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凤凰壹力
副标题: 在轮下
原作名: Untérm Rad
译者: 吴忆帆
出版年: 2013-8
页数: 218
定价: 23.80
装帧: 平装
丛书: 赫尔曼·黑塞作品系列
ISBN: 9787542638854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凤凰壹力
副标题: 在轮下
原作名: Untérm Rad
译者: 吴忆帆
出版年: 2013-8
页数: 218
定价: 23.80
装帧: 平装
丛书: 赫尔曼·黑塞作品系列
ISBN: 9787542638854
内容简介 · · · · · ·
《在轮下》是194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当代德国文学界得奖最多的抒情诗人黑塞的杰作。黑塞运用淳朴与含蓄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主角汉斯·吉本拉德少年时期的生活、青春期的迷惑、神学校的教育与家庭背景。这是黑塞亲身血泪的经历,也正是黑塞自己的画像。书中充满着田园乡土的气味,对于心灵的危机与归宿的寻求有着传神纤细的刻画。
这是一位孤独的流浪者所奏出的优美的人生之歌。是一部以描写学生的悲剧,刻画青春期陷于迷惑的新文学作品。此书问世后,一时洛阳纸贵,迄今仍为文学名著中的畅销书。
在轮下的创作者
· · · · · ·
-
赫尔曼·黑塞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德国文学家、诗人、评论家。出生于南德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复学后又在高中读书一年便退学,结束他在学校的正规教育。日后以《彷徨少年时》《乡愁》《悉达多求道记》《玻璃珠游戏》等作品饮誉文坛。
1946 年获歌德奖,同年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的世界声誉达于高峰。1962 年病逝,享年85 岁。黑塞的作品以真诚剖析探索内心世界和人生的真谛而广受读者喜爱。
一生追求和平与真理的黑塞,在纳粹独裁暴政时代,也是德国知识分子道德良心的象征。
目录 · · · · · ·
1 黑塞的生平与《在轮下》/ 代译序
13 黑塞主要作品表
17 黑塞年谱
24 主要人物表
27 第一章 州 试
57 第二章 暑 假
82 第三章 友 情
118 第四章 出 走
148 第五章 往 昔
169 第六章 艾 玛
193 第七章 长 逝
· · · · · · (收起)
13 黑塞主要作品表
17 黑塞年谱
24 主要人物表
27 第一章 州 试
57 第二章 暑 假
82 第三章 友 情
118 第四章 出 走
148 第五章 往 昔
169 第六章 艾 玛
193 第七章 长 逝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树被砍掉了主干之后,会在根旁萌发新芽,同样,在患了病和被摧残之后,人的心灵往往会回到春天般的萌芽时期和充满遐想的童年,好像它能在那里发现新的希望,把被扯断的生命线重新连接起来似的。这些根部萌发的枝条虽然茂盛多汁,生长迅速,但这种生命只是表象,它永远也不会再长成为一棵真正的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3页 -
我们不能说学校的老师没有感情,是思想僵化和失去灵魂的学究。唉,不是的,看到一个长期未显露才华的孩子突然迸发出天才,看到一个男孩放弃了木剑、弹弓、弓箭和其他幼稚的游戏,看到他开始要求上进,看到一个面颊圆圆胖胖的粗野孩子通过认真学习转变成一个出色的、严肃的、几乎是苦行僧似的男孩,看到他的脸变得老练和聪明,他的目光变得更深邃、目标更明确,手变得更洁白、更安分,这时,教师就会愉快和自豪得心花怒放。他的职责和国家委托给他的任务是束缚和铲除年幼男孩的本性粗野的力量和欲望,代之以树立一种宁静的、适度的和国家认可的理想。如今的某些知足的市民和勤奋的官员,倘若没有学校这种努力,不知其中会有多少人变成放任不羁、鲁莽从事的改革家或者想入非非、一事无成的梦想家呢!这些人身上野蛮的、不守规矩的、毫无文化的东西必须预先摧毁,危险火苗必须先行扑灭。自然界所创造的人是些猜不透、看不清、危险的东西,他是一股从未知的山上倾泻下来的洪流,是一片没有道路和秩序的原始森林。正像原始森林必须加以砍伐、整理和强加限制一样,学校必须摧毁、征服和强力限制这种自然人。它的任务是按照官方批准的原则把他们教育成社会有用的一分子,唤起他身上的某些品质,这些品质的充分培养,是靠营房中的严格训练来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赫尔曼·黑塞作品系列(共14册),
这套丛书还有
《知识与爱情》《玻璃珠游戏》《生命之歌》《艺术家的命运》《彷徨少年时》
等
。
喜欢读"在轮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在轮下"的人也喜欢 · · · · · ·
在轮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49 条 )



如果漢斯沒有遇上赫爾曼
漢斯是一個神童,而且他願意努力,爲了通過考試,他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愛好,後來成功考上了神學院。在神學院里,他遇上了崇尚自由的具有詩人氣質的赫爾曼,從此自我蘇醒,後來在學校的壓力下,神經衰弱不得不輟學。回到家鄉做技工,不堪忍受的嘲笑和諷刺下最後死了。 漢斯的死...
(展开)

《在轮下》三个译本的翻译对比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评论主要比较张佑中(200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吴忆帆(2013年上海三联书店),朱雁飞(2019年湖南文艺出版社)三位译者的译文。 十分抱歉的是我并不懂德语,不能作出译文特点与得失的品评。因此只在此呈现三个译本选段,为各位读者提供选择译本时的参考。 第一章 节选 张佑... (展开)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书名“在轮下”,取自书中神学院校长的训诫: 这就对了,孩子,千万别松懈啊,不然你会滚到车轮下面去的。 在轮下,指的是时代的车轮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也指在缺乏人道精神的教育的车轮下,要么被同质化,得以幸存,抑或反抗模式化的教育,注定倒下,被车轮碾碎。 在《魔...
(展开)

好学生们:你准备什么时候往下纵身一跃
全书中唯一提到“在轮下”的地方是,校长对汉斯说“别松懈,不然你会掉到轮下去的。”而这恰好构成了全书最重要的隐喻:人生好像是一只飞速旋转的轮子,我们和很多人一起死死地攀在这个轮子的辐条上面生怕会掉下去,因为一旦掉下去就会粉身碎骨,这里的轮子即指学校,直到多年...
(展开)

论坛 · · · · · ·
-_-!(有剧透慎点击) | 来自C2 | 1 回应 | 2022-06-13 23:33:59 |
咨询:关于翻译、版本 | 来自咸菜 | 5 回应 | 2021-04-12 05:39:2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2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8.7分 8934人读过
-
Picador (2003)7.9分 32人读过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8.4分 7249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8.4分 786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一湄私人书橱 (一湄)
- 赫尔曼·黑塞 年表顺序作品大全 (王多功)
- 国内德语文学与哲学译介(2011 - 2013) (Rottwitz)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2013年阅读开单 (王贤)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0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在轮下的评论:
feed: rss 2.0
21 有用 春花 2018-01-30 17:22:04
故事简洁却如此震慑人心,汉斯和赫尔曼其实是同一个内心世界两种不同抉择的结果。汉斯在与教育的对抗和内疚的重压之下痛苦而孤独着,这个受尽摧残的少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终日叹息,彻夜难眠。他感觉到凄惨,悲戚而可耻,他想永远的睡下去,不在醒来。于是冰冷的身体,安静的顺着河水慢慢地向下漂流而去,羞耻,烦恼,恐惧,孤独也都离他而去。 孤独,空虚的时候不要看,千万不要看,人活着是需要谎言的。
8 有用 她六舅 2017-03-21 16:36:51
德国版伤仲永。黑塞把自己的故事当成寓言来写,然而功利的学习和教育依旧未变…虽然如今匠人精神已成为学习的典范,但在人的心底,工匠还总是和粗野、教育水平不高相联系,汉斯从知识分子的神坛上滚落至工匠群体,相对于神学院枯燥乏味的学习,工匠们亲手打造物件、直爽痛快的娱乐让他既感到幸福,又感到堕落,他的死,正是这种价值观的直观体现。
79 有用 千阙里 2016-01-10 01:07:03
本来想随便读读,结果读得我好难过……不过这种反思教育制度的主题放到现在,尤其是中国倒是毫不新鲜;对异性的感情还没有觉醒的少年们之间的情谊真美,果然少年的初恋就应该是少年,之后才是女孩!
2 有用 失意的孩子 2017-01-27 17:11:06
修道院神学院中少年同性启蒙之吻打开懵懂羞涩孱弱被死读书霸占了童年玩乐时光主人公那颗被家庭学校压抑的内心,突然碰撞自由不羁的新世界自然会伤痕累累,常年被要求只需学习导致身体虚弱精神不坚强而在学业压力、友情消失、爱情破灭的巨轮下被碾压,黑塞在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中指责教育磨灭人的天性,全书弥漫疲惫的忧伤,而最终的死亡结局并没有发生在作者的身上,也许只是作者在生活中曾经确实想做而不敢,到书中过把瘾,实现“两... 修道院神学院中少年同性启蒙之吻打开懵懂羞涩孱弱被死读书霸占了童年玩乐时光主人公那颗被家庭学校压抑的内心,突然碰撞自由不羁的新世界自然会伤痕累累,常年被要求只需学习导致身体虚弱精神不坚强而在学业压力、友情消失、爱情破灭的巨轮下被碾压,黑塞在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中指责教育磨灭人的天性,全书弥漫疲惫的忧伤,而最终的死亡结局并没有发生在作者的身上,也许只是作者在生活中曾经确实想做而不敢,到书中过把瘾,实现“两败俱伤破罐子破摔想以死让别人明白错误”这种也许很多人都想过的“愿望”吧。 (展开)
3 有用 adykk 2015-04-29 13:02:15
就该在看完玻璃球游戏之后看,知道老黑塞当年也有暗暗讲别人坏话和几许不可告人的小心思,心里简直暗爽,好像他整个人都有血肉了,不再是那个凡事正确到失去真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