基础。我们与其说:因为两性的爱好,所以愿意共同抚育儿女,倒不如说:因为要抚育儿女,两性间需要有能持久的情感关联。(这里其实涉及到了心理学是社会学的基础还是衍生物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进化社会心理学或许能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两者不可区分,互为一体) 双系抚育虽不能直接用两性生殖来解释,可是双系的发生还是根据于男女之别的事实。这并非是生物性的问题,而是社会性的问题。在以性别分工来结构构成的社会里,生活单位必须由男女合作组成,因而母亲不得不在去认一个父亲是因为我们生活所依赖的社会结构是以性别来作为分工的。 社会的形成是靠分工,而分工有差别,分配工作必须有个能说服被分者的理由,而这理由多少要根据甲和乙原本有些不同。我们若注意各社会分工的体系,不免会有一种印象:人们好像是任何差别都能利用来作分工基础的——年龄、性别、皮肤的颜色、鼻子的高度,甚至各种病态,都可以利用。性别可说是用的最普遍的差别了,到现在为止,人类还没有造出过一个社会结构不是把男女的性别作为社会分工的基础的。(很有道理,就像学历是分工差别之一,就算大学生没有他应有的能力,在某些时候,他也能得到一份不应有的工作) 把抚育工作交给一男一女的基本单位(能担负抚育作用的最小单位)去负担,可以说是采取了小群负责的原则。这工作交给一定的小群去经营,所以就发生了父母的双系抚育形式。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无论在哪个地方,至今还没有不以男女的性别作为分工的基础,而且父母也总是负担着最基本的抚育作用。在这些社会中,抚育作用必须是双系的,但是这双系性既然没有生物本性作为保障,于是,我们在任何现有的社区中,都能看见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这就是我们普通的所谓婚姻。因而,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从婚姻里结成的夫妇关系是从亲子关系上发生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两性尽管可以在一定限制下享受相当的自由,可是关于生孩子这一件事,却很少含糊,一般都有严谨的规律,而且这种规律总是以婚姻为基础的)。 由于婚姻是为了确立双系抚育的关系,因而婚姻不是一件私事。把婚姻这件事拖累很多人,成为一件社会上很多人关心的公事,其用意无非是在维持结婚的两个人营造长期的夫妇关系;长期的夫妇关系是抚育子女所必需的条件。 婚姻在人类生活上既是这样重要,而同时又不常和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倾向相符合,于是社会就得立下法律、渗透经济关系、赋予宗教意义来维持人类生活中必需的抚育作用。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 这章讲为什么婚姻总是向外展开?这里主要有两个角度的原因。一个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讲,近亲结婚会导致后代难以延续,因而内婚就没有本能的搀扶趋于消灭;另一个从社会学角度讲,生活上密切合作的已有结构绝不容性的闯入,于是就发生了乱伦禁律和外婚的规定(所谓外婚,并不是生物上的无关,而是向原来没有社会关系,或是本来不属于密切合作的生活团体的人中去建立两性和夫妇关系)。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这章主要讲夫妇之间协调习惯、兴趣不同产生的矛盾。费孝通先生举出了三种应对方式,分别是相敬如宾、变相的内婚、择偶的自主。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夫妇之间能否相处,决定于两方面:他们以往的历史里是否具有相互能了解的底子,和他们既已共同生活是否有相互融合的意愿。前者要靠社会的安排,后者则要靠两人的爱好。所以社会合理的安排和夫妇的恋爱是相成的。 若把恋爱看作两性无条件的吸引,把一切社会安排置之不顾的一往情深,这种婚姻也必然是这种恋爱的坟墓了。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在这章中,费孝通认为生育制度的基本结构是父母子的三角,而这三角是现在可以观察到的人类社会普遍的社会结构。下面首先解释为什么是三角结构,之后再解释为什么这种三角结构是人类社会普遍的社会结构。 社会学上的三角结构,指的是两人间的关系靠着第三者的存在而得到固定。在家庭中,新婚夫妇若没有孩子是很难独立成新的小家庭。男女若是只有一条直条的关系,这关系的内容实在只是两性合作,以相互感情来维持的性爱。两性的享受不带有对于未来的瞻望,各人为了自己的满足不易有个共同的憧憬,因之难以和洽。要打破这历史的不同习惯的障碍,就必须创造出一个共同的向未来的投影,而孩子就给夫妇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将来的展望。 任何文化都是根据当地人民在社会中生活所必需的条件而发生的。若是我们承认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相同的,则千变万化的文化也必有一个相同的基础。三角结构的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是普遍的文化事实。之所以说某种程度,一方面是因为婚姻结构一直在变化,根据摩尔根的理论,人类从乱交开始经过若干阶段才到一夫一妻制,这些阶段有consanguine famiy(兄弟姐妹间婚姻所组成的家庭) ,punaluan family(一群姐妹或一群兄弟跟一群不一定有亲属关系异性组成的家庭),pairing family(一男一女间婚姻所组成的家庭,但并不排斥婚外性生活),父权家庭(一男和多女的婚姻组成的家庭)。另一方面,经历了多次历史演变,人类目前找到的比较有效的抚育方式是双系抚育(包括一夫一妻、多妻制家庭、多夫制家庭),而双系抚育的基本结构就是三角结构。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居处的聚散多少是有关于生活上的亲疏,因之,空间距离给了我们研究社会联系的一个门径。我们若从居处上来观察社会结构中德基本三角可以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步是看这基本三角本身父母子之间的区位关系;第二步是看和这基本三角共同居所的人物;第三步是看它相近居所的人和它的关系。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家庭这个父母子的三角结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极重要的创造,我们想要了解个人,自不能不从家庭生活入手。现在我们就检讨一下这三角,父母子结构的内容。 父母子三角结构,尽管有诸多巧妙的好处,但终究是人造的事物,并非尽善尽美,其中充满了矛盾。比如费孝通认为的在亲子间第一个摩擦根源,在于亲子教养矛盾——在一个抚育是父母的责任的社会中,父母就得代表社会来征服孩子不合于社会的本性,因之生物和社会的冲突一化而为施教者和被教者之间的冲突。再而化为亲子间的冲突。 亲子之间的矛盾具体会表现成”严父和慈母“的形式。抚育作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给孩子生理上的需要;一部分是给孩子社会上的需要。若是社会一定要父母担负孩子的全部抚育责任,它实在把亲方本身放在一个两难的境地,因为生理上会引起亲密的感情亲密,而社会习惯的养成时常常改变孩子的本性,会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甚至是仇恨的敌意。 解决这难题的一个方法就是父母的分工:由父母分别担负社会性和生理的抚育工作。最普通的分工方式是严父慈母的安排。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世代间的隔膜,简单来讲,就是亲子对未来的有不同看法及做法上而产生的矛盾。如果在一个社会变迁极慢的社会中,社会标准历久未变,子女长成后所具的理想和他们父母所具的,和所期望于他们的理想并无重大的差别,这样产生的隔膜或许会少些。但若是到一个变迁极大的社会之中,这种隔膜就会成为一堵墙。 文化的绵延靠了世代之间的传递,社会为此曾把亲子关系密密地加上种种牵联。但文化不只是绵续,还需不断的变化,于是加上的牵连又得用血泪来丝丝切断。亲子间的爱和憎,平行的存在,交替的显稳,正因为社会结构的本制中有着这条漏缝。 第十章 社会性的断乳 家庭,从个别上来讲,终究是暂时的。 社会团体持续的时间,是和它所要做的事的性质而决定的。若是一件工作没有时间的限制,这团体可以一直继续下去。但事情一旦结束,社会团体便会自动地解散。 家庭的性质从普遍性上说是社会经常的需要,因为要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社区中常有抚育的事务,从总体上看,家庭是个近乎永久的存在。但从个别家庭角度看,就每个家庭而言,抚育却有一定的时限,孩子总会长大。 家庭的功能若仅限于抚育,大功告成,大家散伙,也没有什么不可,但家庭不然。这是因为,抚育本身不是片面的,一个能给孩子完全教育的团体必须是一个经营完全生活的团体。夫妇结合虽在理论上说是为了抚育孩子,事实上也是一个分工结构的基本单位。抚育作用有时结束了,但其他事务却不能随之结束。在这种情形下,家庭的结束不能太干脆。再深入解释一下。社会团体在日常生活合作中养成了团结的力量,总是会发生一种要求继续生存的趋势。家庭既是最基本的合作团体,这种趋势必然是很强的。但家庭终究是要解散的,这就要家庭面临违反人性的局面,面对这种无法避免的结局,在相当时间亲子联系必须被逐渐切断,这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性的断乳。 这种社会性断乳普遍表现在形形色色的成人仪式上。 第十一章 社会继替 这章,是从整个社会背景去说明继替作用的性质和采取亲属原则的根由。 首先,我们先重述一下在前几章里所提出的基本理论。这个基本理论的出发点,是在一个基本的假定上,人的活动时求生。求生就是满足他生物基础行所发生的基本需要,食、色,等等。需要的满足有赖于物质的利用,人的基本活动时利用外界物资来满足需要的活动。在利用过程中发生了经济原则,以最少劳力获取最大报酬的原则,为了效率,人类创制出复杂的分工合作的机构。贪图生活的优裕,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都依赖了别人的生存和生活。这就是社会。要维持社会的完整,有一套必须满足的条件。这些条件可能有和从个人生物基础上得来的本性不相合的。因之,社会上必须有一套共同接受的办法,用社会力量来强制大家奉行。这些办法就是文化。文化是社会创造出来使人类可以共同生活来满足个人需要的手段,文化是以社会力量来维持的生活方法。维持社会的完整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数目的人口来担负分工结构所规定的各种工作。这本书就是想从这个条件来看人类怎样用社会的力量创造出种种文化设备来达到维持社会完整的目的。 社会结构是有一定人口容量,社会里的个人并不是堆积而是组合,因而社会容量受着结构的限制。马尔萨斯认为生育是自然现象,人像苍蝇一样会不断地繁殖,人多了食料不够,为此会产生战争。于是他主张积极地限制人口,使大家能安居乐业,不必在战争中去解决人口问题,但他的理论出发点就错了,他忽略了人类所依赖的社会结构,把人类社会看成和其他物种一样的存在。 社会结构中的人口容量,指的是社会中有职位的人。在人类社会结构中可以容许,而且必然有没有职位的人生活着,这些人是候补。新分子进入社会必须由旧分子把他的职位让出来,这是接替过程。接替过程若没有域定的规则,势必引起社会的混乱。可以用来规定继替方式的原则很多,可是总括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以机会来决定;二是以选择来决定。这两类原则可以在一个社会中同时运行,比如英国国会的上下院之分。 这章重点想谈的是用亲属系统来限制继替资格。亲属体系有很多好处,比如每个人都有亲属体系但没有两个亲属亲疏程度上是完全相同的,同时这种亲属体系又是独一无二无法被替代的,因而亲属体系用来作继替原则,有很多特别适宜于继替秩序的特点:譬如世代排列,男女分殊,单系偏重,亲疏层次等。 接下来,将进一步分析继替作用应用了亲属原则后所发生的结果。 第十二章 世代参差 用世代作为分别亲属,是一种通用的原则。世代划分之所以被采用到亲属体系中去的原因和社会继替有很密切的关系。从大体上说,继替过程是社会新陈代谢作用,但亲属体系一般所采取划分世代的标准却是生物性的。用这标准来划分世代,再用世代的秩序来作继替原则,不免缺乏弹性,竟可以和社会继替过程实际的交代方式不一定完全相符。 比如,在农村中,一个生理成熟的青年,在16岁左右,而60岁的老人才退休。一个孩子16岁入社,20岁就可以做父亲。当他的儿子长到16岁时,他还只有36岁,正是农作的主力,要他在这时退伍,把他的财产,权利、地位交给儿子是不合农业社会的需要的。只有当他们60岁了,他们才适合吧工作交给16岁的孙辈,这就是隔代相承。 我们传统亲属词汇中世代的记号是:高,曾,组,父,子,孙,曾,玄,来,昆,仍,云。我们若想把这一串名词分为两组,每隔一代放在组里,就会看到一件极有意思的事实。甲组里的意思(曾,来,仍)是再生的意思,乙组(高,祖,玄,昆,云)里的字都是距离的意思。(的确是很有意思!!) 如果亲子间世代相接的接替方式难以实行,就需要其他方式,比如在两代之间用另一代中间人物以作过渡,比如兄弟叔侄的接替方式。因而,在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日趋复杂的过程中,社会继替至少亦不能不部分地脱离亲属原则。 第十三章 单系偏重 人类的生殖室两性的,进入生理抚育时时单系的,由母亲专任,但是为了社会抚育的需要又确认了双系的家庭;从家庭里引申出来的亲属却又成了单系偏重。从双到单,从单到双,又从双到单;生育制度中各段的形式一变再变,原因在什么地方?这章讨论亲属的单系偏重。 亲属系统为什么倾向于单系的偏重呢?马林诺斯基层解释说:”单系嗣续密切相关于世代间地位,权力,职位,以及财产传递的性质。在社会继替作用中,秩序和简明是维持社会秩序团结的重要条件。“换一句话说,亲属体系一旦被利用来作继替的原则,它就不能不适合继替作用的需要而偏重于单系了,虽则这种偏重显然是一种把父母强分轻重,和事实不合,和人情相左的权宜办法。 在单系偏重中的父系社会中,女子的权利并不从抚育她的父母手上得来,而须向她的配偶家中去承继,在母系社会中,男子亦是如此。但这着实让人为难,在家庭中不应该发生性别歧视,可是这在单系偏重的社会中常常会发生,这并不是说父母真的偏爱某个性别,只是因为这种社会上的观念使做父母的人对于那些自小在身边长大,而又得不到继承权的儿女,在心里造下的一些隔阂。 为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社会继替不能不从单系,可是为了双系抚育中所养成的感情联系,单系接替也永不能彻底。因之,在我们亲属体系中虽不能抹煞父母的任何一系,但也永远不会是双系并重的,于是形成了单系偏重的形式。在财产私有制的社会里,这些是社会结构上的普遍特征。 第十四章 以多继少 在这两章里,我们讨论孩子生太多后,有资格继替的可能变多,产生的种种继替困难如何解决。 解决方法有很多,比较通行的一种方法就是长子继承,但还有其他许多通行的方法,比如幼子继承。长子权或幼子权在表面上看来是破坏了继替过程中的平等原则,但实际上,在正式的继替中,会或多或少的实现同胞间的平等原则。 但当平等原则无法实现,同胞见产生了差别待遇,于是同胞间的合作似乎很容易被资源的分割所淹没。 第十五章 续绝 一个家庭,或许种种原因,不能生孩子,于是社会为了自身的存续,就会施加种种压力让不生孩子的家庭去生孩子。但如果那个家庭,真的生不了孩子,为了平衡个别家庭的绝对苦难和社会存续的难题,家庭就需要做出种种措施来弥补缺额。 弥补缺额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养子、过继、暂时的改系、等等。 第十六章 亲属扩展 亲属体系的形成基本上是抚育作用的扩展,但是亲属关系一旦确立,常常被利用来做很多其他事情去满足生活上其他的需要,也因为它被这样利用,他的形式也必然受到影响。个人在家庭之外去建立社会关系最方便的路线是利用原有家庭关系。这是亲属路线。 根据生育和婚姻,每个人都生在一个谱系秩序里。在这秩序中,他因生活的需要分出亲疏,形成一个亲属范围。更因亲疏程度分成若干基本类别。每个类别有一个亲属名词。亲属名词和亲属称呼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亲属名词是亲属关系的定名,而亲属称呼是亲属接触时所用的口头的称呼。这两者在没有扩展之前是相同的,但称呼扩展之后,人们时常有意弯曲客观的谱系秩序以示好感,甚至包括毫无亲属关系的人,这是亲属的次层扩展。 氏族是第二层的扩展中所组成的单系亲属团体。家庭和氏族所同之点是在它们都是根据亲属关系而组成的,这是说组织的成员是有生育的或是婚姻的关系。但是这两种团体不但结构上有差别:家庭是双系的,氏族是单系的;而且各自做不同的事务;家庭是为了抚育,氏族事为了处理经济和政治的事务。 氏族的功能既然以政治、经济、宗教等为主,这些制度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了氏族存在问题。家庭虽则也是曾吸收了很多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但是它有一个基本的抚育作用守得住,虽则其他的功能以及逐步移了出去,它还是能存在。氏族在生育制度中其实并不是一个必需及重要的组织。它是靠其他功能而得到发展机会的。一旦其他功能不能在利用亲属关系,氏族就会像一朵花一般萎谢了。
回应 2016-04-17 13:32 -
近代的婚姻是退步了,因为在旧式的婚姻必有其不可避免的痛苦,现在这观念是不时髦了。不过痛苦依然存在,所不同的是方式已经换过罢了,而这种痛苦是从婚姻关系的内在的性质所发出的。”这段话里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性格的融合是要培养的,是一个长期而且不断的过程;人人固然都可以培养,但是很多人忘怀了这培养的工夫。旧式婚姻因为承认夫妇的关系是痛苦的所以要设法克服,所以肯下工夫,现代婚姻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如胶如漆... (2回应)
2012-08-25 12:49 10人喜欢
近代的婚姻是退步了,因为在旧式的婚姻必有其不可避免的痛苦,现在这观念是不时髦了。不过痛苦依然存在,所不同的是方式已经换过罢了,而这种痛苦是从婚姻关系的内在的性质所发出的。”这段话里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性格的融合是要培养的,是一个长期而且不断的过程;人人固然都可以培养,但是很多人忘怀了这培养的工夫。旧式婚姻因为承认夫妇的关系是痛苦的所以要设法克服,所以肯下工夫,现代婚姻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如胶如漆,一到结了婚 ,碰着真正现实的试验,发现了婚姻的痛苦,心理上既无准备,感情又好像受了欺骗,结果反而不在力求和洽 上用工夫了。这是新不如旧的地方。 夫妇之间能否相处,在我看来,是决定于两方面;他们已往的历史里是否具有相互能了解的底子,和他们既已共同生活是否有相互融合的意愿。前者要靠社会的安排,后者则要靠两人的爱好 。所以社会合理的安排和夫妇的恋爱是相成的。若是把恋爱训作两性无条件的吸引,把一切社会安排置之不顾的一往情深,(这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社会事业)婚姻也必然是这种恋爱的坟墓了。真的坟墓里倒还安静,恋爱的坟墓里要求一个安静的生活却是不可得的。
2回应 2012-08-25 12:49 -
也许因为这太普通了,所以把堕胎看做不道德的地方,当医生的得起誓不做这种生意;可是这种誓约并没有比其他誓约更有效力。不管城市里,连乡下,时常可以找到把这事作专业的人。这誓约反而使这可能有危险的工作,因为正当的医生不愿意接受,而落入江湖术士手里,造下人间的罪恶。 堕胎,杀婴,和疏忽致死,使新个体得到生命之后还是不能生长。我们的生理结构中并没有一个特别的器官能给孩子们一定能得到抚育的保障。人类种族的绵...
2015-06-01 00:01 4人喜欢
也许因为这太普通了,所以把堕胎看做不道德的地方,当医生的得起誓不做这种生意;可是这种誓约并没有比其他誓约更有效力。不管城市里,连乡下,时常可以找到把这事作专业的人。这誓约反而使这可能有危险的工作,因为正当的医生不愿意接受,而落入江湖术士手里,造下人间的罪恶。 堕胎,杀婴,和疏忽致死,使新个体得到生命之后还是不能生长。我们的生理结构中并没有一个特别的器官能给孩子们一定能得到抚育的保障。人类种族的绵续很难说是生物机能的作用了。 我想再引一段霭理士的话。他说了刚才我所引的婚姻可以穿透两个人的性格,精神发生混化(很相等于我们这里所谓恋爱)之后接着说: “除了极度肤浅与无聊的人,这种深入腠理的精神关系,虽属不容易培植,却是谁都可以有的,如今所注意的既然只是外表的条件与格式,风气所趋,不但是从事婚姻的人忘怀了这种培植功夫的不易,并且教他们不再感觉到这种功夫的必要。就这一点说,近代的婚姻是退步了,因为在旧式的婚姻里,这一点倒是比较充分地做到。旧时的一种观念认为婚姻必有其不可避免的痛苦,现在这观念是不时髦了。不过痛苦依然存在,所不同的是方式已经换过罢了,而这种痛苦是从婚姻关系的内在的性质所发出的。” 这段话里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性格的融合是要培养的,是一个长期而且不断的过程;人人固然都可以培养,但是很多人忘怀了这培养的工夫。旧式婚姻因为承认夫妇的关系是痛苦的所以要设法克服,所以肯下功夫,现代婚姻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如胶似漆,一到结了婚,碰着真正现实的试验,发现了婚姻的痛苦,心理上既无准备,感情又好像受了欺骗,结果反而不在力求和洽上用工夫了。这是新不如旧的地方。 夫妇之间能否相处,在我看来,是决定于两方面:他们已往的历史里是否具有相互能了解的底子,和他们既已共同生活是否有相互融合的意愿。前者要靠社会的安排,后者则要靠两人的爱好。所以社会合理的安排和夫妇的恋爱是相成的。若是把恋爱训作两性无条件的吸引,把一切社会安排置之不顾的一往情深,(这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社会事业)婚姻也必然是这种恋爱的坟墓了。真的坟墓里倒还安静,恋爱的坟墓里要求一个安静的生活却是不可得的。 我同意婚姻方式是人类历史的产物,一切社会制度的形式都是手段,手段必须依着处境而变动。较固定的是人类生存的需要。研究文化的人是应当去观察人类怎样在不同的处境里改变他们的社会制度以满足生存的需要。有些反对进化论的学者想把婚姻关联到人类生理的机能,心里的机能,藉以替婚姻形式打一个永存的保证。这种企图在我看来因为没有多大希望,所以我在上文曾称作走不通的捷径。 从小畜生变成人,就得经过这十万八千个磨劫。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就是一个担子,孩子们怎能不受罪? 我们长大了的人觉得在这世界上做事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须知这是从十多年种种布置有种挣得的自由。社会的桎枯并不是取消了,只是我们熟习了。 在人类中可以有两种人和人的关系:一种是把人看成自己的工具;一种是把人看成也同样具有意识和人格的对手。前者他称作symbiosis(共生),后者关系他称作consensus(契洽)。 孩子总是会长大的,抚育作用本身是在促成孩子的独立能力,所以有类战争。战争的目的是在结束战争,抚育的目的是结束抚育。 引自 一点摘录 回应 2015-06-01 00:01 -
我很幸运,在生孩子之前就认真拜读了这本社会学著作。所以,在我成为母亲的时候,我非常清楚几件事:第一:婚姻不单是爱情,更是一种社会制度,它是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有了孩子的夫妻,必须有家庭责任感。爱情,反倒没那么重要。第二,育儿是艰辛的,绝大多数的家庭,在孩子学龄前的那几年,幸福感都特别低。降低自己的期待值,把鸡毛蒜皮的小事看淡,熬几年,一切都会好。第三,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从他脱离子宫的那一刻...
2018-04-23 22:14 4人喜欢
我很幸运,在生孩子之前就认真拜读了这本社会学著作。所以,在我成为母亲的时候,我非常清楚几件事:第一:婚姻不单是爱情,更是一种社会制度,它是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有了孩子的夫妻,必须有家庭责任感。爱情,反倒没那么重要。第二,育儿是艰辛的,绝大多数的家庭,在孩子学龄前的那几年,幸福感都特别低。降低自己的期待值,把鸡毛蒜皮的小事看淡,熬几年,一切都会好。第三,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从他脱离子宫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必须尊重他的人格。第四,生育制度有两部分:抚育和继替。站在“继替”的宏观角度看,拼爹,是合理的,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我如果无爹可拼,就要努力让我的孩子有爹可拼。
回应 2018-04-23 22:14
-
月下白桦 (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
全文脉络: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当今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 这一套活动费孝通称之为生育制度。关于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和性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一是说人类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的。 我们承认人类生物基本需要时须在社会结构中得到满足,而且我们也可以说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为了要使人类能得到更...2016-04-17 13:32 20人喜欢
全文脉络: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当今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 这一套活动费孝通称之为生育制度。关于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和性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一是说人类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的。 我们承认人类生物基本需要时须在社会结构中得到满足,而且我们也可以说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为了要使人类能得到更大的和更可靠的生物上的满足,但就像吃饭可以饱腹,但很多时候大家一起吃饭,满足的需要更多的是安全而不是营养。生育制度之于性的关系亦属于这种性质。生育制度是限制着人类的性生活的,因此婚姻绝不是单纯的两性结合,亲子关系亦绝不是单纯的生物关系。但人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的本性呢?回答就是为了绵续种族,生育制度是绵续种族的保章。但这个回答过于直接不够深入,想要答好这个问题,就要面临——本章回答的问题:人类为什么要绵续他们的种族? 简单来讲,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存不能单独解决,他得依靠社会的完整。社会完整是个人健全生活的条件,而社会的完整必须人口的稳定,稳定的人口有赖于社会分子的新城代谢,因之引起了种族绵续的结果。 供给新的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社会分子这一词是一个能在社会分工合作结构里担负一定职务的人。这能力不是天生的。一个孩子要长成一个社会分子须有长期的教育。生育制度中就包括着生和育的两部分。生殖本是一种生物现象,但是为了要使每个出世的孩子都能有被育的机会,在人类里,这基本的生物现象也就充满了文化的干涉。接下来几章就要说明,人类怎样用文化手段去控制这生殖作用,使这生物现象称为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二章 双系抚育 婴孩有机会长大成人,不但要得到适当的营养,还要得到适当的教育,这件重要的工作域定要有人负责。在负责的人中,父母是抚育孩子的中心人物。 为什么会形成以父母为中心的生育制度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普遍的误解,把生殖的两性和抚育的双系混为一谈,因而认为抚育的双系是直接由生物本性所决定的,但生物事实所告诉我们的刚好与此相反。我们应该把人类的情感看成社会所培养出来的结果,而不能看成社会制度的基础。我们与其说:因为两性的爱好,所以愿意共同抚育儿女,倒不如说:因为要抚育儿女,两性间需要有能持久的情感关联。(这里其实涉及到了心理学是社会学的基础还是衍生物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进化社会心理学或许能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两者不可区分,互为一体) 双系抚育虽不能直接用两性生殖来解释,可是双系的发生还是根据于男女之别的事实。这并非是生物性的问题,而是社会性的问题。在以性别分工来结构构成的社会里,生活单位必须由男女合作组成,因而母亲不得不在去认一个父亲是因为我们生活所依赖的社会结构是以性别来作为分工的。 社会的形成是靠分工,而分工有差别,分配工作必须有个能说服被分者的理由,而这理由多少要根据甲和乙原本有些不同。我们若注意各社会分工的体系,不免会有一种印象:人们好像是任何差别都能利用来作分工基础的——年龄、性别、皮肤的颜色、鼻子的高度,甚至各种病态,都可以利用。性别可说是用的最普遍的差别了,到现在为止,人类还没有造出过一个社会结构不是把男女的性别作为社会分工的基础的。(很有道理,就像学历是分工差别之一,就算大学生没有他应有的能力,在某些时候,他也能得到一份不应有的工作) 把抚育工作交给一男一女的基本单位(能担负抚育作用的最小单位)去负担,可以说是采取了小群负责的原则。这工作交给一定的小群去经营,所以就发生了父母的双系抚育形式。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无论在哪个地方,至今还没有不以男女的性别作为分工的基础,而且父母也总是负担着最基本的抚育作用。在这些社会中,抚育作用必须是双系的,但是这双系性既然没有生物本性作为保障,于是,我们在任何现有的社区中,都能看见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这就是我们普通的所谓婚姻。因而,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从婚姻里结成的夫妇关系是从亲子关系上发生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两性尽管可以在一定限制下享受相当的自由,可是关于生孩子这一件事,却很少含糊,一般都有严谨的规律,而且这种规律总是以婚姻为基础的)。 由于婚姻是为了确立双系抚育的关系,因而婚姻不是一件私事。把婚姻这件事拖累很多人,成为一件社会上很多人关心的公事,其用意无非是在维持结婚的两个人营造长期的夫妇关系;长期的夫妇关系是抚育子女所必需的条件。 婚姻在人类生活上既是这样重要,而同时又不常和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倾向相符合,于是社会就得立下法律、渗透经济关系、赋予宗教意义来维持人类生活中必需的抚育作用。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 这章讲为什么婚姻总是向外展开?这里主要有两个角度的原因。一个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讲,近亲结婚会导致后代难以延续,因而内婚就没有本能的搀扶趋于消灭;另一个从社会学角度讲,生活上密切合作的已有结构绝不容性的闯入,于是就发生了乱伦禁律和外婚的规定(所谓外婚,并不是生物上的无关,而是向原来没有社会关系,或是本来不属于密切合作的生活团体的人中去建立两性和夫妇关系)。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这章主要讲夫妇之间协调习惯、兴趣不同产生的矛盾。费孝通先生举出了三种应对方式,分别是相敬如宾、变相的内婚、择偶的自主。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夫妇之间能否相处,决定于两方面:他们以往的历史里是否具有相互能了解的底子,和他们既已共同生活是否有相互融合的意愿。前者要靠社会的安排,后者则要靠两人的爱好。所以社会合理的安排和夫妇的恋爱是相成的。 若把恋爱看作两性无条件的吸引,把一切社会安排置之不顾的一往情深,这种婚姻也必然是这种恋爱的坟墓了。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在这章中,费孝通认为生育制度的基本结构是父母子的三角,而这三角是现在可以观察到的人类社会普遍的社会结构。下面首先解释为什么是三角结构,之后再解释为什么这种三角结构是人类社会普遍的社会结构。 社会学上的三角结构,指的是两人间的关系靠着第三者的存在而得到固定。在家庭中,新婚夫妇若没有孩子是很难独立成新的小家庭。男女若是只有一条直条的关系,这关系的内容实在只是两性合作,以相互感情来维持的性爱。两性的享受不带有对于未来的瞻望,各人为了自己的满足不易有个共同的憧憬,因之难以和洽。要打破这历史的不同习惯的障碍,就必须创造出一个共同的向未来的投影,而孩子就给夫妇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将来的展望。 任何文化都是根据当地人民在社会中生活所必需的条件而发生的。若是我们承认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相同的,则千变万化的文化也必有一个相同的基础。三角结构的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是普遍的文化事实。之所以说某种程度,一方面是因为婚姻结构一直在变化,根据摩尔根的理论,人类从乱交开始经过若干阶段才到一夫一妻制,这些阶段有consanguine famiy(兄弟姐妹间婚姻所组成的家庭) ,punaluan family(一群姐妹或一群兄弟跟一群不一定有亲属关系异性组成的家庭),pairing family(一男一女间婚姻所组成的家庭,但并不排斥婚外性生活),父权家庭(一男和多女的婚姻组成的家庭)。另一方面,经历了多次历史演变,人类目前找到的比较有效的抚育方式是双系抚育(包括一夫一妻、多妻制家庭、多夫制家庭),而双系抚育的基本结构就是三角结构。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居处的聚散多少是有关于生活上的亲疏,因之,空间距离给了我们研究社会联系的一个门径。我们若从居处上来观察社会结构中德基本三角可以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步是看这基本三角本身父母子之间的区位关系;第二步是看和这基本三角共同居所的人物;第三步是看它相近居所的人和它的关系。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家庭这个父母子的三角结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极重要的创造,我们想要了解个人,自不能不从家庭生活入手。现在我们就检讨一下这三角,父母子结构的内容。 父母子三角结构,尽管有诸多巧妙的好处,但终究是人造的事物,并非尽善尽美,其中充满了矛盾。比如费孝通认为的在亲子间第一个摩擦根源,在于亲子教养矛盾——在一个抚育是父母的责任的社会中,父母就得代表社会来征服孩子不合于社会的本性,因之生物和社会的冲突一化而为施教者和被教者之间的冲突。再而化为亲子间的冲突。 亲子之间的矛盾具体会表现成”严父和慈母“的形式。抚育作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给孩子生理上的需要;一部分是给孩子社会上的需要。若是社会一定要父母担负孩子的全部抚育责任,它实在把亲方本身放在一个两难的境地,因为生理上会引起亲密的感情亲密,而社会习惯的养成时常常改变孩子的本性,会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甚至是仇恨的敌意。 解决这难题的一个方法就是父母的分工:由父母分别担负社会性和生理的抚育工作。最普通的分工方式是严父慈母的安排。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世代间的隔膜,简单来讲,就是亲子对未来的有不同看法及做法上而产生的矛盾。如果在一个社会变迁极慢的社会中,社会标准历久未变,子女长成后所具的理想和他们父母所具的,和所期望于他们的理想并无重大的差别,这样产生的隔膜或许会少些。但若是到一个变迁极大的社会之中,这种隔膜就会成为一堵墙。 文化的绵延靠了世代之间的传递,社会为此曾把亲子关系密密地加上种种牵联。但文化不只是绵续,还需不断的变化,于是加上的牵连又得用血泪来丝丝切断。亲子间的爱和憎,平行的存在,交替的显稳,正因为社会结构的本制中有着这条漏缝。 第十章 社会性的断乳 家庭,从个别上来讲,终究是暂时的。 社会团体持续的时间,是和它所要做的事的性质而决定的。若是一件工作没有时间的限制,这团体可以一直继续下去。但事情一旦结束,社会团体便会自动地解散。 家庭的性质从普遍性上说是社会经常的需要,因为要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社区中常有抚育的事务,从总体上看,家庭是个近乎永久的存在。但从个别家庭角度看,就每个家庭而言,抚育却有一定的时限,孩子总会长大。 家庭的功能若仅限于抚育,大功告成,大家散伙,也没有什么不可,但家庭不然。这是因为,抚育本身不是片面的,一个能给孩子完全教育的团体必须是一个经营完全生活的团体。夫妇结合虽在理论上说是为了抚育孩子,事实上也是一个分工结构的基本单位。抚育作用有时结束了,但其他事务却不能随之结束。在这种情形下,家庭的结束不能太干脆。再深入解释一下。社会团体在日常生活合作中养成了团结的力量,总是会发生一种要求继续生存的趋势。家庭既是最基本的合作团体,这种趋势必然是很强的。但家庭终究是要解散的,这就要家庭面临违反人性的局面,面对这种无法避免的结局,在相当时间亲子联系必须被逐渐切断,这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性的断乳。 这种社会性断乳普遍表现在形形色色的成人仪式上。 第十一章 社会继替 这章,是从整个社会背景去说明继替作用的性质和采取亲属原则的根由。 首先,我们先重述一下在前几章里所提出的基本理论。这个基本理论的出发点,是在一个基本的假定上,人的活动时求生。求生就是满足他生物基础行所发生的基本需要,食、色,等等。需要的满足有赖于物质的利用,人的基本活动时利用外界物资来满足需要的活动。在利用过程中发生了经济原则,以最少劳力获取最大报酬的原则,为了效率,人类创制出复杂的分工合作的机构。贪图生活的优裕,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都依赖了别人的生存和生活。这就是社会。要维持社会的完整,有一套必须满足的条件。这些条件可能有和从个人生物基础上得来的本性不相合的。因之,社会上必须有一套共同接受的办法,用社会力量来强制大家奉行。这些办法就是文化。文化是社会创造出来使人类可以共同生活来满足个人需要的手段,文化是以社会力量来维持的生活方法。维持社会的完整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数目的人口来担负分工结构所规定的各种工作。这本书就是想从这个条件来看人类怎样用社会的力量创造出种种文化设备来达到维持社会完整的目的。 社会结构是有一定人口容量,社会里的个人并不是堆积而是组合,因而社会容量受着结构的限制。马尔萨斯认为生育是自然现象,人像苍蝇一样会不断地繁殖,人多了食料不够,为此会产生战争。于是他主张积极地限制人口,使大家能安居乐业,不必在战争中去解决人口问题,但他的理论出发点就错了,他忽略了人类所依赖的社会结构,把人类社会看成和其他物种一样的存在。 社会结构中的人口容量,指的是社会中有职位的人。在人类社会结构中可以容许,而且必然有没有职位的人生活着,这些人是候补。新分子进入社会必须由旧分子把他的职位让出来,这是接替过程。接替过程若没有域定的规则,势必引起社会的混乱。可以用来规定继替方式的原则很多,可是总括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以机会来决定;二是以选择来决定。这两类原则可以在一个社会中同时运行,比如英国国会的上下院之分。 这章重点想谈的是用亲属系统来限制继替资格。亲属体系有很多好处,比如每个人都有亲属体系但没有两个亲属亲疏程度上是完全相同的,同时这种亲属体系又是独一无二无法被替代的,因而亲属体系用来作继替原则,有很多特别适宜于继替秩序的特点:譬如世代排列,男女分殊,单系偏重,亲疏层次等。 接下来,将进一步分析继替作用应用了亲属原则后所发生的结果。 第十二章 世代参差 用世代作为分别亲属,是一种通用的原则。世代划分之所以被采用到亲属体系中去的原因和社会继替有很密切的关系。从大体上说,继替过程是社会新陈代谢作用,但亲属体系一般所采取划分世代的标准却是生物性的。用这标准来划分世代,再用世代的秩序来作继替原则,不免缺乏弹性,竟可以和社会继替过程实际的交代方式不一定完全相符。 比如,在农村中,一个生理成熟的青年,在16岁左右,而60岁的老人才退休。一个孩子16岁入社,20岁就可以做父亲。当他的儿子长到16岁时,他还只有36岁,正是农作的主力,要他在这时退伍,把他的财产,权利、地位交给儿子是不合农业社会的需要的。只有当他们60岁了,他们才适合吧工作交给16岁的孙辈,这就是隔代相承。 我们传统亲属词汇中世代的记号是:高,曾,组,父,子,孙,曾,玄,来,昆,仍,云。我们若想把这一串名词分为两组,每隔一代放在组里,就会看到一件极有意思的事实。甲组里的意思(曾,来,仍)是再生的意思,乙组(高,祖,玄,昆,云)里的字都是距离的意思。(的确是很有意思!!) 如果亲子间世代相接的接替方式难以实行,就需要其他方式,比如在两代之间用另一代中间人物以作过渡,比如兄弟叔侄的接替方式。因而,在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日趋复杂的过程中,社会继替至少亦不能不部分地脱离亲属原则。 第十三章 单系偏重 人类的生殖室两性的,进入生理抚育时时单系的,由母亲专任,但是为了社会抚育的需要又确认了双系的家庭;从家庭里引申出来的亲属却又成了单系偏重。从双到单,从单到双,又从双到单;生育制度中各段的形式一变再变,原因在什么地方?这章讨论亲属的单系偏重。 亲属系统为什么倾向于单系的偏重呢?马林诺斯基层解释说:”单系嗣续密切相关于世代间地位,权力,职位,以及财产传递的性质。在社会继替作用中,秩序和简明是维持社会秩序团结的重要条件。“换一句话说,亲属体系一旦被利用来作继替的原则,它就不能不适合继替作用的需要而偏重于单系了,虽则这种偏重显然是一种把父母强分轻重,和事实不合,和人情相左的权宜办法。 在单系偏重中的父系社会中,女子的权利并不从抚育她的父母手上得来,而须向她的配偶家中去承继,在母系社会中,男子亦是如此。但这着实让人为难,在家庭中不应该发生性别歧视,可是这在单系偏重的社会中常常会发生,这并不是说父母真的偏爱某个性别,只是因为这种社会上的观念使做父母的人对于那些自小在身边长大,而又得不到继承权的儿女,在心里造下的一些隔阂。 为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社会继替不能不从单系,可是为了双系抚育中所养成的感情联系,单系接替也永不能彻底。因之,在我们亲属体系中虽不能抹煞父母的任何一系,但也永远不会是双系并重的,于是形成了单系偏重的形式。在财产私有制的社会里,这些是社会结构上的普遍特征。 第十四章 以多继少 在这两章里,我们讨论孩子生太多后,有资格继替的可能变多,产生的种种继替困难如何解决。 解决方法有很多,比较通行的一种方法就是长子继承,但还有其他许多通行的方法,比如幼子继承。长子权或幼子权在表面上看来是破坏了继替过程中的平等原则,但实际上,在正式的继替中,会或多或少的实现同胞间的平等原则。 但当平等原则无法实现,同胞见产生了差别待遇,于是同胞间的合作似乎很容易被资源的分割所淹没。 第十五章 续绝 一个家庭,或许种种原因,不能生孩子,于是社会为了自身的存续,就会施加种种压力让不生孩子的家庭去生孩子。但如果那个家庭,真的生不了孩子,为了平衡个别家庭的绝对苦难和社会存续的难题,家庭就需要做出种种措施来弥补缺额。 弥补缺额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养子、过继、暂时的改系、等等。 第十六章 亲属扩展 亲属体系的形成基本上是抚育作用的扩展,但是亲属关系一旦确立,常常被利用来做很多其他事情去满足生活上其他的需要,也因为它被这样利用,他的形式也必然受到影响。个人在家庭之外去建立社会关系最方便的路线是利用原有家庭关系。这是亲属路线。 根据生育和婚姻,每个人都生在一个谱系秩序里。在这秩序中,他因生活的需要分出亲疏,形成一个亲属范围。更因亲疏程度分成若干基本类别。每个类别有一个亲属名词。亲属名词和亲属称呼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亲属名词是亲属关系的定名,而亲属称呼是亲属接触时所用的口头的称呼。这两者在没有扩展之前是相同的,但称呼扩展之后,人们时常有意弯曲客观的谱系秩序以示好感,甚至包括毫无亲属关系的人,这是亲属的次层扩展。 氏族是第二层的扩展中所组成的单系亲属团体。家庭和氏族所同之点是在它们都是根据亲属关系而组成的,这是说组织的成员是有生育的或是婚姻的关系。但是这两种团体不但结构上有差别:家庭是双系的,氏族是单系的;而且各自做不同的事务;家庭是为了抚育,氏族事为了处理经济和政治的事务。 氏族的功能既然以政治、经济、宗教等为主,这些制度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了氏族存在问题。家庭虽则也是曾吸收了很多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但是它有一个基本的抚育作用守得住,虽则其他的功能以及逐步移了出去,它还是能存在。氏族在生育制度中其实并不是一个必需及重要的组织。它是靠其他功能而得到发展机会的。一旦其他功能不能在利用亲属关系,氏族就会像一朵花一般萎谢了。
回应 2016-04-17 13:32 -
我在这里将接受B·马林诺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给社会制度的定义。他说:社会制度“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任何社会制度都针对一种基本需要;在一合作的事物上和永久团集着的一群人中,有它特具的一套规律及技术;任何社会制度都建筑在一套物质的基础上,包括环境的一部分及种种文化的设备”。 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和性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一是说人类性的需要是...
2019-05-31 08:35
我在这里将接受B·马林诺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给社会制度的定义。他说:社会制度“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任何社会制度都针对一种基本需要;在一合作的事物上和永久团集着的一群人中,有它特具的一套规律及技术;任何社会制度都建筑在一套物质的基础上,包括环境的一部分及种种文化的设备”。
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和性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一是说人类性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的。
马林诺斯基说的很明白:家庭不是生物团体的单位,婚姻不是单纯的两性结合,亲子关系亦决不是单纯的生物关系。又说:“生殖作用在人类社会中已成为一种文化体系。种族的需要绵续并不是靠单纯的生理行动及生理作用而满足的,而是一套传统的规则和一套相关的物质文化的设备活动的结果。这种生殖作用的文化体系是由各种制度组织成的,如标准化的求偶活动,婚姻,亲子关系及氏族组织。“种族需要绵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但是这句话却把种族当成了一个有意志的实体。个人需要生存,种族需要绵续,——说来虽然顺口,实在确是不通的。我们只能说个人需要种族的绵续,而不能说种族本身需要绵续。
这是一个素白的生物事实。可是我觉得并不如此。这个问题还得问一问。
我觉得我还可以发生这问题的原因是我认为这个注定的连环固然锁住了别的生物,但并没有锁住人类。从性爱到生殖的环节中,人类有跳出这圈子的能力。若是他可以跳而不跳,我们就可以问,为什么他不跳了呢?
避妊的知识和避妊的事实,虽不能说任何地方都有,但绝不限于现代都市居民。这种知识并不深奥,更不神秘,除了人们因为其他原因把他推出知识范围之外。
即在人类里,若忘记了人是靠社会得到生活的,单从一个人的私利上打算,这矛盾性是很清楚的。两者矛盾是因为 种族绵续是从牺牲个体生存上得来的。营养和生殖处于相尅的地位。有些生物学家把前者作为自私行为,后者作为爱他行为,因为在生物基层上说,营养是损人利己的,而生殖是损己利人的。
彻底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就得设法避免生殖。我想厌恶生殖的苦修和禁欲主义多少是在想解脱这种自我牺牲的根源。维持得住自我的完整和自由的该是一种无性生活。
梁漱溟先生曾说 :“一个人的生命究竟还是完全无所不足的。此意甚深。高明的宗教,其所以持禁欲态度之真根据,即在此。他是有见于生命的完全无所不足而发挥之,在别人谓之禁欲,在他则不看是如此。他之所以反对男女之事,乃是发对自己忘记自己的完全,失掉自己的完全。人在生理上虽然好像不完全,其实不然;每一男性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有女性,每一女性在生理上心理上亦都有男性,只是都偏一点——都有一点偏胜。”两性的分化,使个人成了一个不完全不自足的部分,确是人生种种矛盾的起源。社会和个人的对立,灵肉的对立,天上人间的对立——根本上不还是这营养和生殖的对立吗?梁漱溟先生把生命的完整寄托在个体,使他想在排除性别,归元于无性,以达到完全无所缺的境界。他的企图里同时也消除了时间的因素。若是个体的完整能超出于时间的巨流,此种打算自可成立。但是短暂的问题一发生,生物免不了死亡,个体的完整只是暂时的,死亡也成了这种完整的威胁了。求得了还得失去。
弗洛伊德却看到生物基性里就有生的冲动和死的冲动。在初层上,生死是相尅的,但是死的冲动也有它积极的性质,那就是性的行为,生殖的结果。他的意思似乎是说到了个体的死的冲动正是种族的生的冲动,以个体的死来成全种族的绵续,以两性的分化来成全社会的完整。在时间里,初层的矛盾不见了,只有成全。
在没有意识的生物中,人己的成全只能说是上帝的巧妙安排,从性爱到抚育一一用了生物技能加以联锁住。在为己的行为中轻轻地插入一项性欲,生物们一贪片刻的欢娱,造下了三生的孽债,将错就错地把种族绵续了。
绵续种族假如是造物的主意,他还得另用一项法宝来使人类就范。这项法宝,在我看来,是在把人们结成社会,使每个人不但是个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一个社会的分子;使个个人的生存不能单独解决,他得依靠社会的完整。社会完整是个人健全生活的条件,而社会的完整必须人口的稳定,稳定人口有赖于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因之引起了种族绵续的结果。
个人生活所依赖的不是社会分工合作结构的空架子,而是按着这结构活动的一辈人。社会结构既然要完整才能发生常态的作用,则每一个社区的结构总得包含最低限度的人数。于是人口在这里就有了它的重要性了。
从个人的立场看,他一死之后,正可以不必管天下兴亡了,正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他死后社会结构会发生什么困难,他大可不必过问。可是在他未死之前,若是别人一批一批地死去,社会分工合作结构的完整性不能维持时,他的生活也就会发生困难。这些活着的人却不能不关心别人的死亡,他们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完整性;她们既不能强人不死,或是约定在同一社区里生活的人一齐死,就不能不把死亡给予社会完整的威胁加以免除。这里才发生生育制度。
供给新的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社会分子这一词是指一个能在社会分工合作结构里负担一定职务的人。这能力并不是天生的。一个孩子要长成一个社会分子须有长期的教育。
父母是抚育孩子的中心人物。可是我并不是说这是永久和普遍的方式。一切制度的形式是人在一定的环境之内造下的,不变的并不是它的形式,而是人用它来满足的根本需要,和满足时的效力原则。这是手段,同一目的在不同的环境里可以用不同的手段来达到。以父母来抚育孩子是一种生育制度的形式。这种形式在现有的环境里是有效的,可是我们并不能说这形式在一切环境里都是有效的。
抚育的双系结果是怎样发生的呢?关于这问题有一种很普通的误解,把生殖的两性和抚育的双系混为一谈,因而认为抚育的双系是直接由生物本性所决定的。生物事实所告诉我们的刚好与此相反。在两性生殖的动物,子体生理上的抚育却总是由母体单独负担的。雌雄生殖细胞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在前者带有给子体的营养原料,而后者不带。细小的雄性生殖细胞连维持自身需要的养料都不足,它要是碰不着对手的雌雄生殖细胞连维持自身需要的养料都不足。要是运气好碰着了对手,结合成了子体,它对于子体的贡献不过是细胞里的基因或其他某些东西,但绝不是养料;它固然给与子体以生命,可是并没有帮助子体得到生活。
苟其父爱是出于本能,则具有这种本能的动物不应有撒野种,不肯认账的混蛋了。在人类中,更不必立下种种规范和手段来确立父子的关系了。
回应 2019-05-31 08:35 -
我不愿意把文化看成一个有意为难人,试探人的对象。若是我们发现一种制度不能满足人某一方面的要求,我们不必姑息它,或忌讳它,但要了解它所以然的苦衷。人的生活是在理想和现实的接触中,人间毕竟不是天堂,而且生活还有很多方面,其中亦有轻重缓急之处。 夫妇之间能否相处,在我看来,是决定于两方面;他们以往的历史里是否具有相互能了解的底子,和他们既已共同生活是否有相互融合的意愿。前者要靠社会的安排,后者则要靠两...
2019-09-07 00:03
我不愿意把文化看成一个有意为难人,试探人的对象。若是我们发现一种制度不能满足人某一方面的要求,我们不必姑息它,或忌讳它,但要了解它所以然的苦衷。人的生活是在理想和现实的接触中,人间毕竟不是天堂,而且生活还有很多方面,其中亦有轻重缓急之处。
夫妇之间能否相处,在我看来,是决定于两方面;他们以往的历史里是否具有相互能了解的底子,和他们既已共同生活是否有相互融合的意愿。前者要靠社会的安排,后者则要靠两人的爱好。
人能回首前瞻,所以人的生活中有一种紧张及犹豫,足以破坏已经成立的习惯,或解脱尚没有成立的习惯。在紧张的犹豫的时间中,活动的方向受当时态度的支配,实较已有的习惯为甚。
父亲早死竟会成为孩子们的幸福,这世界也太残酷了。在这种世界中,同胞兄弟却成了生存的威胁。阋墙之争怎能只说是世道的衰落?
回应 2019-09-07 00:03
-
-
啦啦 (Be a lady. Be independent.)
一直以来,为什么有婚姻制度,为什么要生孩子,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也让我困惑,却又觉得没有什么为什么。最近恰好读到费老的《生育制度》,对这些看似顺理成章的事情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层层递进讲述了这种社会制度产生形成的本质原因,甚为惊喜。读完了,仿佛看着社会按照它既定的齿轮前进。现首先做以摘录,为自己加深理解,也为分享。再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总结陈述。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证 生育制度的概念:男女结为夫...2020-11-05 14:23
一直以来,为什么有婚姻制度,为什么要生孩子,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也让我困惑,却又觉得没有什么为什么。最近恰好读到费老的《生育制度》,对这些看似顺理成章的事情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层层递进讲述了这种社会制度产生形成的本质原因,甚为惊喜。读完了,仿佛看着社会按照它既定的齿轮前进。现首先做以摘录,为自己加深理解,也为分享。再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总结陈述。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证
生育制度的概念:男女结为夫妇,生出孩子并抚养成人这一过程。社会制度: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任何社会制度都针对一种基本需求;在一件合作的事物和一群人中,有它特定的一套规律及技术,建筑在一套物质基础上。
1-1 生育制度的功能
人的三大需求。生物性需求:营养、安全、生殖,需要工具合作;于是产生了第二类手段性需求:生产技术、社会组织,技术需要知识传布;组织需要道德宗教维持,于是产生第三类综合性需求。 引出问题,生育制度是为了满足哪种需求?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为使人类得到更大更可靠的生物上的满足。但是我们不能说某种行为和某种生物满足有关,就说这个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这种生物需求。比如吃饭,的确是为了满足营养需求,但吃饭的行为更多带有仪式性,社交、增加团体团结等,所满足的需求就是安全而不是营养。生育制度与性的关系亦如此,性需求没有求偶婚姻家庭也可以满足。相反,婚姻是限制人类得到性满足的方法,不能说婚姻是为了满足人类第一类基本需求产生的。马林诺斯基提出:种族的绵续不单靠单纯的生理行动及生物作用,而是一套传统的规则和一套相关的物质文化设备活动的结果。这是一种生殖制度的文化体系。种族需要绵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但这句话把种族当做一个有意识的实体,是行不通的。我们只能说,个人需要种族的绵续,而不能说种族本身需要绵续。否则,我们则是承认了文化发生的出于个人之外,这是不愿接受的。我们需要在个人生存的基础上思考,人类为什么需要他们种族绵续?
1-2 从性爱到生殖
人类为什么需要种族绵续,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所谓不成问题,就是说不出理由来的。这是一个素白的生物事实:一切生物都有生有死,成熟了自然会生殖,结果就是绵续。个体的生存和绵续似乎是生物机能的表现,费老不觉得如此。反例:单细胞生物的绵续生物机能的表现,变形虫长大,体积增大,面积比例减少到一个程度,常态生理无法进行,它就得把身体一分为二。两性生殖的生物不是如此,生殖细胞的结合,需要第三者做媒,如花粉传播。生殖细胞成熟,分泌刺激基体接近一行,因此得到结合的机会,可是性爱的满足不在生殖细胞的结合,而在两性接近的行为上,二者不是一回事。从性爱到生殖的环境,人类有跳出这个圈子的能力。若是他可以跳而不跳,我们就要问他为什么不跳了?我们承认这是普通人都有的生物技能,可是人类性爱的满足却并不一定引起雌雄细胞的结合。
1-3 从生殖到抚育
种族绵续指世界上不断有该生物的存在,生殖技能所做的是从旧的个体中产生新的个体。新个体产生后是否能存活,是否能在未死之前再生新个体,都不是生殖机能分内之事了。我们可以清楚的把生殖和抚育分得很清楚,生殖是新生命的造成,抚育是生活的提供。人在生理上长成独立机体后,还需要一个更长的时期去学习社会生活中所需的一套行为方式,这是人类所特具的需要。因为人不能个别地去向自然争取生存,而得在人群里谋生。有人说母爱是本能,所谓本能,不管它的意义的伸缩性有多大,总是指不学而能,由生理结构决定的。比如燕子筑巢,小孩吸乳,固然是为了得到营业,也是为了解决乳帐的办法,这是一种生理现象。抚育是有生理基础的,一切文化都是如此,都可归于生理的满足。
1-4 损人利己的生育
生育制度是从种族绵续的需要上发生的活动体系,并不是人类满足性欲的副产品,因为人类有能力跳出从性爱到生殖,从生殖到抚育之间的连环。若种族绵续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为维持个体生存,必须得设法保证种族绵续了。于是各种文化手段发生出来,比如生育制度。文化是人类用以满足需要的工具,若一种需要可以由机体天赋的生物机能满足,则我们在满足该需要时不必加上人为的工具,换句话说,不必有什么文化了。比如我们有呼吸空气的需要,我们有天赋的机能去呼吸,则不必再发生文化。直到用毒气作战,口罩才成了呼吸的工具。同样,如果种族绵续真是生物机能的表现,则人类社会就不必有生育制度来规定人们怎样求偶结婚生子做父母,等一大套麻烦的规则了。比如从未有地方规定人用两条腿走路,因为在已有的生物机能上加一条社会规则是毫无意义的。上述说明了种族绵续是人类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发生生育制度,接下来说明:为什么种族绵续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种族绵续是个体生存的条件,不但不明显,而且在生物层基础上,和个体生存可以说是相矛盾的。这是因为,种族绵续是从牺牲个体生存上得来的。营养和生殖处于相克的地位,前者是自私行为,后者是爱他行为。营养是损人利己的,而生殖是损己利人的。他们生命是以毁灭其他生命来培养的。新生命的产生没有不靠母体的消耗和损耗,孩子的生活是父母供养,在父母来说来总提示自己的牺牲。即以我们人类来说,孕妇的痛苦,临盆的危险,哺乳的麻烦,自是无法掩盖的。彻底为自己利益打算,就得设法避免生殖。我想厌恶生殖的苦修和禁欲主义多少是在想解脱这种自我牺牲的根源。维持得住自我的完整和自由该是一种无性生活。高明的宗教,其所以禁欲态度之根据即在此。他之所以反对男女之事,乃是反对自己忘记自己的完全,失掉自己的完全。两性的分化,使个人成了一个不完全不自足的部分,是人生种种矛盾的起源。社会和人的对立,灵肉的对立,根本上不还是营养和生殖的对立吗?梁漱溟先生把生命的完整寄托在个体,使他想在排除性别,归元于无性。以达到完全无所却的境界。可是个体总会死亡,生物体的完整只是暂时的。个体的死得到种族的生,两性分化来成全社会的完整性。种族绵续不决不能说是个体所要求的,而是性的满足中不经意的生理结果。社会完整是人健全生活的条件,依赖于人口稳定,稳定人口有赖于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因之引起了种族绵续的结果。
1-5 社会完整和新城代谢
假设:人可以依照个体生存,则人与低级动物差不多,可是人类不满足于目前的享受。人类大大利用了分工合作的经济原则,人类组成社会,社会给了人类现有的生活程度。但是人数的增加不能使人得到生活的便利,人类依靠的不是任何个别人,而是各个人之间互相配合别人的分工体系。人们需要合作,则需要了解彼此要什么,但这里有生理机能的鸿沟,相互会意不容易,人的神经系统总是及肤而止。因此,现代社会的真正开始在人类发明了共同象征的时候,语言即是最重要的象征体系。会意之后,我们需要提前会意,即分工,因此我们才能整天作着同样的工作,不愁全部生活不能获得满足。大家的生活靠着社会规定下分工合作的结构。决定分工的,不是权力统治的结果,而是由于经济原则的活动结果。(所以就是说,因为人的欲求,导致群居,如果无欲,则可隐居,类似于回到原古时代,这又上升到哲学层面了。)人类不在乎自己死后社会结构的变化,可是若别人死去,则影响他生活的完整性。即不能不让人死,又无法约定社区的人一起死,所以社会必须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机构,因此产生了生育制度。第一章到这里结束,我们再来捋一捋其逻辑。任何社会系统文化都是为了满足人生理机能产生的,人类本可将生育和性爱分离,但为了满足求不断增长的欲望,则不能像低等生物一样独居,必须分工合作,为了满足社会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必须不断加入新分子,因此产生了生育绵续制度。这里,作者指出:繁殖会损害个体,与个体完整处于相悖,新的生必须有老的死,禁欲主义在这个层面也是为了保证个体完整,干脆杜绝其本源。这就涉及到哲学层面,超乎社会学了。
第二章 双系抚育
人类要用社会的制裁力使婴孩不断畜生,并且使出生的婴孩有机会长大成人。一切形式都是人在一定环境之内造下的,不变的不是它的形式,而是人用它来满足的根本需求。同一目的在不同环境可以用不同手段达到。孩子靠父母抚育,是一种生育制度的形式,这种形式在现有环境有效,并不能说这种形式在一切环境都有效。人类总有一天,不必用自然方法去怀孕和抚育胎儿,这终究是一种痛苦的事,人类有责任去为妇女免除这痛苦,以人工的方式使生殖细胞结合,在机器里把胎儿养大。(在几十年前费老就有这样的看法, 可谓相当超前了!)抚育制度也逐渐由家庭父母向社会转变,但以父母为中心仍是普遍的事实。
2-1 生理抚育的单系性
生物事实上,抚育总是由母体承担。细小的雄性细胞连维持自身需要的养料都不足,它要是碰不着对手的雌性细胞,在短期间就死亡了,要是运气好碰着了对手,结合成了子体,它对于子体的贡献不过是细胞里的基因或其他某些东西,但绝不是养料。它固然给了子体生命,却并咩有帮助子体得到生活。雄性细胞在和雌性细胞结合之前,已经与父体脱离了生理上的联系,生死痛痒也已无关。从生理上说,抚育作用是以单体开始的。引出问题:在人类里,如何由单细生理供养,变为双系社会教养?并不因为父亲本能,如若如此,则具有这种本能的动物不应该有撒野种的混蛋了。在我们的文化里,父亲对于子女的责任是靠血统的观念来维持的。父子的生物联系不如母子那么明显,生物、感情、社会联系是三不是一。父爱也不是因为他爱这个女人,从而爱这个女人的孩子。人们把两性结合归于感情已经有些困难,还要把社会上重要的抚育作用及爱屋及乌的眷恋来维持,真不免把儿女私情看得太重了。(够直白,够犀利)举例:很多地方父爱是先确立了父子关系再发生的。所以用生理基础解释双系抚育行不通。把儿女抚育归因到夫妇感情,是并不稳固的。我们应当把人类的感情看成社会所培养出来的结果,而不是社会制度的基础。我们可以用社会生活的需要去解释人们感情所寄托的对象和发泄的方式,而不能以感情来解释社会制度的方式。爱恨喜怒是多种生理性的心理现象,但是爱谁怎么爱是受着文化规定的。我们与其说因为两性的爱,要共同抚育儿女,倒不如说两性为了抚育儿女需要有能持久的感情关联。
2-1 两性分工与合作
我们生活所依赖的社会结构是以性别来作为分工的基础的。社会的形成靠分工,若每个人都做相同的事,则不会有分工。若人人都做一样的工作,则社会分工不容易。我们必须说服备分工者,则至少需要甲乙有不同。我们注意各社会的分工体系,人们好像是任何差别都能利用来做分工的基础:年龄、性别、肤色、鼻子的高低,甚至各种病态。两性差别是事实,细胞结构不同的确引起了不少显著的生理心理差别。可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只是社会利用两性差别所安排出来的分工体系,并不完全是男女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所引起他们所能做的工作的不同。(说得太清晰了,一针见血,男女分工只是出于社会安排,不是因为本质他们能做的事情不同)分工大多按照传统习惯,并不是关于两性的生理特质。分工的用处并不只视为经济上的,更多是宗教传统上的。两性分工是形成双系抚育的一个重要条件。若该条件发生变化,则双系抚育结构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当今社会有这个趋势,不但在工作上男女界限逐渐含糊,就连许多人为的区别都可以通融了。若有一天男女分工彻底消除,我们则可说抚育不一定要双系了。还有一种趋势在使抚育失去其双系性,即社会日渐复杂,抚育走出家庭。但在简单的社会中,家庭在文化上,在生活上,是一个完整的单位,它可以教养出一个完整的社会分子。将抚育作用交给家庭采用小群负责的原则,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为了社会的完整,所以这是一项社会工作。如今出现保育员等,是为了社会效力。抚育虽然是双系,但这双系无生物本性做保证,于是,我们在任何现有社会都能看到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这就是我们普通所谓的婚姻。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社会分公利用两性区别,组成一男一女的抚育团体,能承担抚育作用的最小单位。每一个社会所容许出生的孩子必须能得到有人抚育的保证,所以孩子出生前,抚育团体必须形成。男女相约共同担负抚育他们所生孩子的责任就是婚姻。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从婚姻里结成夫妇的关系是从亲子关系上发生的。我们常以为婚姻是确定两性关系,可是在很多民族中,两性关系并不以婚姻始也并不限于夫妇之间。我们并不能把限制两性关系视作婚姻的基本意义,婚姻之外的两性关系之所以受限还是因为要维持和保证对儿女的长期抚育作用,有必要防止发生破坏婚姻关系稳定性的因素。婚前和婚外的两性关系,即使在我们这种把贞操观念看得特别严重的社会里,还是不能绝迹的。大观园里只有那对石狮子是干净的。即使在承认婚前性生活是正当的人民中,也并没有允许在婚前合法地生孩子。我们可以说人类社会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原则,就是有丈夫的女子才有生孩子的权利。这样说明婚姻把生育关系看得重于两性关系。没有父亲的孩子即使不致于连生存的权利都得不到,但常常不能充分享受一个完全的社会分子所有的权利。他不是被挤在活人世界之外,也总是部分地被挤于社会之外。人间的悲剧是由人造成的。婚姻关系是为了确定社会性的父亲,对于生物性的父亲的确定倒是其次。比如我们表面上非常重视血统,其实对于非婚生子和他们的生父还必须经过法律手段才能确定父子关系的成立。妻子与外遇的孩子也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才能否认父子关系。
3-1 婚姻不是件私事
抚育既需双系,而双系抚育却并没有自然的保障,因之人们得自己想法,用社会的力量保证生出来的孩子不但有母而且有父,于是有婚姻。没有一个地方把婚姻视作当事人间的私事,别的人不加过问的。配偶的选择从没有一个地方是完全自由的,所谓自由,也不过是在某个范围中的自由罢了。在这些必须履行的义务中,最受人注意的是经济性质的相互服务或相互送礼,而且这些义务时常推及当事人以外的人。这些与其说是新娘的价值,不如说是维持婚姻关系的一笔押款。其用意无非是在维持结婚的两个人营造长期的夫妇关系;长期的夫妇关系是抚育子女所必须的条件。为了双系抚育,人造下了这样多的花样。婚姻在人类生活中这样重要,同时又不常和人的生理心理倾向符合,于是社会就得立下法律来防止佚出规范。即使夫妇一时感情失和,每会因牵扯太多,不致离婚。与婚姻有关的法律社会宗教的制裁,从它们的功能上来说,都是相同的,都是在维持人类社会生活中必需的抚育作用。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
抚育孩子需要给他们知识、态度和道德,以及开始独立生活时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凭藉。因此这个机构必须是一个在文化上具备一切,在社会上独立的团体。人生本来有如叔本华所说的刺猬,离远了觉得冷,逼近了大家又有刺。两个人要能亲密合作有很多不易克服的困难。各个单位的痛痒,是锁在窗户里无法相传的,我的痛不能直接跑进你的身体,使你也感觉到痛。于是我们只能造下一个能相互猜测和琢磨人痛痒的像整体细,推己及人。就是在同一个文化里生长大的人们之间也不免有这种困难存在。每个人至少有一些特殊的经验。所以没有两个人是有完全相同的经验。若是我们感情深处,独到的领悟,能得到另一个人的同情和欣赏,这个人是否完全懂得我们的意思且不说,已经是十分难得,我们要称他作知己。普通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共同认识肤浅得很,一盏红绿灯已够汽车往来不致碰撞。这些只有行为上配合,不求感情上能体贴的人们不但相互了解的程度肤浅,而且生活的接触时常也是片面的。夫妇关系是人和人关系中最需要契恰的,因为他们在生活上接触的方方面面太多了,,在生活上互相依赖的程度太深了。不只是一个性爱和谐,更是一个多方面的而且与年俱进的感情协调,一个趣味与兴会的结合。
4-1 性和社会
社会对性的歧视是有原因的,因为性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社会对此的矛盾:个人欲望的满足和社会结构的绵续。婚姻是社会为性筑下的防御。性的关系带着极强烈的亲密感情,甚至可说是不顾一切的冲动。是一种很原始的关系,我们所谓原始关系,就是先于文化的。若是让性爱自由地闯入已有的重要社会关系中,它不但可以破坏相结合的男女两人间原有关系,而且还可以紊乱整个相关的社会结构。譬如本来用长幼两辈相称的亲友,一旦结婚改口会引起别人不自然的心情,这种心情就出于社会结构的小小紊乱。人类婚姻的对象尽管只是一个,可是在感情上男男女女都能在夫妇之外另有眷恋的。若是让性爱自由地在人间活动,尤其在有严格身份规定的社会结构中,每队男女都有可能成为最亲密的关系,我们所有的就只剩下了一堆构造相似、行为相近的个人集合体,而不成为社会了,因为社会是身份的构成。外婚的意思,并不是生物上的无关,而是向原来没有的社会关系中去建立亲密关系。利用性的创造性,增加了社会的团结。两个民族要真正能相互了解和结合,通婚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文化是向着减少人间痛苦的目标进行的。为了缓解婚姻中的痛苦,两种方式,一是把事务上的合作减少,使夫妇之间偏重感情协调,趣味相投,一是把感情方面的要求撇开,偏重于经济合作。这种偏重的方向,初无高下之别,重要的是要看生活的环境如何。理想的夫妇是鱼和熊掌兼得,但这在现实中不容易。夫妇得把现实柴米油盐打发了,才有讲求兴趣相投的资格。必须在一个各种设施可以减轻他们抚育责任以及经济上劳作的社会。夫妇一方面是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又是共同经营一件极重要又极基本的社会事物。很多事情表明了在我们社会上,对夫妇感情是不加奖励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才不是指技术上的能力,而是指性灵上的钟情,德也不是行为上的善,而是人间的幸福。中国传统社会很严格的把夫妇关系弄得上床夫妻下床客人,但是对于男子的感情生活却很少加以严格约束。生活的提高对生育制度的影响就是减轻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抚育工作和责任,夫妇关系随之发生了变化。文化的职志是在实现比较理想的生活。门当户对的标准也就是保证相配的人文化程度相近,使他们容易调和。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婚姻的方式可以改变,一定会变,曾经变过。除非我们明白了人类里为什么有婚姻,否则我们是不会找得到它形式上演变的道理的。过去历史上,人似乎找到了一个比较上最有效力的抚育方式:双系抚育。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人口愈多,做官和获得权力的机会也愈大。伦理观念本是一种维持社会结构的力量,它必须和生活事实相符合。所以两人中必须有一人,放弃他原来的团体,结婚之后加入配偶的合作团体。夫妇两人既然不能全都维持原有的合作团体,那个加入新团体的就不免在生活上吃了亏。她和她一同长大相熟的人隔离了,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只有听命于丈夫。她唯一的反抗是逃回娘家去。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家庭三角结构固然是人类个人间合作的最高表现,也许还不能算是个尽善尽美的杰作。文化本来是人造的,并不是我有意小视人类的创造力,不完全是常事。社会原则和人类本性不是时常相合的。抚育就是培养社会习惯的事务,社会桎梏不是取消了,是我们习惯了。权力是社会控制个人的力量,它发生在人类本性和集体生活的不相谋合处,社会对人的约束还得由人实现,比如抚育作用中的约束。
第九章 世代的隔膜
人不能没有计划的生活。在他决定现在的行为时,他眼睛望着将来。他至少要假定明天一定还是活着,才能倒头睡下。若是我们对于将来觉得一切都在未知之列,一切的遭遇都属可能,我们委实就不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才好。我们每每发现现实的自我永远是有缺陷的,它尽管追赶着真理的自我,但总是差一步。人生的历史不能重写也许是人间最大的憾事吧。在父母眼中,孩子是自我的一部分。把一个无知的小细胞培养成一个伶俐活泼的孩子,虽然事实上是生物力的展化,但在父母看来,似乎都是自己的创造。于是一个被现实所蹂躏过的自我,在这里却找到了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一个人内心充满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时,他会感觉到懊丧。因之,理想和现实既不能挤得太紧,也不能分得太远。把理想自我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我们常可以听得长辈们捻着胡须,容忍紫的过失,而把责任轻轻地交给下一代。“你们得好好干”。意思是他们已经过去了,并没有完全过去,只是寄希望于下一代身上。以致一代复一代均将人生大事交给年轻人。一个人所具有的理想,并不是他个人创造的,而是社会对他的期望。现实和理想的差别,也是个人和社会的歧义。父母之于儿女,正代表着社会来控制个人,这是从客观方面说的。生物个体的隔断和社会文化的绵续事实是一个绝大的矛盾。父母把孩子看成自我的一部分,是由社会力量造成的,而并不是生物的事实。社会用各种方法使父母对于子女心理上认为是一体,更是他们觉得子女的成就比自己更重要。能做到这程度,社会才会放心的把新成员的长成交给孩子的父母去照顾。界外是利害,界内是善恶。唐僧的肉是香的,为的是他信着一套和自己不相同的玩意儿。亲子的关系最终目的其实是在解决生物断隔和社会绵续的矛盾。父母站在理想的立场上来责成子女,他就觉得子女总是不肖,这种不肖并不是生物上的变异,也不是行为上有什么和父母不太像的地,而是现实对理想的差别罢了。社会上并没有绝对的价值,社会环境发生变动,社会标准也得有一番调整,所谓社会变迁,从这方面去看,实在是社会标准的竞争和兴替。新的理想比原有的更能适合于当时的需要,他们就被人接受,代替原有的社会上新的标准形式。
第十章 社会性的断乳
我们认身份而不认人,结构并不跟人而变。结构超过了人,所以这团体也可以多少是永久性的了。社会中有一种现象就是很多新的事务发生时,时常会利用现存的组织去经营,只要这现存的组织能胜任。家庭这团体所担任的事务可以积累很多。日常关系的打断是引起社会团体内部离异的最可靠的方法。家庭是为了保障孩子得到保护和供养而造下的文化设备。
第十一章 社会继替
人类基本活动是利用外界物质来满足需要的活动。在利用的过程中发生了经济的原则,以最少的劳力获取最大报酬的原则。维持社会完整性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有足够数目的人口来担负分工结构所规定的各种工作。人类分得有活着的别人,才能有活着的自己。人类有死才需要有生,人类有孩子才有婚姻。社会中因生老病死及其他原因退伍的速率增加,则预备的候补员就得提早填进去。用来规定继替的方式很多,总结起来无外两种:机会,选择。前者即抽签,后者即考试。身份到契约,身份指一个人依其出身既得身份,占着哪一个地位来决定他这一生应得什么样的权力和义务,这是全屏机会。契约指自有订立的契约,按他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的决定。这种趋势就是从机会和命运到选择和自主。他觉得自由契约的兴起将根本改变社会继替的原则,但是以亲属作为继替原则还是十分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之所以要规定继替原则是为了防止社会混乱。很多不过是利用生理上不长有的特性来限制这些职位的竞争罢了。也有地方利用人为的特性来定资格的,有时看来简直是不近人情,强人所难。常被人用来限制继替资格的是亲属系统,亲属体系一定意义上也有特别适宜于作继替原则的地方。亲属结构的特性就是在每个人都在他所应用的亲属体系的中心,个人间有一个相同的体系,但没有一个相同的坐标。
第十二章 世代参差
进入社会的年龄并不完全由生理来规定,而是由社会来规定的。各个社会可以有不同情形,不同规定,同一社会在不同时期也可以有不同规定。一个人在比较复杂的社会中,成年期也比较晚。一反面因为工作的性质逐渐脱离体力劳动,延长了退伍的年龄,以及寿命增长。亲子年龄相差太远,使入社时期延迟的太久,世代间隔一线相承的方式有了困难。(社会的设计真的是很巧妙,人被社会推着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第十三章 单系偏重
抚育需要确立双系的家庭,从家庭里引申出来的亲属却又变成了单系偏重。双系包含着男女平等的原则。双系继承的问题在于有些权力无法分割,半份权力无法合并。比如之前一国只有一个国王,无法一半传男一半传女。财产从父亲手上继承半个宅子,母亲手上半个,若是离得远,相当困难。(如今这种困难少多了),古代田产若是分割,则使得农业无法继续进行。于是人们想出了最简单的单系继承的方法。因为单系继承,抚育孩子则也有偏重。
第十四章 以多继少
生育制度是为了维持社会的完整性,每种形式的社会结构在容量上多少是一定的。因此,在一个固定的社会结构中,人口也常常是不能有太大的变动。如果一个社会子息太多,立刻会发生怎样才能使子息得到足够的生活资源的问题。社会必然不能安定,它不是入于扰动不安,就必须改变社会结构,或扩大资源。社会多少要保障每个父母不致因子女的长成而发愁,那就表示社会结构还没有达到可以安定的程度。
第十五章 续绝
社会完整只要人口数量不致减到不能有效活动就可以,有人多生,就有人可以少生。实在并没有一定要生孩子的道理,可是,生育既是一件损己利人的事,若是社会不把这件事作为通盘的责任,社会完整性也就缺乏了保障。社会奖励督促、甚至命令每个人负起完整的责任。若是每家都得临时决定儿子或女儿谁嫁出去或入赘的问题,凡属于出去出去的一方就容易不甘心接受这不利的决定。最后一张讲了亲属的扩展,各个亲属称谓,不再赘述。整本书先提出生育制度的概念,然后讲了为什么人类生存活得更好需要社会绵续。继而提出双系抚养,因此需要婚姻。以及为何我们大多是外婚,没有内婚(因为性的强烈,原本有社会关系的人改称呼人本能难以接受)。由人生理原始性冲动决定的才叫做本能,比如用双腿去走路,自然而然的去呼吸。其他加以外界文化约束的都是为了使人活得更好,比如毒气战争发明了口罩帮助呼吸。婚姻是为了抚育,保证双系抚育,好像是社会为了起绵续,让每个人在这个文化中被潜移默化的影响操控。父母对子女的操控即是社会对个人的操控。以上,算是对文中比较耳目一新的观点进行总结。读完第一遍仿佛是读了个爽,读得很快很有趣味,记住的不过50%甚至于更少。第二次读起来需要过脑,自己思考加总结,总结后脑海中才留存记忆,理解也更深刻,是个内化的过程。认真读完一本书有些费劲,但真的是很畅快啊!
回应 2020-11-05 14:23
论坛 · · · · · ·
关于生活水平与选择事务性合作还是情感合作的问题 | 来自CRAB | 2020-03-05 | |
问题一: | 来自LT | 5 回应 | 2011-12-2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商务印书馆 (2008)9.0分 447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9.2分 409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天前曾上架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9.0分 180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3天前曾上架
-
群言出版社 (2016)9.1分 144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千评9分书 (Sheryl)
- 灵修/励志/心理/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百年学术精品(人文社会科学) (庐陵)
- 商务印书馆文库——商务印书馆 (彼岸)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生育制度的评论:
feed: rss 2.0
125 有用 番茄酱 2011-09-25
看外国人写理论总觉得隔靴搔痒不是滋味,读费老的书就有一种“在家里”的感觉。
1 有用 全金属小棉袄 2008-04-29
费孝通的生育制度理论,可能跟贴近中国现实
5 有用 仲雪春山 2019-01-13
人生而自由,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10 有用 摘苹果的陶陶 2017-11-12
婚姻从来不是两情相悦的事情,而是一项社会事业。无子女的婚姻始终处于摸索第三个点的不稳定状态。结婚要做好心理准备,部分人格必然被消磨改变。
3 有用 应弦 2020-08-03
社会角度来看的婚姻生育研究。大概个人立场不一样,是以短评有的人说不结婚不行,有的人和我一样是来找寻拒绝婚育的观点。摘录一段“在一个抚育是父母的责任的社会中,父母就得代表社会来征服孩子不合于社会的本性,因之生物和社会的冲突一化而为施教者和被教者之间的冲突,再化而为亲子间的冲突。” 另外认同:彻底为自己利益打算的人设法避免生殖,从自我牺牲中解脱,来维持自我的完整与自由。
0 有用 娜塔莉多默尔 2021-01-15
生育制度这件事本身探讨的是生育、制度而不是别的。所以单把这件事拿出来一件件分析透彻(最开始看觉得有点枯燥)但是看完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0 有用 一粒沙 2021-01-14
茅塞顿开
0 有用 烹饪鬼才 2021-01-13
用於反思今天的家庭、婚姻、愛情、兩性都極為有價值,太多洞見了。人的文化也是依據人的需求造的,人會修修補補自己所創的制度,文化確實需要變化,固守著一些模式和制度要麼是它們還有用,要麼就是一種野蠻。在嚴肅又通俗的文筆下依然存在「人的悲劇是人造的」這類感性的表達,大概這是人文學者內心關心之所在,修補文化是減少悲劇的手段,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氏族」一部分的討論感覺直接連接到科老師的故事。可搭配觀看《... 用於反思今天的家庭、婚姻、愛情、兩性都極為有價值,太多洞見了。人的文化也是依據人的需求造的,人會修修補補自己所創的制度,文化確實需要變化,固守著一些模式和制度要麼是它們還有用,要麼就是一種野蠻。在嚴肅又通俗的文筆下依然存在「人的悲劇是人造的」這類感性的表達,大概這是人文學者內心關心之所在,修補文化是減少悲劇的手段,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氏族」一部分的討論感覺直接連接到科老師的故事。可搭配觀看《俗女養成記》 (展开)
0 有用 豆友187874604 2021-01-13
看完乡土中国后跟过来的。作者请潘光旦先生作序,序言里能看出不少批评的意见。相当佩服这些文人的气度,不需互相吹捧,而是直接指出要害,而作者本人也不回避这些批评。社会类的研究总是感觉有很多非常主观的东西在里面,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如何理解世界,其实并不是只有一套方法或理论,大家可以各自发挥想象。
0 有用 ililililili 2021-01-12
人类为了不断满足自我需要的生存目标,产生了社会分工,由此带来了社会结构稳固性的社会要求,这便需要稳定的人口结构。生育制度就是用来维持人口结构稳定的文化制度,婚姻的功能不在于感情,而在于抚育下一代,婚姻只是社会制度维系的一个工具。男女分工不同,抚育功能不同,但需合作,这便造成了中国婚姻的特点,婚而不爱。在此价值基础上,费先生先后论述了婚姻的价值、家庭三角关系的内涵、三角关系如何稳定、社会继替的完成、... 人类为了不断满足自我需要的生存目标,产生了社会分工,由此带来了社会结构稳固性的社会要求,这便需要稳定的人口结构。生育制度就是用来维持人口结构稳定的文化制度,婚姻的功能不在于感情,而在于抚育下一代,婚姻只是社会制度维系的一个工具。男女分工不同,抚育功能不同,但需合作,这便造成了中国婚姻的特点,婚而不爱。在此价值基础上,费先生先后论述了婚姻的价值、家庭三角关系的内涵、三角关系如何稳定、社会继替的完成、单系偏向的要求以及家族氏族对社会性断乳的作用。费老的书总给人一种“家里人”感觉,中国的生育制度、婚姻制度变而不变,印证的是中国千年传统在现代文明前的挣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