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洪堡的礼物》是贝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两代作家命运的描写,揭露了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压迫和摧残以及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曾两获普利策奖并获封法国骑士勋章的中年作家查理·西特林一切都在走下坡路,前妻要刮尽他的财产、流氓砸烂了他的奔驰车、现有的情妇是个敛财娘,最重要的是他什么创造性的东西都写不出来了。他对潦倒而死的前辈诗人兼导师和挚友的洪堡一直心怀歉疚,洪堡曾教他认识艺术的力量,要他忠于自己的创造性精神,而他在洪堡贫病交加时却并未伸出援手。最后在面临物质和精神双重破产的情况下,西特林终于借助洪堡留给他的一个剧本提纲摆脱了物质危机,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洪堡当年的精神苦痛。
洪堡的礼物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父亲是从俄国移居来的犹大商人,贝娄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麦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自1938年以来,除当过编辑和记者,并于二次大战期间在海上短期服过役外,他长期在芝加哥等几所大学执教。现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
从1941年到1987年的4O余年间,贝娄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早期创作有结构优美的《挂起来的人》(1944)、《受害者)(1947),颇为评论界注目。《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由于他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当代文...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父亲是从俄国移居来的犹大商人,贝娄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麦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自1938年以来,除当过编辑和记者,并于二次大战期间在海上短期服过役外,他长期在芝加哥等几所大学执教。现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
从1941年到1987年的4O余年间,贝娄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早期创作有结构优美的《挂起来的人》(1944)、《受害者)(1947),颇为评论界注目。《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由于他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这部小说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描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之作。其后,陆续出版了《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而今更见伤心死》(1987)、《偷窃》(1989)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其中《赫索格》成为美国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外,贝娄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且惜今朝》(1956)和《莫斯比的回忆》(1968),剧本《最后的分析》(1965)以及游记《耶路撒冷去来》(1976)、散文集《集腋成裘》(1994)等。
贝娄的一生可以说是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获美国全国图书馆,一次普利策奖奖;1968年,法国政府授予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1976年,由于他“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类一开始就经历了种种厌烦状态,然而从来没有人把它作为一个正式的课题从正面触及它的核心。而在现代,这个问题是被作为资本主义劳动条件的后果,作为在群体社会里趋于平等的结果,作为宗教信仰衰落或者神授或预言因素的逐渐消失,或者对无意识力量的忽视,或者在这个技术社会里理性化的增加,或者官僚主义加强的后果,用“社会反常”或者异化的名义处理的。但是在我看来,一个人可以从对当代世界的信念开始——要么你燃烧,要么你腐烂。我把这一点同心理学家比内老人的发现联系在一起。他曾说,一个歇斯底里的人,在发病期间,他所具有的精力、耐力、表现力、创造力以及才思的敏锐,相当于他平静时的五十倍。或者如威廉·詹姆斯所说,当人类生活在自己精力的顶峰时,才算真正地生活着。有点像“权力意志”。假设你从这样的命题开始:厌烦是由未被利用的力量引起的一种痛苦,是被埋没了的可能性或才华造成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与人尽其才的期望相辅相成的(在这些理念范畴,我竭力避免落入社会科学的俗套)。凡是实在的东西,都不符合纯粹的期望;而期望的纯粹性正是厌烦的主要源泉。所以,多才多艺的人,性感强烈的人,思想丰富的人,善于发明的人,凡是天赋高超的人都觉得自己数十年来怀才不遇,颠沛流离,囿于樊笼。想像企图通过迫使厌烦屈服于兴趣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把这种洞见归功于冯·洪堡·弗莱谢尔。……为什么法国有这种(厌烦)特殊的感受性呢?会不会是“旧制度”惟恐再来一次投石党运动便创造出了一个把外省的才华一概剥夺掉的朝廷?在艺术哲学科学礼仪交际繁荣的中心之外什么也没有。……欧洲智力的未来是由饱尝厌烦的人决定的,是由囚徒的作品决定的。后来,在一七八九年,兴趣的中心被一些乡间青年、外省律师、文人墨客和演说家攻占了。对于现代政治革命,厌烦比正义的关系更大。一九一七年,写了那么多论述社会结构问题的令人厌烦的小册子和书信的那个令人厌烦的列宁,一时热情奔放,豪兴大作。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8页 -
啊,洪堡!他可不是土豆。他是个番木瓜是个香椽是个热情的水果。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洪堡的礼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洪堡的礼物"的人也喜欢 · · · · · ·
洪堡的礼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放逐在1975年的芝加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索尔·贝娄的书我之前读过几本,算是大致了解他的基本着眼点。但这本我前前后后花了将近两个月才读下来。或许是因为寒假加上过年在家沉不下心来磨,又或许是因为这一本对读者实在太不友好。通篇交杂着寥寥的当下与成片的回忆,并且没有任何时间逻辑。 当然,不论过程如何生涩,... (展开)
知识分子的屈辱感和束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想到读索尔.贝娄,是看了《巴黎评论》中他的访谈,算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贝娄以犀利、哲学式的语言,谈论现实主义文学、当代作家的角色和思想、以及自己对社会和人的理解,很多句子都值得玩味。 本书也没有让人失望。跟《赫索格》一样,讲的都是成名的中年知识分子在生活中挣扎... (展开)
美国知识分子在城市生活中的自嘲
> 更多书评 30篇
论坛 · · · · · ·
我觉得吧 | 来自卡尔的蓝色汽车 | 1 回应 | 2024-07-31 09:43:45 |
谁找到了在线阅读的? | 来自第五伦 | 2010-08-15 00:03:29 | |
如果不回避面对死亡的恐惧 | 来自歪歪[已注销] | 2009-10-26 14:46:51 | |
20年前读过那个红色封面的初版,怎么现在重温却跟... | 来自藤原京介 | 2009-01-09 20:28:5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8 )
-
Penguin Classics (1996)8.9分 30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8.5分 450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8.3分 240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8.2分 12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学专业本科外国文学必读书目 (大理寺卿)
- 外国五十年经典长篇小说书单 张永义 (大力麦)
- 欧美文学阅读书目100种 (azurebleu)
- 子夜书社 (lucy)
- 欧美严肃文学与流行文学作品选 (Lightsag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洪堡的礼物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但蛮 2007-11-05 10:17:43
就是有点长……
9 有用 R.G.B 2013-08-12 08:44:31
幽默诙谐中的戏谑,我看到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知识分子是贝娄拿手的写作对象。因为金钱而敏感退化,被腐蚀的“残败的不成样子”的西特林,与因为现实与梦想交织无望而饱受折磨的洪堡,两人互相关联的命运揭示了美国与美国城市的部分全景。对于城市化的批判,不同于米勒狂野的愤怒,贝娄含蓄而又深刻。
1 有用 正切函数 2009-03-27 23:03:24
美国社会不得不深入研究的一个人……因为他研究透了美国社会……
3 有用 琴酒 2008-09-23 19:07:25
写的太漂亮。
5 有用 喜上眉梢邪王子 2012-11-17 16:07:43
索尔贝娄亦是我的真爱,看看他的书,再去看看伍迪艾伦的电影,知识分子的骚气充满整个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