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浦洛基(Serhii M.Plokhy)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上下)
译者: 林添贵
出版年: 2012-12
页数: 492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9953137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上下)
译者: 林添贵
出版年: 2012-12
页数: 492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9953137
内容简介 · · · · · ·
《雅尔塔》以宛如说书的方式详细解读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到十一日这短短八天的雅尔达会议中,这三位政治领袖想了什么样的问题、作了什么样的分析以及算计了什么样的利益。情节复杂,叙事详尽,如同完整还原了这场重要会议的现场时况。
作为近代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力求多方面、全方位反映历史现实,以此对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展开讲述,作者用一种令人惊叹的笔法在与庞大的历史对话,犹如将读者带到了“会议现场”。
雅尔塔的创作者 · · · · · ·
-
沙希利·浦洛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浦洛基(Serhii M.Plokhy),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也是东欧诸国史最顶尖的研究学者,专攻俄罗斯及乌克兰现代史。他的著述丰富且有创见,曾经连续三年(2002─2005)获得美国乌克兰研究协会颁发的最佳著作奖项。他更于2009年获得古斯拉夫研究协会颁发的卓越学人奖。著有《帝制俄罗斯解体》(Unmaking Imperial Russia)和《斯拉夫民族之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Slavic Nations)等书。
目录 · · · · · ·
导论
第一部 阿贡纳行动
第一章 总统旅程
1945年1月20日罗斯福第四度担任总统,在其573字的最短的就职演讲中,他的思虑聚焦点在哪里?他本人早已意识到这必将是最后一次就职,并神奇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并安排后事?
罗斯福总统在出行总喜欢有家人作陪,但是为何这次是其女儿一同出行而非第一夫人?罗斯福和社交秘书的一九一八年“情感出轨”是直接导火索?
第二章 马耳他会谈
· · · · · · (更多)
第一部 阿贡纳行动
第一章 总统旅程
1945年1月20日罗斯福第四度担任总统,在其573字的最短的就职演讲中,他的思虑聚焦点在哪里?他本人早已意识到这必将是最后一次就职,并神奇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并安排后事?
罗斯福总统在出行总喜欢有家人作陪,但是为何这次是其女儿一同出行而非第一夫人?罗斯福和社交秘书的一九一八年“情感出轨”是直接导火索?
第二章 马耳他会谈
· · · · · · (更多)
导论
第一部 阿贡纳行动
第一章 总统旅程
1945年1月20日罗斯福第四度担任总统,在其573字的最短的就职演讲中,他的思虑聚焦点在哪里?他本人早已意识到这必将是最后一次就职,并神奇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并安排后事?
罗斯福总统在出行总喜欢有家人作陪,但是为何这次是其女儿一同出行而非第一夫人?罗斯福和社交秘书的一九一八年“情感出轨”是直接导火索?
第二章 马耳他会谈
丘吉尔一行人分乘三架飞机,只有两架到达目的地马耳他,另外一架却掉进了海里。吉星高照的他一生也曾多次化险为夷。
雅尔塔会议前夕,丘吉尔急于“结伙”罗斯福,先来一个“会前会”,罗斯福却跑去了观光。罗斯福这样的行程安排表甚有深意,是因为罗斯福关切斯大林的感受还是想在会上当场见机行事?
第三章 沙皇巡狩之地
罗斯福、丘吉尔坐汽车前往雅尔塔,苏联为何安排一条被战争破坏颇为严重的线路,斯大林的用意何在?这会对日后的谈判产生影响吗?
西方代表团前往雅尔塔路上,沿路站满了“荣誉士兵”,这些“荣誉士兵”都是什么人?他们仅仅是苏方在浪费人力作秀吗?
第四章 红色主人
斯大林早早来到雅尔塔附近的住处安顿妥当,为何又让苏联外长告诉罗斯福他还未到,他这么做的用意何在?
在原有安保基础上,斯大林特意抽调一百名特务和一个五百人兵力的特务团加强自己的安全防卫工作,在自己国内重重保护之下,斯大林究竟怕的是谁?
第二部 战士的高峰会议
第五章 三巨头重聚一堂
筹划很久的雅尔塔会议竟然没有预先安排议程,第一天要讨论什么竟然是会议前一天半夜才商定。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这会影响会议进程吗?
罗斯福在斯大林面前毫不隐瞒美、英在西线作战上的分歧,为争取斯大林的信赖,他甚至刻意避免和丘吉尔单独会面。罗斯福为何如此小心讨好斯大林?
第六章 冬季攻势
苏联原定一月下旬发动的冬季攻势,被提前了一个多星期,真的是为了缓解盟军遭到德军痛击之危,“更进一步善尽对于盟国的道义责任”?
斯大林启程前往雅尔塔之前,已批准部将攻打柏林的计划,但第一天军事会议上,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的一份报告让斯大林决定暂时不攻打柏林。马歇尔说了什么让他改变主意?
第七章 德国问题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德军兵临莫斯科城外六十五公里,斯大林竟然向盟国倡议分割德国,为何他有如此信心?
分割德国,是丘吉尔一向的主张,但为何雅尔塔会议前夕,他又犹豫不决?是什么事影响了他的决断?
第八章 战利品
会议中,丘吉尔热切的想帮助法国重塑大国地位,他这是在保卫旧的世界秩序、对抗不尊重传统的革命新伙伴。他是不是也想到英国的未来,而心有戚戚焉呢?
一方面,丘吉尔和斯大林为了德国的战后赔偿款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另一方面,罗斯福却表示,美国人并不要德国的钱或装备,那么,美国人想要什么?
第三部 世界新秩序
第九章 安全理事会
在德国分割、赔偿以及法国问题上,罗斯福大多支持了斯大林,在联合国议题上,罗斯福寄望斯大林会投桃报李。但是,斯大林会支持美国最重视的这个议题吗?
在有关联合国安理会的议题讨论会上,一向对此议题兴趣乏乏的丘吉尔突然加入辩论,让英国代表团大吃一惊,因为“他一直拒读相关资料”,丘吉尔这次不按常规出牌,又会带来什么变数?
第十章 元首的阴影
一九三九年,国际联盟在英法两国唆使下,驱逐苏联,动员世界舆论反苏,这段不愉快经历使得斯大林对联合国的建立充满疑虑,这种疑虑会对联合国的设立产生什么影响?
苏联曾经与德国在一九三九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东欧势力范围,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雅尔塔会议期间,这个问题看似没被摆上台面,但苏联真能摆脱这一“历史污点”吗?
第十一章 瓜分巴尔干
一九四四年,丘吉尔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向苏联提出一个英、苏两国瓜分巴尔干的秘密方案,这一背着美国的瓜分计划,会如愿吗?
希腊在地中海居于战略位置,是控制大英帝国海外运输线的金钥匙,丘吉尔提议以苏联在罗马尼亚的主导换取英国要求能在希腊自由行动。斯大林表示感兴趣,但他坚持美国也必须签字同意,那么,丘吉尔能说服罗斯福吗?
第十二章 波兰战役
出席的三国领袖都认为波兰是最棘手的问题,地缘政治上的每个重大的纠缠点全部汇集在对波兰问题的辩论上,三巨头会如何解决这个公认的难题?
波兰的“本土军”在华沙的起义遭受挫折,而此时苏联部队已推进到华沙市郊,起义的成败已掌握在斯大林手中,为何他一边向米科拉奇克承诺会施援,一边却对起义坐视不管?
第十三章 “乌克兰人会怎么说?”
罗斯福和丘吉尔相继发言时,斯大林两度打断罗斯福发言,“突然站起来,伸出右臂做了一个大手势……他想要离开会议桌”。是什么事让斯大林如此失态?
斯大林在波兰问题的议题上不能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仅次于最后如何战败德国,可是他此时面对的是美、英联合阵线,他要如何做才能实现诉求?
第四部 外交家的棋盘
第十四章 联合国的席次问题
下午全会召开前几分钟,丘吉尔向美方暗示,苏联要接受美方有关表决程序的提案。丘吉尔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由他传递这个消息?真有这回事?还是丘吉尔一厢情愿的想法?
丘吉尔已经清楚有意的和罗斯福唱反调。他不高兴罗斯福在会议开始前不肯先协调好美、英立场。但是,为什么丘吉尔选在这一刻公开和罗斯福唱反调呢?
第十五章 波兰陷入僵局
罗斯福等不及了,全会一开始,他就提议:“我们来讨论波兰问题吧”!但斯大林却不缓不急起来,他祭出了拖延战术,虽然拖延,但他却有不让罗斯福抓狂的法宝。
美方的会议记录指出,丘吉尔又说:“我们在此的其他成绩都掩盖不了这个污名。”什么事让丘吉尔如此在意?
第十六章 轰炸线
布洛奇是英国的首席战略家,丘吉尔推荐他担任盟军反攻登陆欧洲的总司令(最后敲定由艾森豪威尔接掌帅印),但为何他在日记中形容丘吉尔是最难相处的人?
罗斯福在二月七日和斯大林进行会前会时提出这两项要求,斯大林一口就答应,表示军事参谋“将研订此次建议之相关细节”。罗斯福很满意,但是经验丰富的“苏联通”却不免怀疑,事情为何如此简单?
第十七章 远东闪电战
一九四四年九月斯大林对英、美大使表示,他确定他已决定参战(太平洋战场),但为何丘吉尔十月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又表示政治问题应该先厘清?而即使是斯大林的高级外交顾问,也不知道苏联承诺加入太平洋战争。
关于对日作战,罗斯福现在进退维谷,一边是自己的军方要求,一边则是斯大林的政治条件,他已无法再拖,必须去找斯大林直接交涉。两巨头的谈话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十八章 “盟友不该欺骗”
斯大林在柯瑞兹宫晚宴上举杯敬酒时说:“在同盟中,盟国不应该互相欺骗。”这位苏联领导人是否正在欺骗他的来宾并企图掩饰,还是他担心他们会欺骗他?
罗斯福、丘吉尔和哈里曼都带女儿到雅尔塔长见识。斯大林则没带女儿或儿子与会。苏联代表团只有贝利亚(苏联秘密警察头子)有个儿子来到雅尔塔,他来到雅尔塔有什么任务?也是为了长长见识?
第五部 妥协的飞轮
第十九章 波兰投降
罗斯福不想就波兰问题同苏联公开吵,因为那不利于他想要苏联加入联合国的努力,他想要的是一份关于波兰的文件,既可以满足国内选民,又能为斯大林所接受。他能办到吗?
检查过斯戴迪纽斯的提案后,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觉得他们已经把对手搞到兵疲马乏……随后,莫洛托夫表示他只是针对美方提案做一些不太重要的修正,真的不太重要吗?丘吉尔会同意美方提案吗?
第二十章 德国的命运
德黑兰会议上主张应该处决五万名德国军官,使得丘吉尔大为震惊的斯大林,现在却主张应把重大战犯交付审判,而不是就地处决。斯大林这一主张的转变背后隐藏着什么?
会议进行到最后几天,英国没有放弃法国成为盟国管制委员会一员的希望,苏联也很坚持一百亿美元的赔偿,而罗斯福在这两个问题上持无所谓态度,随时可以改变立场,他最终会支持哪方呢?
第二十一章 欧洲解放地区及巴尔干
斯大林急着要提醒丘吉尔,他在雅典是挺节制的,因此会议期间他不止一次明示或暗示丘吉尔,为的就是期待丘吉尔在波兰问题上要投桃报李。丘吉尔会买这个账吗?
美国人不预备对任何事做承诺,英国人对这份宣言并不热衷,斯大林则只相信运用武力,并不相信宣示原则。这样一份《有关欧洲解放地区的宣言》是如何获得通过的?谁又会从中受益呢?
第二十二章 伊朗、土耳其和帝国
二月九日下午,斯戴迪纽斯才刚开始外长会议的建议案,丘吉尔就大声嚷嚷:“我绝对不同意!”艾登日后说,在场人士“除了斯大林自得其乐、喜见盟国分歧之外,人人大概都不好受”,是什么报告让丘吉尔如此激动?
雅尔塔会议的最后几天,丘吉尔和艾登努力保护他们在伊朗的利益之际,斯大林也在进行最后一刻的努力,争取控制伊斯坦布尔和黑海海峡。这一俄罗斯历任沙皇一直梦想却从未实现的成绩,斯大林能办到吗?
第二十三章 秘密协定
斯大林要求中国保证外蒙古维持现状,罗斯福并不反对,他问斯大林是否要亲自跟蒋介石讨论这件事?斯大林才不干呢,声称他是利害关系人,不方便,还是你老兄来吧。罗斯福会答应吗?
二月十日晚上八点后,罗斯福前往晚宴前,口述了他在会议期间最后一封信。信是写给斯大林的,他是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向他的顾问们之压力屈服而写了这封信,这封信的内容是什么呢?
第二十四章 战俘
斯大林的长子雅可夫是德国境内一名战俘,德国曾经提议交回雅可夫,交换被俘的德国元帅弗里德里希鲍鲁斯,但遭斯大林严词拒绝。斯大林拒绝德方的真实想法是大公无私还是作秀?
盟国晓得法国境内有些“志愿协助”德国人的苏联人,遂空投传单说,如果他们放下武器向盟国部队投降,保证一定快快遣送回国。殊不知这样反而更鼓励了他们继续和德军并肩作战。这种怪现象的原因何在?
第六部 雅尔塔精神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晚餐
二月十日晚间将近九点,丘吉尔坐在佛农佐夫宫接待室里等待贵宾光临。晚宴预定八点半开始,可是时间已近九点,丘吉尔望眼欲穿,偏偏就是“等无人”。这位英国首相缘何在最后的晚宴上被放鸽子?
明明有两位贵宾在座,丘吉尔去刻意只向罗斯福敬酒。他为何要故意惹恼斯大林?
第二十六章 跨越终点线
最后一个有待决定的问题是:三巨头是否要签署公报?若是要签的话,先后顺序又是如何?
罗斯福离开雅尔塔后,丘吉尔突然决定不用按照原定计划等到次日,立刻打包就离开。两个多小时后,英国代表团就收拾好行装登上了英国军舰。是什么让丘吉尔突然决定马上离开?
第二十七章 希望的日子
雅尔塔会议后英、美、苏、德态度的白描式记录。
罗斯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雅尔塔会议没有讨论日本问题,这是明显的欺敌之术,德国人会相信吗?
第七部 风雨将至
第二十八章 麻烦的迹象
雅尔塔会议成功闭幕的消息传出后,同盟国的声势空前鼎盛。但为何仅仅到三月份时,苏联和西方的关系就陷入空前恶劣的低潮?是什么问题让双方关系急转直下。
“罗斯福用掌猛拍轮椅扶手,大声说……我们不能和斯大林来往。他和他在雅尔塔做的每个承诺,统统说话不算话!”又发生了什么事让罗斯福如此光火,斯大林又会如何处理?
第二十九章 间谍大战
这个间谍的成功见诸于他潜伏了十年、苏联颁给他勋章,还获得维辛斯基的褒奖。但这位神秘的亚力士究竟是谁?他能提供给苏联情报头子的是什么样的情报?
“至于提供我情资的人士,我可以向你担保,他们是诚实、谦虚的人,尽责地执行任务……”,谁是斯大林所谓的“诚实、谦虚的人”,又知道谈判的存在?
第三十章 斯大林坚决固守
古瑟夫于三月二十四日接到莫洛托夫的电报,指示他接收英方的版本,盟国外交官大感意外,明显松了一口气。究竟是怎么回事,苏联政策怎么会来个大逆转呢?
一九四五年三月,苏联内务部发起与波兰地下运动的领导人进行政治协商。雅尔塔协议似乎生效,苏联有意与反对势力接触,准备依约筹办大选,真是这样吗?
第三十一章 罗斯福去世之后
罗斯福总统骤然去世,六十岁的杜鲁门能否顺利接棒,这会对美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什么影响?他是否能像所说的那样保证故总统的外交政策“宗旨不变、持续不断”?
波茨坦会议前一天,丘吉尔急着要会见罗斯福的继任者,以便立刻评估他。他施展浑身解数称赞美国的世界角色,面对这个经验老练的政客,杜鲁门会被丘吉尔的奉承打动吗?
尾声
雅尔塔会议相关人物表
· · · · · · (收起)
第一部 阿贡纳行动
第一章 总统旅程
1945年1月20日罗斯福第四度担任总统,在其573字的最短的就职演讲中,他的思虑聚焦点在哪里?他本人早已意识到这必将是最后一次就职,并神奇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并安排后事?
罗斯福总统在出行总喜欢有家人作陪,但是为何这次是其女儿一同出行而非第一夫人?罗斯福和社交秘书的一九一八年“情感出轨”是直接导火索?
第二章 马耳他会谈
丘吉尔一行人分乘三架飞机,只有两架到达目的地马耳他,另外一架却掉进了海里。吉星高照的他一生也曾多次化险为夷。
雅尔塔会议前夕,丘吉尔急于“结伙”罗斯福,先来一个“会前会”,罗斯福却跑去了观光。罗斯福这样的行程安排表甚有深意,是因为罗斯福关切斯大林的感受还是想在会上当场见机行事?
第三章 沙皇巡狩之地
罗斯福、丘吉尔坐汽车前往雅尔塔,苏联为何安排一条被战争破坏颇为严重的线路,斯大林的用意何在?这会对日后的谈判产生影响吗?
西方代表团前往雅尔塔路上,沿路站满了“荣誉士兵”,这些“荣誉士兵”都是什么人?他们仅仅是苏方在浪费人力作秀吗?
第四章 红色主人
斯大林早早来到雅尔塔附近的住处安顿妥当,为何又让苏联外长告诉罗斯福他还未到,他这么做的用意何在?
在原有安保基础上,斯大林特意抽调一百名特务和一个五百人兵力的特务团加强自己的安全防卫工作,在自己国内重重保护之下,斯大林究竟怕的是谁?
第二部 战士的高峰会议
第五章 三巨头重聚一堂
筹划很久的雅尔塔会议竟然没有预先安排议程,第一天要讨论什么竟然是会议前一天半夜才商定。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这会影响会议进程吗?
罗斯福在斯大林面前毫不隐瞒美、英在西线作战上的分歧,为争取斯大林的信赖,他甚至刻意避免和丘吉尔单独会面。罗斯福为何如此小心讨好斯大林?
第六章 冬季攻势
苏联原定一月下旬发动的冬季攻势,被提前了一个多星期,真的是为了缓解盟军遭到德军痛击之危,“更进一步善尽对于盟国的道义责任”?
斯大林启程前往雅尔塔之前,已批准部将攻打柏林的计划,但第一天军事会议上,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的一份报告让斯大林决定暂时不攻打柏林。马歇尔说了什么让他改变主意?
第七章 德国问题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德军兵临莫斯科城外六十五公里,斯大林竟然向盟国倡议分割德国,为何他有如此信心?
分割德国,是丘吉尔一向的主张,但为何雅尔塔会议前夕,他又犹豫不决?是什么事影响了他的决断?
第八章 战利品
会议中,丘吉尔热切的想帮助法国重塑大国地位,他这是在保卫旧的世界秩序、对抗不尊重传统的革命新伙伴。他是不是也想到英国的未来,而心有戚戚焉呢?
一方面,丘吉尔和斯大林为了德国的战后赔偿款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另一方面,罗斯福却表示,美国人并不要德国的钱或装备,那么,美国人想要什么?
第三部 世界新秩序
第九章 安全理事会
在德国分割、赔偿以及法国问题上,罗斯福大多支持了斯大林,在联合国议题上,罗斯福寄望斯大林会投桃报李。但是,斯大林会支持美国最重视的这个议题吗?
在有关联合国安理会的议题讨论会上,一向对此议题兴趣乏乏的丘吉尔突然加入辩论,让英国代表团大吃一惊,因为“他一直拒读相关资料”,丘吉尔这次不按常规出牌,又会带来什么变数?
第十章 元首的阴影
一九三九年,国际联盟在英法两国唆使下,驱逐苏联,动员世界舆论反苏,这段不愉快经历使得斯大林对联合国的建立充满疑虑,这种疑虑会对联合国的设立产生什么影响?
苏联曾经与德国在一九三九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东欧势力范围,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雅尔塔会议期间,这个问题看似没被摆上台面,但苏联真能摆脱这一“历史污点”吗?
第十一章 瓜分巴尔干
一九四四年,丘吉尔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向苏联提出一个英、苏两国瓜分巴尔干的秘密方案,这一背着美国的瓜分计划,会如愿吗?
希腊在地中海居于战略位置,是控制大英帝国海外运输线的金钥匙,丘吉尔提议以苏联在罗马尼亚的主导换取英国要求能在希腊自由行动。斯大林表示感兴趣,但他坚持美国也必须签字同意,那么,丘吉尔能说服罗斯福吗?
第十二章 波兰战役
出席的三国领袖都认为波兰是最棘手的问题,地缘政治上的每个重大的纠缠点全部汇集在对波兰问题的辩论上,三巨头会如何解决这个公认的难题?
波兰的“本土军”在华沙的起义遭受挫折,而此时苏联部队已推进到华沙市郊,起义的成败已掌握在斯大林手中,为何他一边向米科拉奇克承诺会施援,一边却对起义坐视不管?
第十三章 “乌克兰人会怎么说?”
罗斯福和丘吉尔相继发言时,斯大林两度打断罗斯福发言,“突然站起来,伸出右臂做了一个大手势……他想要离开会议桌”。是什么事让斯大林如此失态?
斯大林在波兰问题的议题上不能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仅次于最后如何战败德国,可是他此时面对的是美、英联合阵线,他要如何做才能实现诉求?
第四部 外交家的棋盘
第十四章 联合国的席次问题
下午全会召开前几分钟,丘吉尔向美方暗示,苏联要接受美方有关表决程序的提案。丘吉尔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由他传递这个消息?真有这回事?还是丘吉尔一厢情愿的想法?
丘吉尔已经清楚有意的和罗斯福唱反调。他不高兴罗斯福在会议开始前不肯先协调好美、英立场。但是,为什么丘吉尔选在这一刻公开和罗斯福唱反调呢?
第十五章 波兰陷入僵局
罗斯福等不及了,全会一开始,他就提议:“我们来讨论波兰问题吧”!但斯大林却不缓不急起来,他祭出了拖延战术,虽然拖延,但他却有不让罗斯福抓狂的法宝。
美方的会议记录指出,丘吉尔又说:“我们在此的其他成绩都掩盖不了这个污名。”什么事让丘吉尔如此在意?
第十六章 轰炸线
布洛奇是英国的首席战略家,丘吉尔推荐他担任盟军反攻登陆欧洲的总司令(最后敲定由艾森豪威尔接掌帅印),但为何他在日记中形容丘吉尔是最难相处的人?
罗斯福在二月七日和斯大林进行会前会时提出这两项要求,斯大林一口就答应,表示军事参谋“将研订此次建议之相关细节”。罗斯福很满意,但是经验丰富的“苏联通”却不免怀疑,事情为何如此简单?
第十七章 远东闪电战
一九四四年九月斯大林对英、美大使表示,他确定他已决定参战(太平洋战场),但为何丘吉尔十月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又表示政治问题应该先厘清?而即使是斯大林的高级外交顾问,也不知道苏联承诺加入太平洋战争。
关于对日作战,罗斯福现在进退维谷,一边是自己的军方要求,一边则是斯大林的政治条件,他已无法再拖,必须去找斯大林直接交涉。两巨头的谈话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十八章 “盟友不该欺骗”
斯大林在柯瑞兹宫晚宴上举杯敬酒时说:“在同盟中,盟国不应该互相欺骗。”这位苏联领导人是否正在欺骗他的来宾并企图掩饰,还是他担心他们会欺骗他?
罗斯福、丘吉尔和哈里曼都带女儿到雅尔塔长见识。斯大林则没带女儿或儿子与会。苏联代表团只有贝利亚(苏联秘密警察头子)有个儿子来到雅尔塔,他来到雅尔塔有什么任务?也是为了长长见识?
第五部 妥协的飞轮
第十九章 波兰投降
罗斯福不想就波兰问题同苏联公开吵,因为那不利于他想要苏联加入联合国的努力,他想要的是一份关于波兰的文件,既可以满足国内选民,又能为斯大林所接受。他能办到吗?
检查过斯戴迪纽斯的提案后,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觉得他们已经把对手搞到兵疲马乏……随后,莫洛托夫表示他只是针对美方提案做一些不太重要的修正,真的不太重要吗?丘吉尔会同意美方提案吗?
第二十章 德国的命运
德黑兰会议上主张应该处决五万名德国军官,使得丘吉尔大为震惊的斯大林,现在却主张应把重大战犯交付审判,而不是就地处决。斯大林这一主张的转变背后隐藏着什么?
会议进行到最后几天,英国没有放弃法国成为盟国管制委员会一员的希望,苏联也很坚持一百亿美元的赔偿,而罗斯福在这两个问题上持无所谓态度,随时可以改变立场,他最终会支持哪方呢?
第二十一章 欧洲解放地区及巴尔干
斯大林急着要提醒丘吉尔,他在雅典是挺节制的,因此会议期间他不止一次明示或暗示丘吉尔,为的就是期待丘吉尔在波兰问题上要投桃报李。丘吉尔会买这个账吗?
美国人不预备对任何事做承诺,英国人对这份宣言并不热衷,斯大林则只相信运用武力,并不相信宣示原则。这样一份《有关欧洲解放地区的宣言》是如何获得通过的?谁又会从中受益呢?
第二十二章 伊朗、土耳其和帝国
二月九日下午,斯戴迪纽斯才刚开始外长会议的建议案,丘吉尔就大声嚷嚷:“我绝对不同意!”艾登日后说,在场人士“除了斯大林自得其乐、喜见盟国分歧之外,人人大概都不好受”,是什么报告让丘吉尔如此激动?
雅尔塔会议的最后几天,丘吉尔和艾登努力保护他们在伊朗的利益之际,斯大林也在进行最后一刻的努力,争取控制伊斯坦布尔和黑海海峡。这一俄罗斯历任沙皇一直梦想却从未实现的成绩,斯大林能办到吗?
第二十三章 秘密协定
斯大林要求中国保证外蒙古维持现状,罗斯福并不反对,他问斯大林是否要亲自跟蒋介石讨论这件事?斯大林才不干呢,声称他是利害关系人,不方便,还是你老兄来吧。罗斯福会答应吗?
二月十日晚上八点后,罗斯福前往晚宴前,口述了他在会议期间最后一封信。信是写给斯大林的,他是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向他的顾问们之压力屈服而写了这封信,这封信的内容是什么呢?
第二十四章 战俘
斯大林的长子雅可夫是德国境内一名战俘,德国曾经提议交回雅可夫,交换被俘的德国元帅弗里德里希鲍鲁斯,但遭斯大林严词拒绝。斯大林拒绝德方的真实想法是大公无私还是作秀?
盟国晓得法国境内有些“志愿协助”德国人的苏联人,遂空投传单说,如果他们放下武器向盟国部队投降,保证一定快快遣送回国。殊不知这样反而更鼓励了他们继续和德军并肩作战。这种怪现象的原因何在?
第六部 雅尔塔精神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晚餐
二月十日晚间将近九点,丘吉尔坐在佛农佐夫宫接待室里等待贵宾光临。晚宴预定八点半开始,可是时间已近九点,丘吉尔望眼欲穿,偏偏就是“等无人”。这位英国首相缘何在最后的晚宴上被放鸽子?
明明有两位贵宾在座,丘吉尔去刻意只向罗斯福敬酒。他为何要故意惹恼斯大林?
第二十六章 跨越终点线
最后一个有待决定的问题是:三巨头是否要签署公报?若是要签的话,先后顺序又是如何?
罗斯福离开雅尔塔后,丘吉尔突然决定不用按照原定计划等到次日,立刻打包就离开。两个多小时后,英国代表团就收拾好行装登上了英国军舰。是什么让丘吉尔突然决定马上离开?
第二十七章 希望的日子
雅尔塔会议后英、美、苏、德态度的白描式记录。
罗斯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雅尔塔会议没有讨论日本问题,这是明显的欺敌之术,德国人会相信吗?
第七部 风雨将至
第二十八章 麻烦的迹象
雅尔塔会议成功闭幕的消息传出后,同盟国的声势空前鼎盛。但为何仅仅到三月份时,苏联和西方的关系就陷入空前恶劣的低潮?是什么问题让双方关系急转直下。
“罗斯福用掌猛拍轮椅扶手,大声说……我们不能和斯大林来往。他和他在雅尔塔做的每个承诺,统统说话不算话!”又发生了什么事让罗斯福如此光火,斯大林又会如何处理?
第二十九章 间谍大战
这个间谍的成功见诸于他潜伏了十年、苏联颁给他勋章,还获得维辛斯基的褒奖。但这位神秘的亚力士究竟是谁?他能提供给苏联情报头子的是什么样的情报?
“至于提供我情资的人士,我可以向你担保,他们是诚实、谦虚的人,尽责地执行任务……”,谁是斯大林所谓的“诚实、谦虚的人”,又知道谈判的存在?
第三十章 斯大林坚决固守
古瑟夫于三月二十四日接到莫洛托夫的电报,指示他接收英方的版本,盟国外交官大感意外,明显松了一口气。究竟是怎么回事,苏联政策怎么会来个大逆转呢?
一九四五年三月,苏联内务部发起与波兰地下运动的领导人进行政治协商。雅尔塔协议似乎生效,苏联有意与反对势力接触,准备依约筹办大选,真是这样吗?
第三十一章 罗斯福去世之后
罗斯福总统骤然去世,六十岁的杜鲁门能否顺利接棒,这会对美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什么影响?他是否能像所说的那样保证故总统的外交政策“宗旨不变、持续不断”?
波茨坦会议前一天,丘吉尔急着要会见罗斯福的继任者,以便立刻评估他。他施展浑身解数称赞美国的世界角色,面对这个经验老练的政客,杜鲁门会被丘吉尔的奉承打动吗?
尾声
雅尔塔会议相关人物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Pⅸ 把雅尔塔会议从冷战的历史和学术背景中抽离出来,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它在历史上的地位。雅尔塔既不是冷战的第一次高峰会议,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末会议,在1945年7、8月间举行的波茨坦会议( Potsdam Conference)才是。雅尔塔会议是战时的一场高峰会议,举行的时候,共同的敌人尚未被击败,胜利虽已接近,但仍未达成。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待雅尔塔会议,我们就能认识到简单却根本的一点:会议的参与者协助结東战争,建立了经由谈判得到的和平环境,尽管这样的和平并不完美。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和平并不是核灾难发生前的停火。而不论是有心还是无意三巨头都设法拼凑出了一个国际体系,来维持欧洲史上最长久的和平。 以高峰密会这样的方式结東战争要付出某种代价。它牺牲了公开宣示的原则,违背了西方领导人正式宣示并坚定相信的价值观。而且这个代价要由半个欧洲支付,因为世界很快就陷入冷战,东欧落入苏联的控制。这样的情况是怎么发生的?西方领导人能够以较少的牺牲得到更大的收获吗?最后,这些教训可供未来警吗?本书将叙述雅尔塔谈判的故事,检视参与者的期望和失望,探讨上面的这些问题。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页 -
美国政府并不想卷入欧洲复杂的政治,因为美国人没有这一类外交游戏的经验,又鄙弃以权力均衡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他们的国家并不是邻近欧洲大陆的岛国,因此他们的战略观可以不必那么功利。战斗终止后,美国民众不会允许美军在欧洲驻留太久。英国则被美国当作国际赛场上强劲的竞争者,丘吉尔一再想把欧洲划分为各国势力范围,颇令美国人生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雅尔塔"的人也喜欢 · · · · · ·
雅尔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决定二战之后世界新秩序的雅尔塔会议
又看了一遍中信版的《雅尔塔》,与江苏文艺版的《雅尔塔》相比,两者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差异:中信版人名地名的翻译比较规范,后者误译太多(参见相应商品的评论);中信版没有任何插图,后者附有部分相关照片(这一点我有些搞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呢?总共也没有几张照片啊)...
(展开)

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吵了八天,就决定了今天的世界秩序?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开始思考并建构战后的国际秩序。这一国际秩序一般被称为“雅尔塔体系”。 这张表格呈现了与雅尔塔体系形成相关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这一秩序被称为“雅尔塔体系”,但它并不是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展开)

"实力最终将决定雅尔塔决议的命运"
用了三十一章详细描绘了八天时间三巨头及其团队之间的纵横捭阖。雅尔塔会议结束,协议一经公布,各方褒贬不一。会议结束两周,就互相指责不履行协议。尤其是冷战开始后在美国出现了更多的批评罗斯福的声音,指责他牺牲东欧、中欧及中国的利益。其实,斯大林有一句话很精准地阐...
(展开)


构造世界格局的并不是雅尔塔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写得很好,虽然是以一场会议为主题,但纵深的背景信息写得很足,很好看。 慈父谈判能力强的背后是工作做得扎实,能有效地领导他的团队,尽管是基于恐惧。在糠糜的谎言对人民的奴役被揭穿前, 糠糜显然在知识分子中是很有影响力的,在西方也如此。 慈父关于把德国分一块给波兰之... (展开)> 更多书评 2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中信出版社 (2018)8.5分 676人读过
-
Viking Adult (2010)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時報文化 (2011)8.4分 15人读过
-
Viking (2011)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战争 (1997xhp)
- 杂览书单 (cruyff)
- History,Geography,Map,etc (sinol)
- 一叶落方知天下秋 (圣)
- 已有译制类社科正版实体书 (埃隆坦格利安)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雅尔塔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Axman 2017-03-02 00:05:58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们对于世界格局的深远思考、严谨布局和互相之间的理念与利益的博弈。丘、斯都是用帝国主义思路在进行势力布局,然而罗却在一心一意构建新世界框架,美英苏各有各的心思,势必在谈判中互相妥协,最终的结果主导了世界格局。
4 有用 笑望江湖 2015-08-24 17:46:59
出乎意料的精彩和引人入胜,忍过开头的冗长铺垫之后,8天会议的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各种宫斗腹黑暗战算计,没完没了的利益之争,世界史上最老谋深算的3个巨头在一起勾心斗角,很多场景的生动程度不亚于官场小说《纸牌屋》,台湾译者的文笔很生动,原作者也是个敢想敢说的性情中人,作为乌克兰人毫不掩饰对前苏联的蔑视与偏见,对丘吉尔也不停调侃和嘲讽(作者似乎对斯大林的强横与谋略又爱又恨),信息量超大,读起来真是妙趣... 出乎意料的精彩和引人入胜,忍过开头的冗长铺垫之后,8天会议的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各种宫斗腹黑暗战算计,没完没了的利益之争,世界史上最老谋深算的3个巨头在一起勾心斗角,很多场景的生动程度不亚于官场小说《纸牌屋》,台湾译者的文笔很生动,原作者也是个敢想敢说的性情中人,作为乌克兰人毫不掩饰对前苏联的蔑视与偏见,对丘吉尔也不停调侃和嘲讽(作者似乎对斯大林的强横与谋略又爱又恨),信息量超大,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 (展开)
0 有用 首席备胎 2014-07-09 22:05:28
just so so
1 有用 SYHPJ2007 2013-04-04 17:22:25
贵在真实和广引博览,该陈述的就是将事实(但大多是众人的回忆录)陈述,最后集中点了下这次会议相较于其他会议的区别。 另外给我的感触就是大国博弈,利益相争就是那么冷血,永远不会考虑老百姓,不管是自己的位置还是声誉,人和社会还就是天生那么自私~ 回想到前一段有人议论一个人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问题:无非就是没有拿破仑还会有其他人么,让历史保持,所以,事实证明,还是要悲观点,这应该是所有历史性书籍(起码主管真... 贵在真实和广引博览,该陈述的就是将事实(但大多是众人的回忆录)陈述,最后集中点了下这次会议相较于其他会议的区别。 另外给我的感触就是大国博弈,利益相争就是那么冷血,永远不会考虑老百姓,不管是自己的位置还是声誉,人和社会还就是天生那么自私~ 回想到前一段有人议论一个人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问题:无非就是没有拿破仑还会有其他人么,让历史保持,所以,事实证明,还是要悲观点,这应该是所有历史性书籍(起码主管真实的)所带给认的吧~ (展开)
0 有用 豆友1437182 2017-10-11 17:13:23
很精典的政治史著作,并不仅仅只是分赃而已,二战后至今70余年的和平,皆赖于此次峰会的约束与规则。书中对丘吉尔的描述,精彩而复杂。