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左岸文化
原作名: 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译者: 渠東
出版年: 2002
定价: NT 320
装帧: 平裝
ISBN: 9789867174451
内容简介 · · · · · ·
在《社會分工論》裡,他主張社會分成有機與機械二種。機械社會是一種較為初始的狀態,在這樣的社會中,每個人共享的集體意識十分強烈,而每個人的工作(或職業)也多半或少有非常相似的性質,這樣在每個人之間的「同質性」造成了集體情感共享的源頭,但是由於每個人的社會職能太過相似,非常容易造成小集團之間的分裂。涂爾幹接著用對於道德和法律的分析--法律是道德的實現,並且是社會對於維持團結的一種努力--來論證在機械社會之後,在文明的不斷擴張下,社會的職能也不斷的擴張,這個範圍大到遠超過一個人所能承擔的知識。人的集體意識共同性減低了,由此,社會變成有機的社會。有機社會是分工的社會,它把各集團的人們納入一個更大的體系:分工的體系。實際上的歷史地理來說,就是各個聚落開始具有特殊貨物的色彩,透過貿易,聚落和聚落之間形成一個網路,事實上,依照涂爾幹自己的比喻,就像身體的各個器官一...
在《社會分工論》裡,他主張社會分成有機與機械二種。機械社會是一種較為初始的狀態,在這樣的社會中,每個人共享的集體意識十分強烈,而每個人的工作(或職業)也多半或少有非常相似的性質,這樣在每個人之間的「同質性」造成了集體情感共享的源頭,但是由於每個人的社會職能太過相似,非常容易造成小集團之間的分裂。涂爾幹接著用對於道德和法律的分析--法律是道德的實現,並且是社會對於維持團結的一種努力--來論證在機械社會之後,在文明的不斷擴張下,社會的職能也不斷的擴張,這個範圍大到遠超過一個人所能承擔的知識。人的集體意識共同性減低了,由此,社會變成有機的社會。有機社會是分工的社會,它把各集團的人們納入一個更大的體系:分工的體系。實際上的歷史地理來說,就是各個聚落開始具有特殊貨物的色彩,透過貿易,聚落和聚落之間形成一個網路,事實上,依照涂爾幹自己的比喻,就像身體的各個器官一樣相互依賴。透過分工,不同集團的人開始相互依賴而不可分離。涂爾幹最後說明,分工事實上增進了人的團結與幸福,而對於分工將古老專業的榮光分拆開來而使得工匠丟失工作的美德,只是一種表面的說法。
城市的出現,是一個明顯的文明指標,它代表著人類文明的多元色彩已經非常龐大,人所共享的道德和以前的機械社會比起來只剩下微小的一個部分,那個部分是差不多所有人都同意的。
道德可以協調個人與集體。社會決定個人。但個人只有把社會事實內化後,而且互動得足夠,才能服從社會。他教育小孩子們要有集體紀律,但這個紀律不妨礙孩子的成長。道德從哪裡來?他說不准。家庭與國家沒有辦法管好個人,職業團體可以。社會問題不是經濟問題,要想解決,只有組織起職業團體,提高覺悟。
比較要補充上述對涂爾幹分工論的觀點如下: 1.通篇貫穿分工論的關鍵概念就是「集體意識」。有機連帶社會並非集體意識共同性降低,應該認識為,構成新的集體意識與社會連帶關係(有別於機械連帶),所以像道德並非不重要,而是出現新的道德。 2.分工類型的轉變僅是組成方式的不同,由過去較為分立(小團體易於林立)的方式,轉而向更細密分工,但是社會各部分更需要緊密合作的有機連帶方式,一如身體器官,各司其職,機能各自不同。 3.延續1與2點,突顯有機社會其實更需要集體意識,因為單部分分工者,無法完成自身所有需求,唯有統合在更大的集體意識下,才能完整的構成社會,這一點,在機械社會裡面,集體意識需求的規模並不需要這麼高。
社會分工論的创作者
· · · · · ·
-
埃米尔·涂尔干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艾彌爾·涂爾幹 (Émile Durkheim)出生於1858年4月15日的法國洛林,逝世於1917年10月15日。法國社會學家,猶太人,是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其他兩位是馬克思及韋伯),主要著作有《自殺論》(Suicide)、《社會分工論》(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社會學方法的規則》(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以及《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每个民族的道德准则都是受他们的生活条件决定的。倘若我们把另一种道德反复灌输给他们,不管这种道德高尚搞什么地步,这个民族都会土崩瓦解,所有个人也会痛苦地感受到这种混乱的状况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5页 -
分工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只是一种例外的和反常的情况。分工想要得到发展,同时又不在人类意识里产生这种灾难性的影响,并不需要外界力量来改变它的性质。一般而言,每一种特殊功能的运作都不需要把个人专门限制在这一领域,只需要与临近的各功能持续地发生关系,意识到这些功能的需要和变化等。分工并不需要人们埋头苦干,而是需要他们意识到能够他,又能受他影响的协作过程。因此,他并不是毫无感觉和意识、只知道循规蹈矩的机器,他应该对自己的工作取向有所了解,对自己的工作目的或多或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应该感觉到自己是有用的,所以,他用不着在社会领域中占据很大的部分,他只要感觉到它,弄清楚他的活动目标就足够了。这样,不管他的活动达到了什么样的专业化水平,获得了什么样的统一性,他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人,都会懂得他的活动的意义所在。如果经济学家们认清了分工的本质属性,不再毫无保留地公开责难分工,如果他们不再把分工仅仅看做是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手段,他们就会看到分工首先是社会团结的源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3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社會分工論"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海边的卡夫卡 8.2
社會分工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9 条 )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 迪尔凯姆 /涂尔干/杜尔克姆

《社会分工论》章节提要


迷失的国家角色:《社会分工论》中的个人与国家、社会与国家

> 更多书评 5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3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8.9分 1691人读过
-
Free Press (1997)8.8分 131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9.0分 635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9.0分 44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Emile Durkheim (她去秘密旅行了)
- 人類的經典 (小溪)
- 人文社會科學經典 (Reggi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社會分工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她去秘密旅行了 2010-04-13 21:09:57
涂尔干社会学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